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全球瘟疫:氣候災難的演習


(本文於2020年5月9日香港電台「香港家書」節目內讀出)

林力:

你們那邊的疫情最近有沒有穩定下來呢?美國每天確診數字始終居高不下,令人擔心。

冠狀病毒19肆虐全球四個多月,至今超過25萬人死亡,傳媒認為是大災難,但是在我眼中,跟即將到臨、可能導致以億計人死亡的氣候災難比較,今次只算一次小型演習,我們必須從疫情汲取教訓,而且瘟疫後的復原措施必須防止為了短期利益而增加氣候災難的風險,以免本世紀中之前造成更慘痛的大悲劇。

我們必須明白,大自然與人類的關係是利害並存的,「利」是提供食物養育人類,「害」是疫病和風雨等自然現象,會傷害人類,經過二百幾萬年的演化,人類在利害之間找到平衡,因此生存到現在。

全球瘟疫和氣候災難共同的地方是:兩者都源於近半世紀人類的偏差行為,破壞了原有的平衡。

瘟疫病毒來自人類不當地干擾動物世界,造出混合不同動物基因的新病毒,氣候災難則源於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排放過量二氧化碳,造成暖化的新氣候。

瘟疫和氣候災難同是源於人類干擾自然
新病毒加上人類飛遍全球,迅速散播成為全球瘟疫,新氣候則帶出熱浪、乾旱、野火、極端天氣、海水上升、生態變化、農業減產等,兩者都關係到人類的存亡。

科學家早已告知各國政府,必須對瘟疫和氣候變化採取應對行動,可惜各國政府感應不到危險,不願投資在防災和備災的項目上,磋跎歲月,直至疫症來臨,「見到棺材」才會「流眼淚」,今次瘟疫是自然給人類的警告,若再拖延,氣候變化惡化成氣候災難,將帶來難以承受的衝擊。

今次瘟疫還令我們發現,在自然現象衝擊之下,現代文明原來非常脆弱。

現代社會尤其是城市,靠無數複雜的系統同時運行去維持,例如糧食供應、交通運輸等等,一環扣一環,因為追求利潤,所有系統都「去到盡」,少有留有餘地去應付突發情況,結果一處稍有差池就有廣泛連鎖反應,很容易變成緊急狀態。

今次疫情期間,各種物資如口罩、呼吸機等需求和供應脫節,部份國家甚至禁止出口,令供應鏈斷裂,這個平時看起來毫不起眼的環節,結果引致個別國家醫療系統崩潰,推高死亡數字,是沈痛的教訓,將來氣候災難會為醫療系統增加負擔,政府必須提升系統的承載力和保障充分的支援配備。

大城市如香港高度倚靠不停輸入外來物資支援,脆弱性尤為嚴重,疫情初起,香港像其他城市一樣出現搶購潮,大家爭奪廁紙、食米等,反映人民對供應鏈斷裂的直覺恐懼,聯合國糧農組織稱:氣候變化之下,2050年全球糧食減產達1025%(註1),一則死人將以億計,二則恐怕有錢也買不到糧食,因此政府必須立即把食物供應安全視為未來規劃重點。

世界各地為了遏制疫情的隔離措施,造成經濟停擺,香港也不例外,眾多行業一落千丈,企業陷入困境,社會基層和弱勢群體尤其悽慘,手停口停,隨時餓死早過病死。

為免社會出現斷崖式崩潰,各國政府都逼不得已撥出巨額金錢,支撐社會最低程度的運行,單是香港就撥了一千六百多億元給防疫抗疫基金。

今次全球瘟疫顯示,吝嗇防災基礎建設的支出,災難發生時,經濟損失加上賑災和復原的花費,是千億甚或萬億元級數。將來氣候災難規模大得多,損失隨時超出城市或國家的承擔能力,那時災後將無法復原。

今次瘟疫提醒我們,面對2050年之前便可能到臨的氣候災難,香港必須嚴陣以待,及早籌謀,防災包括興建海堤之類的工程,備災要求制訂應對方案,涵蓋糧食供應安全、基層生活保障、醫療系統承載力等,減災則要求強力推行全港減碳措施,爭取延緩甚或避免氣候災難的發生,惟有這樣大家下半生才可能頂得住幾乎無可避免的氣候災難。

林力,以上講得比較灰,不過瘟疫估計會令今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減少約5%(註2),對減緩氣候變化是好消息,雖然不少人擔心,瘟疫之後的「報復式消費」和「報復式旅遊」會抵銷這個減幅,但我比較樂觀,瘟疫的經驗有助大家醒覺舊的「消費至上」時代會製造自然災難,因而融入「與自然同行」的潮流,共同創造可延續的新時代。

疫情未過,一切小心。

祝生活安好!

老豆
202059



2020年5月8日 星期五

機場乘客人數跌勢已成,還建第三條跑道?


興建第三條跑道的原因,機管局的說法是世界經濟不斷增長,乘客數目不斷增加,尤其是預計隨着中國經濟愈來愈好,來自珠江三角洲的轉機乘客會快速增長,因此第三條跑道非建不可。

可惜統計數字不是這樣說,2015年開始過境乘客數字己經停止上升(註1),最新數字更顯示2019年大幅下跌。

(詳細解釋見註2
以前講過,轉機人數不升反跌有幾個因素,可能包括:廣州和深圳機場服務改善(如登機便捷、外國航班增多)、珠三角地區往廣州和深圳機場交通方便、香港機場過境經驗不能滿足乘客要求等,前兩者是內地不斷進步的結果,是大勢所趨,香港沒甚麼可以做,後者則需要機管局自我反省

對於2015年和2019年兩個轉折位,是否2014年及2019年香港發生的事情令內地旅客產生負面觀感,以致沒有動機來香港轉機,值得深思。如果是「觀感」問題,深入了人的心中,就不是靠改善服務或建一條跑道能解決得了,因為藥不對症。

時局轉變,大勢己成,珠三角遊旅客將來只會非常方便地去廣州或深圳飛出中國,毫無理由長途跋涉來赤鱲角轉機,當年的「預計」今天已變成「夢想」,加上全球疫症嚴重拖低經濟,雙重打擊之下,第三條跑道可以休矣,還建?

1     《草雲居》 20191230日:戳破香港機場乘客數永遠增加的神話,還要建第三條跑道?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30.html
2     圖中「出入境」數字來自入境事務處,「乘客」數字來自機場管理局年報,它的年度數字於每年331日截止,在圖中數據點劃在前一年之上,即是2018/2019財政年度數字劃在2018年之上,2019/20年的數字來自新聞稿。乘客和出入境兩個數字的差距,輕微與時段有三個月差別有關,但是基本上反映轉機乘客的數字,因為他們被機管局算成「乘客」入數,而不會被入境事務處計入出入境的統計數字中

2020年5月5日 星期二

可重用口罩:政府才會做「自由市場」不做的事


過去幾個月,為了防疫全港消耗的口罩極多,粗略計算:700萬人 x 每人每天一個 x 100天,總數是7億個,全部丟到垃圾堆填區,想起都很無奈。

一路奇怪,為甚麼市場上沒有利用新一代能夠抑制病菌和病毒物料製造的可重用口罩呢?想深一層,口罩可重用則製造商斷了自己財路,於是恍然大悟,「搵錢至上」的所謂「自由市場」是不會為普羅大眾研發和生產可重用口罩的。

今天消息傳來,在政府支持和推動下,終於有由香港本地科研隊伍研發的可重用口罩成功生產,並且免費提供給市民,人人有份(註12),此後世界可以省下以億計的即用即棄口罩,大幅減少垃圾量,免去生產這些口罩浪費的能量,同時保障全體市民的健康,這是政府思維的一次突破,也對環保有功,值得肯定,至於科技來自香港自己,更值得高興,我經常說:香港人要看得起自己啊!

政府向市民提供的可重用口罩(來源:政府新聞公報)
今次全球疫情突顯「小政府,大市場」的失敗,自由市場金錢掛帥,不會生產能保障平民百姓生命安全但不賺錢的「戰略物資」,小如口罩,大如支援重症病人的呼吸機,都需要各國政府介入解決。

從疫症災難恢復過來的過程中,我們切記不可走回給「自由市場」壟斷的舊路,隨着氣候災難緊接上場,政府必須擴大政府功能,認真關注未來可能帶來巨大社會動蕩的自然災難,主要指氣候緊急狀態,投資防災備災的工程建設,訂定抗災策略,以及建立執行隊伍和配以所需裝備和系統。

政府在可重用口罩邁出了重要一步,願望以後政府打破「自由市場」思維的窒礙,在防災備災方面有更大作為。

1     登記領取網站:qmask.gov.hk
2     可重用口罩以番梘和水洗就可以了,不應放入洗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