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三個尿兜的故事


2017年來了又去了,還記得香港發生過甚麼事嗎?也許大家沒有注意第三條跑道的填海工程已經開始了(註1),香港人的錢用在三跑地界內,在海底把以前多年累積的人造污泥跟水泥混合,製造「污泥石屎海床」,作為三跑的地基。

錢不斷倒入鹹水海,建成的三跑有用嗎?直到最近仍有人問我為甚麼反對三跑,我的答案是:因為三跑建了也沒用。不少人又跟我說:空域的概念很複雜,聽不明白。

其實道理十分簡單,有一天我去到某個男廁,見到角落有三個尿兜,正好用來解釋三跑碰到的空域問題!

以下寓言一則,大家可以咀嚼一下。


話說某食肆的廁所本來有兩個尿兜(附圖左邊5號和6號),初時足以應付食肆客人的需求,但是經過一段日子,生意好了,兩個尿兜應付不了每日的人流,客人經常要排長龍,食肆主人擔心客人嫌等得太久會轉去其他酒樓吃飯,於是聘請了工程顧問研究解決方法,顧問工程出身,自然強烈建議增設一個尿兜,聲稱可將廁所的承載能力提高一半,由原本兩個尿兜每小時處理68個客人,按比例提高到三個尿兜可處理102個客人,主人覺得有理,於是決定在附近增設一個尿兜。

角落兩個尿兜的使用者佔用同一空間,互不相容,
建有兩個尿兜也沒有用,現實裏只有一個客人可以在此小便
誰知錢花了,第三個尿兜(以下簡稱三兜,圖中的4號)建成後,主人發覺男廁排隊的人龍依然一樣長,沒有縮短,於是到男廁觀察尿兜的使用情況,發現如果有人用三兜,他站立的位置等同以前用第二個尿兜(二兜,圖中的5號)的客人站立的位置,在重疊的空域,不可能同時站兩個人,所以雖然直覺上建了三兜會增加廁所承載量,實際上是一點額外功能都沒有。

唯一的解決辦法是為三兜提供自己的空域,例如向右移一格,可惜不可能了,因為這裏早有另一尿兜(圖右看不見的3號),這時主人才發覺被工程顧問騙了錢,可惜為時已晚,建三兜的錢白花,得物無所用!

對比赤鱲角機場,三跑的處境等同三兜,空域與現有北跑道重疊,兩條跑道等於一條跑道,民航處信誓旦旦將來會得到內地幫忙,三跑會有自己的空域,殊不知三跑需要的新空域與鄰城深圳機場的空域重疊(註2),絕對搶不過來,情形等同三兜不能右移去搶隔鄰3號尿兜的空間一樣。

希望這個寓言有助大家理解為甚麼三跑建了會得物無所用,甚至開始明白為甚麼有人大力推動這個註定沒有用的基礎建設項目。


1      機場管理局機場:2017712社區聯絡小組會議(第九次)展示檔  http://env.threerunwaysystem.com/clg-meeting/9th-ISD-TW-TM-tc.pdf

2    《草雲居》  2016年2月19城市規劃委員會上民航處自揭空話 - 空域無法解決,規劃不能通過」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hk/2016/02/blog-post_19.html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民航處監督香港機場升降安全的能力受到嚴重質疑


南華早報報道了一名民航署退職人士的指控(註1),也得到其他經富經驗機師印證,民航處對於航空事故的調查曠日持久,以致民航處、空管人員、機師、航空公司等,都不能及時從各種事故的調查報告汲取教訓,採取行動防止同類事故再發生

舉例說,2011年一宗兩架飛機過度接近的事故,至今仍未有正式調查報告(註1),沒有人知道應該做甚麼防止發生飛機追尾相撞,這個類型的事故繼續成為空中安全隱患,你和我以赤鱲角場進出香港的人們要繼續面對不明風險。

再舉一個例,2016年開始,進出赤鱲角機場的飛機重複發生多起「幾乎撞山」事故,原因都牽涉飛機轉錯方向,可惜每次事後民航處都只強調沒有造成危險,完全沒有表明認真追究的應有專業態度,其中20166月的嚴重事故至今未見正式調查報告,在這個氛圍下,難以想像航空公司和機師會感受任何壓力去提高在赤鱲角機場升降時的安全意識, 就算他們想改善,也因為沒有調查結果參考而無從做起。

必須讓大家知道,飛機撞山的機會愈來愈逼近,今年924愉景灣不少居民夢中驚醒,聽到飛機低空掠過的異常巨響,原來一架貨機向東起飛時,不當地過早向右轉,在大嶼山老虎頭上空飛過,與山頭相距僅約500呎,遠低於國際組織規定的1000呎,「幾乎撞山」(註2)。

不足四個月前,64一班客機向西起飛時,不知何故忽然提早向南轉彎,飛向大嶼山,當時飛行高度為3400呎,附近的鳳凰山高3066呎,該處的最低安全飛行高度是4300呎,也是「幾乎撞山」事故(註3)。

201764起飛的飛機忽然左轉飛向大嶼山
來源:flightradar24 via SCMP (註3)
再之前一次是2016626,一班客機自西面進入機場範圍快將降落時,機師忽然決定放棄降落,根據既定程序復飛的飛機應該左轉飛去大欖涌山谷,但是航機卻錯誤右轉飛向大嶼山,在大佛之上低空掠過,險象橫生(註45),令人訝異的是民航處對傳媒查詢的回應是:「要求涉事的航空公司提交報告,並繼續跟進事件」,不講事件的嚴重性,不提嚴肅調查,表現低調和軟弱無力,沒有急市民所急,一年半過去了,調查毫無蹤影,沒有人員、系統或制度要負責,沒有從事故中總結出任何經驗。
2016626復飛的飛機轉向大嶼山及胡亂插隊降落
橙色線是ZH9041
南華早報的報道,點出民航處專業人手不足和航空事故調查有違程序的兩個根本問題,「幾乎撞山」事故一而再,再而三,民航處一味強調不影響安全,追查不急不嚴,這樣下去,既不知事故何以出現,又甚麼都不做,造成事故的因素依然存在,則事故完全有可能再來,但是香港不可能永遠逢凶化吉,飛機撞山只是一步之遙的時間問題,難道要「見到棺材才流眼淚」?

政府是時間檢視民航處的做事作風,責成民航處為香港市民搭飛機的空中安全嚴肅把關。


1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1 December 2017: Flaws threaten Hong Kong air safety, claims aviation experts.  http://bit.ly/2DLTh66   “After a series of near misses, Hong Kong Civil Aviation Department is criticized for adequate staffing and a failure to follow incident reporting guidelines.”
2     香港012017926:國泰貨機疑偏離航道險撞山 與大嶼山老虎頭山頂僅差500  http://bit.ly/2xIeY43
3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5 June 2017: Air China flight has near miss with mountain on Hong Kong’s Lantau Islandhttp://bit.ly/2qYmzqn
4     草雲居,2016629:機師亂飛 民航處還在等甚麼?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hk/2016/06/blog-post_29.html

5     草雲居,201673:回歸正軌 民航處必須盡快釐清事實和糾正錯誤  http://bit.ly/2DNCbVq

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讓久別家鄉的村民回家


今天看到一段紀錄片,談荔枝窩以及新界偏遠鄉村恢復活力的故事(註1),其中數十年未見過面的表親在田間相認一幕,令人感動,幾年來的復耕工作,恢復了農村的獨特面貎,吸引了久未回鄉的村民回來探望,造就這樣的溫馨場面,片段中我們也看到村民見到自己家鄉出現蓬勃生機的喜悅。

幾十年未見面的表親在田間重逢 (鳴謝:Hong Kong Enquirer)
回顧過去半世紀,偏遠鄉村的衰落有其歷史原因,其中一個頗為重要的因素是六十年代廣建水塘,以及劃定集水區,截走不少偏遠鄉村的水源,令傳統耕種出現困難,這些鄉村為了保障城市人的用水作出了犧牲,村中青年人無奈遠赴他邦謀生,淘空了家鄉,隨着人口急刻減少,村屋失修,加上交通不便,務農難以維生,餘下的村民尤其是長者不得不陸續遷出,以致造成不少沒有常住人口的空村。

半世紀後的今天,當年外出的壯丁已經達到甚或超過退休年齡,但是家鄉零落,從零人口恢復為宜居的鄉村,談何容易,最簡單的問題是:誰敢第一個回去定居?沒有水電及其他支援日常生活的安排,又怎樣回去定居?因此此刻旅外村民退休回鄉有家難歸的情況是普遍現象,急待解決。

紀錄片中,從年長的村民的談話中,我們不難感受到他們對家鄉傳承的關切,他們非常希望荔枝窩村的復甦,能夠召喚他們的下一代回鄉薪火相傳,把荔枝窩村的血脈和精神延續下去。

在城市長大的人們限於生活的經驗,沒法想像村民對家鄉的深厚情懷,我比較幸運,經過多年來與村民的交往,開始領會到箇中的一點氣氛,雖然只是一點,已經令我重新思考「家鄉」的意義,以及羡慕村民心中的家鄉概念,讓他們的生命有扎根之處,因而活得很踏實,反觀我們城市人,不管物質生活多富庶,心底始終欠缺了扎根的土壤,沒有安身立命之所,也因而難免感到漂泊無定。

非政府組織過去幾年在荔枝窩的工作,以及目前的村屋復修項目,目的就是示範以多種途徑,在偏遠鄉村創造宜居條件,讓退休的村民能夠落葉歸根,回到家鄉定居,我們甚至希望示範在鄉村建造新時代的本地經濟模式,在不破壞鄉村人文傳統和自然風貎的前提下,展示出優質鄉村生活的魅力,吸引村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動念回鄉生活,如果出現這一天,鄉村的承傳就真的落實到人的範疇,讓鄉村的血脈和精神延續下去,實實在在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真諦。

由於荔枝窩是香港無人村恢復生機的首例,因此困難重重,也不容易令全部人理解,不過我們希望透過不懈的嘗試,證明在多方共同努力之下,復村是可能的,也希望透過我們的案例,可以令大家多點認識復村需要面對的眾多現實問題,以及可以怎樣解決,為後來者作出示範,讓其他鄉村進行復村工作時,有所參考和較有系統地策劃,好讓更多散居世界各地的村民可以回家。

出入荔枝窩八年,學了不少新事物,也多了領會甚麼是鄉情,是我的幸運,但願未來幾年,荔枝窩村民陸續回家,享受家鄉的美好。


1      Hong Kong Enquirer, 8.12.2017  “Hong Kong’s rural reviva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3daX5tpQ7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