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

天天吞下塑膠 - 快餐不用即棄餐具



[原文於20181112香港電台「左右紅藍綠」節目播出]

今年颱風山竹襲港之後,沿岸地區布滿塑膠垃圾,數量多得驚人,我們丟棄的塑膠垃圾,雖然好像離開了我們的視野,其實沒有真正消失,總有一天回來騷擾我們。


近年,我們從國際新聞得知,塑膠垃圾進入海洋後,不少海洋生物無意中吞食了,健康出現問題,甚至死亡。至於人類,食用海鹽和海產,例如魚和蠔,會同時吞下來自海水的微膠粒,健康風險雖然暫未評定,但確實存在。

大家可能不知道,現在空氣中微膠粒無處不在,除了被吸入肺,亦會灑落我們的飯餐,我們每天都在吞食微膠粒,研究又顯示樽裝水含有微膠粒,有人估計每日飲一公升樽裝水,攝取的微膠粒比喜歡吃蠔的人還多(註1,「膠」真是多到防不勝防。

我們「吸膠食膠」,源自人類丟棄大量塑膠餐具和膠樽,根據環保署數字(註2)推算,香港人每日丟棄約二千五百萬件即棄餐具,至於膠樽,環保團體「綠惜地球」估計,香港每日丟棄約五百萬個(註3),如果頭接尾放在地上,每日都可以由香港去到武漢(註4),比得上高鐵!

五百萬膠樽每天連接香港和武漢!

為了減少塑膠造成的禍害,大家必須立即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餐具,以及停止購買塑膠樽裝飲料。


不少香港人知道塑膠污染不妥,但是主動自備餐具和水樽的人至今是少數,很多人覺得「只有我做,人家不做」是沒用的而沒有動力去實行。要打破這個僵局,需要一個大規模的、眾多香港人可以同時投入的主題運動,讓大家覺得是與很多人一齊做對香港有益的事,而且是有可能成功的。

環境運動委員會最近年的策略,是推動市民改變生活習慣,達致環保目的,今年外國興起「走飲筒」,香港市民反應很積極,我們決定乘着這個浪潮,與飲食業合作,組織「外賣走塑,餐具先行」先導伙伴計劃,以鼓勵方式促進市民建立「買外賣不要餐具」的習慣。

本月十六日起,市民到三家快餐連鎖店買外賣,不要即棄餐具即可獲得印花,儲得六個可換領由環境運動委員會提供的重用餐具一套,如果已經有的話則可換領飲品一杯,不過我呼籲大家取餐具送給朋友,幫忙把「外賣走塑」的信息傳開去。

必須強調今次只是運動的開始,我們願望更多飲食業同行參與稍後階段的推廣活動,共同為「全民走塑」的長遠目標努力。

願望有一日,買外賣不用開口就自動「走餐具」,以及塑膠樽裝飲料絕跡香港,我知道這樣有點奢望,不過既然走了第一步,就不妨望遠一點。



1     The Conversation, 8 June 2018: You’re eating microplastics in ways you don’t even realize.  https://bit.ly/2sFzxwS
2     香港01201865:香港年棄91億件即棄餐具  https://bit.ly/2IGskSj
3     綠惜地球,2016420日:遏止膠樽災難  https://bit.ly/2RXYca3
4     《草雲居》,2016325:香港膠樽長城每天連接武漢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6/03/blog-post_25.html



2018年11月5日 星期一

向新加坡學習 - 收回土地!



推銷大型填海的團體不斷舉新加坡為例,說香港要向新加坡學習,但是他們沒有告訴我們,新加坡政府為了解決房屋問題,收回大量原本私人持有的土地,用來興建著名「組屋」,讓新加坡人安居。

新加坡國有化的土地從1949年約30%升到200687%(註1),政府有地在手便能建出容納八成人口的大量組屋。
(圖片摘自註1)
根據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介紹,過去數十年國有化土成功執行是組屋大業的基石,前幾天他出席在南京舉行的「新型全球城市研討會」,接受南華早報訪問時,認為香港毫不缺地(註2

他說:「衛星圖片可以見到香港有大量鄉郊土地,問題在政府能否取回這些土地 ... 所有城市都有法律容許政府收回土地,新加坡能夠成玏收回土地,因為我們一定貫徹規劃時答應有利人民的承諾」。

香港政府重視解決人民住屋問題,應該效法新加坡的成功模式,立即在新界的廣闊平原地上,規劃新的居民點,然後以規劃圖則和公眾利益為基礎,動用香港法例124《收回土地條例》收回所需土地

走這個方向,香港政府有多個選擇,如棕地、地產商農地儲備、其他私人土地等,前兩者不少人討論過,後者相對被忽視了,據了解,新界有二千多公頃「祖堂地」,由於歷史原因遺留下來的特殊情況,基本上是無法買賣的荒地,新界居民願意提供給香港政府考慮(註3),這二千公頃的土地,比作為願景的東大嶼人工島還大,絕對值得我們以最大的努力去化為香港土地供應的選項

與此事相關,認識到大型「新發展區」的推行需時太久,我建議香港政府放下舊時大規模開發「衛星城市」的模式,改為採取「化整為零」的策略,根據地理、水文、運輸、現有衛星城鎮和鄉村群落的位置等因素,規劃和建設數目較多的小型「15分鐘社區」(以前我介紹過這個概念,註4),為香港人創建方便和人情味較濃的生活空間。

走向未來,需要創意,填海建人工島,跳不出過時的思維框框。

正如推銷大型填海的團體所說,我們應該向新加坡學習,不過是學收回土地和用好土地,為人民安居作出貢獻。


1     新浪財經,2018921:新加坡住房制度啟示錄:新加坡如何實現居者有其屋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18-09-21/doc-ifxeuwwr6618541.shtml
2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30 October 2018: Hong Kong should show public land acquisitions are in their interest, says father of Singapore planning Liu Thai Ker.  https://www.scmp.com/news/hong-kong/article/2170730/hong-kong-should-show-public-land-acquisitions-are-their-interest
3     香港012018928:劉業強撐公私營合作發展「祖堂地」  https://bit.ly/2JDWojM
4       《草雲居》,20161115:成都歸來看香港:城市規劃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6/11/blog-post_15.html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危言聳聽?是苦口良藥!


我曾指出興建人工島沒有需要、花費極大和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為香港增添本來沒有的巨大風險(註1),對於後者,我又根據聯合國及美國海洋及大氣局的材料,推算設計人工島填海和海堤高度時需要預防的海水上升,以及防禦風暴潮和颱風海浪的額外高度,給當局參考(註2),過程中我指出團結香港基金的工程顧問搞錯颱風襲港的海浪概念,以致聲稱的最高海浪高度遠低於政府觀測紀錄(註34),不過我的主要關注點是跨世紀尺度的海水上升。

不知何故,以科學為基礎的討論沒有得到客觀的對待,有人把我沒說過的話塞入我口,「指林有關『東大嶼都會』將步杜拜人工島後塵慢慢下沉的言論是危言聳聽」(註5),事實是我從來沒提過杜拜人工島!

今天又有人指我「危言聳聽」(註6),起因是我在社交傳媒藉前幾天威尼斯海水淹浸新聞(註7),提醒大家人工島將要面對的同樣問題,可惜「危言聳聽」論者沒有提出任何數據或論據,只是單純相信人工島肯定不會水淹。

威尼斯水淹
1030我的文章(註2)推論人工島填海和海堤高度必須達到海拔12.7,遠超目前香港既有沿岸居民點的高度,如果填海建人工島忽視氣候變化引起的海水上升,只參照目前標準,則將來在人工島上出現威尼斯一樣的海水淹浸是科學上可預期的事。

沒有數據製造恐慌才稱得上是「危言聳聽」,根據科學向大家提出警告是苦口良藥,形容為「危言聳聽」是不恰當的。

特朗普拒絕承認氣候變化是為了維護某些人的既得利益,拒絕接受人工島將要面對無可避免的海水上升又是為了甚麼?也許有如朋友告訴我,假裝睡着的人是喚不醒的。


1     《草雲居》,2018829:宏觀看人工島 只輸不贏的世紀大賭博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8/08/blog-post_29.html
2     《草雲居》,20181030:要防海水會升多高 香港和人工島的世紀考慮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8/10/
3     《草雲居》,20181013:東大嶼人工島有多大浪?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8/10/2-1-2-1957-1971-1971-2-10.html
4     《草雲居》,20181015:海浪不懂轉彎?顧問搞錯了!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8/10/blog-post_15.html
5     香港0120181026:胡應湘倡港珠澳橋港的士直達珠海 斥林超英危言聽  https://bit.ly/2SCs6Su
6     大公報,2018112:填海變「東方威尼斯」?危言聳聽!  http://news.stnn.cc/hongkong/2018/1102/588013.shtml
7     FB “林超英 Lam Chiu Ying”2018111  https://bit.ly/2CXRDAf


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垃圾徵費 – 遲來十三年的希望



消息傳來,政府下定決心推行垃圾徵費,為源頭減廢作出實質行動,我和不少關心香港環境的朋友都熱烈鼓掌,覺得終於盼到都市廢物大幅縮減的曙光,回望過去,我們等了足足十三年!

2005年政府提出《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2005-2014) 》(註1),文件開宗明義說:「建議利用簡單而有效的經濟誘因,按照「污染者自付」原則、倡導市民加強循環再造,減少棄置廢物。」又毫不含糊地說:「廢物收費是促使大家改變習慣的最有效方法」文件同時突出「源頭分類」和「支持回收業」促成大部份垃圾化為可以重用的物資,大幅減少需要終極處理(如壓縮堆填)的廢物,可惜2005年剛好政府換人,政策塵封了十三年,現在才重見天日,不過「遲到好過冇到」。

我們真的遲到得很厲害,南韓和台北先後於1995年和2000年實施垃圾徵費後,人民都把可回收的「垃圾」化為回收物料,剩下的真垃圾大幅減少至每人每日0.4公斤左右,至於香港十多年來徘徊於1.3公斤左右,香港自稱是先進的「國際大都會」,但垃圾量是人家的三倍,令人汗顏。

來源:註2
十多年來,政府的遲疑也許源於捉摸不透民間對垃圾徵費的態度,幸好經歷過擴充將軍澳堆填區的大辯論,民間對垃圾問題的認識已經提高了不少,對堆填區的規模不斷擴大深惡痛絕,明白再不能「垃圾照揼」,否則永無寧日,加上膠袋徵費的成功經驗,認識到收費是改變市民行為的有效辦法,現今支持垃圾徵費的民氣遠比十多年前高。

政府宣佈垃圾徵費後,有些人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質疑,例如回收配套未做好、市民會到處亂棄垃圾逃避徵費等,這些確是需要認真處理的問題,但是不成為阻止垃圾徵費的原因。

正如2005年文件所說,「徵費」、「源頭分類」、「回收」構成都市廢物的整全解決方案,這個複雜的體系怎樣啟動真的不好說,但是總要下定決心踏出第一步,「徵費」執行,其他就可以有機地調整配合了,事實上環境局同時提出一系列與回收有關的措施,顯示出這個方面的努力,我們不應只顧潑冷水,而忽視相關部門做好事情的熱心。

民氣是政府的指南針,鼓勵立法會配合,及早通過有關法例,讓全港市民投入消減垃圾的共同事業,以及給機會香港追上跑在前面的南韓和台北。

我們以香港為傲,必須盡快除去垃圾比人多的污名。


1     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 2005-2014  https://www.epd.gov.hk/epd/msw/txt_tc/highlight/main.htm
2     《香港資源循環藍圖 2013-2022  https://www.epd.gov.hk/epd/psb_charging/files/pdf/WastePlan-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