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第三條跑道的笑話(4)飛機升降數字


不久前,機場管理局行政總裁表示,機場可能會提早一至三年飽和,興建第三條跑道刻不容緩。

讓我們檢視多年來對赤鱲角機場飛機升降數字的說法。

1992赤鱲角機場《新機場總綱計劃》,飛機升降的設計容量是380,000架次

去年(2012機場管理局向環保署遞交工程項目簡介,當時的2030年預測飛機升降數字是600,000架次

今年81機管局發出新聞稿,其中行政總裁說:「最新預測顯示,到2030年每年的...飛機起降則達607,000...航空交通需求量不單遠超現有雙跑道的容量,亦反映擴建機場成為三跑道系統的需要日趨迫切。」

2012赤鱲角機場的實際飛機升降量是352,000架次表面看來,接近設計容量380,000架次,行政總裁「飽和」之說似乎有點道理,但是事情總比眼前所見複雜。

讓我們計算平均每班飛機的載客量,1992年的設計乘客流量是87,000,000人次,除以380,000架次,得出平均每班飛機的載客量是229,但是今年的最新預測乘客流量是102,300,000人次,除以最新飛機升降數字607,000架次,得出平均載客量是169

在機管局的最新預測裏,每班飛機的平均載客量數字祇有1992年設計數字的74%,減幅非常大,這是值得詳細分析的,其中一個角度是機場投資回報的大幅下降,為甚麼有這個說法?

飛機不論大小,升降時都佔用同一條跑道和相若的空域,如果飛機的平均載客量大幅降低,從客運的角度看,等於跑道和空域沒有用好或用盡,也即是說投資興建跑道的回報明顯下降。

再讓我們看2012年的數字56,500,000人次除以352,000架次,得出每班飛機平均載客量是161人,祗有1992年設計數字的70%,咦,目前跑道的使用效率未免太低了,暴殄天物啊。

目前雙跑道機場看似接近飽和,實質反映了機管局沒有用好香港人1998年交託在他們手上的寶貴跑道和空域資源,這些年來,愈來愈多低載客量飛機進出當年以千億港元(註1)打造的赤鱲角機場,使機場進入低效率的運作模式,而這個模式是令目前機場航班數目趨向「飽和」的基本原因。

目前機場跑道趨向「飽和」是因低效率而生的假象,香港人絕對不可以大灑金錢去獎勵低效率的機管局。

要改善目前的「效率偏低、航班數目偏高」的局面,機管局應該認真做好提高機場跑道和空域使用效率的本份,使每班飛機多載些乘客,這樣才對得起付出鉅額款項興建赤鱲角機場的香港市民。

每班飛機多載些乘客牽涉到機場定位,即是聚焦在成為東亞主要國際航空中轉站,而不是內地及東南亞二、三線,甚或冷門目的地大小通吃的二流機場,也即是重視和強化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地位,以及珍惜手上的有限資源,以質取勝,而不是在價值鏈的低端,靠幹粗活來掙取低微的回報。

強推興建第三條跑道的工程,是罔顧效益的做法,更是花錢去做不必做的事。

解決跑道的問題,提高效率才是優先。凡事依靠興建巨型硬件,流於大眾厭棄的「政績工程」,也沒有針對問題的根本,現今世界講腦筋,講創意,講軟件,機場管理局應該放下「第三條跑道非建不可」的思想包袱,從新檢視其他可行的概念。

根據上述分析,「航空交通需求量..遠超現有雙跑道的容量」是低效率造成的假象,以此作為「第三條跑道非建不可」的論據,是一個很大的笑話。

包含青馬大橋、汀九橋、北大嶼山公路、機場鐵路、輸水供電等配套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