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日 星期四

人工島:向行政長官提議邀請國家高階專家團隊從「一國」角度檢視項目


向行政長官送出了信件,提議邀請國家高階專家團隊從「一國」角度檢視項目,包括氣候變化、生態、安全、「量入為出」、國家策略等,內文如下。

          +          +          +          +          +          +

交椅洲人工島項目:

建議邀請國家高階專家團隊作行政長官顧問


             謹向閣下建議邀請國家高階專家團隊擔任行政長官顧問,檢視交椅洲人工島項目,包括必要性、替代方案、氣候風險、生態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軍事安全、財政負擔與基本法第107條「量入為出」原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十四五」配合、與「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配合等,向閣下提交獨立第三方觀察和建議。

大嶼山東部水域興建人工島構想一路以來沒有「一國」視野,巨大推動力來自內部,先是近年甲級寫字樓短缺的說法,演化成「核心商業區」概念,再乘着住房緊張氣氛,擴大為聲稱提供公屋用地的千公頃級人工島項目,過程中涉及地產產業鏈內固有利益集體的鼓吹和遊說,近來演變出倡議政府借貨融資、引入地產商參與、把商業樓宇改為商住樓宇、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以增加私營房屋等,令項目愈來愈充滿地產氣息,與內地和海外多個失敗告終的人工島案例極為相似,香港特別行政區必須步步為營,高度謹慎論證項目的必要性和宏觀可行性(不只是工程可行性),尤其是「一國」視野內的廣泛問題。

            「人工島」至今已經成為耗資達財政儲備量級的工程項目,觸碰基本法第107條「量入為出」原則,但是立項之前只視作一般「工程」,只遵循一般程序,只從「甲級寫字樓不足」之類香港內部微觀角度推論需要,沒有宏觀地及科學地嚴肅論證項目的必要性以及在全國大局中的角色和影響,也沒有充份論證項目的長遠和廣義的國家安全風險(如氣候變化、保安、財政等),在這種情況下項目推展至設計階段,置香港於前所未有的危險境地,令不少人憂心忡忡。

            「人工島」不是普通一條鐵路或隧道,而是影響香港未來幾百年的重大基礎建設,務必從嚴論證,對項目進行國家視野的高階檢視有益無害

香港政府一向依循英治時期傳統,聘請外國工程顧問公司進行「研究」,一則這些公司本行是「工程」,對氣候風險、安保風險完全外行,二則他們不懂也不理會「工程」以外的國家大局,尤其是當代的國家發展觀,三則他們與香港地產產業鏈過從太密,難以期望作出沒有利益考慮的「研究」結果,時至今日,尤其是涉及「人工島」這種規模的項目,特區政府不可能完全倚頼外國工程顧問公司作出符合香港整體利益的意見。

我先後多次向特區政府指出「人工島」的種種缺憾和提議項目應予擱置,明白一家之言難以成為政府決定的基礎,因此謹向閣下建議邀請國家高階專家組成行政長官的顧問團隊,對「人工島」項目進行獨立第三方檢視和向閣下提交觀察和建議,作為項目應否擱置的理性基礎

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人工島:發展局的「危言聳聽」論,對比房屋局的情理兼備


發展局216日在社交媒體貼文言詞嚴厲斥責本土研究社:「有環保團體今日(16/2)再次「立場行先」,就交椅洲人工島項目發表誤導言論,企圖抹黑這個具重大策略功能的造地項目。我們呼籲他們切勿以危言聳聽的歪論窒礙香港的發展」。(註1

首先發展局搞錯了團體的性質,報告由「本土研究社」研究寫成和發表(註2),「本土研究社」是民間研究機構,性質是「智庫」,不是甚麼「環保團體」啊!發展局是否火遮眼,連對手(其實是管治香港的合作伙伴)是誰都搞不清楚? 

本土研究社貼文附圖

其次報告的闡述基於事實,外國及內地失敗的填海項目的數目是客觀存在的,形容為「立場先行」、「誤導言論」、「抹黑」、「危言聳聽」和「歪論」是不符事實的,是錯誤的。反觀發展局貼文沒有一隻字能夠證明報告裏的事實有甚麼錯誤,又不理人家採取嚴謹方法選取研究案例,只是埋怨人家把香港人工島項目放在全球大局之內審視,是它自己「立場先行」,隨意「抹黑」關心香港長遠利益和提出逆耳忠言的團體為「危言聳聽」者,看來發展局本身才是這些形容詞適用的機構。

發展局貼文稱香港以前有填海成功例子,但是發展局有注意到以前全是近岸淺海填海嗎?今次則為了迴避拉姆薩爾濕地公約6米水深以下海域視為濕地的規定,交椅洲人工島範圍基本上全超過6米,是往深海倒泥沙填海,跟以前風馬牛不相及!

為政必須善聽,在任何重大項目的論證過程中,包容多元意見,才有可能成就圓滿的事業。發展局理應詳細分析研究人家提出的資料,驚惕自己盡量避免重蹈他處失敗的覆轍,而不應因為人家結論不中聽而全盤否定,今次貼文看不到發展局有氣度與全局觀,但見激動、怒氣和傲氣,甚至教訓本土研究社及其他團體必在它設定的框架內「提出意見」,這是「高高在上」和「唯我獨專」的態度,絕不可取,也在製造原本沒有的人民內部矛盾,是在破壞社會和諧

建議發展局向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學習,人家在「簡約公屋」遭到多方提出質疑時,盡力向公眾解說,沒有擺架子或隨便訴諸權威,言詞得體,在電台及公眾場合發言,既「動之以情」又「說之以理」,漸漸社會對簡約公屋概念就接受了,政府沒有多了「敵人」,反而可能多了「朋友」,與發展局的做事作風天淵之別

順便提醒發展局,我重複多次向政府指出香港人工島項目違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指導思想,以及忽視氣候變化海水上升,為香港增添本來沒有的長遠和巨大安全風險,違反防災的最基本常識。政府或發展局至今從未認真回應過,但是這些都是跨世紀影響深遠的大事,不能置諸不理。

發展局局長應該是有自我意志和思考能力的人,務請好好三思,不能因為以前某位官員決定了推行項目就不顧一切盲目繼續走下去,行事要看大局,識時勢,今天香港必須尊重「一國」,不能只講「兩制」,以及只看地產。人工島是二三百年時間尺度的大工程,細細思量前路才是正道。

 

1     發展局  216日社交媒體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DevelopmentBureau/posts/569493048545945

2     本土研究社  216日社交媒體貼文,附下載報告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localresearch/posts/6055464784549544

2023年2月8日 星期三

2022年歐盟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比其他能源多


2022年歐盟發電以太陽能和風能所佔份額最大,超過了煤、天然氣、水力、核電和生物燃料,加上公眾響應減少用電,因此雖然戰爭令天然氣供應受到限制,結果沒有引致大幅增加燒煤發電,沒有出現初時大家擔憂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增,以及下游的氣候暖化效應。
2022年歐盟不同能源發電的百分比

有些人始終對可再生能源抱懷疑態度,因為他們沒有注意到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十年間大幅下降,思維停留在過去,請他們看數據,發電走向可再生能源是必由之路,而且是行得通的。

2023年1月15日 星期日

回應發展局有關人工島「違反國策」的《問與答》


11日明報刊登了我的文章《違反國情港情人工島應擱置》(註1),13日發展局在社交媒體就「違反國策」一點貼了「問與答」,第一段講2018年國務院有關禁止填海的通知不適用於香港,第二段講填海會按法律辦事,第三段講人工島是回應習主席「七一講話」的(「問與答」原文見本文後)。

讓我們清楚認識,整全的「國策」由國家憲法、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長期策略、中短期政策、匹配的法制和行政執行等多元有機結合組成,不能單單講國務院的一份《通知》。

發展局第一段反映了典型港英式文官體系的「只見法律,不辨情理」思維,以致作出以下推論:「由於」《通知》不發布給香港特別行政區,「所以」香港填海沒有違「法」,也「因此」沒有違反國策。

這個說法只是鑽「一國兩制」的法律空子,卻不能證明沒有「違反國策」,因為發展局的「答」完全沒有處理以下幾點:人工島填海違反憲法裏的「生態文明建設」,違背治國理政指導思想裏「生態環境品質只能更好」的底線,破壞為了保護海洋生態全國停止填海的國家策略,有違「融合大灣區」策略的地理因素等,最後一點是因為有了盡佔地利的「北部都會區」項目。

全國推動保護海洋,人人有責,香港例外?

以近萬億港元建造理應永續的人工島,香港需要藉國家級思維審視,不能自陷在港英式文官思維裏,如果堅持要建人工島的話,香港特區(不單是發展局)必須向國家、全體同胞和香港人民交代,為甚麼香港有特權:破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破壞「生態環境品質只能更好」的底線?破壞全國停止填海的國家策略?還要解釋:為甚麼「融合大灣區」偏要在距離大灣區最遠處的海上孤島進行

發展局第2段同樣反映了典型港英式文官體系的「只見法律,不辨情理」,整段文字只在事情的下游兜圈轉,在微末處花筆墨,根本上相闗條例的運作跟人工島項目是否「違反國策」風馬牛不相及。以百計公頃的海洋不見了,沒法子賠給中國十四億人,破壞生態文明建設才是核心問題。

發展局第3段稱人工島回應習主席「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及「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的「希望」,我不反對把人工島視為多種可能回應之一,但它沒有「免死金牌」,有違國策就不應執行。讓我重複11日原文提到習主席在香港講的「推進改革」和「破除利益固化藩籬」,人工島項目至今的表達式,尤其是所謂「賣地收入高於工程造價」的論述,赤裸裸地顯示地產經濟鏈思維籠罩政府,既得利益者仍在牽制政府決策。硬推人工島是強化而不是破除「利益固化藩蘺」,有違習主席講話精神

擬議中的人工島茲事體大,影響延綿數百年(如果不是更早地被上升的海水淹沒),超出基本法下限的年份即是2047年,而且觸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這個治國理政核心指導思想,相信中央政府必會緊密注視,是所厚望

1     明報,202311日:違反國情港情 人工島應擱置

 

附:2023113日發展局臉書有關填海「違反國策」的《問與答》:

問:填海「違反國策」?

答:

(1)   國務院在2018年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及各直屬機構,發布「國務院關於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國發[2018]24號)。有關要求並不涵蓋香港特别行政區,亦並非禁止填海,而是訂立嚴格制度審批填海項目,並只容許國家重大戰略項目進行填海工程。

(2)   香港特區政府一向重視環境保護。我們正嚴格按照《環境影響評估條例》進行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的環境影響評估。根據初步評估結果,該填海工程無論在水質、生態、漁業等方面均沒有不可克服的問題。再者,在香港範圍進行填海工程亦須遵守《前濱及海床(填海工程)條例》及其他相關法例的規定和審批程序。

(3)   國家主席在去年「七一」講話中對香港特區政府提出四點希望,包括「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及「切實排解民生憂難」。交椅洲人工島項目正是為了提供土地應對社會需要,讓政府有空間改善市民居住環境和交通網絡,並為香港發展擴容擴量,提升香港作為金融、商業和貿易中心及專業服務方面的競爭力。

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開幕禮講詞- 2022年12月17日


謝局長、葉女士、各位荔枝窩村村民、各位合作伙伴、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感謝大家在陰、濕、凍的天氣下,來到這裏與我們一起慶祝「荔枝窩客家生活村」的開幕。

簡單的揭幕:()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葉巧兒  ()香港鄉郊基金林超英

2017年項目啟動,經歷與村民溝通、甄選村屋、釐定業權、城規程序、設計施工、賓館牌照等階段,遇上不少以城市背景設計的法例在偏遠鄉村環境執行的不協調和帶來的困難,幸得歷任行政長官的親自關注和各個部門的配合,才能逐步解決,今年九月終於所有用作接待度宿訪客的村屋均取得了賓館牌照,成為偏遠鄉村傳統村屋取得賓館牌照的香港首例,以及其他偏遠鄉村研究復興的參考案例。

我還要代表香港鄉郊基金多謝所有為項目作出各種各樣貢獻的朋友,講起來「一匹布咁長」,如有無心遺漏請大家包涵。

首先感謝前香港特別行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把本項目列為2016年行政長官社區項目之一,體驗村項目是一個沒有先例的社會創新項目,為偏遠鄉村重新建立常住人口和在地經濟,非常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托基金的慷慨資助,令本項目夢想成真。

我要感謝已經離世的吳祖南博士,很少人知道他是香港鄉郊基金成立的推手,沒有他的主動鄉郊基金只是一個概念,不會成為實體,他也是體驗村項目的領航人,起動時他自掏腰包前往英國向海外村民講解體驗村的計劃,項目的前期工作他深入參與,他英年早逝是項目的嚴重損失,衷心希望今天的成果符合他當年的期望。

我要感謝復修村屋的業主對香港鄉郊基金的信任,與我們一起走過這條香港沒有先例的鄉村復興路,更感謝荔枝窩村村民包括回鄉的原居民和新定居村民,幾年來對項目的關注及提出的寶貴意見,讓我們不斷提高對項目的深層認識,以及持續調整我們的執行方式,令到項目更貼近本村的現實和需要。

嘉賓、復修村屋業主、香港鄉郊基金同事和項目顧問

項目的執行,包括挑選村屋、建築設計、土力工程等方面,我們得到無數專家無償地提供專業意見,我謹向他們表示敬意和謝意。

由於項目以傳統村屋做以往城市裏才做的事,又牽涉很多政府部門的範疇,因此有不少新類型問題浮現,十分感謝各個部門都能夠以積極態度處理,以及鄉郊保育辦公室幫忙協調,最終讓復修村屋取得賓館牌照,為鄉村復興開通一條新途徑,

項目今天的成果有頼香港鄉郊基金的同事、項目顧問及其團隊、施工隊伍等的努力,項目進行期間,社會動蕩和三年疫症,曾經一度為我們設置彷彿不可能跨越的障礙,非常感恩大家總能一起找尋繞過障礙的辦法,項目才能來到今天,我向他們表示衷心感謝。

想感謝的人太多太多,還有擬訂融合城市及鄉村思維的中英對照租約的律師團隊、長期合作的伙伴:香港大學、長春社、綠田園、耕田的農組等、各個專業團體和民間組織、以百計的義工、山竹襲港後迅速修復入村路的施工隊伍、向市民介紹項目的傳媒朋友、向遊客提供服務的村民、提供出入交通的船主和街渡公司等等,數之不盡。

請大家知道,我們一起創造了一個奇蹟,在建設「客家生活體驗村」的同時,我們建立了一個相對穩定,互相關心支持的定居社群,讓荔枝窩生氣勃勃,充滿生機,又吸引香港社會重新認識這個新界東北角,滿載歷史、文化、生態的非物質文明價值,讓我們互相感謝,以及記緊這段正能量歷史。

今天起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正式投入服務,讓我們齊心協力把它做好,成為城市及外地遊客到來認識客家生活以及它蘊含的可持續發展精神。

再一次感謝大家的到臨,祝大家身體健康、生活安好!

傳統麒麟遊村為項目祝福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氣候峰會交白卷

埃及氣候峰會曲終人散,留下一紙「沙姆沙依赫執行計劃」"Sharm el-Sheikh Implementation Plan",大部份傳媒報道聚焦在「損失和損害」的「賠償基金」,其實重點應該在本次峰會在促進減排方面交了白卷。

直到會議結束前一天,這份文件的擬稿中,仍然有有指出各國減排承諾起不了全球減排作用的文字,說明減緩氣候變化,急需2030年全球達到減排43%,但是根據已知各國的承諾計算,到時減排只有0.3%,少得驚人!擬搞內因此提出一系列推動加強減排承諾的行動。

但是石油出口國和能源公司今次派出六百多人以各種名義出席會議,在他們強力的游說下,一夜之間這些文字全部刪走,減排的緊急性不見了,只提縮減燃煤而不講取締所有化石燃料,沒有追各國交「減排功課」的時間表,所謂「執行計劃」像一個洩氣的氣球,軟弱無力,以致在大會總結發言時,多國代表嚴厲指出大會的失敗。

至於所謂「賠償基金」,「執行計劃」的文本完全沒有提到「賠償」概念,只是模糊地講「回應損失和損害」所需的資金「安排」,錢從何來沒有半點着墨,會後各方隨時「走數」而沒有後果,受害國家暫時不宜太早高興。


會議期間各國青年人向峰會發出 Don't fail us 「不要辜負我們」的要求,可惜從減排行動的角度看,結局是令人沮喪的大倒退,不過他們在大會總結發言時說:We are not defeated; we'll never be defeated. 「我們不被打敗,我們永不會被打敗」,其志可嘉,關心地球前途的人們也必須一樣,堅持促進減排,永不言休

下一屆峰會在亞拉伯聯合酋長國舉行,大家拭目以待,看石油生產國及能源公司會否更進一步拖延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攬住一齊死」?

2022年11月10日 星期四

走一回理髮的生活博物館


昨天去了香檳大廈尖沙嘴碩果僅存唯一"上海理髮",得到夏老闆細心照顧,把頽樣剷走。他從事理髮半世紀,養活一家,繼續天天上班,敬業樂業,做他喜歡和能幹的工作,坐在四十多年歷史的精緻櫃枱後面,夏老闆笑容滿面,驕傲地展示他的一生事業。 

髮廊客人不多,几明椅淨,1970年代價值三十萬日圓的理髮專用椅穩重舒適,顧客面前的大鏡明亮如新,牆上的壁燈風采依然,以前的物料堅實耐用,歷久如新,相對現今的器物兩三年間已經殘破待換,真是今非昔比 


每一次到髮廊就像走一回博物館,重溫當年香港的生活故事,從進門的招呼、坐下後的寒暄、剪髮時的交流、師傅熟練與溫柔的手勢、剪髮後的溫暖毛巾、離開時的道別,令剪髮成為生活,而不是刀剪交加的機械過程,有幸讓我感受偶然存留在這個時空的民間社會人情味,十分感恩。

這個髮廊和相連的人物和故事,價值遠超某博物館花巨資從海外買來他國的餐室空殼。擔心的是香檳大廈屢傳改建,不知何日這個無價的文化遺產會湮沒在房地產浪潮之中。

網上找到兩篇談這家髮廊的文章,給大家參考,連結如下:

https://www.gushiciku.cn/dc_hk//109939628

https://www.gushiciku.cn/dc_hk//109939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