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報導,上星期二百多位校長出席立法會會議,要求教育局採取他們提出的「三二一」方案,即是未來三年,中一級每班逐年減三、二、一個學額,全港的學校一刀切執行,如果教育局不接納的話,就會採取杯葛行動。
校長們,我們做教育事業,不是經常教學生凡事要擺事實,講道理嗎?我寫下「我們」,因為我是一家學校的校董,也算教育界一份子。
為甚麼你們會以糾眾展示勢力的方式,動輒以杯葛來強行要求人家必須接受你們一方的所有建議?為甚麼不可以透過理性討論和互動交流,探求合情合理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呢?
我知道向你們這樣提出問題,要付出沉重代價。自從我就英皇書院應否減班發言,與校長們(和當時的教育局局長)要求一刀切五班減至四班的主張有悖之後,來自中學的演講邀請大減,不過為了公義,我願意接受後果,也樂得清閒,今次就同一話題再發言,已經心理準備了生活更加清閒。
今次校長們提出的一刀切「三二一」方案,論據是「教育生態」的考慮和「教師隊伍」的穩定,說到底是保障教師的金飯碗。
中一學生減少是事實,當然要及時研究怎樣應對,但是天下任何事的處理,都有成千上萬的可能方案,關鍵在建設方案時焦點放在哪裡。我是教育界一份子,想重點提出:教育的焦點必須放在學生身上,不能讓教師的利益凌駕學生之上。
學生各有禀賦,在些適應傳統的教育方式,有些在這個制度下表現較差,因此需要多元的學校,以多元的方式去教育一般所謂Band 1、Band 2和Band 3的同學,在處理中一收生方案時,也因此要均衡各類學校的情況和需要,不能盲目採用「一刀切」的方案。
由於我到過不少學校演講,因此對於接收不同Band學生的學校有一定的理解。我特別尊敬接收Band 3學生的學校,請注意:我不用「Band 3學校」一詞,因為它令人誤會學校是較差的學校,事實上Band 3學生學校可以是好到不得了的學校,校長和老師都在用心工作,在做真正的教育,為同學們的健康成長,作出偉大的貢獻,可惜由於社會被慣用的「Band 3學校」名稱誤導,以為Band 3學生學校就是差的學校,以致Band 3學生學校收生偏少,經常為可能殺校的陰霾憂慮。
我欣賞教育局今次提出的方案,讓收生26人的學校可以開兩班,或者51人開三班,令Band 3學生學校,以及一些校舍較小的學校,有較佳生存空間,去繼續做它們特別優勝的教育工作,更可以利用師生比的優勢,去更好地教育和輔導社會上接受傳統教育有困難的學生、重讀生、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家庭有缺憾的學生、新來港人士的子女等。
如果一刀切採用「三二一方案」,新學年規定減三人,即是33人一班,好的Band
3學生學校將更快面對殺校危機,在立法會發言的校長們,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
回頭看看其他學校,當年同意了中一由五班減到四班的學校,收生人數已經減了五份一,即是20%,還要這些學校跟其他學校一刀切減收學生,是不公平的。大家可以看數字,「三二一」方案的累積結果是每班由36人減至最終30人,減幅是17%,低於五減四學校已經承受的20%,實在沒有理由進一步摧殘這些學校啊。根據以上的討論,我認為執行了五班減到四班的學校不應該納入新的減少每班人數的方案中。
是時候所有沒有參加過「五班減到四班」計劃而中一有四班或以上的學校一齊作出貢獻,減收一定數目的中一學生,共同分擔處理中一學生減少的任務,具體數目可以從經驗中學習,每年檢視和彈性決定,可加可減,回應中一學生數目的起伏。
校長們提出的一刀切「三二一」方案,執行起來的實際後果是:
(1)
辦得好的Band 3學生學校將會面對更大的殺校危機,Band 3同學將失去良好教育的機會。
(2)
對最近兩年由五班減到四班的學校十分不公道,英皇書院和皇仁書院等有優良校風的學校,提供給基層家庭子弟的學額更加萎縮,其他Band 1學校也同樣命運,是把好學生推向中游學校,套用校長們的術語,是「下移錯配」,不是他們所說的「上移錯配」。(附加一句,我憎恨「上移錯配」這個詞,我們不是經常鼓勵學生要上進嗎?)
(3)
中游學校和多間有五班(或以上)又不配合教育局2011學年減班計劃的學校,從上游和下游吸收生源,得到相對的好處。
經過以上的分析,我似乎恍然明白,為甚麼有這麼一批校長支持以至堅持一刀切「三二一」方案。
總括而言,教育局提出處理中一學生減少的方案,有十分可取的地方,請在立法會會議上提出教育局必須照單全收「三二一」方案的校長們反思,教育的焦點是否應該在學生?他們有想過接收不同Band學生學校不同的處境和教育需要嗎?為甚麼凡事都要一刀切? 為甚麼不可以心平氣地坐下來跟教育局的同事們理性商討?他們是不是在為學生立了一個壞榜樣?
校長們,中一收生問題可以講講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