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8日 星期日

休息一個星期好嗎?



自從六月初掀起修訂逃犯條例風波,觸動社會深層次矛盾爆發,像打爛西諺的”a can of worms”(一罐蠕蟲),麻煩持續變化和擴散,內容愈變愈複雜,對立愈來愈強,每逢周末所有香港人都寢食難安,有為反修例作出種種行動,有為社會秩序和法治努力守護,有看着電視、手機或電腦乾着急,大家都想香港好,但是衝突愈來愈激烈,死結愈拉愈緊,整個社會走進困局,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

我們只見路面上雙方在無可奈何之下不斷互相耗費能量,但是局面僵持,毫無寸進,就像鄭國光著名的歌詞:「努力興建,盡情破壞,彼此也在捱」,而一般市民想幫忙又似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束手無策,不斷累積鬱悶


香港大學的研究顯示香港出現「精神健康疫症」,報告發表時(711日)抑鬱患者已近一成,猜想經過三個周末的遊行、衝突,加上21日的恐怖無差別襲擊,數字大幅飇升是毫無疑問的。

朋友交談,網上觀察,留意到無數人都覺得很擔憂、很疲倦、很想休息,一個城市有這麼高比例的人精神困擾,絕不健康,更可怕的是,疲倦的人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在衝突不斷之中,只要誰偶然出錯,隨時因為衝突雙方早有誤解而造成仇恨瞬間升級,惹起全港無法承擔的大禍。

即時解決香港的問題是不可能的,但是可否大家一齊休息一個星期,不組織任何戶外遊行示威活動,讓所有家庭可以周末一起吃一頓團圓的飯?又或者朋友們可以一起去游水、打波、行山?至於放不下憂懷世局的人們,也可以在一刻清靜中,用澄明之心思考未來,聚焦在為香港好,也許能夠想出好方向、好方法,也是有益。


給自己放鬆,將令自己更清楚應該怎樣向前走。
(忘了是誰提供相片給我,謹此致謝)

世界上連局勢長期緊張的戰亂地區, 也會間中出現停火,讓雙方人員稍事休息,做回人需要做和應該做的日常事,我們香港可以嗎?

爭取改變世界的朋友們,請你們放心,時代巨輪是穩定向前的,不會因為休息一個星期而出現轉變,為了全港市民的身心健康,可以考慮這個建議嗎?

2019年7月26日 星期五

緊急呼籲:香港走到懸崖,勒馬最後機會



21日元朗的有組織暴力襲擊,使人心碎,香港社會走到懸崖邊緣,即將進入持久不穩定狀態,無數人憂心如焚,香港前途命懸一線,到了「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臨界點,一念不動,今個周末之後,恐怕回頭無路。

緊急呼籲:
1.      行政長官立即宣布成立調查委員會,研究六月以來不穩定狀態的遠因近因,目的在以史為鑑,防止將來歷史重演,不在追究個別人責任,細節可以稍後議定。
2.      組織表示對元朗暴力表示憤慨的遊行的人士,立即宣布取消前往元朗,把遊行融合到星期日的大遊行,聲勢更大,效果更顯。

根據接觸所及,發現種種原因令到連命都不要的青年人數目多到無法想像,我們所有人必須盡力而為,即管只是一滴水,也要灑向焚燒熾熱的烈火。

尊敬的林鄭女士,今天作出宣布,則香港有救,時機一失,跌下懸崖,再做甚麼都無力回天。成立委員會不是示弱,而是展示愛護香港之心。

組織元朗遊行的人士,不去元朗不是示弱,也是展示愛護香港之心。

2019年7月18日 星期四

哪裏最熱?以及雷雨觸動的思考



昨天談臭氧,今天(718日)談熱,而且是很熱,位於香港西北角的濕地公園錄得37.9度,元朗公園37.6度,赤鱲角機場37.2度,其實35度已經是難耐的熱,濕地公園幾乎達到38度,熱到令人咋舌,簡直足以殺人!

1  2019718日氣象站最高氣溫 (底圖來源:香港天文台)


最熱的氣象站位於香港西至西北部(圖1),跟風向有關,與昨天一樣,清晨的背景風是微弱西北風,到了上午11時,海風已經從東面進入,到了下午2時全境轉吹東南風(圖2),地面整天在太陽曝曬下不斷加熱,午後來到新界西北部的空氣,長時間接觸地面,因此相對特別熱,從沙頭角到屯門一線的氣溫接近或超過36度,不難理解,至於赤鱲角錄得超過37度,一方面位於大嶼山陸地下游,另方面機場大量三合土地面吸熱特多,因而推高氣溫。

2  2019718日下午2時風向 (底圖來源:香港天文台)
另外一組氣象站錄得35度以上高溫,黃大仙、九龍城和天文台(尖沙嘴)反映城市化的後果,跑馬地與谷地地形有關,沙田則大概兩個因素都有。


俗語說「物極必反」,元朗和濕地公園(天水圍)一帶熱得厲害,促成熱空氣急促上升,下午1時後終於觸發了一場雷雨,帶來2030毫米雨量(圖3),雨區曾經向荃灣方向移動,不過再往向東走地面空氣不夠熱,無法維持下雨的機制,雨也就停了。這段時間天文台發了雷暴警告,因為行雷閃電只在局部地區發生,港九和新界東的市民可能懷疑天文台無的放矢。分區天氣預測不容易,因為下雨「得」與「唔得」只差一線,今場雨就是一個好例子。
3  2019718日下午2時至3時雨量 (來源:香港天文台)
熱令雷雨發生,元朗一帶的雨為該區消除酷熱(圖4),由下午1時前高於37度下降到3時的27度左右,跌幅達10度,隨着地面氣溫下降,空氣再升不上天,雨也就停了。俗語云:「熱到掬出雨」,內裏頗有深意,熱帶來雨,雨帶來清涼,補償之前的熱,卻又反過來制止雨繼續下,過程是由不平衡經過一番周旋後回到新的平衡。

 2019718日元朗公園氣溫 (底圖來源:香港天文台)
大自然由無數部份構成,互相支援又互相制衡,某個參數超越穩定的界限,自有回應機制進行調節,讓「越軌」的情況回歸「正軌」,熱得太過便下雨涼它一下,很簡單,很直接,不加思索,自然而然,回顧人類社會,原理大同小異,出現偏差,自有制約力量出來對應,局面或許有點動蕩,不過往復交融藕合後,自有新的平衡出現。

香港一個月來的大規模遊行像今天的雷雨,我們應該找出是甚麼因素把它「掬」出來,然後嘗試促成寓言裏的天降甘霖,為社會降溫,在調節後的新穩定狀態下繼續前行。

香港目前的困局,複雜程度遠超物質世界的「熱到落雨」,涉及遠因、中因、近因,範疇包含歷史、地理、文化、社會、政治、經濟、環境、謀生、居住、生活、社會流動、價值觀念等,可不是一人一句便可概括得出頭緒,而急需聘任智者群體深入研究,才能梳理出來龍去脈。不這樣做,靠直觀的修修補補,抓不到問題核心,對不了症下藥,恐怕問題會沒完沒了。

一場局部地區性雷暴,讓我想得很遠。


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盛夏臭氧事件的遠因近因



今天(717日)下午2時香港數個地點的臭氧數字超過200微克/立方米(以下簡稱為單位),相比香港的空氣質素指標160單位,是十分常高的水平,涉及的觀測站由東向西是塔門、大埔、元朗、屯門和東涌(圖1),大概為日曬造成的海風與背景的西至西北風匯聚的地方,圖中以綠色虛線標記,其後各地數字繼續飇升,甚至有超過300單位的紀錄,本文只談到下午2時的情況,從案例展示這類事件的遠近因。

1  2019717日下午2時香港境內臭氧水平和地面風向  (來源:臭氧數據環保署底圖天文台)
這次高臭氧事件要從前兩天基本上吹西南風說起,那時空氣來自海洋,所以相對乾淨,但是由於熱帶低氣壓丹娜絲從東方移近(註1),本地的背景風向轉為大致西至西北,見今天(17日)早上8時京士柏氣象站的高空探測數據(圖2)和地面觀測站報告(圖3),隨着風向的轉變,空氣源頭變成內陸,人類造成的污染物隨風來到香港,今早早上赤鱲角的能見度下降與風向轉變基本上同步(圖4)。

熱帶氣旋移近的另一連帶現象是下沉空氣和陽光普照的晴朗天氣,把西至西北風污染空氣裏的氮氧化合物轉化為臭氧,曬了整個上午後通常在午後兩三點達到高水平,然後視乎境內氣流的具體情況,各處或升或跌。

為甚麼臭氧最高水平不是均勻分布呢?一方面因為香港多山,另方面必須了解上午至下午香港境內風向的變化。由於太陽曬射,陸地升溫,推動海風出現,香港東面吹東風,西面則西風顯得更有組織,到了11時,雙方碰頭匯聚的地方成為一條輻合線(圖5),圖中以綠色虛線標記,大致走向是筲箕灣-沙田-沙頭角,氣流匯聚的地方也是污染物堆積之處,成為潛在高臭氧水平的黑點,不過11時太陽仍未到最高處,要等到下午2時左右才見臭氧高潮,而這時輻合線已經推進到新界北區-屯門-東涌一線,於是形成圖1所見最高臭氧數值分布的情況。

香港高臭氧的日子往往與颱風從東面移近有關,環流令香港吹大致來自西北的風,帶來內陸的污染空氣,尤其是氮氧化合物,颱風前方的晴天又把污染物在陽光曝曬下化為高水平臭氧,再加上海風作用把污染物困住,在香港境內造成局部地區的特高臭氣水平。

物理世界是相對簡單的,但是今天的臭氧事件已經涉及多元因素,包括:遠因(區域空氣污染、香港位置及山勢)、中因(熱帶氣旋)、近因(海風)等,更何況人間世複雜得多的社會現象,任何以單一因素去解釋香港眼前事件都是過度簡化的嘗試,是不科學的,必須集眾人智慧,跨學科和跨時空去審視,才能見到多維的圖像,才有可能想像未來要做甚麼去避免重蹈覆轍。


1 2019717日上午8時天氣圖連結:http://www.hko.gov.hk/wxinfo/currwx/wxchtbig_uc.shtml?chart=2019071708

2  2019717日上午8時京士柏氣象站高空探測數據:低空500米以下吹西至西北風 (來源:香港天文台)
3  2019717日上午8時地面風向  (底圖來源:香港天文台)
4  赤鱲角風向及能見度:717日清晨能見度開始下降  (底圖來源:香港天文台)
5  2019717日上午11時地面風向:海風從東面進入陸地,綠色虛線標記與背景風匯聚的地方  (底圖來源:香港天文台)


2019年7月7日 星期日

印度白花菜的啟示


凡事總有漫長的過程,中間有不同的階段,隨着時間過去和客觀條件成熟,從此階段到彼階段自然水到渠成,不可勉強,不必急燥,只能做好準備和等待。
 
從右到左:淡色的幼花蕾、粉紫的花蕾、藍紫的盛開花、花後期轉淡、白色的「花」長出種子莢、幼種子莢、成熟種子莢。

後記:熟悉植物的朋友指出可能是皺子白花菜,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