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戳破香港機場乘客永遠增加的神話 - 還要建第三條跑道?



幾十年來我們被人洗腦,經濟永遠增長,GDP和任何與經濟有關的數字都會不斷上升,在這個氛圍下,機管局告訴我們機場乘客數字會不斷增長2030年達到9700萬人次,「所以」第三條跑道非建不可。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經濟谷底計起,過去十年左右機管局每年都很高興起宣布乘客數字增加,一時之間似乎有料事如神的能奈,可惜他們沒有水晶球,沒有看到2014年佔中事件之後形勢發生微妙變化,也未能預見2019年反修例事件的即時與長遠衝擊。

大多數人已經知道今年下半年來港遊客大幅減少,但是可能不知道其實機場乘客早己沒有像機管局原來想像般快速增長,讓我們看看數字。


圖中數字單位是百萬人次,「出入境」數字來自入境事務處,2019年數字由前十一個月數字按比例推算,「乘客」數字來自機場管理局年報,它的年度數字於每年331日截止,在圖中數據點劃在前一年之上,即是2018/2019財政年度數字劃在2018年之上,2019年的數字暫時以201812月至201911月的十二個月總數代表。乘客和出入境兩個數字的差距,輕微與時段有三個月差別有關,但是基本上反映轉機乘客的數字,因為他們被機管局算成「乘客」入數,而不會被入境事務處計入出入境的統計數字中。

乘客和出入境數字直到2018年都逐年增加,但是20152018年乘客數字的增長率出現轉折性改變(見圖中淺藍色線),變成大致與出入境人數上升同步,即是說過境乘客增長率忽然降至接近零

為甚麼過境乘客停止增加需要仔細研究,希望機管局有人在做功夫,以普通人的角度看,有幾個因素,包括:廣州和深圳機場服務改善(如登機便捷、外國航班增多)、珠三角地區往廣州機場交通方便、香港機場過境經驗不能滿足乘客要求等,前兩者是內地不斷進步的結果,是大勢所趨,香港沒甚麼可以做,後者則需要機管局自我反省了。

但是這些因素都是逐漸轉變的,解釋不了2015年後的「突變」,我心中有個疑惑,是否2014年底香港的佔中事件令內地旅客開始對香港或香港人有點甚麼看法,失去乘搭飛機來港旅遊或來港轉機的興趣?生出這個想法是因為觀察到今年2019年反修例事件令內地到港旅客急跌,而反修例又可看成是佔中的延續。

今年反修例事件令內地旅客對香港產生嚴重的負面觀感,內地來港人數急速大跌,截至201911月過去十二個月的乘客數字比去年同期跌3%,而11月乘客數字比去年同期更大跌16%(註1),情況持續則2020年乘客總數難免出現雙位數下降。

香港機場乘客永遠增加的神話被佔中和反修例事件戳破了,反修例事件影響深遠,後遺症嚴重,復原(如果有)需時多年,可以預見內地來港旅遊及轉機乘客大減,而珠三角地區交通愈來愈方便,誰還會不嫌麻煩跑來香港搭飛機?

乘客量下降(或不上升),還要建第三條跑道?



1     《草雲居》 20191230日:戳破香港機場乘客數永遠增加的神話,還要建第三條跑道?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30.html
2     圖中「出入境」數字來自入境事務處,「乘客」數字來自機場管理局年報,它的年度數字於每年331日截止,在圖中數據點劃在前一年之上,即是2018/2019財政年度數字劃在2018年之上,2019/20年的數字來自新聞稿。乘客和出入境兩個數字的差距,輕微與時段有三個月差別有關,但是基本上反映轉機乘客的數字,因為他們被機管局算成「乘客」入數,而不會被入境事務處計入出入境的統計數字中。

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連一級方程式都講2030年零碳排放,香港無藉口逃避責任



最近世界一級方程式(簡稱   F1)賽車當局宣布,推行大膽的可持續方案,執行一連串措施,務求2030F1賽事達到整體零二氧化碳排放(簡稱   零碳,註1)!據估計2018F1賽事的碳排放約26萬公噸(註2),是全球排放量約十萬分之三。


2014年起F1賽車採用混合動力引擎效率遠高於普通車輛
未來目標再提高效率和採用非化石燃料
大家對一級方程式的印象恐怕不出「嘥油」和「浪費」,但是這項涉及全球巨大商業利益的賽事,竟然公開表態十年之內做到零碳,大家是否十分驚奇?為甚麼他們不像不少香港商人一樣強調「在商言商」,不管公司運作製造的社會或環境問題?

我們必須認識:世界變了,全球消費者對自然環境的關注遠比以前高,商人不能只顧自己或股東的金錢利益,正如世界F1六屆冠軍車手 Lewis Hamilton 說:「如果我們的碳足印不是最少的,我們很難得到外界接納 我們必須向全世界發出正面信息」(註2),說到底,F1當局擔心,不盡快採取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簡稱減碳)措施向全世界表明關心危險氣候變化的凶險,則無論賽事多刺激多好看也會被觀眾唾棄,不能再辦下去。

從全球角度看,F1賽事的碳排放量其實微不足道,但是重點不在量而在態度。氣候變化源於全球所有人每人每天排放少量二氧化碳累積而成的重大後果,所以解決問題必須全地球的人都每天減少一些可能微不足道的二氧化碳排放,透過累積成就重大的減碳,阻止全球氣候變化惡化下去。

在香港人講減碳,有時會遇到以下的回應:「香港地方細,人口少,只有幾百萬,怎會影響全球?」我請大家注意:香港人口七百多萬,約為地球人口千分之一,實在不算少,更不幸的是:把我們輸入的貨物在外地製造時排放的二氧化碳計算在內,香港人的總排放量約為全球千分之四,即是約250分之一(註3),對比F1賽事,在造成氣候變化方面,香港是大得多的罪人,因此香港在減碳方面有大得多的責任

危險氣候變化將臨,欲挽狂瀾於既倒,香港政府、市民、商界、非政府組織等必須拿出勇氣和承擔,制訂策略和行動起來,使香港盡快邁向零碳時代,2030辦不到也務必於2050把事辦成,這樣香港才有臉立足於地球之上

一級方程式都講2030零碳排放,香港無藉口逃避責任。


1     F1, 12 January, 2019; Formula 1 announces plan to be Net Zero Carbon by 2030.  https://t2m.io/OFeiJ4Qp

2     BBC, 12 November 2019; Formula 1 launches a plan to become carbon neutral by 2030.  https://www.bbc.com/sport/formula1/50382898

3     《草雲居》,2016329日:全球氣候暖化香港要負250分之一責任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6/03/250.html

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懷念吳祖南

(本文於2019年12月21日香港電台「香港家書」節目讀出)


祖南:

上星期五與你道別,沒想到轉眼間你已遠行,後會無期,周末在荔枝窩,村民老友都流着淚表示難過,你過去十年的努力,在城鄉之間建立了的深厚樸實的感情,耕耘取得了豐盛的收穫。

我們因為觀鳥的共同興趣而認識三十年,多次去內地不同生態環境觀鳥,由熱帶雨林到乾旱沙漠,由河流湖泊到高山雪域,旅途中除了觀鳥,你不斷以環境科學家的角度審視所見所聞,積累一手資料,鞏固你的自然保育概念。

旅途中我們經常談一個話題,就是怎樣保護自然而同時改善當地居民的生,你認為我們不可以強求人家餓着肚子去保護樹林或鳥類,保育自然必須配合當地人的生活與文化,這個觀點後來體現在你的保育活動之中。

1999年政府刊憲興建東鐵支線,架空鐵路會穿過塱原的心臟地帶,當時香港很少人認識「塱原」,因為地圖根本沒有這個地方名,只有少數觀鳥者知道這片濕地農耕土地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地,鳥類達二百餘種,架空鐵路會嚴重傷害塱原濕地的生態,但是反對重大工程我們既無經驗,亦無勝算。

那時你擔任香港觀鳥會的義務保育主任,以高度的正能量,串連綠色團體,組織輿論戰,令眾多市民了解問題和聯署反對,又藉科學論證擊倒不合格的環評報告,糾纏兩三年,終於令鐵路改到地下,是民間自然保育運動二十年來僅有的成功例子。

東鐵支線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被否決
南華早報報道的插圖
塱原濕地保了下來,但是任由土地荒蕪,其實生物多樣性會下降,我們必須令濕地農耕的傳統延續下去,可惜耕田收入低,年青人不入行,在地的農夫歲數愈來愈大,社會必須投入資源,才可能撐起濕地農耕傳統。

幸好政府於2004年及時訂立新的自然保育政策,包括以「管理協議」方式委託非政府組織在生態價值高的地方,資助當地人以自然友善方式使用土地,保持甚至提高土地的生態價值,同時進行教育推廣工作,提高社會的保育意識。

2005年起,你主持了塱原的管理協議工作十多年,與在地農友建立良好互動,13公頃的農地按保育需要耕作,如今紀錄的鳥類超過了三百種,全球瀕危的黃胸鵐(即是禾花雀)重現塱原稻田,成為全球保育界的新聞和典範,過程中我們領會到,自然保育項目也保育了農耕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讓年青一代感應生命的意義和認識香港的歷史文化根源。

塱原的成功,促成你把眼光放得更遠,在你的主導下,2012年創立了保育魚塘的管理協議,香港西北部六百多公頃魚塘以聰明的方式運作,保障了濕地鳥類包括候鳥的食物供應,也提高了本地養魚業的知名度,以及讓香港市民多了認識養魚業的內涵與文化意義,體現了保育與生活的緊密關係,亦展示了保育與經濟並無矛盾。

近年你的工作愈來愈與人有關,你帶引我和眾多專業人士到荔枝窩探究鄉村復興的可能,2013年促成從復耕起步的荔枝窩村社區營造項目,讓無人村落恢復生氣,生物多樣性也得到提高,在香港甚至世界層面成為知名項目,再次展示自然和人文的保育是相輔相成的。

數十年來香港社會偏重經濟發展,視推動自然保育的人為「阻住地球轉」,但是多年來你和綠色團體的工作,逐漸令香港人尤其是年青人認識自然的價值,醒覺自然是香港精神文化的根源,有這個背景,我們就會明白為甚麼大浪西灣、龍尾灘、沙螺洞建骨灰龕、第三條跑道和大嶼人工島等事件,民間都有強烈反響。

政府必須認識到,全球已經進入了重視自然生態的新時代,不能再只講經濟和倒石屎搞建設,政府應該多撥資源保育香港的自然,以及放棄如人工島之類嚴重破壞自然的工程,中國已經為了保護濕地生態全面禁止填海,何以我們香港硬是要填海,成為全中國最不保護生態的地方?

祖南,雖然你已經遠行,但是你的遺風尤在,我們會繼續盡力保育香港的自然和文化傳承,把美好的香港交給下一代。

超英
20191221

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大嶼人工島:沒有需要,也製造風險

(原刊於20191217東方日報「圍觀」版,此處有輕微修訂)

2019年即將結束之際,讓我們重溫一下大嶼人工島的種種問題,以免時間沖淡社會對這件事的關注。

政府計劃興建面積一千公頃的人工島,聲稱為數十萬人提供住屋,又稱會成為策略性運輸樞紐。可惜人工島除了不能解決眼前急切的問題,還會製造新的大問題。

首先建造人工島需時最少十多年,幫不了急需上樓的劏房戶和貧困戶,其次在氣候變化、海水上升的全球背景下,在大海中央興建人工島會為香港添加本來不存在的額外水淹風險,最後以孤島和兩條通道連接港島與大嶼山,搭建所謂交通樞紐,少數的連接點容易被襲引致大規模癱瘓,成為攻擊者緊咬的咽喉,過去幾個月的情況,凸顯這是重要考慮。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說需要找地1200公頃的假設是香港人口增加到920,但是由於年輕人不願生育,統計處2017年推算香港人口於2043年達到822萬高峰後便開始下降,少了整整一百萬人(註1),人工島無需興建的道理十分易明。

人工島假設人口比推算最高峰多一百萬
人工島是涉及數十萬甚至一百萬人的家園的浩大工程,眾多私人住宅單位是市民終身打拼得來和傳給子孫的資產,我們必須前瞻百年以上,確保人工島不受海水淹浸,讓市民安居,資產值不被天災摧毀

根據天文台推算,氣候變化令海水上升,過往50年一遇的海水高位,本世紀末將年年出現!2017超強颱風天鴿襲澳門和2018年強颱風山竹襲港,都顯示海水淹浸已是實實在在的危險,但是今年年初政府談人工島時仍稱:「強如山竹襲港,機場島的高度已足夠抵禦,成本估算已計及應對未來的天災」(註2),反映沒有掌握氣候變化的衝擊。

本世紀末海水上升幅度一向的估計是0.7米,也是過去工程設計的參考值,不過前人智慧強調「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為了防災,最少應該參照百分之一概率的海水上升幅度。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局推算,2100年海水上升1.5的概率是1.3%,超過百分之一,下世紀末2200年的相應升幅是5.1(註3)。以現時標準建人工島,將來要不斷加高,但是建了屋怎樣加高?千億計的工程費用是公帑無底洞!

人口數字顯示人工島根本沒有需要,人工島將置市民於險地,同時又製造可以讓襲擊者緊扼的交通咽喉,政府更需要持續投資抵抗海水上升。我蠢,怎樣也想不透為甚麼要建人工島?


1     《草雲居》,2018829日:宏觀看人工島 – 只輸不贏的世紀大賭博 

2 《香港01》,2019319日:[明日大嶼] 政府指工程總造價6,240億

註3    《草雲居》,20181030日:要防海水升多高 – 香港和人工島的世紀考慮


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

氣候變化令海洋含氧量下降,影響海洋生態


氣候變化源自大氣層內人類額外增添的二氧化碳,大家耳熟能詳,但是你有想過全球變暖會令海洋裏的氧氣含量下降嗎?

額外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令地球多了吸收太陽的熱量,其中九成進入了海洋,令海水變暖,而較暖的海水承載氧氣的能力較低。

1880至2015 全球海水溫度變化 (來源:IUCN,註2)

最新研究顯示,1960至2010五十年間,全球海洋的平均含氧量下降了2%(註1),驟眼看問題不大,不幸的是減幅並非均勻分布,部份熱帶海洋減幅高達40%!

1960年代受低氧氣含量影響的海洋地點有45處,現在升至約700處,蔓延趨勢加劇。

氧氣少了,活動能力較高的大型魚類受影響最大,水母之類則有所得益,海洋生態將發生重大變化,海洋本來已經受到升溫和酸化的傷害,如今疊加氧氣減少,真是雪上加霜。

人類必須醒覺繼續肆無忌憚地燃燒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除了全球氣候變化,還會把海洋搞到一塌糊塗,搞跨漁業,製造糧食危機,進一步把人類推向滅絕的懸崖。

盡快減碳是必由之路,我們所有人都要盡快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註1    BBC, 7 December 2019:  Climate change:Oceans running out of oxygen as temperatures rise.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50690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