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4日寫了一篇網誌文章《感恩,感慨》[註 3],談到教育局要傳統名校,包括英皇書院,由五班減到四班,剝削成績優異的基層家庭學生接受優良教育的機會,很不幸,最近又有名校計劃轉為直資,以高學費把基層家庭學生攔在門外,不久前寫了兩篇文章討論。
今天我在香港電台的「香港家書」節目,以書信形式把這個題目擴闊到整個社會的大局來談,內容也是一個由感恩到感慨的故事,原文如下:
香港家書 2013.6.29
林力、林丰:
你們近來有些甚麼新情況,可以向我和媽媽報告嗎?我們名義上退休了,但是每天都過得忙碌和充實。
你們知道嗎?爸媽出身基層,幸好當年教育制度公平、公正,不論出身,祇計成績,又幸運地碰上尊重公義、貪污絕跡的七十年代,我們得以建立較好的事業和組織完滿的家庭。假如當年的社會不是機會均等,也許你們不會來到世上,又或者你們現在仍然在社會底層掙扎求存。我們覺得受了香港的恩,因此都願意盡我們所能,付出時間和精力,為香港做些有益的事,希望香港的未來更美好。
可惜回歸十多年,香港貧富懸殊加劇,跨代貧窮現象成形,基層的生活質素下滑,工作時間加長,工資卻沒有相應增加,報章充滿謾罵和消極消息,令人煩躁不安。上屆政府把教育塑造成「產業」,貴價名校無錢莫進來,接受教育再不講平等機會,社會流動出現萎縮,另一方面,貪污在政府頂層蔓延,腐蝕政府的管治能力,公義能否彰顯漸成疑問。這個樣貌的香港,不是我熟悉的香港,我非常擔心,活在這個樣子的香港,年青人還會覺得有前途嗎?他們還會有動力奮鬥嗎?
香港為甚麼會這樣? 1997年香港回歸,香港人突然間由寄人籬下變成當家作主,但是我們一向祇顧賺錢,沒有想過會執政,結果是香港政府被商業思維控制,盲目學英美等國家的「小政府、大市場」,在美國,富可敵國的商團騎刧了政府,是路人皆見的事實 [註1],政府軟弱,決策利商而不利民,繁榮的果實不合比例地向商團和富人集中,貧富懸殊加劇,此外賺錢至上的市場心態入侵社會的方方面面,引致道德潰壞而有錢就大晒 [註2]。人民多見不公義,怨氣積累,惡毒的語言自然到處瀰漫,社會逐步走向兩極化和不穩定。香港的情況,其實是英美兩國的縮影,是一種大勢下的必然。
加上本地的特定歷史背景,帶來複雜的政治局面,多元的角力,無窮的內耗,使香港困在迷霧中,找不到配合新時代的發展方向,歲月蹉跎,在全球的跑道上,我們逐漸落後。
過去一年,梁振英政府上任,社會中的各種矛盾加劇,喧嘩吵鬧變本加厲,急需處理的民生事務深陷在泥沼之中,無法開展。梁 先生不是完美無缺,但是他最低限度勤力,承認貧窮的存在,注意到弱勢社群的需要,對比前任行政長官的怠隋無為和對富豪傾斜,真是天淵之別。
前任行政長官的最大污點之一是房屋,他停建居屋,少建公屋,把土地供應權以勾地表方式拱手相讓給地產商,造成樓價飊升,置業困難,以及大量基層市民被高租金逼遷入劏房,回應社會大眾對住房的渴求,梁 先生上任後,政府取回土地供應的主動權,復建居屋,又積極找地建公屋,雖然我認為他焦點太集中在找地,而忽略了其他的社會價值觀,但是他的努力還是應該肯定的,可惜在報章和互聯網少見建設性的提議,多見尖酸刻薄的批評,究竟大家想他勤力,還是想他游手好閒?
前幾屆特區政府都被香港人罵到天翻地覆,結果先後變成跛腳鴨,香港原地踏步,白白浪費了十五年。本來高質素和熱心服務的公務員隊伍,也被罵到人仰馬翻,士氣低落,前線人員軍心渙散,資深人員在等退休,長此以往,服務質素一定會下降,大家想想,祇罵不讚有用嗎?
如果香港人對用心服務社會的人,祗有打擊,毫無感激,在可預見的將來,公眾事務人人卻步,剩下存心以權謀私的人加入政府,這樣又豈是香港之福?
願望香港人多些互相關懷,多些互相欣賞,給香港一個祥和的氛圍,大家都開心一些。
又願望社會維持機會平等,讓所有人得以一展所長,讓青年人有前進的動力,這樣香港才有美好的未來。
我知道今次說話的內容比較沉重,不過香港是我的家,我實在太擔心這個家的變化。
林力,林丰,香港也是你們的家,希望你們以各自的專長,為香港作出貢獻。
祝生活安好!
老豆
註1 Jeffrey Sachs: The Price of Civilization – Economics and Ethics after the Fall. The Bodley Head, London , 2011.
註2 Michael Sandel: What Money Can't Buy -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Farrar, Strauss
and Giroux , New York , 2012.
註3 2010年11月14日網誌《感恩,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