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多儲蓄,少花錢,少借貸。」你猜是誰說的?



幾天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莉訪港期間,在美國商會午餐會上,就亞太地區經濟發表演說時,提出她對美國人生活模式的看法,內容有點令人意外。

希拉莉指出,面對全球經濟發展,美國現時正經歷「必需的轉型」,要擺脫過去的高消費模式,她說:「我們一定要『多儲蓄、少花費』,同時也需要減少借貸。這不單止是美國,我們的夥伴也一定要經歷這個轉變,沒有其他方法。」

真的是世界變!

過去半世紀,美國的「以消費推動經濟增長」概念蔓延全球,「大家都花錢,大家都發達」,各國政府信以為真,不斷鼓勵人民消費,為了刺激經濟增長,發達國家更加發明了「信用」,商家結合金融界推動消費主義,讓大家以為購物可以帶來快樂,又促進人們以借貸的金錢去購物,滿足無窮的慾望,結果全民負債,連政府也以借貸渡日,這是觸發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以及近來的歐洲債務危機的基本原因之一,最近幾天美國政壇有關提高國債上限的激烈爭辯其實也是同一回事。

務虛的金融把務實的農業和工業拖垮,看來美國終於有人明白增加金錢供應,即是所謂量化寬鬆,誘使人民進一步消費去「推動經濟復甦」是行不通的,是死路一條。

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增長」,主要以本地生產總值(GDP)的上升來代表,但是不少研究顯示,往往人均GDP高的地區,人民反而相對不快樂,社區群體意下降,個人感覺比較孤獨無援,做人比較迷惘,總之就是與原來的期望相反,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並沒有帶來精神生活的改善,反而是貧富懸殊加劇,怨氣沸騰,社會愈趨不穩定。GDP顯示的所謂「繁榮」,沒有帶來個人心中的「安定」或者整體社會的「安定」。

GDP數字看,香港是「發達地區」,我們面對的社會狀況跟美歐地區大致一樣,傳媒充斥著叫人花錢和借錢的廣告,經濟呆滯時政府帶頭鼓勵市民多花錢,但是現在連「大花筒」的美國也大呼「多儲蓄,少花錢,少借貸」,我們是否也要重新思考香港的前路?還要不斷鼓勵消費和大搞金融嗎?還是應該另闢蹊徑?

也許是時候想想:甚麼是「繁榮」?「繁榮」的真正目的是甚麼?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升中 派位結果顯示教育局減班策略錯誤

今天報章報導了今年中一派位的結果,今年失望的家長比率較往年高,因為獲派首三志願的比率顯著下降了。





今年的整體派位數字如下:



獲派首一志願 70% 比去年低5%



獲派首三志願 84% 比去年低5%





至於統一派位 (即是俗語的「電腦派位」) 數字如下:



獲派首一志願 52% 比去年低9%



獲派首三志願 75% 比去年低8%





如果教育局執行減少中一學位的政策妥善執行和與家長有充份溝通的話,理應不會出現這個令眾多家長失望的現象。





今年的小學生家長跟去年的小學生家長,教養與心理沒有甚麼分別,對自己的孩子都一樣心裡有數,不會突然比去年的家長高估自己的孩子,也不會突然變得過度進取,在首三志願填寫跟孩子能力不匹配的學校選擇。





出現了以上顯著低降的比率,剩下的解釋是家長心儀的學校減班「減過頭」,即是學位名額減少的比率高於學生數目下降的比率,以至僧多粥少。





教育局去年推出的所謂「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實質上是減班計劃,在毫無理據支持下,要求所有中一級有五班的中學減少一班,而且在執行過程中,盲目一刀切,不考慮學校的收生組別,但求「交數」和「交人頭」,結果第一組別學校 (如英皇書院和皇仁書院等) 超額完成任務,搞出如今「減過頭」的「大頭佛」,令眾多家長不必要地失望。





其實在整個減班事件中,教育局從來沒把家長這個最重要的持份者放在眼內,因為官員一早就聚焦在保住「教育生態」的穩定,這個新創名詞其實代表了「教師界別」,教育局最關心的是在學生數目減少的過程中,沒有老師要提早離職,以免當年小學殺校時教師隊伍的強烈反應再次出現。





在這個前提下,家長變成靠邊站。在與家教會的諮詢會中,官員和為政策護航的教育界人士,向反對英皇書院減班的家長說,減班必須一刀切,否則會出現「上疑錯配」的現象,即是多了第二組別的學生進入所謂第一組別學校。這句話傷了不少家長的心。人包括學生爭取向上不正是教育應該鼓勵的嗎?!





香港暫時沒有一個代表家長權益的強大組織,可以制衡教育事業裡的其他勢力,因此教育局在政策執行中便有所傾斜,對家長們少了「畏懼」。於是中西區有男生的小學的家教會絕大部份正式反對英皇書院減班,教育局不理。中西區區議會代表該區家長和學生總體利益反對英皇書院減班,教育局照樣充耳不聞。





今年中一派位首三位志願派位比率顯著下降,源自教育局先入為主祇顧教師一方的利益,忘記教育的最基本目的和意義,沒有認真做好與家長們的交流和溝通,也沒有照顧他們的期望、感受和要求,在執行減班策略時,盲目一刀切,沒有做好各個組別學校之間的平衡,因此闖入了歧途,造成今天派位結果展示的失敗。





本來不想在網誌再談英皇書院減班,但是今天眾多家長的失望,與此有關。英皇書院一家中學減班事小,政策執行走入歧途事大,必須把事情說清楚,讓更多人明白發生了甚麼事。





但願教育局人員自我反省,從錯誤中學習,將來把事情做得更好。









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第十二》有以下的記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管治一個地區,不能祇靠「兵」,即是軍或者警,也不是祇靠「食」,相當於現代語言的「經濟繁榮」,而必須靠管治者對人民言而有信,這樣人民才會支持管治者,社會才能安定地運行。





三月五日我們向特區行政長官發信,指出教育局局長的誠信問題,以及偏離法制和漠視民意的行為,四個月來書信往來數次,行政長官始終迴避回應「誠信」的問題,祇是反覆強調官員的「權」。





但是「權」不能高於民意,「權」不能高於法制,「權」更不能高於誠信。民無信不立!





前天,英皇書院同學會向行政長官私人秘書發了信(見下),標誌因英皇書院減班事件而起的書信來往的終結。我們相信,個別官員和本屆政府的言行,歷史自會記下,「民無信不立」自會發揮作用。







* * * * *




尊敬的甯女士:




518由閣下簽署的回信收到,讀到「還望以包容的態度看待」一句,頗為感動,畢竟大家都在為香港的美好未來共同努力,互相包容,求同存異,把能量聚焦在有用之處,才是香港發展的正道。




可惜我們翻閱421日來信始終無法找到正面針對「誠信」事件的具體回應。個別人士推行政策時信口開河,前言不對後語,已經實質地腐蝕了整個政府的誠信形象,再不是信件文字的問題。我們重申古語所說:「民無信不立」。




這封信閣下不必回覆,請把能量用到積極有益之處,至於有關人員和本屆政府的言行,歷史自會記下。母校英皇書院受了傷害和委屈,我們感到痛心和遺憾,不過作為校友,我們將一如既往繼續支持母校為香港發光發熱。




敬祝安好!




承香港英皇書院同學會執行委員會命



會長 林超英



201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