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懷念吳祖南

(本文於2019年12月21日香港電台「香港家書」節目讀出)


祖南:

上星期五與你道別,沒想到轉眼間你已遠行,後會無期,周末在荔枝窩,村民老友都流着淚表示難過,你過去十年的努力,在城鄉之間建立了的深厚樸實的感情,耕耘取得了豐盛的收穫。

我們因為觀鳥的共同興趣而認識三十年,多次去內地不同生態環境觀鳥,由熱帶雨林到乾旱沙漠,由河流湖泊到高山雪域,旅途中除了觀鳥,你不斷以環境科學家的角度審視所見所聞,積累一手資料,鞏固你的自然保育概念。

旅途中我們經常談一個話題,就是怎樣保護自然而同時改善當地居民的生,你認為我們不可以強求人家餓着肚子去保護樹林或鳥類,保育自然必須配合當地人的生活與文化,這個觀點後來體現在你的保育活動之中。

1999年政府刊憲興建東鐵支線,架空鐵路會穿過塱原的心臟地帶,當時香港很少人認識「塱原」,因為地圖根本沒有這個地方名,只有少數觀鳥者知道這片濕地農耕土地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地,鳥類達二百餘種,架空鐵路會嚴重傷害塱原濕地的生態,但是反對重大工程我們既無經驗,亦無勝算。

那時你擔任香港觀鳥會的義務保育主任,以高度的正能量,串連綠色團體,組織輿論戰,令眾多市民了解問題和聯署反對,又藉科學論證擊倒不合格的環評報告,糾纏兩三年,終於令鐵路改到地下,是民間自然保育運動二十年來僅有的成功例子。

東鐵支線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被否決
南華早報報道的插圖
塱原濕地保了下來,但是任由土地荒蕪,其實生物多樣性會下降,我們必須令濕地農耕的傳統延續下去,可惜耕田收入低,年青人不入行,在地的農夫歲數愈來愈大,社會必須投入資源,才可能撐起濕地農耕傳統。

幸好政府於2004年及時訂立新的自然保育政策,包括以「管理協議」方式委託非政府組織在生態價值高的地方,資助當地人以自然友善方式使用土地,保持甚至提高土地的生態價值,同時進行教育推廣工作,提高社會的保育意識。

2005年起,你主持了塱原的管理協議工作十多年,與在地農友建立良好互動,13公頃的農地按保育需要耕作,如今紀錄的鳥類超過了三百種,全球瀕危的黃胸鵐(即是禾花雀)重現塱原稻田,成為全球保育界的新聞和典範,過程中我們領會到,自然保育項目也保育了農耕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讓年青一代感應生命的意義和認識香港的歷史文化根源。

塱原的成功,促成你把眼光放得更遠,在你的主導下,2012年創立了保育魚塘的管理協議,香港西北部六百多公頃魚塘以聰明的方式運作,保障了濕地鳥類包括候鳥的食物供應,也提高了本地養魚業的知名度,以及讓香港市民多了認識養魚業的內涵與文化意義,體現了保育與生活的緊密關係,亦展示了保育與經濟並無矛盾。

近年你的工作愈來愈與人有關,你帶引我和眾多專業人士到荔枝窩探究鄉村復興的可能,2013年促成從復耕起步的荔枝窩村社區營造項目,讓無人村落恢復生氣,生物多樣性也得到提高,在香港甚至世界層面成為知名項目,再次展示自然和人文的保育是相輔相成的。

數十年來香港社會偏重經濟發展,視推動自然保育的人為「阻住地球轉」,但是多年來你和綠色團體的工作,逐漸令香港人尤其是年青人認識自然的價值,醒覺自然是香港精神文化的根源,有這個背景,我們就會明白為甚麼大浪西灣、龍尾灘、沙螺洞建骨灰龕、第三條跑道和大嶼人工島等事件,民間都有強烈反響。

政府必須認識到,全球已經進入了重視自然生態的新時代,不能再只講經濟和倒石屎搞建設,政府應該多撥資源保育香港的自然,以及放棄如人工島之類嚴重破壞自然的工程,中國已經為了保護濕地生態全面禁止填海,何以我們香港硬是要填海,成為全中國最不保護生態的地方?

祖南,雖然你已經遠行,但是你的遺風尤在,我們會繼續盡力保育香港的自然和文化傳承,把美好的香港交給下一代。

超英
201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