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7日 星期日

乾旱高溫的天氣形勢背景



從去冬起,香港雨量偏少,至今2018年成為少有的旱年,至525累積雨量僅及正常三成左右,是天文台1884年有紀錄以來第二低,僅次於著名苦旱的1963年,五月本是多雨的月份,但是今年512之後,天文台涓滴全無,難以想像,由於少了雲遮擋陽光,又沒有雨水的清涼作用,結果5月高溫超越33度的日數破了天文台歷史紀錄。

我們可以從天氣形勢去理解今年5月缺雨的情況。五月春夏交替之際,常有低壓槽來到香港附近,帶來多雲下雨的天氣,進入六月,低壓槽的平均位置會北移進入華南和長江流域,來自南海甚至印度洋的潮濕空氣長驅直入,為內地帶來廣泛大雨,稱為「梅雨」,相關低壓槽稱為「梅雨槽」,有時槽的南北兩方有比較明顯溫度差距,會因此稱為「梅雨鋒」。

六月初典型位於香港附近的梅雨槽  (鳴謝:陳泰然)
今年五月天氣形勢出現異常情況,510日之後,太平洋的副熱帶高壓脊向西伸入中國東南部,籠罩香港一帶,阻擋了西南潮濕氣流北上之路,同時上空有反氣旋,帶來下沉氣流,一則壓抑雲層的形成,二則有增溫作用,因此香港多天晴空一片,曝曬造成高溫。

2018526衛星雲圖和天氣形勢:高壓脊範圍內整體天晴,在其東北側的低壓槽有雨,但是久缺來自印度洋和南海的水氣,雨下得不大  (底圖鳴謝:香港天文台)
這個副熱帶高壓脊西伸的現象,一般出現在七月上旬,標誌着梅雨槽對香港及廣東影響的結束,但是今年卻早了整整兩個月,出現在梅雨槽影響香港及廣東之前,令香港的「梅雨」徹底失收

大家也許會跟着問:為甚麼高壓脊會提早西伸?此刻我交不出答案,但是注意到今年四月北冰洋的海冰面積是1970年代有人造衛星觀察以來最低,是否可能兩者有某種關係?而海冰消失與全球氣候暖化有頗直接關係,令人聯想今年的旱是否可以追溯到全球暖化,這些尚需大氣科學家深入研究。

總結一句:今年的旱和熱與盛夏七月的天氣形勢大幅度提早到五月出現有關。


2018年5月25日 星期五

八天酷熱,1963大旱重臨?


天文台說:連續八天酷熱,平了19635月舊紀錄(註1)。

鳴謝:臉書 "香港天文台 HKO"
這句說話很嚇人,因為1963年大旱,香港制水,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時,那時我們洗澡用水可能僅僅超過一公升,即是一枝大汽水的容量。
今年直至523天文台累積雨量170.6mm,少於平均雨量一半,4月應該經常行雷落雨,結果天文台只有三天雨量多於1mm,只有一天有雷,整個4月雨量才28.1mm,只得平均數的六份之一,很旱,很異常。
來到5月繼續少雨,12日起至今十三日涓滴全無,完全違反初夏經常出現低壓槽下雨的常態,十分異常。
其實過去的冬天和春天香港也很旱,本地農夫面對嚴重缺水之苦,據聞內地廣東農田也同樣受困擾。
難猜是否1963大旱再來,不過目前的情景提醒我們香港人:天下雨不是理所當然,東江有水也如是,香港旱廣東也會旱,到時各大城市可能要爭水飲!
忽然想起,在找地建屋的狂熱中,似乎有誰說過:香港可以不要淡水湖!他大概沒有55歲,沒有活在1963大旱中的體驗。

後記:5月17日至26日連續十天最高氣溫超過33度,破了1963年5月的紀錄。

1     臉書 天文台 HKO” 2018524  https://bit.ly/2xfNAOe

2018年5月16日 星期三

「港紐倫東」:香港的生物多樣性位列前茅



最近iNATURALIST組織了一場全球的城市自然比賽,在指定日子裏各地的觀察者提供攝影圖片,記錄當地的動植物,結果顯示香港的生物多樣性位列前茅(註1)。

香港雖然面積不大,卻是繁華燦爛的世界大都會,不少內地人和外國人以為香港只有高聳入雲的密集高樓大廈,從來不會想像香港擁有大片自然和高度的生物多樣性,往往到臨香港後才發現,我們既擁有高效率的城市,也擁有廣闊的郊野公園,孕育無數的花鳥蟲魚。

香港成為不可思議的好地方,根本原因是由於我們採用了密集城市 compact city概念,學術界現在認識到這是非常環保的規劃,人口雖多,城市建設卻佔地甚少,住得集中有利節省能量,留下的空間有利保育自然,突出的好處是四成土地成為郊野公園,為市民提供寬敞的休閒康樂場地,也容納多元生態環境,滋養多姿多彩的生物,不管飛潛動植都能找到立足之所,成就香港的生物多樣性全球位列前茅。

2018iNATURALIST全球城市自然比賽四個國際大都會數據

物種數目
紀錄數目
觀察員數目
香港
2673
20362
762
紐約
1313
22190
523
倫敦
643
2629
110
東京
450
2461
149

附表列出iNATURALIST的全球城市自然比賽中四個「國際大都會」的數據(註2),香港錄得生物2,673種,全球名列第四,遠高於紐約1,313,以及倫敦643、東京450,其中紐約人遞交紀錄的數目比我們多,但是物種數目比我們少了一半。

2000年代開始,有人提出了香港是「亞洲的國際大都會」Asia World City的說法,某些人則喜歡講金融世界的「紐倫港」,潛意識想與紐約、倫敦、東京等平起平坐,但是我總覺得在攀比中隱含一點自卑心態,其實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完全名副其實,有自己的獨特面貎、個性和優點,舉例說:我們郊野公園佔地的百分率是四個城市中第一,今次城市自然比賽突出了我們的生物多樣性同樣第一。

從城市的自然元素看,四個大都會依次序是「港紐倫東」,香港毫無疑問是四個國際大都會中的第一。

只有不懂香港密集城市優點的人才會想把人推去郊野公園居住。

只有不愛香港的人才會問「為甚麼郊野公園佔地四成」和提議取用郊野公園土地去建屋,硬要把香港變成沒有特色的中庸城市。

郊野公園和生物多樣性是香港的特點,也是香港的優勢,作為香港一份子,我們責無旁貸必須努力守護香港的第一。


1     新聞報道見南華早報: https://bit.ly/2Kstlir
2     詳細數據見iNATURALIST網頁  https://bit.ly/2jia1ZG






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在烏茲別克,我是契丹人




四月與一班年青朋友去了一趟烏茲別克。

烏茲別克位處中亞,歷史上受來自四方八面的族群滲透,不斷吸收外來影響,又以自身的方式融合出獨特的文化和精神面貎,走在街上,目不暇給的多元人種構成迷人的風景,但是本地人早已習慣了,不管是烏茲別克族、俄羅斯族或蒙古族都會走在一起,往來的人又隨時可能長得像漢人、朝鮮人、突厥人、波斯人、塔吉克人、阿拉伯人、阿富汗人、巴基斯坦人、甚或印度人。

在烏茲別克,其中一樣令人驚奇的是他們對中國和中國人的稱呼,以烏茲別克近年採用的拉丁字母拼寫是Xitoy X的發音接近”Kh””o”的發音接近短”a”,在烏茲別克現場聽當地人講Xitoy的聲音,以一般香港的拼寫習慣可用Kitai表達。初時聽到這個稱呼覺得很不明所以,不過後來想了一下歷史上烏茲別克與中國的關係,就多了點體會。
 
比較多人知道八世紀唐朝中國的勢力去到中亞,但是很少人知道契丹人(廣義的中國人)曾經統治中亞近百年。金朝於1125年滅了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契丹貴族耶律大石率領精兵和族人,從現今中國內蒙古出發,西征遷徙至中亞,建立西遼王朝,今烏茲別克地區於11281219年歸西遼管轄,雖然後來亡於蒙古,卻留下了契丹人的痕跡

西遼版圖(公元1160年)    十字星符號:今烏茲別克城市
底圖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3967767

契丹的「契」粵音讀「揭」或「乞」,英文文獻作”Khitan””Kh”相當於前面提過的 X,具體發音視乎地域,有些地方重點放在”k”(例如烏茲別克),有些地方放在“h”(例如蒙古),前者對應「揭」,後者對應「乞」,在烏茲別克”Khitan”發音成了”Kitan”,經過八百年歷史沉澱,東方的中國依然被視為契丹地域,中國人被視為契丹同族,”Kitai”成為中國及中國人的代號,因此我在烏茲別克行走,身份也變成契丹人!

最後一提,中世紀歐洲人稱中國為Cathay,其實也源於”Kitai”(註1),下次乘搭Cathay Pacific航班,記得你在乘搭「契丹 - 太平洋」的飛機!

1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Cathay”


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

答學生問:郊野公園面面觀


較早時大概是考試即將來臨,大專院校的同學要做功課、寫論文,陸續來向我提有關郊野公園的問題,先後零碎地給他們作答,以下把答案稍為整理一下,與大家分享。

1. 郊野公園的生態價值是怎樣的?

香港的郊野公園是一個整體系統,包含高低海拔、不同土質、或濕或乾的多元地理環境,幾乎不論甚麼習性的動植物都有處捿身,眾多郊野公園加起來的功能等於世界各國的國家公園,多元的生態組合構成存護「生物多樣性」的基地,這就是香港郊野公園的生態價值。另外必須指出:香港的郊野公園也是眾多市民的康樂場地,公開而免費,讓任何人尤其是住在擠逼空間的基層市民,可以用極低的交通費去到遼闊的空間舒暢心情,「叉完電再返工」,提高香港整體生產力,郊野公園的康樂價值對香港來說是無價寶。

2. 你認為政府所指的「生態價值指標」是甚麼?

香港郊野公園的價值包括生態價值重點在其整體性,割裂地看個別地段的所謂「生態價值指標」是失焦的,廣闊空間和多元生態的組合才是郊野公園總體價值所在。

3. 以郊野公園(政府立法保育的土地)與可發展土地的面積比例看,香港與其他已發展城市/地區/國家如何比較?其排位是高或是低?

這個題目有個前設:「香港不可以比人家好」,這是十分不恰當的,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可以而且應該在眾多方面達到「世界第一」水平。郊野公園就是其中一個「世界第一」,是各國人士最欣賞香港的地方,其他城市想學我們多些郊野公園幾乎是不可能的,是香港的獨特優勢,我們這個優勢必須保持。給大家參考:倫敦現正努力爭取成為「國家公園城市」(註1),而我們香港早就已經是了,至於紐約大吹大擂的中央公園,與我們郊野公園比是小巫見大巫。郊野公園是香港的驕傲,不怕是世界第一。

4. 香港的居住環境擠逼是否與比例過高的郊野公園有關?

絕對無關,直到2043年興建公屋所需用地少於粉嶺高爾夫球場的面積!以下摘錄「綠色和平」的文字:「將經濟、基建與社區設施用地七除八扣,與劏房戶最息息相關的4.3萬個公屋單位,只奠基於不足3個維園大小的49公頃。49公頃,到底是甚麼概念?政府以千元地價批出、二千多名權貴會員雲集的粉嶺高爾夫球場:面積約170公頃。」(註2)而且放眼新界,到處都是地,沒有需要去郊野公園搞破壞,還要注意一點:只有豪宅才會建在相對偏遠和主要是山地的郊野公園。

5. 一旦開發郊野公園,是否能解決香港居住環境擠逼的問題?

這個問題不成立,見前題,開發棕地等多個其他方法足以不必入侵郊野公園而解決公屋土地需求。

棕土面積超過一千公頃  (來源:立場新聞、本土研究社,註3
6. 你曾於公開場合指,香港應先發展其他平地,如棕地及高爾夫球場等。但上述兩者均需時間收地,故有人建議以填海的方式來獲取土地。您對此有何看法?

填海何嘗不需要極長時間,填海之餘還要建橋修路等,成本高,而且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我們很容易給人洗了腦,為甚麼不問:屋應該建在地上,何以硬要建在海上?

7. 樹林佔高爾夫球場面積超過40%,球場同樣亦是不少動物的棲息地。開發高爾夫球場同樣都會破壞生態,為何就建議開發高球場,而不能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

全香港的樹林都一樣有生態價值,不只是粉嶺高爾夫球場。開發高球只影響二千人,開發郊野公園則影響所有人。

8. 外國有不少國家開發郊野公園建屋,你認為香港在郊野公園建屋的可能性有多大?

香港人應該獨立思考,人家做的壞事我們不應該學。當全香港的鄉郊土地都建了屋,最後才可考慮郊野公園,不過到了那個地步,香港應該早已不宜居了。

9. 一旦開發郊野公園,對生態會造成怎樣的破壞?

不想答,那時香港已經不宜居了。

10. 部分集水區及水塘位於郊野公園的範圍內,若開發郊野公園,是否會污染水源?

食水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條件,絕對不容破壞。在水塘和集水區建屋,一則污染食水,二則降低遭逢旱災時香港的生存能力。集水區和水塘是香港的命脈,不可損傷。


1     Mayor of London: London National Park City  https://bit.ly/2KPA073
2     綠色和平  2018426「土地大辯論展開 拆解5大荒謬位」  https://bit.ly/2I6afBD
3     立場新聞  20151228:「《棕跡》發展應「棕地優先」 棄盲搶綠地」  https://bit.ly/2IB7AQc



2018年5月1日 星期二

解決土地短缺問題:以城市規劃帶動收回囤積農地




政府和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多番強調土地對興建公共房屋和老人院舍極為關鍵,在這個情況下:政府應該果斷採用香港法律第124章《收回土地條例》,以公共利益為由收回所需土地,毫不手軟。

為市民建設宜居家園,正軌是進行正規和科學的社市規劃,建設有目標、有就業機會、有配套公共設施的社群,並以此為指導策略性地收回少數人囤積的閒置土地,這樣才會建成有合理布局的社群,才可以遏止長期囤積農地的個別集團隨處搞房地產,以及反過來脅逼政府,使用市民的血汗錢去建路、建水管、建污水渠等,去遷就他們的賺錢大計。

專責小組提出在囤積的農地上搞所謂「公私營合作」,是讓地產商反客為主,會造成毫無規劃、低效用地、錯用公帑、少建公屋、樓價繼續高昂、居所與就業脫鈎等眾多後遺症。事實上這些囤地者過去幾十年使農地變荒地,為本地農業造成重大傷害,香港社會真的沒有理由還要再花巨資津貼他們。
地產商囤積和破壞農地,劣跡斑斑 (鳴謝:土地正義聯盟)
昨天專責小組高調去探訪劏房戶,表示關注他們的惡劣居住情況,但是小組甚為抗拒政府以公共利益為由收回土地,立場十分矛盾。其實連中學生也看得出政府收回少數人囤積的農地是解決所謂「土地短缺問題」的最有效辦法,專責小組沒有理由看不出,除非他們不知何故中了囤地多年的地產商的蠱毒。

我們還應該注意南華早報429一段報道,代表商界的立法會議員們告訴專責小組成員:不要碰高爾夫球場,要與地產商合作,在他們的土地上建屋(原文:”We were asked to leave the golf course alone … and cooperate with developers to build homes on their land.” - 1)。

金錢與權力交錯的政治角力在正式諮詢之前已經悄然展開,市民千萬要關注事態發展和主動發聲,否則將來會埋怨自己緃容了新一波的社會剥削運動在香港落地生根和坐大。

1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9 April 2018: Will Hong Kong's 'big debate' on land supply just be led by fat cats?    http://www.scmp.com/news/hong-kong/hong-kong-economy/article/2143897/will-hong-kongs-big-debate-land-supply-end-j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