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長春真人丘處機西行中亞八百周年紀念


1221年農曆十一月十八日,即陽曆123日,道教全真派掌教丘處機抵達中亞今烏茲別克國撒馬爾罕 Samarkand,這幾天剛好八百周年,丘處機西行至中亞,乃應成吉思汗的邀請,前往講解道教的精粹,是漢蒙兩族溝通的重大事件,行程詳細紀載在《長春真人西遊記》,包含了為人熟知的絲綢之路,以及較人人知的草原之路,是近代研究東西交流歷史地理的重要參考,在「一帶一路」重新得到認識和重視的時代,讓我們好好紀念這個偉大旅程。

是年農曆二月八日,即陽曆33日,丘處機離開北京附近的宣德(今張家口市宣化區),北行往今呼倫貝爾市一帶,折向西穿越今蒙古國,跨過阿爾泰山脈進入今新疆,接上傳統的絲綢之路,在新疆西側今霍爾果斯口岸附近進入今哈薩克,穿過今吉爾吉斯,在李白出生地碎葉城側經過,進入今烏茲別克後往西南走至中亞名城薩馬爾罕,丘處機稱為邪米思干,全程走了九個月(路線見註1)。 

丘處機低達薩馬爾罕時,成吉思汗正在當時的印度境內與花剌子模軍隊作戰,兩地中間隔了一道興都庫什山脈,12月冬雪封山不能通行,因此數千里奔波之後,丘處機難得安靜地在撒馬爾罕休養生息,等待下年春天來臨。根據《長春真人西遊記》的文字,加上現代人造衛星圖片及考古成果,我們甚至能夠推斷丘處機當時進入薩馬爾罕城的「東北門」和居住的宮殿的具體位置(註2),如果有興趣在衛星圖片找,經緯度是北緯39º40’32” 東經66º59’20” 

薩馬爾罕古城北部高地上古宮殿遺蹟:四方形是西遼時期宮殿,應為丘處機居住處,星形符號是東北門

八百年前這幾天,丘處機在古城上俯瞰中亞風光,今天我在香港借助現代科技去到現場,感覺就像站在他身邊,歷史、地理、科技的融合,十分神奇。

 

1     《草雲居》  2018.7.1無聊研究系列: 邱處機西遊全程概覽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8/07/blog-post.html

2     《草雲居》  2020.8.4聊研究系列: 丘處機西遊之中亞絲綢之路(下)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20/08/blog-post_8.html  (丘處機西行其餘各段可以循該文文末「註」裏的連結前往閱讀)

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懷念大學通識教育行者陳載澧博士


陳載澧博士任教香港大學數學系34年,1995年在香港大學創辦通識教育計劃, 2002年往香港浸會大學創辦人文素質教育計劃,他推動創意比現在的潮流超前二十多年

陳載澧博士與我的第一重緣份在香港大學,他是我的數學老師,第二重緣份在香港大學通識教育計劃,因為他的關係我講了一些課,也參與了閱讀師友項目,鼓勵同學同時閱讀中西談人生和人性的書,以強烈對比觸動同學思考,個別同學至今見面還「有偈傾」,當時覺得他以沒有學分的課程搞通識教育十分了不起,一是有遠見、二是有膽色,三是把資源用到學習意慾最強烈的同學身上,是最佳的投資,我相信這個安排培育了一批有廣闊視野和人文關懷的未來領袖。

第三重緣份在浸會大學人文素質教育計劃,老師再有突破,把原本設計給學生的課程開放予公眾人士報讀,他的願望是全社會都把眼界打開多些,讓社會發展內容多點人文內涵,不要事事只講錢。在報章見到廣告後我報名上了一些課,那時我已經當了香港天文台台長,他見我去聽課,鼓勵我開短期課程,當時計劃人文成分很重,他想增添科學元素,我因應開了「天地.有情.人」課程,討論天地、生命、人類三者的關係,沒想到報名熱烈,此後幾年再講了幾回,現象反映老師的判斷:社會不少人渴求擴闊視野的機會,只是欠缺門路。幾年下來講課幫助我把零碎的概念梳理成較有系統的說法,後來演化成在中文大學教授有學分的通識課程,感謝老師的推動,讓我有幸當了幾年「教授」。

第四重緣份在2014年,老師出版《破格思考》,分享創意教育的心得,談創意的框架、技法、心法等,我在新書發布會上擔當主持,我只能插科打諢,他卻是認真嚴肅,話不特別多,但是精簡到位,這幾天翻看《破格思考》一遍,感受最深的是「負的能量」一篇,指出創新的人必須有「勇於涉足榛莽之境的心理質素,並有能力較長期忍受曖昧朦朧的狀態,甚或甘之如飴,耐心從那兒辨向尋蹤,不會在煩躁或惶惑中亂抓稻草,接受粗陋、浮淺,甚至虛假的答案」(36頁),確是真知灼見。

老師說過,農夫耕田,最重要不是今天的收穫,而是今天播下的種子。老師播下了無數種子,遠行無牽掛。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野豬是甚麼問題?應該怎麼辦?


星期二應電台邀請談了野豬的問題,事後不少人在我的社交媒體頁面留言,大概有幾點:野豬有生存權,人類無權決定野豬生死,捕殺殘忍,矛盾出現是人類造成的(人侵野豬地盤、有人餵野豬),後果不應由野豬承擔等。

大多數人沒有理會我在電台講的生態系統角度,所有生物活在地球上都要面對兩個對立的力量:一是自然的供養,二是自然的殺機,動物終身在找食物和防禦被襲擊,所有動物包括人類都有自衛的權利和需要,既然教育市民不要餵野豬講了多年都沒有用,惹來野豬數目快速增加,超出自然生態承載的極限,把牠們逼出山林進入市區,去到襲擊致傷地步,則短期內惟有在人豬交錯的地方做功夫,這是我認為漁護署此時此地代表了人類採取自衛措施的基礎。

電台訪問中我還提到野生動物例如野豬不是愈多愈好,凡事講平衡,目前人為餵飼造成野豬數目大增,山林裏的野豬會造成破壞,生態系統其實會失去平衡,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這是人造成的麻煩,所以需要人去解決,不過所謂「解決」應該怎樣做沒有既定方程式。

從外地的經驗知道,為了減少野生動物對人類和生態系統的破壞和傷害,怎樣做是非常複雜的問題,涉及不同範疇的價值觀念,尤其是因為觸及不少人對動物的感情和對生命的重視,任何地方面對同樣議題,都會在社群中引發激烈的辯論,在「情」與「理」之間拉鋸,沒有所謂「絕對正確」的處理方案,因此我在電台講話之後本頁浮現大量留言是正常的現象,我能夠理解,祈求的是認真討論,而不要語言粗暴惡毒。

目前的困境是人類城市擴張搞出來的說法,一定程度正確,但是這是一個廣大時空尺度的問題,不會一時三刻就有解決方案,需要全社會反思未來城市應該怎樣建設才能與自然共融,連上此刻野豬應該怎樣處理是對錯焦點。

剛好這幾天外國媒體有相關的詳細文章(註1),講述紐約Staten Island野鹿的問題,牽涉的考慮與香港野豬問題同樣複雜,請大家認真細讀,理解問題的多元角度,避免墮入「非黑即白」的陷阱,最後呼籲:大家對漁護署的工作有建設性提議,請告訴他們,在外圍罵是沒有用的。

1     The New Yorker, 15 November 2021: Dear wars and death threats.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1/11/15/deer-wars-and-death-threats

2021年11月14日 星期日

格拉斯哥氣候會議 – 消息好壞參半


舉世觸目的格拉斯哥氣候會議昨天(1113日)閉幕,通過了《格拉斯哥氣候協議》 Glasgow Climate Pact,好消息是確認全體國家繼續以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對比工業革命前水平)為共同努力達到的目標,壞消息是由於國際間的種種矛盾,執行方面未能訂定強而有力的行動計劃,協議文本指出:氣溫已經上升1.1度,降低碳排放量達到1.5度目標要求的機會愈來愈低,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說:「是時候進入緊急行動狀態,否則達到零碳的機會本身會變成零」。

協議文本把「適應」放在「緩減」之前,肯定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衝擊已成事實,必須立即採取匹配的應對措施,保護生命,減少損失,各國政府均應在規劃工作中納入適應氣候變化的概念,這一點讓我想到香港在海水上升大勢之下,倡議興建人工島製造本來沒有的災難風險,邏輯上十分不智,也有違時代思維。

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為了達到1.5度的目標,協議要求全球快速、深度及持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包括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減少45%(相對2010年水平)和世紀中達到零排放,以及同時深度減少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在協議文本以外,超過100個與會國家同意一起於2030年造到減少30%的甲烷(沼氣)排放,這些是好消息。

令人失望的壞消息是:聯合國能源署在會議前發表報告指出,根據各國提交的減碳計劃,就算十足執行,世紀末會升溫2.7度,造成影響人類存亡的危機,可惜協議最終只是「敦促」各國提交長遠低碳發展策略,提示太過「溫馨」和欠缺力度,更不要說清晰描繪把升溫幅度壓下至1.5度的路線圖。

協議的擬稿有一個突破,破天荒首次明確提出取締燃煤,但在部份國家的施壓下,最終版本採用了較為婉轉的語言,不過能夠把停止燒煤的話題放在世人眼前,算是向前邁進,而且在協議文本之外,四十多國家同意採取行動以其他能源取代燃煤,總體來說是好消息。

協議另一突破是首次將保育和修復自然及生態系統正式列為緩減氣候變化的行動範疇,反映自1994年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效以來,人類多了認識氣候與生態之間的互動關係,明白自然界尤其是微妙複雜的全球生態系統有穩定氣候的重大功能,保護自然等同保護人類自己,還有好消息是在協議文本之外,擁有地球樹林85%的一百多個國家承諾2030年終止伐林,讓樹林幫助吸收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壞消息是以前類似的協議最終沒有落實,惟有希望在新時代氣氛下今次能做得好些。

讓到這裏,回望香港,北部都會區構想出台之際,已經含有保育濕地和提供生物走廊等概念,提高香港的生態容量,回應了時代要求,但是另一項目人工島填海則破壞濕地(國際定義水罙六米以下為濕地)和海洋生態,與規劃發展強調生態和氣候變化因素的全球大趨勢背道而馳

今次會議一個熱點話題,是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協助發展中國家建立能力,防禦氣候災難和參與緩氣候變化(例如採用再生能源科技),六年前巴黎協議提出了每年1000億美元的份額,不過實際到位的資金至今未有達標,協議文本也只能「鼓勵」或者「敦促」各方提供資金,無法制訂任何確定的機制

幸好金融方面有較重大的發展,協議呼籲各國、發展銀行和財金機構加速調整他們的金融活動,配合巴黎協議的控制升溫目標,在協議文本之外,合共椌制多達130萬億美元資金的多個金融機構,協定支持「潔淨」能源科技(指不排放溫室氣體)和把資金移離倚頼化石燃炓的工業,這個新的全球投資框架有利推動能源零碳化和商界走向零碳運作模式,是非常好的消息,暫時的顧慮是看不到具體細節,例如「零碳」怎樣定義之類,執行起來可能會走樣,我們拭目以待。

今次會議進行期間還發生了兩件大事:印度宣布2070年零碳排放目標,以及中美兩國宣布在氣候變化領域合作,為整個拯救地球氣候的事業增添強大動力。印度作為人口最多的國家,又處於發展起飛階段,願意作出這個承諾,對眾多發展中國家有重大示範作用,而中美兩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前兩名,合共佔總量四成以上,他們將在減碳、減甲烷和過渡到潔淨能源等方面合作,令減緩氣候變化的成功機會大大提高。

格拉斯哥氣候峰會是否成功見仁見智,正面看:協議代表人類仍然抱持希望,把氣候變化控制在人類可以延續下去的範圍,負面看:協議未能把必須做的事落到實處,令人擔心未來減碳會否成功,在我看來,所謂「協議」從來只是一張紙,最重要是現實裏所有人認識問題存在,以及各自在能力所及處盡力喊少排放,政府有推出配合的政策固然好,沒有的話我們也照做可也,在全球人類以互聯網連通的世代,平民一起自力更生解救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完全可能。

《格拉斯哥氣候協議》肯定了氣候變化是全人類的未來災難,不管內容寫甚麼,它標誌着人類自救下一輪努力的開始,謹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會議結束時的致辭最後幾句作結:

我知道你們很多人都很失望,未來成功或失敗不是自然的作為,而是由我們掌握的,前進的道路並不總是一條直線。有時會走彎路。有時會跌入陰溝,正如偉大的蘇格蘭作家 Robert Louis Stevenson 所說:不以收穫來判斷每一天,而是看您播下的種子,沿途我們仍要播更多的種子,我們不會一天之內或者靠一場會議便去到目的地,但我知道我們必能抵達,我們正在為生命奮鬥,永不放棄,永不退縮。繼續積極向前。

參考資料:

UNFCCC  13.11.2021: Decision -/CP.26 Glasgow Climate Pact.  https://unfccc.int/sites/default/files/resource/cop26_auv_2f_cover_decision.pdf

 

UNFCCC 13.11.2021: Secretary-General’s Statement 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COP26.  https://unfccc.int/news/secretary-general-s-statement-on-the-conclusion-of-the-un-climate-change-conference-cop26

 

BBC  14.11.2021: What is COP26 and what has been agreed at Glasgow climate conference.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56901261

 

BBC  11.11.2021: COP26: China and US agree to boost climate co-operation.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59238869?piano-header


2021年10月3日 星期日

致行政長官:地產商沒有配合「土地共享」的「七三分」政策

 

2021923日給行政長官發了信,提醒她地產商並沒有像她所說配合「土地共享」的「七三分」政策,甚至是反過來把政府擁有的土地(官地)拉入建議,1號和2號申請內建公房屋的地盤面積大份是官地,地產商只出少份,收到回覆稱轉發了給部門,部門又回覆稱轉交審批委員會,也許層層轉發後甚麼都不會發生,最終政府和香港人依然給地產商搵老襯。以下是給行政長官信函內文:

行政長官閣下: 

傳媒報道閣下在921日記者會上說:「我覺得今天他們(按:地產商)都比較很願意配合特區政府的政策,例如土地共享計劃,用他們擁有的土地,七三分配多建公營房屋」(註1)。 

對不起,根據「土地共享」一號和二號申請的已公布資料,事實上地產商並沒有像你所說配合「土地共享」的「七三分」政策,甚至是反過來把政府擁有的土地(官地)拉入建議,公營房屋大份用官地興建,他們只出少份,以下以數字說明。 

申請一(汀角路):地產商把1.32公頃官地算入項目(誰給他們權?),佔項目超過四成,公營房屋地盤面積1.92公頃,即是地產商只提供了額外0.60公頃,他出了豉油政府自己出雞,注意:建私樓的地盆面積0.82公頃,如果用行政長官講的「七三」概念,私樓的「三」是0.82公頃,則「七」應該是1.91公頃,0.60少於1.91的三分之一,遠遠不足「七三」要求,地產商哪裏在「配合」政策? 

申請二(南生圍):地產商把1.95公頃官地算入項目(誰給他們權?),佔項目三分之一,公營房屋地盤面積2.73公頃,即是地產商只提供了額外0.78公頃,同樣是他出豉油政府自己出雞,注意:建私樓的地盆面積2.73公頃,如果用行政長官講的「七三」概念,私樓的「三」是2.73公頃,則「七」應該是6.37公頃,0.78只是6.37的一個零頭,完全沒有資格提「七三」,地產商哪裏在「配合」政策?以下明報於919日刊出的圖,清楚解構這個項目「地」和「屋」的情況,「雞」和「豉油」是我加繪的。

「土地共享」南生圍申請項目圖解(底圖鳴謝:明報)
 

或者有人會說,「七三」比例概念應該用在總樓面面積,這樣的話請他們細讀連續兩星期我在報章發表的文章(註23),兩個項目公屋地盤面積地產商提供的地只能算三分一或以下,建成公屋總樓面面積也只能以同樣比例攤分計算,結果是兩個申請項目由地產商出地所得的總樓面面積,公屋和私樓的比例是四六左右,不是七三,都不符合你的要求,也不配合你的說法,建議你指示該管部門的官員認真計數,不讓地產商假借官地扮「土地共享」 

最根本一點:加入官地的申請絕對不符合政策,請你直接指示否決這兩個申請,不要麻煩相關的審批委員會,還要徹查是誰給權或給主意地產商指使政府出官地參加「土地共享」項目

謹建議閣下小心細閱兩個申請的文件,親自過問細節把好關,因為下屬機構人員也許被聰明的地產商以掩眼法矇蔽了,尤其請你認清楚地產商沒有配合政府政策,不可讓政府給地產商欺負。懇請切記人民眼睛是雪亮的。

 

1     有線電視:林鄭:發展商願配合政府  公私營合作解決土地問題  

2     明報,2021912日:地產商搵政府老襯系列:「土地共享」之汀角路故事 

3     明報,20219 17日:地產商搵政府老襯系列:「土地共享」之南生圍故事


2021年9月22日 星期三

地產商比較願意配合政府政策,尤其是「土地共享」?


今天(921日)行政長官在記者會上說:「我覺今天他們(按:地產商)都比較很願意配合特區政府的政策,例如土地共享計劃,用他們擁有的土地,七三分配多建公營房」(註1),對不起,她似乎未有仔細看過地產商提交的申請書。

申請一(汀角路):地產商把1.32公頃官地算入項目(誰給他們權?),佔項目超過四成,公營房屋地盤面積1.92公頃,即是地產商只提供了額外0.60公頃,他出了豉油政府自己出雞,注意:建私樓的地盆面積0.82公頃,如果用行政長官講的「七三」概念,私樓的「三」是0.82公頃,則「七」應該是1.91公頃,0.60少於1.91的三分之一,遠遠不足「七三」要求,地產商那裏在「配合」政策?

申請二(南生圍):地產商把1.95公頃官地算入項目(誰給他們權?),佔項目三分之一,公營房屋地盤面積2.73公頃,即是地產商只提供了額外0.78公頃,同樣是他出豉油政府自己出雞,注意:建私樓的地盆面積2.73公頃,如果用行政長官講的「七三」概念,私樓的「三」是2.73公頃,則「七」應該是6.37公頃,0.78只是6.37的一個零頭,完全沒有資格提「七三」,地產商那裏在「配合」政策?

「土地共享」南生圍申請項目圖解(鳴謝:明報)

有些官員或者會說,「七三」比例概念用在總樓面面積,沒有間題,請他們細讀連續兩星期我在報章發表的文章(註23),兩個項目公屋地盤面積地產商提供的地只能算三分一或以下,建成公屋總樓面面積也只能以同樣比例計算,結果是兩個申請項目地產商出地所得的公屋總樓面面積都只有四成左右,遠低於七成的政策要求,都不合格,該管部門的官員請自己認真計數。

最根本一點:加入官地的申請絕對不符合政策,誰給權地產商指使政府出地參加申請項目請站出來。

建議行政長官小心閱讀文件,因為下屬機構人員也許被聰明的地產商以掩眼法矇蔽了,請你認清楚地產商沒有配合政府政策,更必須自己把好關,不讓政府給地產商欺負,切記人民眼睛是雪亮的。

 

1     有線電視:林邺:發展商願配合政府  公私營合作解決土地問題  https://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ewsId=450597

2     明報,2021912日:地產商搵政府老襯系列:「土地共享」之汀角路故事

3     明報,2021917日:地產商搵政府老襯系列:「土地共享」之南生圍故事

 


2021年9月8日 星期三

炎熱天氣下大玻璃窗之惡

今天天晴,陽光燦爛,曝曬之下,天文台錄得最高氣溫34.3度,天氣酷熱,下午三時半左右,我量度了室內牆壁、百葉簾內側和落地玻璃窗內側的溫度,順序是31.142.554.5度,牆壁的溫度與流過室內的空氣相近,超過50度的高溫反映太陽光對玻璃加熱的威力,而42度則反映玻璃與窗簾之間空氣的隔熱功能,降低了勁熱玻璃對室內的影響。

溫度讀數(由左至右):玻璃內側、窗簾內側、室內牆壁

想晚上睡得好,白天就要想辦法阻止陽光直射入屋,以及阻隔曬熱了的玻璃直接加熱室內的空氣和以熱輻射方式加熱室內的所有物件(包括人),我家使用了垂直百葉簾,因為在遮擋陽光的同時,還可以容許空氣流通。

垂直百葉簾:擋陽光、隔熱、空氣流通

太陽光曬到的玻璃窗為房屋內部加熱,導致大量製造冷氣的需要,即是浪費電力和製造大量二氧化碳,加劇全球暖化,所以是全球減碳事業的敵人。要達到2050年香港零碳排放目標,我們必須減少新建房屋外牆使用玻璃的比例,降低將來全港冷氣浪費的電力,可惜現實是近年除了商業大廈,連住宅樓宇外牆也愈來愈多玻璃,與零碳排放的目標背道而馳。

購買玻璃住宅人士注意:超熱,冷氣電費不少

香港政府必須盡快調整建造房屋的規例,嚴限玻璃窗的面積,遏止目前的錯誤趨勢。



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行政權流失故事系列 – 公產成私利的港鐵


除了房屋短缺這個根本問題外,香港有製造民怨的民生「三座大山」(註1),就是港鐵、領展和公積金對冲,前兩者都涉及政府功能公司化和公共資產股票化,損害政府的行政權,對於民間的不滿,政府似乎滯留在「無計可施」的境地。

港鐵惹起公憤

港鐵全名「香港鐵路公司」,多年來借鐵路建設為名,從政府手中取得土地供應權和規劃權,化身地產商賺大錢,盈利不絕但車費只升不減,惹起公憤,港鐵己經由服務市民的鐵路公司變成地產商(精彩短片見註2),反映政府行權流失和被利用。

港鐵歷史和性質

港鐵前身是1975年成立、香港政府全資擁有的地下鐵路公司,負責營運集體運輸系統(即口語裏的的「地下鐵」)2007年吞併九廣鐵路後改名港鐵,壟斷了全港的鐵路運輸。

2000年香港政府把地鐵上市和像領匯(後來的領展)一樣出售股權套現,不過政府只出售部份股權令地鐵變成公私不分的混合體,港鐵可以藉公營機構身份取得政策優待,如土地和發展權,然後變成股東紅利,但是政府行使行政權要求港鐵以民眾利益為前提採取某些措施時,則反過來受公開市場股票持有人(所謂「小股東」)的制約,港鐵股權混雜的後果是:公產變成私利,地產主導,鐵路服務被忽視。

發展權原是應急錢

香港地下鐵發展初期不是一帆風順,七十年代全球石油危機及經濟動蕩,承建的日本財團退出,地下鐵路網被逼縮減規模,同時為了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才出現1975年政府把四個地鐵站上蓋發展權授予地鐵公司的決定(註3),給地鐵公司提供「應急錢」只是一次性安排,行政局文件也清楚說明,政府全權控制地鐵上蓋的發展權,不是必然送給地鐵公司的禮物。

還有一點,1975年地下鐵路公司成立時,政府文件認定鐵路是公共交通工具,鐵路公司以審慎商業原則運作,而不是追求投資回報最大化,政府也表示鐵路物業發展帶來的額外利潤,用作維持「保守的車費政策」,即是把車費調節在較便宜的水平。

變質和退步

二十年來地鐵壟斷了鐵路站的商場和住宅地的建設,幾乎無本生利地做地產生意,賺取豐厚利潤,但是非常奇怪,2006年訂立的車費可加可減機制,車費與地產盈利脫鈎,以致現實裏地鐵年年在地產方面賺錢而車費只升不降,成為民怨「三座大山」之一不難理解。

二十年來主導港鐵駛離正軌,地產盈利遠遠超過客運盈利,以2019年社會事件發生前的2018年度為例,以除息除稅前盈利計算(EBIT,最後數目四捨五入),客運20億元,車站商務50億元,物業租賃及管理42億元,物業發展26億元,後兩者算作地產業務共68億元,是客運三倍多,就算把前兩者加起來當作鐵路業務共70億元,也只能跟地產業務打個平手,因此有人戲稱港鐵是「半間地產公司」。

港鐵賺錢至上,每天的鐵路營運反過來成為「負擔」,視鐵路維修為「支出」,鐵路工程人員感受到資源緊絀的壓力,鐵路故障由過去非常偶然一次,演化到如今鐵路發生故障、服務受阻的新聞報道,多如家常便飯,服務退步太過明顯了!

更可怕的是火車出軌事故,201843日高鐵火車在車廠內出軌,2019917紅磡站三節車廂出軌,兩年之內兩度出軌,責任大概不得不算到心中只有地產、輕視工程的港鐵管理高層的頭上。

二十年來我們看到港鐵在工程管理方面的低水平表現,從建造高鐵香港段和沙中線的離譜超支,到土瓜灣站和紅磡站工程的嚴重違規,劣跡斑斑,我們也看到事件曝光後,政府面對港鐵的傲慢,遊疑不定,左支右絀,政府雖然是港鐵的大老闆,卻沒敢狠抓問題和指令改正,我們禁不住懷疑香港政府行政體系失去了駕馭港鐵的膽量和能力,反過來被自己的下屬牽着鼻子走,情況與機場管理局頗有雷同(有關機管局的討論見註4)。

誰讓港鐵壟斷發展權

二十年來房屋供應失調是香港的根本問題,港鐵空有大片土地的發展權,卻沒有發揮任何解決基層市民住屋需要的作用,我們要問:政府行政體系有要求過港鐵配合政府多建公屋或居屋嗎?又或者為甚麼港鐵可以頂住政府意願而不加以配合?

既然港鐵的地產盈利與車費脫鈎,又在擁有土地的有利條件下不出力解決香港住屋問題,我們要問:港鐵何德何能要求政府自動提供鐵路地皮上的發展權和物業管理權?政府為甚麼偏心港鐵,讓它不用跟他人競爭而壟斷這些「好處」?

公司化和出售公共資產的遺禍

在集體運輸鐵路公司化、上市和部份出售股權的過程中,政府得到一筆一次性收入,投資者和小股民贏到錢,長期把鐵路站上蓋發展權授予港鐵,公司從地產賺大錢,但是普羅市民卻蝕了本來可以解決住屋問題的土地,還換不來不加價的交通,這些是永久的傷害,港鐵的性質可比擬為機管局模式和領匯模式(註5)損害公眾利益的合體。

「幹成事」移走港鐵「大山」

港鐵多年來取得了香港的土地優惠,必須以香港平民百姓的利益為依歸,再不能以「上市公司」名義卸去對香港人的責任

今天的香港要求管治者必須「堅守為民情懷」,「不僅要想幹事,還要會幹事、能幹事、幹成事」(註6),因此香港政府行政體系必須深入檢視港鐵作為上市公司對政府行政權的侵蝕,停止以公共土地資源支持港鐵進行跟營運公共鐵路系統無關的地產業務,果斷糾正過去一段日子的錯誤

鳴謝:本文參考了今年8月本土研究社分析「港鐵霸權」的文章,謹表謝意。

(本文是刪節版,全文刊於2021822日明報)

 

1     政務司司長就「要求政府解決民生『三座大山』」議員議案開場發言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904/04/P2019040400447.htm

2     本土研究社:四分鐘拆解永續港鐵霸權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311673477387005

3     本土研究社:還原「物業帶動鐵路」的歷史時空  https://liber-research.com/07_2021_mtr1/

4     《草雲居》 2021724日:機場管理局的失敗故事政府功能公司化之禍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21/07/blog-post_24.html

5     《草雲居》 202181日:出售公共資產溳害民生領展案例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21/07/blog-post_24.html

6     紫荊雜誌,2021730日:夏寶龍:全面深入實施香港國安法 推進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  https://bau.com.hk/2021/07/51915

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慶垃圾徵費成事,盼政府大力支持回收業

今天立法會通過了《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落實垃圾徵費,香港改善環境的努力邁進新時代。

其實垃圾徵費的概念早已在政府視野之內,由時任環境局局長廖秀冬主持訂立的《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 (2005-2014)》,於2004年出台,預算於「2007年立法推行廢物收費,以創造直接的經濟誘因去避免和減少廢」(註1)。

可惜2005年曾蔭權接任行政長官之後,廖秀冬卸任,新一屆政府被保護商界的思維籠罩,固體廢物一事政府高層和環境局放軟手腳,《大綱》基本擱置,以致香港隨後出現垃圾量年年增加,回收業停滯不前,垃圾堆填區爆滿,倒逼政府興建巨型焚化爐等,而垃圾徵費無人敢碰,結果由2007年拖到今天才算見到希望,不過還要多等18個月「準備期」,執行之日已是2023年,磋跎歲月16年!

「遲到好過冇到」,高興政府糾正十多年的失誤,向正確方向走,根據台北市經驗2000年開始垃圾徵費,2005年垃圾強制分類回收,至2017年全市垃圾七成回收,三成焚化,最搶眼是零堆填!(註2)假如我們能夠複製台北經驗,則將來垃圾不用再佔用原本可以用來安置人的寶貴土地資源。


盼望政府嚴格執行垃圾徵費,以及同時做好回收配套,大力支持回收業,力求可回收物料全部或大部份在本地處理加工成有用材料及製品,這樣就不用擔心香港的回收物料無法輸出,造成類似近來出現的廢紙圍城苦況(註3),又可以在本地增加就業機會,一舉多得。

垃圾徵費只是開始,不是終點。

1     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 (2005-2014)

2     青年創研庫,2019  改善香港減廢與資源回收狀況

3     明報,2021822日:貨櫃缺出口停 廢紙擠爆倉 業界憂致前線停收變「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