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大浪西灣:公共資產、郊野公園、私人產權、鄉村生計


大浪四灣,包括大浪西灣,是香港人的最愛。

我和眾多香港人,從西貢步行而至,每次跨過山口,都被眼前的風景攝住。山腳下的長灘雪白如絲,背後以蚺蛇尖為首的西貢群山巍峨壯觀,遠方的中國南海遼闊無涯,大浪四灣座落在山與海之間,海浪一波又一波地漫上長灘,山海不斷地角力,但是山上俯瞰,動中卻隱含着靜,長灘始終優雅地為山與海編織和諧與融合,再加上藍天白雲,這片離城不遠的天地,彷似人間天堂,讓城中工作到疲累不堪的人們,在大自然的懷抱裏放下牽掛,重整身心,補充正能量,增添喜悅。

過去幾十年,無數青年人來到這裏,或滿身汗水走過充滿靈氣的長灘,或醉倒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之下,都上了健康成長的重要一課,都把觸動心靈的感覺銘記終身

過去幾十年,歷代的行山人,踏遍全港山巒,走遍世界各地,最終還是鍾情大浪四灣。

大浪四灣,包括大浪西灣,是大自然給予香港人的恩賜,是我們自家的無價瑰寶,全體香港人的共同資產

鳴謝:Norris Chow
可惜好景不常,2010年,大浪西灣發生非原居民購入大片土地後,大興土木,砍伐樹木,截斷麥理浩徑原來路線,毀掉原有溪流(包含官地)、挖掘巨型水池,一連串事件令全港市民側目,輿論嘩然。

在公眾的強力呼龥下,政府迅速果斷地宣佈大浪西灣劃為「發展審批地區」,暫時遏止該區的無序土木工程,同年年底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宣佈「郊野公園不包括地區」將陸續納入郊野公園或分區規劃大綱圖,又特別提到在工作過程中會把自然美景視為考慮因素,由於大浪四灣擁有世界級的自然美景,廣大市民當然預期政府會把大浪西灣納入郊野公園之中。

不負市民所託,今年政府確定了以行政長官簽署的法令,把大浪西灣納入西貢東郊野公園,是香港市民期望已久和全民受惠的德政,沒想到竟然碰上鄉議局人士的高調反對,甚至出現封村阻攔勵行者活動的非理性行為,這幾天更聽說會組織千人包圍立法會,以聲勢影響議員。本來有不同意見可以交流溝通,共同尋找合情合理的解決方案,現在的局面實在令人惋惜。

鄉議局人士不斷重複的講法是「把大浪西灣納入郊野公園是強搶民產」、「納入郊野公園之後不能興建丁屋」和「有保育,冇賠償」,以下逐條討論。

首先,大浪西灣納入郊野公園後,村民擁有的土地,業權沒有任何變化,依然是他們的產業,所謂「強搶民產」根本毫無根據,是鄉議局人士推砌出來的空言,是他們自己想像出來的夢境,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市民和立法會議員都應該清楚認識事實。

在郊野公園內興建丁屋的申請,過去總數有兩宗,全部獲得郊野及海岸公園管理局批准,成功率是百分之一百「不能興建丁屋」的說法絕不成立

郊野公園條例第19條清楚列明有補償機制,如果村民申請在本村範圍內建屋,其他部門都批准但是管理局加以否決,則有闗村民可以申請補償,所以所謂「有保育,冇補償」與事實不符,是嚴重誤導市民和立法會議員

1019曰我參加了一個有關郊野公園的論壇,細心耹聽原居民村民的談論,知道不少留在村中居住的村民,心中願望保守本村美麗的面貎和存護本村的傳統文化,但是守在村中交通不便,謀生確有困難,因此我們城市人除了保護郊野公園之外,也應該欣賞對本村不離不棄的村民,以及為他們的生計想想辦法,令他們能夠安居樂業,感覺到留守家園是值得的和光榮的。

愛護郊野公園的城市人對留守本村原居民的支持和協助,是解決目前不必要紛擾的一個方向。

我呼龥關心香港原居民村的朋友,共同研究和設計原居民在本村就業謀生的可行方案,一方面跟政府溝通,使方案將來得以在政策框架下實施,另方面又請大家投入時間和精力,與村民同行,協助他們解決生計,令他們有餘力採取具體措施,去實現他們保守本村風貎的樸素願望。

懇請議員們注意:郊野公園是香港入工作勞累之餘的呼吸空間,價值無可計量,把大浪西灣納入郊野公園是絕大多數香港市民的強烈願望,也是保護大浪西灣美景和香港人無價共同資產的最佳方法。

請立法會議員明白,鄉議局人士的論據完全不成立

呼龥議員們在12月月4日的會議上,否決劉皇發先生把大浪西灣剔出郊野公園的動議。

願望香港不會淪落到把「大聲」等同「有理」。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山脊線外一章:山頂看不到維港?郊野公園「不包括地區」?


不久之前談到香港島山脊線的消失,今次談另一個角度,就是從山脊線上回望山下的維港,我想大家知道,另一無價寶正在步向消亡。

大家有想像過有一天從遊客必到的「山頂」看出去,會看不到維多利亞港嗎?有可能啊!

所謂「山頂」,實際上指山頂纜車總站附近,遊客到此主要為了一覽山下的維港、兩岸的建築群,以及遠方九龍半島北面由山脈形成的天然屏障,直到六、七十年代,他們見到的畫面大概有如下面的照片。


往日半山區的大厦,屋頂最多去到照片中香港島海岸線的位置,不會插入維港,至於靠近海邊的建築,高度也頗為節制,圖中央最高的大樓是康樂大厦(現名怡和大廈),是當年香港第一高樓。

那個時候,從山頂眺望維港,康樂大廈的身影尚不至於連接到九龍的海岸線,維港東西兩片仍然連成一氣,保存了世界著名通商港口的氣勢。加上遠方山脈橫亘,為前方的九龍半島提供恢宏的背景,山、海、城構成的巧妙配襯,是歷年海外遊客讚嘆不已景觀,視為人與自然共融的世界級城市美景,也是香港人引以為傲的無價寶。

本來「無價」是超越金錢的概念,不過為了遷就一些祇能以港幣數目思想的朋友,以下嘗試給予「山頂眺望維港」一個銀碼。

「山頂眺望維港」是中外遊客觀光節目的重中之重,佔用時間大概半天到四分之一天,以一般遊客在港三至四天計算,粗略地說,這個節目是他們來港原因或在港時間的十分之一吧。

2012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是18,898億港元(註1),旅遊業的直接和間接收益對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是15.2%(註2),等值是2,872億港元,以十分之一計算,「山頂眺望維港」可以說對香港的經濟有一年287億的貢獻,如果一般投資要產生這樣的收益,以3%回報計算,投資額是9,567港元,以2%計算是14,350億,以1%計算更達28,700億,因此可以保守估計投資額是一萬億之譜。

對祇講錢的人們,沒辦法之中的辦法,我們可以告訴他們,「山頂眺望維港」的資產等值是一萬億港元,這是全香港人共同擁有的自然資產,這隻會生金蛋的鵝,真是香港的寶貝啊。

我知道經濟學家會說這個算法非常粗疏,但是無價寶本來就位於經濟學之上,「山頂眺望維港」是香港人萬分重視的風景,一萬億元最多祇能算是它的價值下限

過去十至二十年,由於城市規劃委員會(簡稱城規會)過度受到擁抱「發展 建樓」的人們的影響,無論規劃署同事多大的努力,都擋不住在海邊和半山興建高樓的狂潮,由山頂看下來的維港畫面不斷被蠶食,高聳的大廈把以前東西連綿的海港,切割成多片小海面,失去了往日光彩。

現在從山頂眺望維多利亞港,已經無法一窺全豹。嚴重阻礙視線的
建築物有國金中心二期、「白色巨塔」、長江中心、中銀大廈。
照片清楚顯示,祇不過幾幢地點和高度不恰當的大樓,不幸地已經足夠使維港肝腸寸斷,嚴重破壞從山頂眺望的美景。香港所有人共有的無價寶美景,或者相當於一萬億港元的自然資產,因為少數人的海景享受,以及地產商(註3)售樓時的一次性盈利,就此被蠶食、被破壞,而且一步一步走向消亡。

「地標式建築物」破壞美麗畫面尚算有跡可尋,但是很少人知道,原來半山一幢住宇「白色巨塔」(註4),竟然如此突地擋住視線,把維港切成兩段,真是有點意料之外,現在遊客來到山頂看維港,見到的是人家住所的後窗,真掃興啊!一傳十,十傳百,以後山頂作為旅遊景點,還有吸引力嗎?

這一帶如果再不嚴格控制高樓的建成,美麗的維港終於會從山頂眼前消失,到時遊客再沒有理由要到山頂去,一個遊客必到的景點便會由祇顧自己利益的地產商毀滅。大家可能還未意會到「山頂眺望維港」有多接近毀滅,以下用一幅電腦模擬圖來說明,祇要多建兩幢高樓(圖中的 A 和 B),尤其是祇要多一座「白色巨塔」(A),維港的最核心部份便會失踪,足以趕客離開山頂,帶來景點的覆滅

祇要多建兩棟高樓(A 和 B),維港景觀便變得了無生趣
無價寶維港海景,或是一萬億元以上的自然旅遊資產,就此煙消雲散。我們為甚麼要自毀長城?為甚麼會出現原本屬於香港人的永久資產,變成少數人的享受和個別地產商的一次性盈利?

究竟是哪些地產商從私利出發提出了過去的大破壞項目?究竟是誰批准這些高樓的興建?城規會為甚麼會讓這些奪去香港無價寶資產的項目過關?委員們有全盤地想過後果嗎?委員們是否被人誤導以為有人「搵錢」就是「發展」?地產商和城規會委員們在落地玻璃窗後欣賞無敵海景時,有想到遊人到山頂觀賞維港海景失望而回,以及香港的無價寶資產被毀滅掉嗎?

地產商啊,你們也是香港人,何苦要把維港美景毀在你們手裏?當年為甚麼要苦苦相逼,力推項目闖關?你們有想過對香港人的傷害嗎?晚上你們能夠安然入睡嗎?

城規會的委員們,「山頂眺望維港」這個香港人珍而重之的無價寶,以金錢計是一萬億以上的香港人資產,已經在你們手上受到破壞,這個美景離開徹底毀滅祇有一棟高樓的距離,你們要認真地好好把關,否則香港人無法饒恕你們的過失!

規劃署的同事們,以後請你們以香港良心和專業識見,對有潛在大破壞的項目,秉公辦理,嚴謹審核,無畏無懼。

城規會的委員們,以後請你們尊重規劃署的專業意見,不要隨便指同事們「阻住地球轉」,你們一定要以香港全體人民的福祉為依歸,更必須用良心把關,保護好公眾利益,不可以再讓地產商硬推的惟利是圖項目矇蔽你們的眼睛,不可以再輕卒拱手讓出香港人共有的重大資產,讓地產商和少數人得益,而惡劣後果卻要全港市民尤其是普羅大眾「找數」,承擔種種破壞性後果,直到永遠。

令人擔心的是:最近城規會公佈了數個郊野公園「不包括地區」的規劃大綱圖,不知何故竟然擴大了在郊野公園心臟地區建屋的範圍,如果真的實施起來,將會是又一次少數人得到金錢利益,而代價是郊野公園作為全港市民的無價寶自然資產受到破壞。

據了解,在近日的城規會會議中,雖然有反對聲音,不過城規會指由於郊野公園在它的職權範圍之外,因此不會考慮郊野公園因素。這個情景,跟當年城規會批准興建國金二期和白色巨塔何其相似,山脊線和山頂旅遊景點的價值沒有在城規會的考慮之中,結果讓巨廈殺得「山頂眺望維港」進入如今半死的狀態。

郊野公園「不包括地區」的規劃竟然可以不考慮郊野公園?在郊野公園的核心區可以多多建屋?

城規會的委員們,請你們注意,往這條路走下去是重蹈打爛港島山脊線和維港畫面的覆轍,是把少數人的私利凌駕於香港的重大整體公眾利益之上。如果你們再令無價寶的公有資產在你們手上流失,是嚴重地辜負了香港人。

謹鄭重敬告城規會的朋友們,山脊線和「山頂眺望維港」的破壞,造成一萬億元以上的共有資產流失,以及嚴重而無法彌補的損害。

前車可鑑,在郊野公園這件事上,千萬不可再犯同樣錯誤。


註1:香港政府一站通

註2:淺析2012年香港旅遊業

註3:以後大家不要再稱呼「地產商」為「發展商」,他們是以地產、建樓出售或出租物業賺錢的商人,不一定有為香港整體謀幸福的意向,本質不是為了香港美好發展作出項獻的機構,稱為「發展商」是不合適的,是誤導的。

註4:「白色巨塔」位於梅道、地利根德里一帶,大家自己找它的名字吧。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郊野公園:香港的無價瑰寶 (英文稿)

本文刊登於2013年9月25日南華早報,以英文發表,實在太忙,無暇翻譯,惟有原文照登,供大家參考。

A few days ago, the Hong Kong Trail, which crosses five country parks on the island, was named by Lonely Planet as one of the top 10 city hikes in the world.  It confirms that our country parks are a world-class treasure, particularly since they are so accessible from the busy city centre. 

Some 40 per cent of Hong Kong is country-park land; no other major city can match that.  These parks are Hongkongers’ great escape; where city folks can head for fresh air, nature and tranquil scenes. Whe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truck in 2003, thousands flocked to country parks, a safe haven away from the virus-infected city, leading to enhanced appreciation of the parks’ great value to our wellbeing.  In 2011, they had 13 million recorded visitors. They are the jewel in the crown of Hong Kong, and we must spare no effort to safeguard them. 

To many people, specially low wage earners, making a living in the city is suffocating, debilitating and hardly bearable.  But our spacious country parks welcome all, irrespective of means.  There, we can relax; breathe in nature’s fragrances; hike in the midst of beautiful landscapes; see plants, birds, butterflies and bugs, all the while nourishing the seeds of happiness in our hearts. Simply put, we get recharged.  Feeling good, we then head back to work for another productive time.  Seen in this light, country parks serve us well as Hong Kong’s eternal spring of energy and happiness.

在郊野公園露營,是一代又一代年青人成長的美好回憶
鳴謝:Danny Photography    地點:長咀

Unfortunately, suddenly, the whole city is talking about building houses in the country parks.  It is portrayed as a quick fix to our chronic housing shortage.  Anyone speaking up against the idea is relegated to the rank of bird-brained “environmentalist”, or denigrated for a lack of sympathy for those in dire need of housing. 

Population projections of bygone years clearly indicated the growing demand for housing.  But the last government sat on its hands for a decade or so.  Officials were the apathetic ones, not “environmentalists”.

The argument for turning country park land into sites for housing is basically: “It’s a vast area with few people – what a waste!”   The idea also works well as a distraction, taking our gaze away from the core issue – the optimal use of all types of land in Hong Kong, including that in the New Territories. 

In town, people are looking at maps and doing their homework.  There are so many specific suggestions: use 1 per cent of the country-park area; push back the country-park boundary by 30 metres; develop Wong Nai Chung Gap and the Kowloon reservoirs for low- rise homes (for the rich?); a “great wall” of buildings along the coast of southern Lantau (again, for the rich?). 

山上的龐然大物:少數人享受美景,後果是破壞港島山脊線和
郊野公園景觀, 由全香港的人承受,不可以讓這種惡例重複。
鳴謝:Lung Chuen Lo.

Within a week, potential country-park invaders are turning up everywhere.  It’s like the emergence and spread of cancerous cells.  It takes only one mutation to create an army of cancerous cells. In this case, that mutation was Development Secretary Paul Chan Mo-po’s blog article on 8 September. 

It is disappointing that key government officials cannot grasp the fundamental values embedded in the country-park concept.  Once one piece of country-park land is surrendered, there may well be no end to the attrition. 

As the proverb says: give them an inch and they’ll take a mile.  And so it would go on.  To conserve our country parks, we have to prevent the first inch being given up. Thus, the first line of defense is effectively the last line; we have to fight the battle fiercely.

Those in power need to recognise that the vast country parks are there for good reason. They provide precious and invaluable services: giving families happy times together; enabling young people to build their character with hikes among the hills; energising tired souls; uplifting the depressed; providing a stage for people to enjoy group activities and develop collective strength through social interactions.  I could go on.

Suffice to say that there is much more to our country parks than meets the eye.  The space is not empty; it is full of meaning and its value to people is subtle but profound.

Just think of the billions of dollars people spend on fitness and training classes every year. Country parks contribute to our well-being at least as much, free of charge.  They are a great natural resource for all, and should not be depleted permanently in favour of the one-off gains for a select few.  That would be very poor economics.

The sad fact is that those who work in air-conditioned offices and never venture into country parks are unable to appreciate their aesthetic and spiritual value.  They merely see the parks in dollar terms, as valuable land lying empty and a wasted resource.  It’s easy, using their logic, to seek to push the government to release this “wasted” land for building housing, thus bringing enormous profits. 

But this push runs against the wishes of ordinary people who treasure country parks as somewhere where their spirit can be recharged.

For the man in the street, pressed down by the burden of working for a living, country parks offer a gasp of air.  They will not let cancerous cells eat into the parks.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一經破壞,不能復原:山脊線和郊野公園


有些事物,一經破壞,永遠不能復原,祇能在記憶中找尋,但是隨着時間的過去,連記憶都變成模糊,到時消逝的便是永遠的失去。

香港島的山脊線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以前從維港海面或九龍,都可以見到香港島東西伸延的山脊線,起伏有緻,含有一種典雅的情味,可以想像以前漁民港外捕漁歸來,穿過鯉魚門或從青洲方面進入香港和九龍之間的海港,抬頭看到香爐峰及與它連接的山脊線,自然地生起回家的感覺,踏實和溫馨。

最近二十年吧,為了面子,我們以「發展」之名,把樓愈建愈高,雖然城市規劃指引原本有保護港島山脊線的條款,規劃署同事也努力維護,但是在商人治港的思想框架下,商霸當道,專業人員被蔑視為「阻住地球轉」,在有關的委員會裏有理說不清,終於指引失守,無法擋住超高樓宇的出現,所謂「地標」建築一間又一間地樹立在港島北岸,如今從九龍望向港島,山脊線斷成多截,香港島原本寧靜優美煙消雲散,祇見面目猙獰的物質堆砌,俗氣地向世界宣稱「我有錢」!


不符比例的高樓,破壞了香港島原本寧靜優美的山脊線。
山脊線一去不能復返,此後祇能成追憶,年輕一輩更永遠不可能知道原本的山脊線有多漂亮,為了面子,為了「地標」,無價寶的山脊線在我們不知不覺中,一去永不復返,少數人的一次過金錢利益,就是建立在這一代以及將來無數代香港人的損失之上,這是一個深刻的痛苦教訓,我們有責任不讓這樣的荒唐事再在香港發生。

各位年青人,我祇能夠以粗糙的電腦技術,向你們展示沒有被不守規則的高樓插穿香港山脊線,大概有如下圖,你們看,如果城市規劃指引當年得到嚴格遵循,今天的香港島是多麼的典雅雍容。

如果城市規劃指引得到遵循,今天的香港會是這樣的,不是好看得多嗎?

一錯不能再錯,今天社會上有聲音要我們交出郊野公園去建樓房,是另一次要犧牲全民擁有的無價寶資產去成就少數人的一次性盈利,我們必須時刻警惕,夙夜匪懈,嚴防有人鑽空子一步一步地蠶食郊野公園。

十分可惜,企圖蠶食郊野公園的動作已經開始,見以下連結(祇有英文版,中文版稍後提供):




大家必須留心事態發展,不時到訪臉書 facebook 《保衛郊野公園》 專頁:


多些了解事態發展,以及綠色團體的跟進工作,並於他們號召市民採取行動時,給予他們必要的支持。

一個人的能量很微小,但是眾人聯合起來的能力卻大得多,為了香港的美好未來,不要做袖手旁觀的觀眾,而要積極參與,做歷史的締造者。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讓我們想像用房屋填滿郊野公園是甚麼樣子


要在郊野公園裏建屋的人們,請你們告訴我,是否非要把香港變成下面的樣子才心安?

人口不斷增加的墨西哥城

常聽到人說:香港人口不斷增加,必須在規劃中為未來的住屋需要作出長遠準備,無可避免要使用郊野公園的土地,但是他們有想像過到時是甚麼樣子?

墨西哥城給我們很好的參照,人實在太多,無論是山是谷,全部用石屎覆蓋,變成上圖的樣子。我們真的願意,為了無限增長的人口,把郊野公園以屋子填滿?

看了照片,我可以想像,到時我們的子孫,恐怕活得像老鼠而不像人。大家能夠接受嗎?在我來說,絕對不能。

願望香港人醒覺,雖然有些路我們行了很多年,但是到了今天,我們碰上了香港的承載極限,舊路實在不能再走下去了。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人民安居樂業,「發展」不可以簡單化成祇是「建樓」,現在碰上了承載極限,我們必須鄭重思考未來的路要怎樣走,才能達到安居樂業的目的,無論如何,小心守護郊野公園是安居樂業的必需成份。

不能胡亂把房屋擠進郊野公園!

請給《香港郊野公園是我的呼吸空間》一個讚


心不少人在打郊野公園的主意,因此在9月19日建立了一個公開的 Facebook 頁,鼓勵愛護郊野公園的朋友,前往給一個「讚」,即是 like,希望積少成多,讓政府知道很多香港人關心郊野公園,知道不可讓郊野公園隨便被人破壞。

該頁的簡介是這樣寫的:

我們在這裏一同表達對郊野公園的關心,讓社會知道無數人視郊野公園為紓解生活重擔的空間,即是廣東話「抖氣」的空間,在郊野公園裏,我們找到世外桃源,享受清新空氣,以及在優美的風景中,為疲乏的心靈充電。郊野公園是我們的共有寶藏,不容隨便侵蝕。歡迎愛護郊野公園的朋友以 like 表示支持完整保護香港的郊野公園。請大家廣傳,擴大影響。

該頁於19日成立,至今四日之間錄得10,000個「讚」,反映香港市民真的非常緊張我們的郊野公園,害怕郊野公園會被地產蠶食,把背負生活重擔的市民難得可以自由自在地舒一口氣的空間搞掉,把全民共有的世界級天然美景破壞,造成永遠無法恢復的嚴重傷害。

朋友們又不斷傳來在郊野公園裏攝得的照片,處處都有好風景,目不暇給,以下是其中一幅。香港人不斷千里迢迢,外出旅遊,找尋美景,原來最好的就在家裏,就在郊野公園之內。

大東山遠眺鳳凰山  (鳴謝:Kwan Chuk Man)

香港社會沒有理由把全世界都知道的香港最好一面毀掉。

願望掌權之士用心聆聽市民的心聲,切勿緃容破壞勢力不斷入侵我們珍愛的郊野公園。

懇請大家幫手廣傳,邀請朋友前往 香港郊野公園是我的呼吸空間 給一個「讚」,讓政府和社會知道關心郊野公園的人真的不少!

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中國貨櫃船通過北冰洋抵達歐洲 - 偽科學?商機?殺機?


9月5日網誌文章指出北冰洋海冰融解,歐亞之間的航道再無阻隔,8月8日由青島出發的永盛號貨櫃船,最終順利在9月10日21時(北京時間)抵達荷蘭鹿特丹港,完成了北極「東北航道」的首航任務,也成為第一艘成功經由北冰洋東北航道到達歐洲的中國商船。

2013年9月1日在拖船引領下穿過途中海冰較多的海域
正如我以前說過,今次的通航會讓航運界開心,但是會令氣候學家擔心,因為海冰大量融化,從一個側面印證全球氣候暖化的毋可置疑和加劇。

但是在這個背景下,互聯網上竟然流傳一些材料,聲稱海冰數據揭示氣候暖化是假的,現在是「冷化時代到臨」,實在令人氣結。其中一個說法如下:


以今年8 月海冰面積比去年多為根據,聲稱全球暖化停止,氣候開始轉冷
畫面裏「冷化時代來臨」的聲稱是偽科學,犯了科學推論的基本誤。我們講氣候暖化,是講長期趨勢,視野最低限度是十多年,一兩年之間的起落,根本不能用來說明長期趨勢的轉變,我們看下面這個展示多年來8月份北冰洋海冰面積數據的圖就最清楚不過。


北冰洋每年8月海冰面積的長期趨勢
今年海冰的面積沒錯比去年大,但是從1979年到現在的長期趨勢看,依然十分明顯是下降的,所謂「全球暖化已停止,冷化時代來臨」,完全站不住腳,可說是妖言惑眾,大家千萬不要被人誤導。

再留心看曲線,最後十年的大致趨勢有兩個方面,一是下降加速,二是大起大落,後者印證全球氣候變得愈來愈不穩定,這是氣候學家很擔心的一個現象。

北冰洋在全球暖化的背景下,不斷融化,終於去到一個新的格局,歐亞之間的航道夏天可航,是北冰洋海冰徹底瓦解的前兆,也是「氣候變化」過渡到「危險氣候變化」的先兆,後者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技術名詞,指可能影響人類在地球生存的氣候變化,不是我們願意見到的變化啊!

永盛號通航,航運界高興,因為將來可以多賺錢,是無限商機。

永盛號通航,氣候界傷感,因為氣候變得又暖又不穩定,是人類的殺機。

凡事皆有兩面,但是恐怕還是以生死存亡為優先考慮吧,可惜商機有人談,殺機沒有人理。

人類,聰明更比聰明誤!

鳴謝:李劍鋒先生協助收集數據。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北冰洋海冰融解,歐亞航道打通


819我提到中國派出貨櫃船試航北冰洋航道前往歐洲,當時歐亞之間尚有海冰阻隔。
2013年9月2日海冰分佈
永盛號貨櫃船的大致路線以白線顯示
根據92發表的最新北冰洋海冰分佈圖,在俄羅斯北部東經100度左右的最後一道海冰障礙,已經在炎炎夏日的曝曬下融解了,歐亞之間的航道終於打通,載重近2萬噸的永盛號貨櫃船前住歐洲理應再無障礙。

航運界的注視點是這條航線比傳統的航線,減少1215天的航程,所以有人稱這條北極航道為「黃金水道」(註1)。

隨着氣候暖化加劇,有「樂觀」估計指203025%的亞洲和歐洲之間的船舶將從這條東北航道通過也有「機構預測202015%的中國集裝箱船將選擇這一航道」(註2

以前美國能源業既得利益集團堅決不承認人為氣候變化的存在, 現在卻有其他界別樂見氣候變化是事實,世事就是這樣令人啼笑皆非。

可憐的是全球尤其是貧窮的國家和人民,在莫名其妙和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要捱氣候變化帶來的種種苦果。


1 中遠集團8月8日新聞稿

2 中國證券網8月8日文章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小新聞,大故事 – 中國貨船首航北冰洋

811個別報章(例如明報),有一段佔位很小的新聞「中國貨船首航北冰洋」。

新聞中的貨船是一艘1.9萬噸貨櫃船,從大連出發,北上白令海峽,進入北冰洋後西行,沿俄羅斯北岸往北歐,然後南下往荷蘭鹿特丹港,預計33天抵達目的地,比傳統航線大減15天。

這段不起眼的小新聞,其實內含一個意義重大的故事。航行成功的話,是人類航海史和和全球氣候變化歷程的重大故事,將來會記入歷史之中。


2013年8 月18日北冰洋海冰狀況
東亞和西歐的海路中間仍有海冰阻隔


由歐洲經過溫暖海洋通往中國的航道,初時被西班牙和葡萄牙壟斷了,16世紀中葉起,其他歐洲國家的航海家都幻想有一條「東北航線」 North-east Passage,繞過挪威北部之後向東去到中國的航線,但是累次的探險都失敗告終,原因很簡單,北冰洋萬里冰封,甚至盛夏,厚厚的海冰依然在挪威與白令海之間構成一道無法穿越的屏障,「東北航線」始終是一個夢想。

但是在全球暖化的背景下,北冰洋範圍大氣層快速升溫,比熱帶地區快幾倍, 80年代開始,北冰洋夏天冰層融化得愈來愈厲害,去年(2012)盛夏,北冰洋海冰的面積是有紀錄以來最低的(註1),擋住「東北航道」通行的障礙幾乎完全消失。

我估計以上這些觀察,令有關船務公司大膽派出船隻,由東向西,試闖這條人類嘗試了接近五百年也走不通的中國-歐洲特快通道。

我不知道應否為中國貨櫃船首航北冰洋喝采,如果航行成功,一方面標誌人類航海史的突破,但是卻又反映全球暖化去到一個令人擔憂甚至沮喪的階段。

北冰洋海冰失守,太陽光深入海中而被海水吸收,不像以前被白白的冰雪反射出太空,以前北冰洋令大氣層冷卻,現在則為地球加熱,即是由地球的冷氣機變成暖氣機,本來地球暖化已經為我們帶來不少麻煩,現在竟然因為「熱」到融冰而造成「更熱」,地球氣候變化可能自此走上不斷增熱的軌跡,全球暖化的大勢可否逆轉?答案由原來的「不容易」,變成「極不容易」。

報章報導「首航」的着眼點是「大大節約燃料和運費」,焦點祇在「經濟效益」,反映了當代重商社會的主流思想,殊不知新聞背後有一個人類向滅絕又靠近了一步的故事。

新聞雖小,意義重大,人類存亡攸關,但是大都會裏享受繁榮成果的富豪和權勢人士,誰會理會這個大故事?


註1 見草雲居網誌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hk/2012/09/blog-post_22.html

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第三條跑道的笑話(4)飛機升降數字


不久前,機場管理局行政總裁表示,機場可能會提早一至三年飽和,興建第三條跑道刻不容緩。

讓我們檢視多年來對赤鱲角機場飛機升降數字的說法。

1992赤鱲角機場《新機場總綱計劃》,飛機升降的設計容量是380,000架次

去年(2012機場管理局向環保署遞交工程項目簡介,當時的2030年預測飛機升降數字是600,000架次

今年81機管局發出新聞稿,其中行政總裁說:「最新預測顯示,到2030年每年的...飛機起降則達607,000...航空交通需求量不單遠超現有雙跑道的容量,亦反映擴建機場成為三跑道系統的需要日趨迫切。」

2012赤鱲角機場的實際飛機升降量是352,000架次表面看來,接近設計容量380,000架次,行政總裁「飽和」之說似乎有點道理,但是事情總比眼前所見複雜。

讓我們計算平均每班飛機的載客量,1992年的設計乘客流量是87,000,000人次,除以380,000架次,得出平均每班飛機的載客量是229,但是今年的最新預測乘客流量是102,300,000人次,除以最新飛機升降數字607,000架次,得出平均載客量是169

在機管局的最新預測裏,每班飛機的平均載客量數字祇有1992年設計數字的74%,減幅非常大,這是值得詳細分析的,其中一個角度是機場投資回報的大幅下降,為甚麼有這個說法?

飛機不論大小,升降時都佔用同一條跑道和相若的空域,如果飛機的平均載客量大幅降低,從客運的角度看,等於跑道和空域沒有用好或用盡,也即是說投資興建跑道的回報明顯下降。

再讓我們看2012年的數字56,500,000人次除以352,000架次,得出每班飛機平均載客量是161人,祗有1992年設計數字的70%,咦,目前跑道的使用效率未免太低了,暴殄天物啊。

目前雙跑道機場看似接近飽和,實質反映了機管局沒有用好香港人1998年交託在他們手上的寶貴跑道和空域資源,這些年來,愈來愈多低載客量飛機進出當年以千億港元(註1)打造的赤鱲角機場,使機場進入低效率的運作模式,而這個模式是令目前機場航班數目趨向「飽和」的基本原因。

目前機場跑道趨向「飽和」是因低效率而生的假象,香港人絕對不可以大灑金錢去獎勵低效率的機管局。

要改善目前的「效率偏低、航班數目偏高」的局面,機管局應該認真做好提高機場跑道和空域使用效率的本份,使每班飛機多載些乘客,這樣才對得起付出鉅額款項興建赤鱲角機場的香港市民。

每班飛機多載些乘客牽涉到機場定位,即是聚焦在成為東亞主要國際航空中轉站,而不是內地及東南亞二、三線,甚或冷門目的地大小通吃的二流機場,也即是重視和強化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地位,以及珍惜手上的有限資源,以質取勝,而不是在價值鏈的低端,靠幹粗活來掙取低微的回報。

強推興建第三條跑道的工程,是罔顧效益的做法,更是花錢去做不必做的事。

解決跑道的問題,提高效率才是優先。凡事依靠興建巨型硬件,流於大眾厭棄的「政績工程」,也沒有針對問題的根本,現今世界講腦筋,講創意,講軟件,機場管理局應該放下「第三條跑道非建不可」的思想包袱,從新檢視其他可行的概念。

根據上述分析,「航空交通需求量..遠超現有雙跑道的容量」是低效率造成的假象,以此作為「第三條跑道非建不可」的論據,是一個很大的笑話。

包含青馬大橋、汀九橋、北大嶼山公路、機場鐵路、輸水供電等配套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