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4日 星期日

人工島:發展局搞錯海水上升的科學

發展局最近發新聞稿,表明人工島將繼續向前闖,把氣候變化帶來海水上升的風險掃到地毯之下,眼不見為乾淨。以下文章的一個版本曾於明報刊出,謹貼到這裏作為歷史印記,讓未來的香港人知道,我們這一代做了甚麼影響他們的幸福。

          +          +          +          +          +

        三月底,交椅洲人工島諮詢期臨近尾聲,我在網上短片指出海水上升會持續二、三百年甚至一千年,請政府嚴肅面對問題,誰知發展局在社交媒體高調回應,聲稱這個說法是「假設」,認為「採用這麼長年期的假設並不合常理,亦不符國際準則」,又說:「很多先進國家或地區 都不會以數百年、甚至一千年後海平面上升的推算幅度設計沿岸基建設施。

        很不幸,這幾句說話徹底暴露了發展局和背後的工程顧問不認識海水上升的科學,也不掌握防災的基本概念。

        更失禮的是發展局還說了:「目前IPCC評估報告就各溫室氣體排放情境下海平面上升的詳細推算最長遠也只是以2150年為止」,但是IPCC報告裏的海平面上升推算最少去到2300年(見附圖),發展局不知給誰誤導了,是以英文拼寫名字的「世界知名」工程顧問嗎?工程界高層對氣象不懂充懂犯錯早有前科,某高層工程師推銷人工島概念時曾經公開聲稱海浪不會轉彎和交椅洲在颱風裏海浪最高兩米,誰知觀測數據早有五米浪高的紀錄,而且中學生都知道海浪會轉彎。 

科學、「假設」

        首先海平面持續上升二、三百年甚至千年,而且幅度驚人,是科學結論,不是甚麼「假設」背後的物理原理很簡單,海平面上升源於人類燃燒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排放額外溫室氣體造成氣候暖化,海洋吸入大氣層的熱量後升溫和膨脹,海平面於是上升,但是表層的熱量向深海傳播十分慢,因此就算人類即時停止排放,隨着深海升溫,海平面還會長期持續上升,此外還有格陵蘭和南極洲冰蓋融冰的疊加效應。

        目前有關海平面上升的最權威信息來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發表的《第六次評估報告》(註1),這份報告融合了全球以千計科學家的多年研究成果,經過反覆修訂和由各國政府代表團逐字逐句推敲定稿,2021年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締約國一致通過,是目前全球政府就氣候變化擬訂政策的終極參照文件,其中《決策者摘要》(註2)第8.5.4段這樣說:「在較長時期,由於持續的深海變暖和冰蓋融化,海平面將持續上升數百年至數千年,並將在數千年保持高位(高信度)」,留意最後三個字「高信度」,全本報告非常嚴謹,每個結論都註明可信程度,因此海水上升百年以至千年不是「假設」,而是經過無數科學家參與論證和得到各國政府認同的高信度科學結論

        發展局指海水上升是「假設」的回應,反映他們(以及背後的工程顧問)完全不知道有關海水上升百年以至千年的高信度科學結論的存在,推銷人工島心切,主觀希望海水上升是「假設」和不會發生,這是官僚系統解決問題的最普遍辦法,就是否認問題的存在

IPCC的海平面上升推算  (底圖來源:《決策者摘要》圖SPM8  

IPCC 的海平面上升推算結果見附圖。藍、紅兩色陰影區間展示推算數值的「可能範圍」,根據IPCC的定義包含68%的概率,上下限兩邊以外的數值各有16%的出現概率。藍色代表「低」溫室氣體排放情景(全球升溫限制在1.5度之內),紅色代表「高」排放量情景,然而至今各國政府已宣布的減排政策(還未講到執行)未能達至「低」排放狀態,最新IPCC推算1.5度將於20302035之間突破,因此本世紀內最大機會將是「高」排放狀態。另外請大家特別注意:由於近年對冰層認識加深,《第六次評估報告》首次提出一個與兩極冰層不穩定有關的「低概率、高衝擊」情節 (low likelihood, high impact story-line)2100年海水上升幅度可接近2米,IPCC甚至指出:在高排放情景下,不能抹煞2300年海水上升15米的可能性,負責任的政府和工程師必須把這個情節納入他們的視野,好好保護人民。

網上不單只發展局貶低我的海水上升言論,另外有人形容我的「預測」誇張,又或說成是「環保人士」的言論,不必重視,謹請香港社會明白海水上升是科學,也不要因為上升幅度大得驚人就直覺拒絕相信。

 防災、防禦海平面上升

防災的基本常識是不增加本來沒有的危險,但興建人工島將為香港製造原本不存在而未來會不斷升高的水淹威脅,需要無休止的防禦工程,支出成為政府財政的無底洞,此時建人工島違反防災常識

如果政府決意建島,必須以防災思維為基礎,防禦「低概率、高衝擊」的海水上升幅度,發展局回應裏提出甚麼「國際標準」以及「先進國家」作為護身符,但是他們混淆了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在談大海中央建一個新的人工島,不是在已經存在的陸地海岸興建「沿岸設施」,而且我們確知海水將會上升二三百年,因此以興建「沿岸設施」的思維去看興建新的人工島是基本的認知錯誤和方法錯誤。

傳統沿岸基建設施的工程設計假設海平面高度不變,然後以過去數據推算 N 年一遇的極端海水高度(含天文高潮和風暴潮),由於這些設施爛了可以重建,因此世界各國包括香港會視乎設施的重要性,把N 定為50年或200年不等,即是每年發生的概率在0.5-2%之間,這是發展局講的外地設計標準所指的部份,香港也採用了這類標準,是工程師理解的「國際標準」。

但是現在海平面將會上升,而且人工島「爛了」(被海水淹沒)後果嚴重也難以全島加高,人民在島上購置物業有傳子傳孫的期望,因些興建人工島的地面水平要求高於現時50200年一遇的極端海水高度再加上二、三百年以至一千年後的海平面上升幅度完全合理,這裏50200年一遇講的是風暴潮,而百年千年的要求講的是海平面上升,是完全兩回事。發展局講先進國家 都不會以數百年、甚至一千年後海平面上升的推算幅度設計沿岸基建設施」,他們和工程顧問們顯然混淆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重溫防災的基本概念:防X不會用「中位數」X或「平均」X去設計防X工程,而是用「低概率、高衝擊」的極端X數值

人工島需要防禦的「X」是「海平面上升」,IPCC 的《第六次評估報告》強調了採用極端值為設計參數的概念,更提醒各國政府,基於統計學定義,報告裏的推算海平面上升「可能範圍」上限數字,被突破的概率達16%,因此防禦城市和關鍵設施被海水淹浸的設計參數必須高於「可能範圍上限數字」(註3)。

但是發展局在代行政長官回覆我的信件中說:「採用推算海平面上升幅度中位數0.78米作為設計參考值」,用了「推算海平面上升幅度」中位數去設計防禦工程犯了基本錯誤,正確的方法是遵循IPCC的建議,最少採用「可能範圍」上限的海平面上升幅度,參照應對其他災害的思路,理應採用推算數值裏低概率百分位數(如0.5-2%)的極端數值作為設計參數,甚至接近IPCC新增的「低概率、高衝擊」情節,即是2100年須防接近2米上升幅度

政府還必須注意:IPCC指出未來海水上升幅度的不肯定度在時間不在高度,例如2100年海平面上升1.01米這個「可能範圍」上限數字,無論甚麼排放情景下都終會出現(註3),檢視附圖,2300年的低排放情景「可能範圍」上限數字(3米以上)和高排放情景中位數(4-5米)恐怕也只是遲早的事。

 不如專心保護好現有城鄉

我與發展局不全是意見對立,他們說:「以舊日標準完成、目前在使用的近岸地方所面對的水浸風險不是會更大嗎?我們就要放棄那些使用中的地方嗎」,我十分同意不能放棄現時的近岸地區居民點,過去我多次就施政報告建議撥備五千億港元財政預算,作為防禦這些地區受上升海水淹浸的工程費用,亂打亂撞,數目剛好接近建人工島的初步預算

反觀人工島,在大海中央建一個人工島,不是平常建橋建路的土木工程,而是無中生有般變出一片陸地,吸引超過五十萬人移民入住,建立一個無歷史、無傳統的全新社群,是重大的社會工程,不可以說土木工程沒有問題就上馬。當今講可持續發展,不講千年也講幾百年,香港沒有理由冒二、三百年之間人工島變成海底之城的風險。

香港政府的錢應該花在優先需要的地方,與其用來製造本來沒有的水浸風險,不如專心保護好原有的城鄉

 1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the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2     《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 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 《決策者摘要》

3       Box 9.4, 9.6.2 Future Sea Level Changes in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the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2023年4月1日 星期六

就交椅洲人工島向政府提交正式意見書


以下文件於3月31日晚通過諮詢網站遞交給政府。

          +          +          +          +          +

對於交椅洲人工島的意見

從填海令香港損失海洋生態容量和違反國家保護濱海國策看,從氣候變化引起海水上升造成連綿數百年以至千年的水淹威脅角度看,從社會與國防安全角度看,人工島均不應興建。要建則必須以嚴肅的科學方法,訂定全島造地的高度,以及將來加高海堤的方案,應對海水上升災害,保障未來島上居民免受生命傷害與財產損失,財政預算也必須包含加高海堤的營造費用,以便政府認識人工島的總體財政負擔,判斷應否進行。

詳細意見列下。

林超英

2023331

 

背景:習近平主席相關講話

2018年習近平主席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代表團時,對香港澳門提出四個希望,其中兩個是「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國家治理實踐」,2022年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大會上,在「四個希望」下講到「不斷增強發展動能」,特別指出「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2022年底習近平在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安全」提了91次,反映此刻「安全」在治國理政裏的核心地位

交椅洲人工島項目關鍵性角度

「交椅洲人工島」項目是香港社會極度關注的議題,關心香港未來的人都十分憂慮,我對人工島的綜合觀察見我的網誌: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23/03/331.html說明人工島項目有百害而無一利,應即予擱置

本意見書突出兩個關鍵性角度

1.     濱海填海違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指導思想和戰略,破壞國家保護濱海國策。

2.     人工島沒有配合國家對安全的高度重視,為香港製造本來沒有的但是長遠和巨大的安全風險,以及連帶長遠財政負擔。

概畧而言,香港人工島項目將成為2018年全國除了「國家重要戰略項目」外省市禁止圍填海後唯一達千頃規模的民用填海項目破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也因為把「兩制」化為「填海特權」,令國內各省市尤其是鄰近地區的地方政府與同胞質疑香港有「填海特權」和產生矛盾思想(註1),不利香港融入國家大局。至於安全,項目忽視氣候變化下未來兩三世紀以至一千年海平面持續和大幅上升的衝擊,又有內部與戰爭安全風險,潛在為國家增添煩憂防災常識是不製造新災難,建造人工是逆向而行

 

生態角度

            2018「生態文明建設」寫入憲法,「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五年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或可因為未及認識而提出興建人工島,五年後的今年香港則必須認識「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方向,有責任與全國人民一起建設生態文明,不能建人工島破壞生態。

習近平主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執行有清晰說明,必須堅持「在環境品質底線方面,將『生態環境品質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底線」,人工島把海洋填了變成陸地,壓縮香港海洋生態容量,肯定是「變壞」,因為沒有人能賠中國人一個海,交椅洲人工島項目踩過了「生態文明建設」底線

從國家戰略看,2018《國務院關於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停止省市審批圍填海,只有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會聯同確定的「國家重大戰略項目」才獲國務院審批,《通知》一出,海南島數個人工島項目都立即喊停。交椅洲人工島定位只不過是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並且沒有任何產業大計,遠遠不符「國家重大戰略項目」條件,但是發展局公開聲稱國務院的《通知》不適用於香港(註2),這是以英式純法律思維,藉「兩制」和「特別行政區」身分,迴避「一國」下香港與全國人民一起保護海洋自然生態的責任,沒有貫徹憲法「生態文明建設」精神,沒有配合保護海洋生態的國家策略。近來發展局稱不應該再討論人工島應否興建,但是既有海南島喊停先例,加上交椅洲項目處於未建狀態,沒有理由不能擱置

最新公布交椅洲人工島填海範圍集中在海深超過6米水域,以數字遊戲迴避《拉姆薩爾濕地公約》海深6米以下視為「濕地」的定義,一則令填海成本增高,二則忽視毗連生態環境的緊密互動,三則不知道國家已把保護海洋的概念覆蓋整個「濱海」202211月習近平主席在《拉姆薩爾濕地公約》第十四次締約方大會發言,宣布在深圳成立「國際紅樹林中心」,以及「支持舉辦全球濱海論壇會議」。全球濱海論壇是中國倡議的國際組織,「濱海」包含「濱海濕地及生態相關棲息地」(註3),超越一般「泥灘」或「淺海」的概念,香港水域全屬中國「濱海」,納入了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務院《通知》需要保護的範圍,在香港境內任何水域哪裏填海建人工島都是都不可接受的

人工島項目違反「生態文明建設」的治國理政指導原則,把香港置於全國為保護演海而禁止圍填海戰略之外,顯然違反國策,項目的實施也將令香港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淪為全國最落後的地區,令香港蒙羞,也製造香港與內地省市地方政府的矛盾,實非香港之福,擱置此項目和保護好香港濱海,才能成為習主席希望見到的「積極主動參與國家治理實踐

為了澄清人工島項目如發展局所稱沒有違反國策,建議政府主動向國務院匯報交椅洲填海項目的情況,請求界定是否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項目」條件,如果得到確認,則其他省市不會視香港有令他們不滿的「特權」,香港因關注生態而反對人工島的人們也無話可說。


安全

            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島國擔心國家被上升的海水淹沒時,香港卻執意興建一個面對海水上升威脅的人工島,反映項目漠視氣候威脅,完全沒有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認為管治必須具備的「風險管理的憂患意識

防災的基本常識是不增加本來沒有的危險但興建人工島將為香港製造原本不存在而未來會不斷升高的水淹威脅,需要無休止的防禦工程,支出成為政府財政的無底洞,此時建人工島違反防災常識

人類排放額外的溫室氣體造成氣候暖化,海洋吸入大氣層的熱量向深海傳播需時,就算即時停止排放,海平面會持續上升二、三百年甚至千年,而且幅度驚人,這是全球政府認可的權威報告的結論,不是所謂「假設」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全體締約國,一致通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發表的《第六次評估報告》(註4),內容經過各國政府逐字逐句推敲後定稿,是目前有關氣候變化最權威的報告,其中《決策者摘要》(註5)第8.5.4段這樣說:「在較長時期,由於持續的深海變暖和冰蓋融化,海平面將持續上升數百年至數千年,並將在數千年保持高位(高信度)」,留意最後三個字「高信度」,全本報告非常嚴謹,逐個結論都註明可信程度,因此海水上升千年不是所謂「假設」,而是經過無數科學家參與論證和得到各國政府認同的高信度結諭。

如果政府決意建島,必須以防災思維為基礎,防禦「低概率、高衝擊」的推算海水上升幅度。以下展開解釋。提醒發展局、工程部門及工程顧問必須認識箇中的科學,不要與防禦其他現象如風暴潮的概念混淆。

防災必先辨識災害現象如暴雨,然後推算不同強度暴雨出現的概率,訂出可接受風險水平後設計應對方案,例如香港排水渠道以50年或200年一遇暴雨為設計標準,即是每年出現對應暴雨的概率是2%0.5%關鍵是:防暴雨不會用「中位數」暴雨或「平均」暴雨去設計渠道,而是用「低概率、高衝擊」的極端暴雨

人工島需要防禦的「敵人」是「海平面上升」,用了「推算海平面上升幅度」中位數去設計防禦工程是錯概念、錯方法,正確的方法是根據防禦「低概率、高衝擊」極端值的概念,跟防禦暴雨一樣,採用海平面上升幅度推算數值範圍內低概率百分位數(如0.5-2%)的極端數值作為設計參數,而不是採用「平均」或「中位數」的推算數字。

IPCC 的《第六次評估報告》強調了這個採用極端值為設計參數的概念,更提醒各國政府,基於統計學定義,報告裏的推算海平面上升「可能範圍上限數字」,被突破的概率達16%,因此防禦城市和關鍵設施被海水淹浸的設計參數必須高於「可能範圍上限數字」(註6),由於近年對冰層認識加深,該報告甚至首次提出一個與兩極冰層不穩定有關的「低概率、高衝擊」情節 (low likelihood, high impact story-line)2100年海水上升幅度可接近2米(見附圖),負責任的政府和工程師必須納入他們的視野,好好保護人民。

 

底圖來源:《決策者摘要》圖SPM8

藍、紅兩色陰影區間展示推算數值的「可能範圍上下限」

政府必須注意:IPCC指出未來海水上升幅度的不肯定度在時間不在高度,例如2100年海平面上升1.01米這個「可能範圍上限數字」無論甚麼排放情景下都終會出現(註7),參看附圖,2300年的低排放情景中位數(2米左右)和高排放情景中位數(4-5米)也只是遲早的事。

傳統沿岸基建設施的工程設計假設海平面高度不變,然後以過去數據推算 N 年一遇的極端海水高度(含天文高潮和風暴潮),由於這些設施爛了可以重建,因此世界各國包括香港會視乎設施的重要性,把定為50年或200年不等,發展局近日在公開言論裏講的「外地設計標準」覆蓋的是這個部份,但是必須注意,這個參數與「推算海平面上升幅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防禦對象,不可混為一談。

現在明知海平面將會上升,而人工島「爛了」(被海水淹沒)後果嚴重也難以全島加高,人民在島上購置物業有傳子傳孫的期望,因些有理由要求興建人工島的地面水平高於現時重現期50年至200年的極端海水高度再加上二、三百年以至一千年後的海平面上升幅度,這裏的「重現期50200年概念」與「百年千年要求」是兩回事,發展局、工程部門、工程顧問等切要清楚了解和納入設計中,不要混淆

以現時海平面標準建人工島,將來肯定水淹,但是城市建成後難以加高,惟有不斷升高約20公里的海堤頂住,花費恐怕以千億計,政府難逃最終付鈔責任,設若最終有一天沒錢加高人工島海堤,受害者是被地產商吸引買入物業的業主,海水淹浸時島民不只是損失金錢而是失去家園,就像太平洋島國國民一樣,因此決定興建人工島之前,必須先知道將來加高海堤使用甚麼方案和涉及多少財政預算,政府才能掌握全局,否則可能錯誤興建將來無法負擔的人工島

最後指出社會安全和戰爭安全角度:近幾年國際形勢劇變,香港內有2019年騷亂,外有台海愈趨緊張,前者留下恐怖襲擊風險,後者帶來戰爭襲擊風險(註8),人工島把數十萬人困在海上孤島,僅以一橋一隧連接新界本土和香港島,給敵對勢力扼住咽喉製造癱瘓的機會,就算不是戰爭,只要風雨或大型爆炸意外造成交通癱瘓,或者造成城市生命線(水、電、煤氣、電信等)中斷,支援全島人民生活將十分艱難,不是幾條渡輪就能解決的。深海建人工島,只靠兩條運輸路線支撐,零安保安全意識,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非常不智

作為對比,把人口安置在北部都會區,形勢截然不同,除了貼近大灣區有利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人口可以散布多個居住點,交通運輸採取網絡形式,一處受襲阻塞也有其他替代路線支撐,沒有少數的「咽喉」,不會受襲產生癱瘓,城市有較高韌性,因此北部都會區從社會安全和軍事安全角度看遠勝人工島


結論及建議

            人工島源自一個多年前的決定,但是世界劇變,國家進步,今天必須以全球視野、國家概念、本港自身條件等重新考慮。人工島違背國家治國理政指導思想,破壞全國禁止省市填海戰略,有違融合大灣區地理因素,忽視氣候變化海水上升風險,零社會安全和戰爭安全意識等等,有百害而無一利,加上北部都會區出台,有地利,有容量,有產業規劃,有社會韌性,交椅洲人工島在香港的未來發展中已全無角色,繼續推行將遺禍百年。

            謹向政府建議:

1.     擱置交椅洲人工島項目,集中資源建設毗連深圳和大灣區的北部都會區,做好融入大灣區整體發展大局,為香港人民謀最大的福祉

2.     如果不便即時擱置,則主動向國務院匯報交椅洲填海項目的情況,請求界定是否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項目」要求。

3.     委託國家高階氣象專家複核有關防災採用的未來海平面高度參數和極端海水高度參數,資料既適用於人工島設計,也適用於策劃保護原有沿岸城鄉免受水浸的工程設施。

4.     政府必須掌將來加高海堤使用的工程方案和涉及的財政預算,以此考慮項目的長遠可行性。

5.     請保安局研究甚至邀請相關國家該管部門協助研究,判斷當今緊張地緣政治之下人工島有否不能承受的安全風險

 

1       例子見2023116日明報刊登內地同胞撰文《跨境填海夢違國家保護海洋政策》

2       2023113日發展局臉書帖文【交椅洲人工島兩個關注的答與問】稱:「有關要求並不涵蓋香港特别行政區」。

3       全球濱海論壇網站  https://www.worldcoastalforum.org/

4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the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https://www.ipcc.ch/report/sixth-assessment-report-working-group-i/

5       《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 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 《決策者摘要》  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1/downloads/report/IPCC_AR6_WG1_SPM_Chinese.pdf

6       Box 9.4, 9.6.2 Future Sea Level Changes in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the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stakeholders with a low risk tolerance (e.g., those planning for coastal safety in cities and long-term investment in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may wish to consider global-mean sea level rise above the assessed likely range by the year 2100, because ‘likely’ implies an assessed likelihood of up to 16% that sea level rise by 2100 will be higher
7       Box 9.4, 9.6.2 Future Sea Level Changes in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the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 the main uncertainty related to high-end sea level rise is ‘when’ rather than ‘if’ it arises: the upper limit of 1.01 m of likely sea level range by 2100 for the SSP5-8.5 scenario will be exceeded in any future warming scenario on time scales of centuries to millennia (high confidence)”

8       2019年示威者令吐露港公路和紅磡海底隧道癱瘓,1999年台灣政界人物公開提過導彈攻擊香港和上海,此後話題不時在傳媒及網上重現。

 

2023年3月26日 星期日

違反國情港情的人工島應即擱置 - 立即表達意見(3月31日前)


交椅洲人工島項目的公眾諮詢期於3月31日結束,謹把年初舊文一篇貼出幫助大家理解擾攘多時的人工島項目的眾多嚴重問題,包括生態、安全、財政、違反防災常識和地理因素等,當時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所以文中多次提到立法會。

人工島項目對香港有跨世紀的負面影響,鼓勵大家立即向政府提交意見或表達你的憂慮,可以借用綠色和平提供的方便 <https://act.gp/3Trl6rA> ,也可以去政府提供的意見網頁<https://www.centralwaters.hk/tc/comment-form/>。

          =          =          =         =

(2023.1.1 刊於明報)

最近大嶼山人工島項目向前走了一步,政府提交了立法會議文件,講述最新構想,建設三個相鄰人工島,以一橋一隧連接大嶼山和香港島,讀了一遍,項目多處違反國情港情,甚至傷害國家和香港,理應立即擱置,以免遺禍千秋。

文件性質

文件反映傳統公務體系裏的文官運作模式,根據幾年前的決定,埋首向前逐步細化落實,只談推進項目的內容,完全不談近幾年世界、中國和香港的種種巨變,以及對項目的影響,因此讀者包括議員被限制在規劃、工程、費用等割裂的話題裏。但是立項時的世界與今天新時代的現實已有天淵之別,我們必須深入檢視,項目是否符合當今世情、國情和港情?是否仍然需要?甚至是否對香港有害?以下闡述我的觀察,確信項目理應立即擱置。

無視世局巨變

過去幾年世界大變,瘟疫流行凸顯文明社會的脆弱,例如物流鏈折斷、經濟低迷、社會動蕩等,各國都在採取措施自保,疊加氣候變化引起的異常旱澇,以及大國博弈引致的俄烏戰爭,產生大堆全球連鎖反應,糧食、燃料,甚至民生用品價格飆升,全球經濟衰退迫在眉睫,不幸的是國際政治形勢劇變,令一向相對安穩的東亞地區戰爭概率急升,香港可能牽涉其中。

立法會文件對世間變局視若無睹,一切照舊,假設經濟和人口不斷增長,又對人工島的脆弱性毫無警覺(或故意淡化),後果嚴重。人工島是香港未來百年基業,投資接近財政儲備總額,不是建一個屋邨般的小事,行政長官上任前強調政府必須「具備風險管理憂患意識」,現在理所當然採用這個上屆政府沒有的新視角,以憂患意識去檢視在百年大變的時代格局裏,人工島是否需要和會否產生新的和不能接受的風險,例如:(1) 有北部都會區還需要人工島嗎?(2) 氣候變化引起的海水上升將持續二、三百年,為何香港要製造本來沒有的風險?

違背憲法和治國指導思想

2018年「建設生態文明」寫入了中國憲法,「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新時代國家發展的指導思想,我們國家再不走一度盛行的、破壞生態換金錢的粗放發展之路,同年香港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討論覓地方案,提出了破壞海洋生態的人工島概念,我們可以原諒他們來不及領會新時代的來臨,但是四年後的今年再漠視「生態文明」就沒有藉口了,香港再不能不理甚至違背國家憲法和治國指導思想

對於「生態文明建設」,2018年習近平主席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作了清晰說明,指必須堅持「在環境品質底線方面,將生態環境品質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底線」,人工島把海洋填了變成陸地,肯定是「變壞」,因為誰能賠中國人一個海?人工島是踩過「生態文明」底線的項目,違背治國指導思想,犯了根本錯誤,單是這點項目就應該撤了。

破壞全國禁止填海國策

鑑於沿海省市多個大型填海項目爛尾,如天津填海27,850公頃,空置率達七成,既破壞海洋,又沒有創造價值,2018年即「生態文明」入憲同年,國務院發出通知全國嚴禁圍填海,收回省市的審批權,全部集中由國務院處理,只有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會聯同確定的「國家重大戰略項目」例外。

大嶼山人工島聲稱會建成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CBD),遠遠攀不上「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如果香港是一個省或市早已被禁了,只不過我們藉「行政特區」身分鑽了「一國兩制」的空子,藉法律條文避過國務院《通知》的禁令

身為炎黃子孫,我們香港人理應與全國人民憂戚與共,為國家守護海洋資源作出貢獻,此時硬推填海是明知破壞國策而故犯,把香港變成壞孩子,有麻煩找國家幫忙,沒事時就破壞海洋資源,為國家添煩添亂,我們香港人將來怎能在國人面前抬起頭?

有違融合大灣區地理因素

國家領導和香港政府倡導香港與大灣區融合,是保障香港長遠利益的正確方向,達到目標必須在適當地方布置產業、人口、交通運輸等,連接大灣區城市群與現有維港兩岸的香港傳統市區,打開地圖,不用高深學識也看得出,位於深圳和九龍之間的新界北部大片平原,正好擔當這個連接兩地和促進大灣區融合的樞紐

2021年行政長官公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陸地面積三萬公頃,預計容納250萬人口和提供65萬工作崗位,既有容量又毗連深圳,是建立與大灣區融合的最佳基地,相比之下,2018年專責小組推薦的人工島,在深海建造的高成本限制了面積,規劃只有一千公頃和難以擴建,更孤懸海外,面積小、難以擴大,離大灣區城市群遠得不能再遠,而且尚未存在的人工島無社群,無歷史,無文化底蘊,無任何經濟根基,憑甚麼促進歷史性融合的偉大事業?

或者有人說:將來人工島有鐵路連接深圳及大灣區,距離不是問題,但是投資者及業界怎樣看呢?業界人士告訴我,本來打算在河套區港深科技城落戶的投資者,連北部都會區規劃內距離不遠的「新田科技城」都嫌遠,希望港府在河套區旁邊就近建新城,遑論山海阻隔的人工島。人工島促進大灣區融合的想法是紙上談兵,昧於現實。

從地理角度看,作為促進香港與大灣區融合的基地,北部都會區佔盡地利,人工島有違地理因素,絕對是下下策

零保安安全意識

2019年社會動蕩期間,吐露港公路馬料水段和紅磡海底隧道受到干擾,香港東部的運輸大動脈癱瘓多天,相信大家記憶猶新,2022年俄烏戰事以來,德國天然氣管道和克里米亞大橋先後遇上恐怖襲擊而中斷,這些例子告訴我們,不同級別的恐怖主義行為再不是罕有事件,而是未來世界的現實內容

直到現在仍然有香港人以為我們「在商言商」,是地球上的例外地方,不會牽涉入國際爭端或恐怖襲擊,鄭重提醒他們,這是錯覺,過去兩三年他國針對香港的動作不少,鄰近地區戰雲密布,幾年前已有飛彈襲港言論,今天機會更高。

規劃香港未來大量人口聚居的人工島,面對國際風雲變色,必須有保安安全意識,把恐怖襲擊計算在內,盡量提高城市運作系統的韌性和降低遇襲癱瘓的可能,人工島把數十萬人困在海上孤島,僅以一橋一隧連接新界本土和香港島,製造給人扼住咽喉的機會,就算不是戰爭,只要風雨或大型爆炸意外造成中斷,到時怎樣組織輸送全島人民生活必需品?深海建人工島,零保安安全意識,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錯誤的

反觀把人安置在北部都會區,形勢截然不同,人口可以散布多個居住點,交通運輸採取網絡形式,沒有「咽喉」,恐襲的影響相對低,即是有韌性和不會癱瘓,因此北部都會區從保安安全角看遠勝人工島,十分清楚。

忽視氣候變化海水上升風險

當太平洋和印度洋島國擔心國家被上升的海水淹沒時,香港卻執意建一個人工島,將來需要與上升的海水長期作戰,是一個黑色笑話,反映推動者欠缺世界級長遠視野,不醒覺(或故意忽視)人工島為香港大幅增添原本不存在而將來持續升高的風險,並從此帶來無休止工程花費,成為政府財政的無底黑洞

面對海水上升,立法會文件如是說:「採取循序漸進的策略,為人工島制訂一套能應對沿岸災害的初步計劃 」,不過文件沒有讓人知道:就算現在全人類停止排放額外的二氧化碳,由於深海會繼續加暖,海平面仍會上升二、三百年,以及幅度驚人

中國人防災講「萬一」,就算我們大膽也不能少過「百一」吧,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局推算,2100年海水上升1.5的概率超過百分之一,下世紀末2200年的相應升幅是5.1。以現時海平面標準建人工島,將來肯定會水淹,但是城市建成後難以加高,惟有不斷把十多公里的海堤升高勉強保護,技術或許不是問題,但是費用是啊,誰付費將成政治爭端

非島民會問為甚麼不是由島民負責,島民則問為甚麼不是當年決定建島的政府負責,政府則說土地賣給你時你已知海水會上升,所以政府沒有責任,情況跟杏花邨沿岸數棟樓業主要求建防波工程,管理公司及其他業主不願意花錢,政府又早已卸下責任一樣,最終受害者是被地產商吸引買入物業的業主,設若有一天沒錢加高人工島海堤,海水淹浸時島民不只是損失金錢而是失去家園,就像太平洋島國國民一樣。

說到底,人工島是與海水上升沒完沒了的戰爭,「循序漸進」的防禦工程將會非常昂貴,地產商賣了樓賺錢跑了,工程界不斷有工作會很高興,政府和買樓的業主以及他們的後代卻要埋單。政府何苦為他人作嫁衣裳,硬要製造麻煩,尤其是有了北部都會區這個選項。

違反「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精神

習近平主席在七一講話中提出,「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清楚指出香港社會的困境來自既有運作模式內的「利益固化藩蘺」,香港人都知道即是地產產業鏈對政府的牽制,地產勢力多年來千方百計僭越政府土地供應權和規劃權,令土地和樓宇供應大減、樓價飆升,近來的「土地共享計劃」繼續由地產商影響政府土地規劃和「搵政府老襯」(以前文章談了,此處不贅),香港急需的是政府重新牢牢掌握土地供應權和規劃權,並以人民福祉為依歸作出與土地有關的決定,不可以再以地產思維指導土地工作

文法會文件非常強調「土地收益仍高於工程造價」,以此支持項目繼續前行,又花了大量筆墨講「融資」,讓我們看到地產思維依然籠罩政府的決定,人工島被看成一盤生意。對於人工島上的產業發展,文件的說明簡單而空泛:「第三個核心商業區的商業用途」和「其他經濟用途(例如創意產業、私營醫療、私營教育、旅遊、遊艇會所及零售餐飲娛樂)」,完全久缺香港經濟發展的大方向,大策略,人工島只像一個巨型地盤,供拍賣、建屋、售賣、租賃而己,地產商、炒家、地產經紀、相關專業如工程和測量等,在香港會多一輪賺錢機會,就像過去二三十年,難怪這些相關人等都在大力推人工島概念,但是有了「推進改革」的要求,政府還是只聽地產產業鏈的話嗎?

執行習主席「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的指示,香港政府必須跳出地產思維,不能只看賣地收益,必須從香港發展大格局去敲定人工島的去留,而且要看人工島對香港整體有否長遠好處,單是海水上升一項,人工島已是大大的壞處。

就算採用賣地收益的說法,其中破綻很大,誰擔保將來賣地有人要,尤其是在北部都會區土地供應充足的情況之下?如果以天津的七成空置率計算,賣地收入會由文件講的7,500億跌至2,250億,比建島費用5,800億少一大截,何來化算?支出是真實無可避免的,收入是猜想和虛無的,人工島在財政上絕不成立,要建就必須有強大的公眾利益理由,不過現在一點都看不到。

忽視香港人口比假設少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推薦人工島時,是基於香港人口920萬的假設,但是統計處最新推算,本港人口將於2041年中到達頂峰的811萬,比「920萬」少了一百萬有餘,相比2021年底740萬人口多71萬,而北部都會區有二百多萬人口的容量,人工島變成沒有需要,到了今天其理甚明,不過文件只是埋首自己項目內容,所以隻字不提,把人口少於原假設完全忽視了。

結論

人工島源自一個幾年前的決定,但是世界劇變,今天必須以全球視野、國家概念、本港自身條件重新考慮。

人工島違背憲法和治國指導思想,破壞全國禁止填海國策,有違融合大灣區地理因素,零保安安全意識,忽視氣候變化海水上升風險,違反「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精神,忽視香港人口比假設少,犯了種種錯誤,甚至是嚴重錯誤,加上北部都會區出台,有地利,有容量,人工島在香港的未來發展已全無角色。

呼龥立法會議員在議事堂內,好好把關,敦促政府擱置項目,是中國之福、香港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