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直資中學政策 - 由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談起


很意外知道聖士提反女校計劃轉為一年學費數萬元的貴族直資學校,心痛啊!

我的母校英皇書院在聖士提反女校附近,所以七年中學階段,時常見到穿着藍色長衫的女孩在學校門前經過,兩間學校間中也有聯合活動,例如組成混聲合唱團參加校際比賽。

印象中藍色長衫代表着簡樸和自信,不過後來更知道藍色長衫背後代表着一種平等的概念,招收學生不論家庭背景,而且學生回到學校就是一樣的同學,接受一樣的教育,同時認識來自多元階層的同學,讓同學們的成長更為扎實和豐富。



早在1930年代,聖士提反女校就提倡普及教育,不論是有錢女還是妹仔,都同樣有接受教育的權利,近百年來,聖士提反女校的大門向全港的女孩子開放,不論他們來自甚麼社會階層。

今天校方提出轉為學費高昂的貴族直資學校,除了違背百年傳統,同時也違背了教育的基本原則,即是有教無類,「無類」包括不計較學生的家庭背景。能夠由升中機制派來的學生,都是成績較好的同學,為甚麼要以高昂學費把他們拒諸門外?

港島中西區是直資學校政策的重災區,已經有數間傳統名校轉為直資學校,加上唯一的官立中學英皇書院在不可理解的情況下被減了班,中西區基層家庭的子女不管多努力,進入歷史悠久、校風良好和成績優異的中學的機會愈來愈渺茫,我們這一代人可以透過勤力苦學去改變人生的故事,看來已沒法重演,為甚麼香港這個富裕的社會,沒有進步,反而出現如此不幸的倒退?實在令人失望啊。

上屆政府迷信「市場力量」,靜靜地把教育推向產業化,把市場概念錯誤地引進到「教育」這個原本不屬於經濟的範疇,結果傳統名校一間接着一間地轉變成貴族直資學校,把學費提高到一般平民百姓無法負擔的水平,變成「有錢有得讀,冇錢莫進來」的局面,這些直資中學實際上變了「地位商店」,中一的學位變成經濟學裏的「地位商品」positional goods ,由社會富裕階層佔有了,平民百姓則可望而不可即。

長此以往,富裕家庭的孩子因為在讀書方面佔了優勢,成長後繼續成為社會的上層,於是出現「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人會打洞」的現象,基層家庭的子弟因為家裏沒錢進不了這些學校,以教育改變人生愈來愈難,不公平啊。

我認為教育絕對不能視為「產業」,而要視為孩子不論出身都有平等機會得到的培養。把教育變成產業,是以富貴取代平等機會篩選進入中學的學生,有違教育的基本原則。

目前由直資學校政策衍生出來的「教育產業」,明顯地向富裕階層傾斜,造成嚴重的社會不公義,政府應盡快檢視「直資學校政策」,提出新的方向和內容,例如:凍結直資中學的數目,指定直資中學的三成中一名額由統一派位機制派送學生等

直資學校享受了政府按學生總人數計算的大筆津貼,不可能祇有利益沒有責任,這個不正常的現象,來到今時今日,是大眾所不能接受的,政府必須注意和加以糾正。

中西區是直資學校政策的重災區,聖士提反女校不能貴族化,英皇書院作為基層家庭男孩子教育方面的「安全網」應該增加名額,否則是對中西區孩子的嚴重不公。

[註:有關藍色長衫和「早在1930年代」一段,資訊來自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直資關注組的臉書專頁。]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直資關注組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