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願望香港愈來愈多像田家炳先生的善人


5月26日在網誌《草雲居》問了一個問題:「個人財富數目名列香港前0.01%的人們,誰的每年慈善捐款達到收入的三分之一或者一半?有誰知道嗎? 」後來在臉書頁《林超英》重提和加問「是"沒有"還是"沒有人知道"」,幾天下來,朋友們提供了幾類答案:

1.      「沒有」比「沒有人知道」的可能性大很多
2.      「沒有」或「根本冇」
3.      有,但都不是富人
4.      無名氏
5.      田家炳

前三個答案大概反映社會對富人的普遍印象,第四個答案則顯示一般人相信香港尚有隱名大額捐款者,我非常高興朋友提到了田家炳先生,他是我十分尊重的真正善人,是我的學習對象。

田先生還是真正的富人,「富」不是指銀碼,而是指長期行善得到的無窮喜悅和生命豐足。

田先生盡捐家財,行善低調

田先生輕家財而重教育,多年來到處捐資辦學,近年更把名下四座工業大廈捐贈教育基金(註1),甚至連九龍塘原本居住的大屋都賣掉支持教育,基本上等於把全部家財捐了出去,還有一點,他和家族逐步退出基金,把基金轉化為社會共享的資源,田先生的善舉遠遠超過「慷慨」,而是「無私奉獻」。

田家炳先生行善低調,現在是無殼蝸牛,大家說他是不是真正的善人?

反觀一些以銀碼計比田先生富得多的人,捐錢的比例比田先生少,卻不斷想把人民共享的自然資產變成少數人的私產及「地產商」的一次性盈利,對比田先生,他們能不汗顏?

註1:  2012年6月22日明報財經網 田家炳盡捐20億工廈資產 家族淡出基金會 交教育專才接手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感恩,關懷社會,捐款,「三分之一」


世上不少人在無力抗拒的情況下,陷入需要幫忙的處境,我們物質生活比較豐富的一群,受惠於社會,應該出力施以援手。


有些人相信自己的成就百分之一百,都是源於個人的聰明才智,以及個人的拼搏,跟整個社會無關,因此沒有必要做任何事回饋社會,這是錯誤得很的想法。讓我們想像一個處境:某位「成功人士」的智商 IQ、情緒商數 EQ、任何商數 XQ都很高,人又勤力,下世做人時,保留了所有的Q,但是出生在太平洋某個小島,人口只有一千,孩提時代沒有正規教育,少年時期沒有機會見識現代社會的運作,成年時期最遠去到小島的另外一邊,他有可能在小島變成比得上前世在香港時的「成功人士」嗎?答案不講自明,不可能!香港社會提供的背景條件不知不覺間給了「成功人士」巨大的助力,只不過他(她)得了益處而不自知而已。 


我們所有人,一生中都受恩於身邊無數人們,以及當代社會提供的種種機會,而社會的運作又建基於無數人默默的工作,在無數工種互相配合下,發揮協調增效作用 synergy,成就整個社會的順暢運作,我們才可以在穩定的背景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長,投人工作和建立事業,沒有人可以說成功「完全」是自己製造的。 


歲數愈長,我愈覺受恩於香港社會,因此退休後把能量灌注入廣義的教育工作,希望多些香港珍惜生命和地球資源,懂得欣賞自然與人生的美,跳出物質主義的包圍,生活簡樸而天天開心。演講、教學、寫書、寫網誌和臉書、支持綠色團體活動、參與慈善團體工作、就有關教育和自然保育的重大議題發聲等工作,令生活非常忙碌,甚至比上班還辛苦,但是心中有團火,做起事來自有動力,生活開心和充實。


擁有三塊錢,兩塊錢便足夠生活,可以捐一塊錢做善事嗎?

可惜人間不幸事情太多,一個人絕無可能直接幫助所有人,要幫更多的人,惟有捐出金錢,委託各有專注的慈善團體在前線辦事,退休時我給自己訂定目標,每年把退休金的30% 捐出,但是這不算甚麼,前任天文台台長李本瀅博士的捐款百分率更高,他把每個月退休金的一半捐去幫助有需要的人[1],他說:「其餘已足夠我基本生活了」,他又指出人生需要的只不過是「平穩簡單而充實的生活」。

前幾天填寫報稅表格,發覺2013-14年度的慈善捐款超過全年入息的三分一,超過當年定下的目標,十分開心,正如李本瀅博士所說,活在世上所需實在不多,個人財富多了,應持感恩之心,把財富用到社會上,幫助弱勢群體脫離貧困和厄運,尤其是幫助他們的子女得到良好教育,以知識改善生活,否則長期製造世襲和龐大的低教育、低收入、低社會地位的憤世嫉俗群體,會種下社會不穩定的禍根,最後對誰都沒有好處。 


鼓勵大家多關心香港社會基層的艱困,多捐款給慈善團體,為有需要幫助的人們提供援助。多做善事,心中自會生起溫柔的愛意,人自然會開心得多,古語「為善最樂」是對人心的極佳觀察。


順便想問,個人財富數目名列香港前0.01%的人們,誰的每年慈善捐款達到收入的三分之一或者一半?有誰知道嗎?  


1 2013年4月16日 明報健康網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民主、拉布:個個屋邨有特首,好不好?每區一堆一爐,好不好?

過去幾天,立法會和屬下的委員會,都出現「拉布」現象,整個政府運作停頓,令愛香港的人們極為痛心,以後香港會變成甚麼?難道我們要進入無政府狀態,任由所有屋邨或屋苑都以自己的利益為主導,不管全香港的死活,各自主管內部行政?

「拉布」變成潮流是民主的不幸,眼前的情況,完全違反普通人對民主的理解,不是說民主是各抒己見,互相聆聽,互相說服,融合對事物的多角度理解,以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得出對全民總體有益的結局嗎?

現在位處少數的議員,有充分時間去表達自己對各項事務的意見,卻不願意聆聽,更無限放大自己的破壞能量,以「拉布」在立法會及各個委員會,佔用了與人數完全不匹配的時間,令立法會陷於癱瘓,無法運作,在實際意義上與暴力佔領立法會已經沒有分別,是輸打贏要,以少數騎劫多數,遠遠偏離民主精神的行為,這些議員還有資格講民主嗎?

部份議員不斷強調少數必須得到尊重,如果要硬性執行這個「至高無上原則」,事情好辦得很,相對於全港市民,個別家庭、個別屋邨或屋苑都是少數,為了尊重少數,以後取消香港政府,包括立法會,大家自己的垃圾就在家裏解決,不要丟到屋外,每個屋邨都自已的焚化爐和堆填區,垃圾不得離開屋邨,大家認為好不好?

每個屋邨還可以有自己的政府總部、法院、警察、消防、海關、入境管制、庫房、醫院、墳場、水塘、污水處理廠、發電廠、煤氣廠、電話系統、電台、電視台、巴士公司、鐵路公司、公司註冊處、土地註冊處、小販管理隊、樹木辦公室、大球場級場地、紅館級表演場地等等,跨區貨物一律徵稅,收入大增,個個屋邨有特首和整套管治班子,人人都可過下官癮,聯合國香港最少十八票,甚至可能一千票,可以左右世界大局!好不好?

大家願意嗎?有可能嗎?是不是很荒謬?

香港方圓只有一千平方公里左右,七百萬人擠在一起,與香港一起浮沉,目前處於極度危險的歷史拐彎點,在失去了過去半世紀的特殊歷史地位之時,急需集合眾智,去尋找新的定位和方向,聚眾力在全世界的不穩定迷霧中拼搏求存,可惜回歸十多年,內耗把香港的元氣和元神折磨淨盡,只能蹣跚走路,但是迷失了方向,始終走不出原點範圍,商界還相信用六十年代的多勞多得的笨方法,可以搞活經濟*,慘啊!

面對香港可能打回小城原形的時刻,我們最需要的是團結,不過個別政客仍在發下次當選的夢,以種種嘩眾取竉的技倆爭取選票,玩耍香港人,不顧全港整體利益,目前的「拉布」,正是夢的反響。

十萬年後考古學家的疑感
「拉布」下去,最高興可能只有布商,但是全港陷在黑幕之下,甚麼都看不見,黑布變了黑洞,甚麼能量都無法發揮,香港惟有坐以待斃,等氣候暖化,海水上漲,淹沒全港,然後再等十萬年後的考古學家(如果到時還有人),發掘這個最有智慧的人也解不開的世界級都會突然從歷史消失之謎

* 例如繼續要求多建巨型商場,從事微利的零售生意,但以犧牲香港平民正常生活為代價。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走一小步,為香港社會增添正能量


過去十多年,香港困在沒完沒了的紛擾喧鬧之中,逐漸陷入負能量的黑洞,不少人看不見香港何去何從,以前推動大家積極工作和努力向前的「希望」,離開我們愈來愈遠,但是我們不能放棄,人是生物,而生物的本性就是求生,讓我們以香港為家的人們,為香港社會增添正能量。

不斷有人問我,可以做甚麼去逆轉這個走向負面的大趨勢,一向我都說不知道,但是今天我知道有一件事大家可以做,為香港增添正能量,鼓勵大家到臉書專頁 炳良局長請留下,給一個 LIKE,請張炳良局長留下,不要辭職:



為甚麼要特別周章,請張炳良局長留下?

如果每次輿論(注意:不是民意)要求某局長下台,某局長就自動下台,那麼勤力和勇於創新的局長(或高級公務員),由於多做多錯,肯定很快就全部在政府裏消失,剩下的只有不做不錯的人,這樣又豈是香港之福,將來社會上的有能之士,誰還會抛頭露面來當吃力而不討好的局長?

有心或者有力或者有意當局長的人也許不少,但是智仁智兼備的人不多,不可以隨便糟蹋人材,張炳良局長用心盡力,以上屆政府留下的爛攤子做起點,恢復回應社會需求的公共房屋政策,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張局長做了大量工作,有功課交,重新啟動了居屋計劃,領導增加公屋供應量的艱難任務,我們要表示讚賞才對啊!

大家必須注意:港鐵總裁工作失效和蠱惑政府,卻成功地把視線移向張局長,令「輿論」出現要局長「問責」和下台的聲音,這是總裁的成功,也是輿論的失敗。港鐵總裁給局長打一通電話就送了最少半個黑鑊給局長,而輿論沒有拆解這個高手的蠱惑招數,給他牽着鼻子走,忘記了總裁才是罪魁禍首,反而踐踏只是接了一通電話的文人局長,既是對事件失去焦點,也是非常不公平的。

我們不能讓張局長在這種情況下離開香港政府,否則是整個香港社會栽在一個蠱惑的人手上。懇請大家每人走一小步,到這個臉書專頁  炳良局長請留下,甚麼都不用寫,給一個LIKE就可以了。大家可以繼續個沈默的群眾, 卻能夠為香港增添一點正能量,何樂而不為?

切勿吝嗇一個LIKE,更願望你能把信息傳開去,香港需要你的參與,否則我們往哪裏找尋香港的未來希望?


附:節錄公眾臉書頁 《林超英 Lam Chiu Ying》文字

應炒的是地港鐵總裁,管理無能,地鐵方面,事故頻繁,束手無策,卻要強行加班,不顧安全隱患,高鐵方面,領導無方,工程延誤,監督失效,敷衍塞責,蠱惑政府,諉過下屬(工程總監背了黑鑊)和天氣(一場黑雨,豈有此理),毫無悔意,不自覺有問題,強調要留下「幫手」追回延誤,「因為」往績差劣「所以」要留下補鑊?邏輯不通,等同綁架香港市民和政府。

地鐵和高鐵放在他手上,發生鐵路災難只是遲早的事,此人不去,香港人不能安心。有說替代人選難找,我說人選早就在地鐵資深本地員工之中,尤其是工程人員之中,以前外求總裁根本就是錯誤,本地員工才懂得在香港環境下,安全運作地鐵和興建高鐵。

有案件,要捉的是犯人,不是管教犯人的父母!要下台的是港鐵總裁,不是局長。

找總裁人選就在本地,不在外地*

*
有先例可循,昂平360
由外人管理時期一塌胡塗,結果發生嚴重事故,改由本地工程人員領軍後,運作良好,給人安全和順暢的印象。

臉書朋友還留下了一段話:


君治過老鼠橫生,事故頻發的紐約地鐵?我記得他上任時曾有報道,就奇怪怎麼一個一級企業要找個九流的,就因為他拿的是美國護照?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高鐵、開槍:談矛頭指錯方向和「黑 + 金」時代



看了一整天電視,新聞報導不斷重複見到的是社會人士在懷疑和責罵公務人員,涉及的事件和引起事件的緣起反而放在一旁,真的難以明白。

高鐵項目延誤是港鐵管理的失誤,理應嚴責主理項目的港鐵總裁,更何況證據顯示他早知工程延誤,但是當他知道政府會向立法會有關小組匯報,竟然肆無忌憚,致電局長以方便港鐵工作的理由要求暫緩,該當何罪?!今年三月底黑雨之後,最少是批准港鐵高層(個人是否涉及有待調查),把延誤一口咬定是大雨造成,故意誤導市民,把港鐵自己應負的責任推到不會開口抗議的天氣,更是豈有此理!

到了今天(55),據電視新聞報導,在立法會的會議中,總裁仍然厚着面皮為自己開脫,說在複雜的工程中,管理層不需負責,而推說整件事只是「溝通問題」,這是甚麼溝通問題?根本是領導和管理的問題。工程延誤是總裁領導無方的結果,沒有做好管理大軍的工作,沒有監督好工程的進度,出現延誤卻企圖利用政府人員的一念之仁,去解救自己工作範圍內的麻煩,如今紙包不住火,臨陣只懂敷衍塞責,在事件核心以外團團轉,避開高鐵工程延誤這個基本問題,假借「溝通問題」做擋箭牌,被問到應否辭職時,還敢大言不慚,聲稱需要他留下追回延誤,到了這個地步仍不承認延誤因他而起,不自知的程度無以名之。高鐵工程不可能放在這樣的人手上,加上已知的嚴重短處,總裁先生必須辭職或勒令辭職。

十分可惜,不知何故,新聞報導所見,重點盡是落在要求局長辭職,責無旁貸的港鐵總裁巧言令色,玩弄市民,反而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罵了兩句就算了。以正常邏輯,如有罪案,要捉要罰的是犯人,不會是管教犯人的父母,現在要求嚴懲局長的人,等如要罰父母而放過犯人,是不是錯得很?

今天另外一條新聞是警察在阻止突發傷人事故時開槍,嫌疑犯在現場死亡,新聞裏不斷聽到對警察開槍的質疑,而沒有讚揚警察保護受害人的努力,據電視新聞報導,事件中一名女警用力拉開女事主,避開了嫌疑犯的猛然襲擊,卻因此與女事主一起倒在地上,當時的危急情況可見一斑。我不在場不可以臆測具體發生了甚麼事,但是可以感受到在地上的兩人都可以轉瞬間嚴重受傷,甚或死亡,其他在場的警察不採取果斷行動是絕對不可能的,否則他們將來面對的,恐怕是受害人傷亡或同袍殉職的永世難忘的遺憾。或許有人說,嫌疑犯手持界刀,不是大殺傷力武器,不過要提醒大家,過去有警員被界刀所傷,至今仍是植物人(註1),可憐他的母親要在傷痛中度日子。

被惡人以界刀襲擊而成為植物人的警察,誰為他說過話?
他的母親要在傷痛中度日子。
在了解事件過程之前就不加思索地質疑警察開槍的人,有想過這些現場電光火石之中要作的思考嗎?有想過如果自己是事件中被襲擊的受害人,會希望警察怎樣救自己嗎?有沒有想過應該先譴責動輒以暴力宣泄怨憤的人?有沒有想過幫助為了社會安寧而變成植物人的警察?難度警察受傷是理所當然?難度他們的母親不是人?

凡事有主次之分,但是當今之世,概念模糊,加上過去十多年,社會瀰漫毒罵公務人員之風,見他們從沒還手,風氣愈演愈烈,到了是非黑白不分的地步,總之罵公務人員毋須付出成本,反而有時有「着數」,於是凡事先罵公務人員,不管本來是甚麼事。今天電視所見兩則新聞,正是反映時代風氣的鮮明例子。

罵到香港政府,包括公務員和警察,全體軟弱無能之日,也就是「黑 + 金」世代降臨香港之時,對全體奉公守法的市民有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很不幸,我看到「黑 + 金」時代苗頭已起,心中的話再不能憋着不說,否則將來會後悔。

我們愛香港,希望香港好,願望大家一起以行動表示,再不要不管青紅皂白地罵、罵、罵,而要誠心感謝日日夜夜為香港努力工作的人們。

愛比恨好。


1  蘋果日報 2006年3月25日 植物人警員母親求一哥救命  

相關草雲居舊文:粗口罵警察不可接受 (2014年3月1日)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壹蚊雞」慘變廚餘垃圾 - 小惡積累成大惡



最近我和兒子兩個人去一間連鎖式經營的中式食店吃晚飯,偶然碰上「壹蚊雞」推廣,由於食量有限,祇點了半隻,後來上菜來了一隻,價錢祇多了五角,不好意思要人家退回再做,就由得整隻雞留下。

我們兩個人覺得食物既然來了,尤其是一元就換來整隻雞,有責任把食物全部吃光,雖然食量不大,也盡力把整隻雞吃下去,拒絕製造廚餘。

吃完飯埋單離開,故事本已結束,但是走去食店大門途中,所見令我震驚,這邊一枱整碟雞祇吃了三分之一,那邊一枱祇吃了幾塊,不少枱都剩下大量吃剩的「壹蚊雞」。心中不禁問:「咦!為甚麼會這樣?食店今晚豈不是有大量剩雞廚餘?明天的垃圾堆填區又多了本來可以不出現的填塞物,可怕啊!」回家路上,我不斷思索出現這麼驚人的浪費的原因,終於想通了。

由於「壹蚊雞」售價祇是一元一隻,不點似乎「蝕底」,所以大家不管三七二十一,點了再算,來到桌上,一看比其他餸菜的價錢平,貴得多的餸菜不吃會很「蝕底」,所以優先吃了下肚,「壹蚊雞」自然被冷待,到食客吃完貴菜,回頭吃雞時,肚子已經飽得差不多,吃不下太多「壹蚊雞」,祇能淺嘗一、兩塊,甚至乾脆不吃,一句「一蚊兩蚊,算數啦」,就是這樣「壹蚊雞」被浪費了,慘變廚餘。

壹蚊雞淪落為廚餘,變成垃圾,加劇堆填區問題

 過去好幾個月,呼龥全港市民幫手減少廚餘的廣告和推廣活動鋪天蓋地,不可能有人不知道,但是知道不等於行動,「壹蚊雞」不幸落入「爭着數,怕蝕底」的人手中,沒能完成牠作為食物的使命,不幸淪落為廚餘,送去堆填區,在不見天日的黑暗中腐爛和放出沼氣,而沼氣是溫室氣體,令全球氣候變暖,為禍地球生物,包括人類自己。

「壹蚊雞」由食物,變成耗用堆填區空間的廚餘,以及輾轉化為對人類有害的物質沼氣,關鍵在於有人「爭着數,怕蝕底」,使好事變成壞事,因一人之貪,「善」化為影響眾人的「惡」。

很不幸,「爭着數,怕蝕底」在香港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不少人祇顧自己,一顧別人,不管自己行為對眾人的負面影響,「壹蚊雞」是一個非常刺眼的例子,不過其實同樣的事情每天都在全港各個角落發生,飲品買二送一「抵」,這件衣服「扺」,那個電視「抵」,不斷買這買那,有些其實沒有用,有些則替代了本來還有用的東西,製造無數不應該是垃圾的垃圾,天天重複「抵」,堆填區也就一天一天地長高擴大,無數微小的「惡」天天在積累,正是現在堆填區問題這個「大惡」的基本原因

每次談到堆填區或焚化爐,總有人大聲疾呼「政府要做好源頭減廢」,但是大家有想過垃圾是自已製造的嗎?自己才是問題的根源嗎?這句話很不中聽,但是事實的確如此。

如果大家在生活中,能夠用好各種資源和器具,不浪費食物和任何物料,全港的垃圾量絕對有大量減少的空間,祇要痛下決心,一念之轉,大多數人都有可能立即把垃圾量減半甚或九成,眼前便沒有了急切需要去談擴充堆填區和興建焚化爐,有時間去研究更有利環境的垃圾處理方案,例如焚化爐規模可以縮小,甚或不建!

可惜「壹蚊雞」令我們香港社會「爭着數,怕蝕底」的特質表露無遺,很多人祇聚焦在自己身上,要方便,要着數、要趕潮流,希望全港市民都關心眾人的事,並因而主動不浪費,不造垃圾,路途遙遠啊﹗

多年來沒有多少人會管自己的垃圾是多是少,因為上屆政府的垃圾政策嚴重錯誤,垃圾有垃圾桶載,有垃圾車收,去了眼不見為乾淨的堆填區,把垃圾問題藏起來,以致大家沒有想過後果,不斷地買,不斷地吃,不斷地浪費,不斷地製造垃圾,當下我們要面對堆填區和焚化爐的「大惡」,大家要明白是我們自己多年來無數「小惡」積累而成的果,是我們多年的共業,局面到了無可廻避之處,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造成的,不可以怨天尤人。

當晚見到的恐怖「壹蚊雞」浪費事件,大量「壹蚊雞」無辜慘變垃圾,令我對全港市民都會「一念之轉」而令垃圾大減的可能性完全失出信心。要大多數香港人從內心出發,去為眾人做好事,甚至自已增加不方便也在所不計,以及在垃圾方面真的有具體行動,保守估計最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去蘊釀、努力和教育推廣,在此之前,我們惟有虛心接受源於香港人無數「小惡」造成的「大惡」的後果。

最後必須指出,要求「政府做好源頭減廢」是向錯誤的人提出錯誤的要求,正確的說法是「香港所有人都要做好源頭減廢」

「壹蚊雞」現象有太多可以思考的地方,大家自由發揮吧。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保育和發展沒有對立:談郊野公園、大嶼山發展、第三條跑道

經常有人說「發展」和「保育」是對立的,要想辦法找平衡點,但是所謂「發展」在香港被曲解成「建築發展」或者「經濟發展」,範圍不合理地狹窄,不符合「發展」一詞原本的意思,其實「環境發展」、「社會發展」、「生活質素發展」、「靈性發展」等都是「發展」的內容啊!這些範疇跟愛護自然、守護郊野公園等「保育」內容根本就沒有予盾,甚至可以說相輔相成,所以說「發展」和「保育」對立是一個假命題。

具體的假命題例子:有人提出要開發郊野公園,聲稱可解決香港沒有土地興建公屋的問題,又指反對者是環保分子或保育分子,問香港人要公屋還是要郊野公園?郊野公園環境清幽,風景優美,交通不方便,沒有就業機會,一般打工仔住進去祇會坐困愁城,在郊野公園建公屋會重複當年因在天水圍建公屋而造成嚴重社會問題的錯誤,所以肯定最終不會建公屋,會建甚麼?當然是超級豪宅,給不怕交通不方便(有司機)、不怕冇工開(自己是老闆或財產不少)、最愛獨擁優美風景和清幽環境的社會上層人士居住,所以所謂「公屋對郊野公園」裏的「公屋」是一個假說法,因此連帶的所謂對立也變成一個假命題。在這個情況下,問「要發展還是要保育?」是在製造不存在和不必要的強迫性選擇,是一個騙人的題目,大家要認清楚認識這個題目的真正性質。

大潭郊野公園:左面是超級豪宅陽明山莊,山明水秀的地方會建公屋?
(相片鳴謝:水務署)

還有一種假命題:有人聲稱興建某項工程會促進經濟,很有緊迫性,必須盡快進行,但是工程論證期間,發現有關土地(或海洋)範圍有某種稀有動物,保育人士提出需要採取措施保護,立刻被人說成「保育」阻礙「發展」,兩者有對立,製造輿論要找出妥協方案,取得平衡,因為香港慣性經濟第一,結果當然「平衡」會落在工程項目一方,但是其實該項工程是否促進經濟、是否真的對廣大香港市民有利,還未有認真研究確立,甚至可能已經被知情人士與學者否定,該種稀有動物的出現與否根本與工程應否開展沒有關係,這時把「保育」說成與「發展」對立,是沒有意義的,是在轉移公眾視線,避開給人質疑工程是否必需,因此所謂對立是一個假命題。在台灣有這類的例子,可以參考以下相關網誌文章(註1),該文的台灣用語跟香港慣用語有點分別,不過大意、主旨和辯論邏輯還是容易讀懂的。

「發展」大嶼山是否對整體香港廣大市民有利,至今未見實質和數量化的論證,一開始就談向郊野公園要地是不科學和不成熟的,把「發展」和「保育」說成是對立和要「二擇其一」是一個假命題,顯而易見,但是「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的成員不少是地產商的關係人士(註2),而且早已認定「發展」事在必行,整件事能夠得到合理程度的社會討論嗎?假命題會否會被當成真命題呢?大家要打醒十二分精神監察和適時發聲為大嶼山郊野公園請命,建議大家追踪《Save Our Country Parks 保衛郊野公園》和《香港郊野公園是我的呼吸空間》。

興建第三條跑道和保育中華白海豚也可歸入這類假命題,就算沒有中華白海豚,第三條跑道都是不應該建的,以前在草雲居談過,細節請參看有關網誌文章(註3)。

如果「發展」是真的發展,包含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發展,是照顧所有香港人生活的發展,不是為少數人製造一次性金錢利益而犧牲香港人珍貴的永遠共同資產(如香港山脊線、山頂維港風景、郊野公園等),「發展」和「保育」沒有對立,聲稱兩者對立是欺騙大眾的假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