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生態文明建設:香港應主動提高生態容量,保護生物多樣性

 

特區政府現正就更新《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作公開諮詢,以下是我遞交的意見書,重點是:必須準確理解「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香港特區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有超出比例和極為特殊的貢獻,因此必須更加主動提高生態容量,土地規劃必須守住生態紅線」。區域性保育是重中之重,必須以「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新界西北大片濕地,建議成立法定機構「香港生態建設委員會」(暫名),負責推行區域性保育,拓展和管理各級保護區和多種保育區,地位相當於負責推行公共房屋計劃的「香港房屋委員會」,以及給予充分的資金和人力資源,表達特區政府對保護香港「綠水青山」和相關生物多樣性的嚴肅認真。

        *        *        *        *        *        *        *        *

就更新《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諮詢提意見

諮詢文件指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公約》)適用於香港,又突出2022年國家主持《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並領導通過《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昆蒙框架》)。對於香港特區政府積極回應時代的需要,訂定城市級的《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計劃》),謹表讚賞及支持。以下列出一些觀察和建議:

準確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1.     國家積極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憲法和成為施政指導思想一脈相承,特區政府必須準確認識其核心精神和引伸的行動要求,包括準確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主席:「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係民族未來的大計。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議特區政府注意「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兩句,表明自然生態在施政中的優先地位,短期經濟利益(表面層次的「金山銀山」),不得侵害對人民、對民族有長遠價值的自然生態(「綠水青山」),而最後一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裏的「金山銀山」,表徵代表自然生態對保障人民生活和民族永續的長遠和無限的價值,遠超一般「價錢」的概念。

香港生物多樣性對國家的貢獻

2.     香港特區的地理因素,包括:亞熱帶氣候、南面大海、西面珠江口、境內高山、海岸線彎曲、東亞候鳥遷徙節點等,造就極高的生物多樣性,還有近代歷史的緣故,新界的「租借」地位令港英政府沒有在新界推行大規模「城市化」,使新界西北部大片有重大生態價值的濕地幸得保存至今,成為東亞遷徙水鳥的重要補給基地。兩個因素疊加,令面積不大的香港特區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有超出比例和極為特殊的貢獻。(舉例說:2025年黑臉琵鷺全球統計,中國內地1671隻,后海灣(香港和深圳)328隻,後者是前者的約五分之一,可謂不少。)

米埔至新田的重要濕地珍貴無比 (鳴謝:香港觀鳥會)

主動保護生物多樣性

3.     1977年開始建立的郊野公園,在大幅土地上為香港保存了自然景觀和保護了生態環境,保育香港生物多樣性功不可沒,可惜近數十年多項大型基礎建設項目先後上馬,郊野公園外的鄉郊地域陸續承受生態環境損失,過程中部份得到「補償措施」,例如開發天水圍換來濕地公園、赤鱲角機場填海換來岸公園等、保育屬於被動狀態。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框架下,建議特區政府建立「主動提高香港生態容量」的指導思想,通過立法、規劃、行政等,防止工程項目侵入生態紅線,同時在郊野公園以外地區,加強建立各級保護區和多種保育區。

4.       保護區和保育區的規劃和建設不應只視為個別大型工程項目的「生態補償措施」,更不應由相關但不懂自然生態的工程部門主導。為了確保保護區和保育區的建設嚴格符合生態保育原則和確實有利生物多樣性,建議擁有生態保育科學知識的漁農自然護理署應該在生態建設工作中(包括「生態補償措施」)擔當主導,其他部門的角色是提供相關法規、行政和技術支援等。

配合《國家計劃》, 尤其是國土空間規劃

5.     國家已經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畫 (2023—2030 年)》(《國家計劃》),雖然在「一國兩制」之下,特區政府不納入該計劃之內,但是作為國家一部份,特區有責任支持國家建設生態文明,配合國家推進符合《公約》和《昆蒙框架》要求和有利於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政策和行動,與國家協力鞏固人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符合香港融入國家大局的大方向。

6.     《國家計劃》中優先行動 7:「生態空間保護」要求「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內容」,建議特區政府參照《國家計劃》精神,在規劃土地用途過程中,從嚴把關,加入制約條款,務必令傷害生物多樣性的土地使用規劃不獲通過

區域性保育

7.     特區政府就更新《計劃》已初步擬訂的四個策略方向,其中「強化自然保育措施,例如實施有效區域性保育措施、進行生境修復、復育或活化」是保護和提高生物多樣性的根本,「區域性保育」是整個《計劃》的核心。如果保護區和保育區被破壞或侵蝕,其他策略方向就沒有了基礎,講也沒意思。

8.     國家非常重視濕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角色,在2022年《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上,習近平主席稱:「我們要推進濕地保護全球進程,加強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把更多重要濕地納入自然保護區」,並指出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惠民全球福祉」。建議特區政府把保護新界西北部濕地列為「區域性保育」的優先行動範疇

9.     回應習主席提出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要求,建議把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範圍,擴充至豐樂園、南生圍、大生圍、新田、蠔殼圍,這些地點的魚塘、基圍塘、蘆葦床等,已知為使用拉姆薩爾濕地的鳥類及其他動物,包括珍稀動物黑臉琵鷺和歐亞水獺,提供覓食和棲息的重要生態功能,是拉姆薩爾濕地生態的實質構成部分,如果以上提到的「圍」陸續失去濕地,則鳥類和其他生物數目定必減少,把以上地點納入才能圓滿逹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拉姆薩爾濕地

10. 支持諮詢文件「範疇1 自然保育」提到的「其他有效的區域保育措施」概念。過去二十年,香港在多個地點推動了「自然保育管理協議」項目,既尊重私人產權,又在自然保育、社區參與、文化保育、公眾教育等多個方面,取得極大成功,是「其他有效的區域保育措施」的成功例子,為香港生物多樣性作出了積極貢獻,建議特區政府藉「自然保育管理協議」的經驗,把「其他有效的區域保育措施」的概念推廣到很多鄉郊地點

實施架構和財政投入

11. 為了具體地表達特區政府對建設生態文明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決心,建議特區政府建立完整的實施架構和投入充分之財政和人力資源,讓更新版《計劃》內的種種措施得以有效開展和落實,尤其是拓展和管理好各級保護區和多種類別的保育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配合《國家計劃》,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與香港生物多樣性匹配的貢獻。

12. 建議成立法定機構「香港生態建設委員會」(暫名),負責推行區域性保育,拓展和管理各級保護區和多種保育區,地位相當於負責推行公共房屋計劃的「香港房屋委員會」,由漁農自然護理署輔助,相當於房屋署輔助房屋委員會。建議給予漁農自然護理署充足資源,組成專家團隊和配套人員,在委員會的指導下,規劃、建立、監管及/或營運保護區和保育區

13. 香港生態建設委員會必須得到財政資源,使其得以完成拓展和管理保護區和保育區的責任。近年稍具規模的基礎建設項目(如路橋、隧道、鐵路),建設費動輒數百億元,以此為參照,並根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指導思想,特區政府用於區域性保育措施的財政預算,應該達到同等量級,建議特區政府向香港生態建設委員會注入五百億元量級的資金,支援未來二十年左右按部就班開展工作,包括各級保護區和保育區的劃定和建設、生境修復、復育和管理、科研、教育、與內地和國際交流合作等

總結

14. 生態安全是國家整體安全觀構成部份,而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安全的基礎,區域性保育則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希望特區政府以實質的行動,成立匹配的架構,投入充分的人力、財力、物力,體現國家遵行的「生態文明建設」指導思想。願望更新的《計劃》帶領香港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步上新台階,讓香港市民以至全國人民清楚見到,香港保育自然是嚴肅和認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