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丘處機順着天山山脈走向向西走了多天,夜宿「陰山北」。
4. 「宿陰山北」至阿里馬城
《西遊記》:「詰朝南行,長坂七八十里,抵暮乃宿,天甚寒,且無水。晨起,西南行約二十里,忽有大池方圓幾二百里,雪峰環之,倒影池中,師名之曰天池。」
圖12 「宿陰山北」至阿里馬城 |
「詰朝南行」中「詰朝」意思是次日早晨,「南」則應是「西」之誤,因為下文「天池」即今賽里木湖在該處以西約50公里,向西行進是唯一可能,此段有長達40公里的上山斜坡,符合「長坂七八十里」說法,衛星圖片顯示盡是乾燥沙石地對應「無水」,爬上坡頂溫度降低則符合「天甚寒」,至於「抵暮乃宿」指天黑才停宿,反映上坡走的時間比平時長,推算宿地位置在圖12標記 ”1”,次日西南行「約二十里」(10公里左右),上到坡頂便見到海拔二千多米的高原湖泊賽里木湖,丘處機即興呼之為「天池」,湖後背景是一列雪山,配合「雪峰環之,倒影池中」描述。
《西遊記》:「沿池正南下,左右峰巒峭拔,松樺陰森,高踰百尺,自巔及麓,何啻萬株,眾流入峽,奔騰洶湧,曲折彎環,可六七十里,二太子扈從西征,始鑿石理道,刊木為四十八橋,橋可並車,薄暮宿峽中。」
按地理形勢看,「沿池正南下,左右峰巒峭拔」不是指在湖邊向正南走,而需要理解為「沿着湖邊走,然後轉向正南,進入左右都有高聳山峰的峽谷走向山下」,這個峽谷就是穿越天山山脈的著名通道果子溝,除最初翻過少許山嶺外,全程向下進入山脈南邊的伊犁河谷,由於果子溝東西兩邊的山嶺狗牙交錯,因此山徑迂迴曲折,加上河溪從兩邊注入主流,沿途地形複雜,極不好走,幸好丘處機經過時,已有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前幾年修建的棧道,見溪過橋,才能以較快速度穿行,不過路途遙遠,丘處機在峽谷內度過一宵,估計位置見圖12標記 “2”。
《西遊記》:「翌日方出,入東西大川,水草豐秀,天氣似春,稍有桑棗,次及一程,九月二十七日至阿里馬城 … 土人呼果為阿里馬,蓋多果實,以是名其城。」
圖13 天山山脈南麓的綠色通道
點線三角形標起阿里馬城核心區故址
|
次日走出果子溝南口,抵達今蘆草溝鎮一帶(圖12標記 ”3”)度宿一晚,這裏是伊犁河谷北邊,海拔下降至800米左右,氣溫比賽里木湖一帶和暖,對應「天氣似春」,得益於天山山脈南麓河流的滋潤,從此往西是一條綠色走廊,就像鼈思馬城往西一樣,因此有「入東西大川」之語,「川」是平原的意思,不是指伊犁河,「次及一程」即是隨後走了一天的路,抵達中亞名城阿里馬,完成了絲綢之路疆段的行程,再往前走是絲綢之路中亞段。
阿里馬城,又稱阿里麻里、阿力麻里,皆同音異譯,《西遊記》稱城以果名,「果」指蘋果。此城原為葛邏祿部王城,後來成為察合臺汗國都城,位於絲綢北路要衝,盛極一時,惟於十四世紀衰落,至今地面已無痕跡,近年考古研究確定故址位置(註8),核心區在圖13以點線三角形標示,經緯度為44 15’N 80 30’E,東西兩邊河流在南端今阿勒台附近匯合,城東面向果子溝,圖13展示的路線設想丘處機在阿勒台進入阿里馬,城西十多公里是今霍爾果斯口岸,連接哈薩克國,歷史上絲綢之路循着上述綠色通道走向伊犁河。
5. 總結
本段路程主要走在傳統絲綢之路新疆段,但初時從阿爾泰山脈南側南下需要急行軍方式夜渡黑石地和大沙漠,是丘處機西行前往中亞最辛苦一段,一則反映在丘處機沒有自己的文字記錄,二則反映在隨後多天的相對慢行。走得這麼辛苦是因為當時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無法通行,蒙古人惟有帶着丘處機繞了一個大圈,從北京北上蒙古東部,往西橫渡蒙古,跨過阿爾泰山脈南下接上絲綢之路,然後循傳統絲綢之路西出中國境走向中亞,前往會見成吉思汗的餘下路線,全受蒙古人控制,再無重大艱險。
鳴謝
本文插圖底圖採用的衛星資料源自Google網站,謹此鳴謝。
參考
註2 《草雲居》,2020年3月2日:丘處機見成吉思汗(上、下)
註4 《草雲居》,2020年2月:丘處機西遊之西渡蒙古初稿(一至五)
註5 《新譯長春真人西遊記》 顧寶田、何靜文注譯
三民書局 2008
註6 《中華人民共和國分省地圖集》 中國地圖出版社
1995
註7 《中國汽車司機地圖冊(西部地區)》 星球地圖出片社
1999
註8 光明日報,2016年2月4日:失落古城阿力麻里,終於找到你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02/04/nw.D110000gmrb_20160204_1-05.htm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