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不能讓新界出現新的九龍城寨


假如新界鄉村地區可以隨意建高樓,完全沒有限制,甚至高達一百層(有鄉親說過),那麼首先肯定有屏風樓,然後有密集的屏風樓組成全球獨有的堡壘式密集民居,要想像到時是甚麼樣子,可以參考九龍城寨的舊照片。



當年九龍城寨的外觀,參看:http://imageshack.us/photo/my-images/440/x1pur2oslo3xwgtked4ugu1.jpg/



至於城寨內部的情況,可到以下連結觀看:http://www.uwants.com/viewthread.php?tid=6148832



其中最觸目驚心的是一張照片中的標語:「在此打刧,一經捉獲,斬手斬腳」,居民要自己執行「法律」,就像最近有人向發展局局長「保證」她到鄉村視察時的安全一樣,祇講身邊的拳頭和刀斧,不知覆蓋全香港的法律和維護治安的警察。



在一次也是涉及新界鄉村的事件中,警務處處長說過:「香港沒有一處不安全的地方」,因此發局局長去鄉村視察,何需地方人士保證?我支持發展局局長拒絕他們的要求,不到所謂「村屋現場」。局長的任務是透過通盤考慮,在不受任何勢力的威脅下,作出對全香港有益的決定。



在此也要一讚電視台的報導,在地方人士組織的村屋視察活動中﹐勇於提出有關鄰近的疑似豪宅的問題,使報導更為全面。



回歸祖國之後,我們都是中國人,都是香港人,都應該為香港的美好未來共同努力。我們不能讓九龍城寨的法紀蕩然和亂搭亂建再現香港,大家不論住於香港何處,都有同等責任。

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九龍城寨三不管再臨?

1987年前,現在九龍寨城公園的位置,是一個名為「九龍城寨」的地方,由於歷史原因,中國政府、英國政府和香港政府都不管,是謂「三不管」。當地人為所欲為,毫無規劃,胡亂建了一大堆多層大廈,街道狹窄,衛生惡劣,罪案率高,黃、賭、毒橫行,與香港其他地方從五十年代之後的日漸進步完全脫節。歸根究柢,該地社會的落後和混亂,源於當地人強調「歷史原因」,拒絕接受現實,失去與全港一起進步的機會。



1987年,中、英兩國政府共同決定拆卸九龍城寨,1995年在原址建成公園,年輕的朋友恐怕從來不知道香港曾經有過這樣一片「三不管地帶」。



近日閱報,很驚奇地知道有人認為:「歷史原因」容許新界部份地區不受香港的法律規管,可以像當年九龍城寨一樣隨意建高樓,按他們的思路搞下去,年輕的朋友也許有機會見到三不管「城寨」重新在香港出現,地點是新界的鄉村地區!



香港是一個現代化國際大都會,實在無法想像九龍城寨的再臨,但是現在又看似有這個淪落的可能,令人擔心不已。



幸好在這個時刻,我們有一位守正不阿的發展局局長為我們把關。在此我謹向林鄭月娥女士致敬,在僭建事件中,她秉持公義之心,面對權貴和地方勢力,無畏無懼,堅守原則,不卑不亢,主動和高效地採取行動處理複雜的問題,實在是公務人員的典範。願望所有政府部門的同事都盡最大的努力,配合林太的艱巨任務。



順便向緊抱著「歷史原因」的人士進言,香港已經回歸祖國,大家都是香港人,活在同一天空下,宜同舟共濟,與時並進,千萬不要讓「歷史」拖著後腿,脫離全體向前的步伐,結果落在形勢之後,到時就後悔莫及了。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幾段看似沒有關係的新聞報導

有幾段看似沒有關係的新聞報導,讓大家細味。

2011614明報報導:「河上鄉一名男村民昨晨駕車於上水港鐵站接載工人上班時,突然遭兩名兇徒持刀及鐵槌襲擊。」傷者侯太樂是河上鄉村民,兩年前「他在河上鄉的農地遭數不清的泥頭車日以繼夜運載泥土堆填,填平逾10萬平方呎農地,村民之間隨即爆發連串衝突。」「目前該塊屬於侯太樂的農地遭堆積及推平,更被鋪上草皮,但侯太樂表示,至今未收到任何賠償。」

2011613蘋果日報報導:「新界僭建風暴未息,原居民趁機向政府算舊賬,要求賠償塱原保育區 200多名地主過去 10年的損失,金額約 4億元。」報導稱上水鄉事委員會主席侯志強抱怨.:「真係慘,申請永遠唔批。唔係想起少少屋咁簡單,呢度近石湖市區,梗係想起過百層樓,做新市鎮。」報導稱侯志強承認:「過去曾有部份地主不滿外人入侵,下「格殺令」及放捕獸器。」蘋果又報導:「公民黨副主席黎廣德批評賠償要求極度荒唐。塱原保育區本身是農地,地主並無發展權」。指出:「農地連地積比都冇,點發展?賠咩畀佢?」


2010128壹周刊報導:「居住在塱原附近河上鄉四十多年的侯太樂申訴,受「有勢力人士」欺侮...說,母親數十年來在河上鄉耕種,養大九兄弟姊妹,但在去年七月,侯老太的農田一夜間被人填平。他們一家雖又報警,又向多個政府部門投訴,但不得要領。」又說:「村長同阿媽講幾次,叫我阿媽賣塊地俾佢發展,阿媽唔肯,估唔到搞成咁!」報導稱:「侯太樂口中的村長,是他同村兄弟侯志強。」

以上的傳媒報導,立此存照。

香港沒有「有勢力人士」?誰會保護和幫助侯太樂和侯老太?政府?

高登討論區的網友說:「地產已經使成個香港顛左, short左。」沒錯!

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英國政府關心基層家庭學生的教育機會

外遊大半個月後返港,鳳凰木長滿艷麗的紅花,令人眼前一亮,夏天終於來了!





夏天到臨,除了炎熱,我們還要為季風暴雨和颱風做好防備工作,四季推移,每季都有各自的獨特天氣,天災是自然的一部份,無可避免,我們惟有坦然接受。至於人間世,香港的新聞令人眼花撩亂,暈頭轉向,願望大家共同努力,消去可以避免的人禍。





上月到俄羅斯旅遊,路過倫敦,偶然見到一則有關教育的新聞報導,題為 Poor pupils get places priority in new school code (Evening Standard 27.5.2011)初時以為「成績差的學生」會優先得到中學學位,覺得難以理解,詳細閱讀內容後,才知道是一場誤會,原來 "poor pupils" 指家境較差的學生!





教育大臣 Education Secretary Michael Gove 關注基層家庭的孩子在現有收生制度下,難以進入眾多家長和學生心儀的公立學校,因此提出改革收生制度,加入一個機制,讓好學校收生時可以考慮學生的家庭背景,優先錄取低收入家庭的子弟,而且政府還會向錄取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學校發給特別津貼,作為鼓勵。





Gove 又提到目前的學校制度局限了好學校的發展,他說:Good schools should be able to grow and we need more of them (好學校應該可以擴充,我們需要更多的好學校),這是對家長希望孩子入讀好學校的回應。




英國的教育當局看到學校對社會流動的重要貢獻,採取措施支援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進入好學校,又看到壯大好學校隊伍的需要,以回應家長的期望。




反觀香港,直資學校貴族化和在減班浪潮中置身事外,其他學校尤其是官立中學則不管優劣一刀切減班,以致基層家庭的孩子進入好學校的名額大幅減少,舉例說:今年英皇書院和皇仁書院兩家官立中學的統一派位收生額大跌了35%,令部署了六年的小學生家長大失所望,也令社會流動出現倒退。




香港的教育與英國剛好反其道而行,既不顧家長的期望,又減少基層家庭子弟升讀好學校的名額。所謂「扶貧」祇是政府的一個口號,落到教育這個實處,不單沒有用力,簡直是向基層人家落井下石。





看了上述的英國新聞報導,再看香港現在的教育局面,實在令人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