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我看教育:小班、減班、BAND 3


偶然在網上見到一篇由網友FY寫的文章,談到1118教協在政府總部外組織的集會,其中有一段提到我: 

有位教師同工反駁林超英小班論,說得很有趣:林超英知道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偏偏不知道教育界生態平衡也很重要。Band 3學校殺光了,不單只是那批學校老師的事,還會禍延其他學校,課室裡的學生學習差異會大到無法教學。

(方按﹕其實你叫林超英問下佢母校D老師,全區band 3學生都送晒去英皇書院佢地濟唔濟好過啦。還有,他是「梁粉」來的,梁振英政綱說要搞小班的,叫佢自己同梁振英搞清楚係點先出黎講啦。) 

首先我請中學業界先讀一下1112我給政府的信:見:

我的關注是中學應該怎樣共同面對中一學生逐年減少的問題,信中主要是指出政策必須有連續性,兩年前既然業界與教育局共同確立了減班的政策,則今年理應採用同樣措施,輪到其他中學加入減班,但是中學業界忽然反口不願意減班,轉為堅持以每班減少學生名額去應對問題,是立場反覆,以及對兩年前被減班的學校不公平。 

信中我特別花了較多篇幅談BAND 3學生學校(注意:我不用"BAND 3學校"這個名稱),指出它們在中學教育中的貢獻,應該盡可能拓闊它們的生存空間,也因此表示支持教育局提出的(25+1=) 26人開兩班,甚至(50+1=51人開三班的措施,讓BAND 3 學生學校可以在學生減少的大環境裡繼續運作下去,繼續因應BAND 3 學生的需要,提供適切的教育,培養他們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 

「小班」不是我給政府的信的主題,但是沒有提及不等於我「反小班」啊,我的信也沒有提到「自然保育」或「黃色垃圾桶」,不等於我「反自然保育」和「反黃色垃圾桶」,因為兩個題目不是信的主題,希望這個例子說明,不可以從我的信推斷我「反小班」,其實也不能推斷我「反反小班」。 

FY對於BAND 3學生學校的說法,或者反映部份老師的心聲,但是我不能苟同。教育局提出的25+1以至50+1方案,是維護BAND 3學生學校的措施,這個新措施執行後,BAND 3學生學校殺校的機會比以前降低了很多,這是大家應該注意到的。 

還有一點,新措施給予這些學校較大的師生比例,(25+1)113(50+1)117實際上已經是小班教學,讓老師可以更貼近同學們,教導和輔導他們成材。概括而言,教育局提出的方案已經照顧了FY所謂的「教育生態」,不會出現他擔心的「Band 3學校殺光」。 

我對FY說的「禍延其他學校」感到很痛心,他等於在說「BAND 3學生」是「禍」﹗這算是甚麼意思?老師的責任是把學生教好,不管他是甚麼資質、甚麼禀賦,教育學院(包括大學辦的學院)難道沒有教FY「有教無類」嗎?還有一點,現在努力教育BAND 3的同工,他們天天在努力扶助「禍」,FY你懂得向他們致敬嗎? 

我衷心希望教育界同工不要蔑視BAND 3同學,他們每個都是人,都各有特長,都可以教育,祇不過他們的天生禀賦跟傳統教育和相關連的教試制度不配合,因此成為所謂BAND 3學生,如果我們能夠正面認識他們,就可以提供跟他們自身條件匹配的教育,令他們成為有用的人。 

如果 FY任職的學校一向少BAND 3學生,一旦他們數目增加,請FY視為愛心和教育理論得以釋放和發揮更大作用的機會,用心給他們適切的教育。其實學生學習差異變大不是新鮮事物,多年來不少學校已經採取了多樣化的措施,去處理這個情況,並不是FY說得那麼恐怖。 

兩年前英皇書院舊生反對減班時,我們明白不減班會多收BAND 2學生,但是我們不介意,認為應該讓更多同學,尤其是來自基層家庭的同學,有機會來到一家歷史悠久、校風淳樸、成績優異的學校,在這個氛圍中健康成長和建立自信,就算將來學校在全港考試中總體成績稍有下降,我們願意接受。 

最後我要談「梁粉」的稱號,對不起,我從來不是「粉絲」,原因很簡單,我是獨立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價值觀,不會對任何一個人癡迷,盲目跟隨或支持,所以我沒有做「粉絲」的資格,也因此不可能是「梁粉」或「米粉」或「河粉」,我尊敬梁先生,他實在有心為香港服務,但是不等於我自動對他施政的所有部份都盲目支持。 

凡事講道理,認真研究清楚議題的內容和多方考慮,是其是,非其非,才是正道。合理和對社會公益有正面作用的則支持,不合理和有負面影響的則向政府指出問題所在和提出妥善處理的建議,公民社會應是如此。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生態與經濟 ─ 誰說經濟一定要增長

 
12月4日我會在一個工作坊演講,工作坊由嘉道理農場主辦,主題是「生態與經濟 ─ 誰說經濟一定要增長」 另外兩位講者是英國  Resurgence & Ecologist 雜誌編輯 Satish Kumar博士和全球未來研究所  Global Institute for Tomorrow 創辦人Chandran Nair先生。

我的講題是  Food for Thought: Cities are sustaining themselves through the "knowledge economy" at the expense of farmers and nature in distant lands; Hong Kong as an illustration’,注意 Food for Thought 有兩重意義。

地點 : 新界元朗石崗 林錦公路 香港大學嘉道理中心會堂。

歡迎任何人士參與,名額50位,先到先得。

可到以下網頁查看詳情和報名:
http://www.kfbg.org.hk/kfb/eventsdetail.xml?fid=170&sid=247&id=2609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就中一減班事宜向行政長官等進言


尊敬的行政長官、政務司司長、教育局局長:

有關中一學生減少的應對 

報章報導119政務司司長和教育局局長跟十八區中學校長聯席會議成員會面時,表示政府對中一每班減少名額的提議持開放態度,作為教育界一份子(我是一家學校的校董)和長期關心這個議題的市民,我注意到一刀切執行聯席會議的「三二一方案」會為學生帶來負面影響,以及懲罰(而不是獎賞)跟政府合作2011學年和2012學年連續兩年五班減至四班的中學,對後者極不公平,連鎖反應將是刺激所有學校(及團體)從此不跟政府合作,因為不合作者得益,而合作者反而受到更大的傷害。如果重複不慎把市民及團體推向對立面,一切以展示實力為依歸,此後施政將會舉步維艱,敬請慎思。 

建議             

謹提出以下建議,懇請吸納作全盤考慮,為全港同學謀求最大的福祉,這是教育的基本義,至於建議背後的理據,後面再有論述。 

1.   建議政府維持2010年確立的「以減班應對中一學生減少」政策。

2.      建議落實教育局推出的靈活措施,把殺校線降低到「26人開兩班」,51人開三班

3.      建議政府施行一個有秩序的「四班以上中學減班計劃」

4.      建議把所有接受教育局資助的中學納入減班計劃,包括資助中學、津貼中學、直資中學、英基中學等。

5.      萬一政府採納 18區校長聯席會議的「三二一」方案一刀切適用於所有中學,則必須恢復目前五班減四班的中學原來的中一級五班編制     

理據論述 

1.   「以減班應對中一學生減少」政策

A.     2010年,前任教育局局長在應對中一學生減少時,得到八個中學議會及十八區中學校長會特別組成的「聯席會議」支持 (註1), 確立了以『自願優化班級結構』為名的­­­­「以減班應對中一學生減少」政策,率先在一級有五班或以上的中學推行,應對兩年內學生減少的數目 

B.      今年教育局提出的方案,保留一班36人,實際上是2010年確立的「以減班應對中一學生減少」政策的延續(分別祇在於以家長的選擇決定哪家學校減班)。教育政策有重大和長期的影響,不可朝令夕改,否則後果堪虞。由於政策的連續和穩定是政府施政的基石,因此強烈建議政府維持「以減班應對一學生減少」政策,不可因一時的形勢而動搖 

C.     特別要指出一點:18區校長聯席會議2010年支持了「減班」的政策,現在則反對「減班」,是校長們改變了立場,不是政府改變政策,矛盾的出現是校長們造成的,責任不在政府。校長們改變立場的動機我們無法知道,現實是2010年的政策強調「犠牲小我,完成大我」,當年「受害」的是每級五班或以上的中學,是「小我」,現在按道理應該輪到其他中學參與減班行列,觸及大多數中學的利益,變成「大我」也要「受害」,也許因此而生出「他人減班可以,我們減班則不可以」的情緒,這是十分不合理和不公義的想法。改變政策去遷就不合理和不公義的要求是政府施政的大忌,會破壞香港社會崇尚公義的傳統,會令所有人和組織從此後凡事以吵鬧和展示實力壓迫政府,去爭取他的求,不管自己的要求是否符合公眾利益。政府不能欺善怕惡,必須以公義先行

2.      殺校線降低到「26人開兩班」

A.         回應學校業界(註2) 對殺校的擔憂,今年教育局建議增加一項靈活措施,把殺校線降低到「26人開兩班」,甚或51人開三班,是一項進步的措施。 

B.         學生各有禀賦,在些適應傳統的教育方式,有些在這個制度下表現較差,但卻有其他的長處,因此需要多種類的學校,以不同的方式去教育Band 1Band 2Band 3的同學,在處理中一收生方案時,也因此要均衡各類學校的情況和需要,不能盲目採用「一刀切」的方法, 

C.         我到過不少學校演講,因此對於接收不同Band學生的學校有一定的理解。我特別尊敬接收Band 3學生的學校。一般人使用的「Band 3學校」(註3)名稱令人誤會學校是差的學校,事實上Band 3學生學校可以是好到不得了的學校,校長和老師都在用心工作,在做真正的教育,為同學們的健康成長,作出偉大的貢獻,較正確的名稱應該是「Band 3學生學校」。社會被慣用的「Band 3學校」名稱誤導,以為Band 3學生學校就是差的學校,結果Band 3學生學校收生通常偏少,校長和老師們經常受可能殺校的陰霾影響而憂慮。 

D.        教育局今次提出的方案,讓收生26人的學校可以開兩班,甚或51人開三班,令用心教好Band 3學生的學校和一些校舍較小的弱勢學校,有較佳生存空間,繼續做好它們特別優勝的教育工作,更可以利用較好的師生比(11617)的優勢,去更好地教育和輔導學生,為禀性與傳統課程不匹配的學生或有特殊情況的學生如(復學生、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家庭有缺憾的學生、新來港人士的子女等)提供有愛心和適切的教育,扶持他們健康成長和幫助他們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積極貢獻的人。 

E.          如果把「三二一方案」硬套用Band 3學生學校,2013學年規定減三人,即是要求33人一班,則會把Band 3學生學校,包括用心進行真正有教無類的優良Band 3學生學校,更快地推到殺校的懸崖邊緣,有負在前線努力幫助學生的教育同工 

F.          個人對BAND 3學生特別關注,覺得新措施有效保障Band 3學生學校的維持,對它們優於培育的學生有極大裨益,因此衷心願望新的殺校線能夠盡快落實 

3.      有秩序的「四班以上中學減班計劃」

A.         據我理解,校長和老師對於繼續推行「以減班應對中一學生減少」政策感到擔憂,源於無法預測家長們怎樣選擇學校,害怕不可測和可能突如其來的減班,甚或收生數目意外地跌破殺校界線,生計可能受到無法預計的影響,這個擔憂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足以成為中斷行了兩年的既定政策,因為關鍵在怎樣減少減班的不可測性,可以在原政策範圍內找到解決方案。 

B.         積極處理業界的擔憂,必須讓本來的政策循着原來的軌跡進行,以一種有秩序的方式展開,既然前兩年焦點放在有五班中一的學校,現在是時候把視野擴闊到中一有五班或以上但仍然沒有減班的中學,以及中一有四班的中學,對前者求一定要減一班,對後者則可以研究一個大家共同覺得公平和可行的方案,例如輪流隔一至兩年減班之類,當然細節要看預計中一學生數字,總之達到各家中學共同參與減收中一學生的目的,以符「共渡時艱」的原則。 

C.     祇要擬好一個有秩序的減班計劃,教育局和各家學校都能掌握未來四年或以上的預計班級數目,可以消除校長和教師對未來不可測的恐懼和憂慮,再加上配套的退職教師安排,則教師們的擔心基本上算是好好地處理了。 

D.     有秩序的「四班以上中學減班計劃」,既做到各家學校共同面對中一學生減少造成的困難,又可照顧和消除學校業界的擔憂,因此向政府推薦。 

4.      把所有接受教育局資助的中學納入減班計劃

A.         中一學生減少是整個香港教育界面對的問題,因此所有屬於香港教育系統而又接受政府資助的中學,不管是甚麼資助形式,都應該分擔解決問題的責任,共同參與減少中一收生的計劃。 

B.         由於歷史原因,政府採取多種方式資助香港的中學,分別有資助中學、津貼中學、直資中學和英基中學等,從市民角度看,不管形式怎樣,總之資助就是資助,把減班的任務限於資助中學和津貼中學是不可理解的,更由於直資中學和英基中學往往令人聯想到較富裕階層,把他們剔除在減班行列之外,社會中會產生「有錢子弟有書讀,冇錢學生冇學額」的負面想法,是另一為管治製造麻煩的消極因素。 

C.         基於以上討論,建議政府把所有接受教育局資助的中學納入減班計劃,包括資助中學、津貼中學、直資中學、英基中學等。 

5.      假如「三二一」方案一刀切執行

A.         2011學年和2012學年配合教育局要求中一由五班減到四班的學校,中一收生人數已經減了五份一,即是20%,如果還要這些學校跟其他學校一刀切減收學生,是完全違反公平原則的。可以看數字,「三二一」方案的累積結果是每班由36人減至最終30人,在沒有減過班的中學執行,「三二一」方案帶來的中一名額減少幅度是17%,比「五班減到四班」學校已經承受的20%還要低,其實未能百分之一百 達到「共渡時艱」的原則 

B.         如果還要 一刀切連「五班減到四班」學校也執行「三二一」方案,則這些學校中一名額的累積減幅高達33%,是三分之一,是其他學校的一倍,遠遠偏離公平地「共渡時艱」的公義原則,也立了壞的先例,刺激所有人、學校和團體後此以後不與政府合作,以免像今次一樣地合作者吃虧,不合作者得益。 

C.         萬一政府採納現在18區校長聯席會議的「三二一」,則必須讓2012年度執行了「五班減到四班」的中學恢復原來的中一級五班編制,以彰顯政府施政的公平和公義原則  

伸延討論 

中一新生的數目持續下降,2010年的「自願五班減至四班」措施當年已經明言祇能解決兩年的降幅,現在中學又要面對進一步的生源減少,按2010年教育局和校長會聯席會議的邏輯,應該研究怎樣有秩序地進一步地減班,例如要求所有沒有參加2011學年「五班減到四班」的五班(或以上)中學硬性減少一班,以及其他每級有四班的中學全體減一班或輪流隔一、兩年減一班等,總之是一起去想辦法,共同承擔未來四年入讀中一學生減少的壓力。 

必須注意:當年支持教育局推行減班政策的校長們,沒有理會部份同業提出的全港學校一起減少每班人數的提議,焦點放在敦促所有每級有五班或以上的中學加入減班行列,但是今天他們絕口不提減班,反過來提出降低每班人數的要求,很是詭異。有個別校長,可以當年堅持「減班不減人」,今年則堅持「減人不減班」,立場剛好相反。然後又有個別校長說,以前的孫局長有商有量,今天的吳局長比不上等,但是吳局長今天的立場與孫前局長無異,同樣地採取「以減班為應對學生減少」政策,甚至更開明和更有彈性,降低殺校線,以及不強迫任何學校減班,比孫前局長更勝一籌。個別校長對兩位局長的不同評價,有兩個可能:(1)忘記了他們自己曾經支持2010年確立的「以減班應對中一學生減少」的政策,(2)針對人而不是計對事。 

結論 

政府辦事要有原則,要保持政策的延續和穩定,在處理中一學生減少的事情上也一樣,「以減班應對中一學生減少」政策不可隨便更改,如果不知何故要更改,則必須妥善處理曾經與政府合作在該政策下減了班的學校,否則是懲罰合作者,而不合作者反而得益,有違公平和公義施政的最基本原則。 

敬祝安好! 

林超英
20121112 

副本送:教育局常任秘書長
 

1 :見20101118教育局發佈《教育局局長與傳媒談話全文》,另據多份報章報導,時任教育局局長的孫明揚先生向記者宣佈以『自願優化班級結構』為名的減班計劃時,八個中學議會和18區中學校長會聯席會議的成員站在他背後表示支持,時任津中議會主席廖亞全校長更是熱心的參與者,在現場向記者說,有信心會有100間中學參加。 

2:校長們經常用「學界」一詞來代表校長和老師的集體,這是不正確的。「學界」一詞從來指學生的集體,如「學界田徑比賽」是學生之間的比賽,肯定不是校長和老師之間的比賽。用「業界」更準確反映校長們心中的概念。

3:嚴格來說,教育局沒有「BAND 3學校」的分類,不過社會慣稱學生多數屬於BAND 3 的學校為「BAND 3 學校」,其實相當數目這類學校很用心教育學生,真正做到有教無類,是提供優良教育的好學校,可惜慣用的名稱,令很多家長誤會這些學校是差的學校,不願意把孩子送去就讀,因此有需要正名為「BAND 3 學生學校」,以免被人誤會學校本身是「BAND 3」。

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校長們,中一收生問題可以講講道理嗎?


 
據新聞報導,上星期二百多位校長出席立法會會議,要求教育局採取他們提出的「三二一」方案,即是未來三年,中一級每班逐年減三、二、一個學額,全港的學校一刀切執行,如果教育局不接納的話,就會採取杯葛行動。 

校長們,我們做教育事業,不是經常教學生凡事要擺事實,講道理嗎?我寫下「我們」,因為我是一家學校的校董,也算教育界一份子。 

為甚麼你們會以糾眾展示勢力的方式,動輒以杯葛來強行要求人家必須接受你們一方的所有建議?為甚麼不可以透過理性討論和互動交流,探求合情合理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呢? 

我知道向你們這樣提出問題,要付出沉重代價。自從我就英皇書院應否減班發言,與校長們(和當時的教育局局長)要求一刀切五班減至四班的主張有悖之後,來自中學的演講邀請大減,不過為了公義,我願意接受後果,也樂得清閒,今次就同一話題再發言,已經心理準備了生活更加清閒。 

今次校長們提出的一刀切「三二一」方案,論據是「教育生態」的考慮和「教師隊伍」的穩定,說到底是保障教師的金飯碗。 

中一學生減少是事實,當然要及時研究怎樣應對,但是天下任何事的處理,都有成千上萬的可能方案,關鍵在建設方案時焦點放在哪裡。我是教育界一份子,想重點提出:教育的焦點必須放在學生身上,不能讓教師的利益凌駕學生之上。 

學生各有禀賦,在些適應傳統的教育方式,有些在這個制度下表現較差,因此需要多元的學校,以多元的方式去教育一般所謂Band 1Band 2Band 3的同學,在處理中一收生方案時,也因此要均衡各類學校的情況和需要,不能盲目採用「一刀切」的方案。 

由於我到過不少學校演講,因此對於接收不同Band學生的學校有一定的理解。我特別尊敬接收Band 3學生的學校,請注意:我不用「Band 3學校」一詞,因為它令人誤會學校是較差的學校,事實上Band 3學生學校可以是好到不得了的學校,校長和老師都在用心工作,在做真正的教育,為同學們的健康成長,作出偉大的貢獻,可惜由於社會被慣用的「Band 3學校」名稱誤導,以為Band 3學生學校就是差的學校,以致Band 3學生學校收生偏少,經常為可能殺校的陰霾憂慮。

我欣賞教育局今次提出的方案,讓收生26人的學校可以開兩班,或者51人開三班,Band 3學生學校,以及一些校舍較小的學校,有較佳生存空間,去繼續做它們特別優勝的教育工作,更可以利用師生比的優勢,去更好地教育和輔導社會上接受傳統教育有困難的學生、重讀生、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家庭有缺憾的學生、新來港人士的子女等。 

如果一刀切採用「三二一方案」,新學年規定減三人,即是33人一班,好的Band 3學生學校將更快面對殺校危機,在立法會發言的校長們,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 

回頭看看其他學校,當年同意了中一由五班減到四班的學校,收生人數已經減了五份一,即是20%,還要這些學校跟其他學校一刀切減收學生,是不公平的。大家可以看數字,「三二一」方案的累積結果是每班由36人減至最終30人,減幅是17%,低於五減四學校已經承受的20%,實在沒有理由進一步摧殘這些學校啊。根據以上的討論,我認為執行了五班減到四班的學校不應該納入新的減少每班人數的方案中 

是時候所有沒有參加過「五班減到四班」計劃而中一有四班或以上的學校一齊作出貢獻,減收一定數目的中一學生,共同分擔處理中一學生減少的任務,具體數目可以從經驗中學習,每年檢視和彈性決定,可加可減,回應中一學生數目的起伏。 

校長們提出的一刀切「三二一」方案,執行起來的實際後果是: 

(1)    辦得好的Band 3學生學校將會面對更大的殺校危機,Band 3同學將失去良好教育的機會

(2)    對最近兩年由五班減到四班的學校十分不公道,英皇書院和皇仁書院等有優良校風的學校,提供給基層家庭子弟的學額更加萎縮,其他Band 1學校也同樣命運,是把好學生推向中游學校,套用校長們的術語,是「下移錯配」,不是他們所說的「上移錯配」。(附加一句,我憎恨「上移錯配」這個詞,我們不是經常鼓勵學生要上進嗎?)

(3)    中游學校和多間有五班(或以上)又不配合教育局2011學年減班計劃的學校,從上游和下游吸收生源,得到相對的好處 

經過以上的分析,我似乎恍然明白,為甚麼有這麼一批校長支持以至堅持一刀切「三二一」方案。 

總括而言,教育局提出處理中一學生減少的方案,有十分可取的地方,請在立法會會議上提出教育局必須照單全收「三二一」方案的校長們反思,教育的焦點是否應該在學生?他們有想過接收不同Band學生學校不同的處境和教育需要嗎?為甚麼凡事都要一刀切? 為甚麼不可以心平氣地坐下來跟教育局的同事們理性商討?他們是不是在為學生立了一個壞榜樣?

校長們,中一收生問題可以講講道理嗎?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龍尾灘 – 前任行政長官長官意志淹沒公義、政策和程序


龍尾灘看來逃不出被毀的厄運,令人扼腕嘆息。 

這是一個痛苦教訓。為甚麼素來講公義、制度和程序的香港,會讓這項現在看來明顯不符公義、政策和程序的工程,成為不可阻擋的巨大錯誤?我們整個社會都應該反思。

想了很久,悟到一個道理,是上任行政長官的長官意志淹沒了公義、政策和程序。 

先談政策,香港政府從來沒有一個「一區一沙灘」的政策,「大埔區必須有一個沙灘」這句話是沒有政策基礎的。 

香港政也沒有「區議會提出的要求一定要辦」的政策。事實上,區議會的要求從來不是促成香港政府行事的足夠理由 sufficient reason,不少區議會的強烈要求都沒有令政府遵照行事,例如眾多工程要求如行人天橋等,又例如中西區區議會14票對1 票要求英皇書院不縮班。大埔區區議會要求便「必須」建人工海灘是有悖既定政策 established policy的。 

行政長官在2005年的施政報告把龍尾人工海灘列為25項優先工程項目,眾多朋友遍閱文件祇能找到「大埔區區議會要求」為建灘的理據,我們無法猜測行政長官為何決定上馬,總之既沒有政策基礎,也偏離既定政策,我們惟有作出結論:前任的行政長官以他個人的長官意志淹沒了行政機構的政策框架 

再談程序,人工沙灘工程項目尚未通過環評報告程序,已列入行政長官25項優先工程項目之內,先後次序有問題。對負責檢視環評報告的人員造成巨大心理壓力,對依據環評報告法例有權提出意見的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同樣構成壓力。 

這些壓力是否令有關人士作出「遷就」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但是我們對於「遷就」的疑慮也永遠不能釋除。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超前把項目列為「優先」,是不恰當的,是以自己的官威,脅逼行政機構人員和委員會委員讓路,結果原本帶有公義性質的程序有否在不利的氣氛下變了質,難說啊! 

熱愛香港和關心自然生態的年青朋友們不斷指出環評報告不反映現實,指出顧問查得的物種遠少於他們觀察所得,但是他們的熱心換來冷漠的反應,粗疏的環評報告硬推過關,結果實際是「程序暴力」,上屆政府所謂「按足程序」,有形無神,公義不得彰顯,今天出現反對人工沙灘的朋友們到政府總部提出訴求,是無奈的「官逼民反」。 

在龍尾灘事件中,上任行政長官的個人長官意志淹沒了公義、政策和程序,恐怕是今天局面的責任人,將來因龍尾建人工沙灘生出的惡,要算在他的頭上。
願望彰顯程序公義,融合理性討論,擺事實,講道理,是今屆政府的行事原則。 

匆匆行文,如有不合之處,願聽各方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