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冬起,香港雨量偏少,至今2018年成為少有的旱年,至5月25日 累積雨量僅及正常三成左右,是天文台1884年有紀錄以來第二低,僅次於著名苦旱的1963年,五月本是多雨的月份,但是今年5月12日 之後,天文台涓滴全無,難以想像,由於少了雲遮擋陽光,又沒有雨水的清涼作用,結果5月高溫超越33度的日數破了天文台歷史紀錄。
我們可以從天氣形勢去理解今年5月缺雨的情況。五月春夏交替之際,常有低壓槽來到香港附近,帶來多雲下雨的天氣,進入六月,低壓槽的平均位置會北移進入華南和長江流域,來自南海甚至印度洋的潮濕空氣長驅直入,為內地帶來廣泛大雨,稱為「梅雨」,相關低壓槽稱為「梅雨槽」,有時槽的南北兩方有比較明顯溫度差距,會因此稱為「梅雨鋒」。
六月初典型位於香港附近的梅雨槽 (鳴謝:陳泰然) |
今年五月天氣形勢出現異常情況,5月10日之後,太平洋的副熱帶高壓脊向西伸入中國東南部,籠罩香港一帶,阻擋了西南潮濕氣流北上之路,同時上空有反氣旋,帶來下沉氣流,一則壓抑雲層的形成,二則有增溫作用,因此香港多天晴空一片,曝曬造成高溫。
這個副熱帶高壓脊西伸的現象,一般出現在七月上旬,標誌着梅雨槽對香港及廣東影響的結束,但是今年卻提早了整整兩個月,出現在梅雨槽影響香港及廣東之前,令香港的「梅雨」徹底失收。
大家也許會跟着問:為甚麼高壓脊會提早西伸?此刻我交不出答案,但是注意到今年四月北冰洋的海冰面積是1970年代有人造衛星觀察以來最低,是否可能兩者有某種關係?而海冰消失與全球氣候暖化有頗直接關係,令人聯想今年的旱是否可以追溯到全球暖化,這些尚需大氣科學家深入研究。
總結一句:今年的旱和熱與盛夏七月的天氣形勢大幅度提早到五月出現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