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學校管理委員會、政策、表決

報章報導,教育局迴避了不讓英皇書院學校管理委員會就減班投票表決一事,但是強調「校管會應採納政府的教育目標,積極推行教育局倡議的政策」。

讓我們了解一下教育局倡議的政策是甚麼內容。去年1118教育局發出的新聞稿說得很清楚,推出的是「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請大家注意「自願」兩個字。

新聞稿還有以下一段:「教育局現為「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加入彈性,強化措施,以鼓勵更多學校參與,使成效更彰顯。」,請大家留注意「鼓勵」兩個字。

教育局的政策概括地說是:減班、自願、鼓勵。

英皇書院校管會的校友代表在多次會議中反覆說明,支持教育局以自願減班方式去面對學生減少的政策,不過認為執行上必須考慮各區各校的個別情況。

校管會就是否減班討論和表決完全配合敎育局的政策。

英皇書院校管會224會議被腰斬,令表決無法進行,是違反校管會章程和「校本管理」政策的。教育局指令英皇書院減班更是違反教育局自己向公眾宣佈的「自願」減班政策。必須提醒教育當局,是他們自己沒有「推行教育局倡議的政策」。

我重申:教育局應該組織一次有受社會尊重的獨立人士在場的不記名投票,讓學校管理委員會的成員在沒有壓力的氣氛下,用他們的自由意志表達是否支持減班,讓被腰斬的會議開完。這樣才能把出了軌的政策執行拉回正軌。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我們終於可以脫離殖民統治,自己當家作主。但是這是一個新時代,我們不一定知道怎樣把眾人的事做好,需要一起學習新的社會運作模式。在摸索中各個個體之間難免有不同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大家持守誠信和以大眾的利益為依歸,千萬不要意氣用事,把社會推向倒退,比回歸前更糟。
很不幸,英皇書院減班事件到了今天的地步,顯示有關人士正在把香港推向這個方向。

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解決紛爭的提議

今天的報章有報導,負責教育的人士說:「若表決,大家的意見差不多時,總要有人在背後作出決定」,又說英皇書院減班是「自願」。

問題是學校管理委員會根本沒有機會投票,何來需要勞煩「有人背後作出決定」?

英皇書院不是教育局,教育局不是英皇書院,學過邏輯的人都知道。教育局由上而下命令英皇書院減班,怎樣說都不是英皇書院「自願」,堅持這個說法是又一次謊言。

由「自願減班」變成「指令減班」是第一個謊言,很不幸,政府內竟然有人企圖以新的謊言去覆蓋舊的謊言,泥淖愈踩愈深,真的希望有關人士迷途知返。

我提議:為了讓公眾知道英皇書院是否真的自願減班,以及學校管理委員會內是否正反意見差不多,教育局應該以一個有承擔的態度,組織一次有受社會尊重的獨立人士在場的不記名投票,讓學校管理委員會的成員在沒有壓力的氣氛下,用他們的自由意志表達是否支持減班。

願賭服輸,如果得出的結果是多數票支持減班,我和其他校友自會收聲。

最後補充一點信息,學校管理委員會的章程清楚列明: ... every question to be resolved during a meeting shall be determined by a majority of votes of the Members present and voting。教育局人士聲稱委員會不能事事投票作出決定是有違章程條文的。

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英皇書院學校管理委員會沒有決定參與減班

剛才在網上看到傳媒有以下的報導:「英皇書院的學校管理委員會開會後,晚上決定參與減班。 」
對不起,這是錯誤的說法。
參與減班是教育局由上而下的指令,不是學校管理委員會的決定,不可以說「英皇書院決定減班」。
宣佈參與減班的是教育局的官員,雖然他是學校管理委員會的主席,但是他的說法違反大部份委員反對減班的聲音,因此不代表委員會。
具體事實請參看上一篇文章。套用現在流行的用語,英皇書院是「被決定」參加減班的。
沒有非富則貴的學生,「我今日有牙力。」
直資學校是不會「被決定」的。
這是甚麼教育?

如此政府!

剛收到校友報告,英皇書院學校管理委員會花了一個多小時討論是否減班,在大多數委員反對的氣氛下,主席不理三七二十一,悍然宣佈:教育局已經作出決定,英皇書院必須減班,學校管理委員會無權決定參加與否。

更有甚者,會議結束後在向傳媒的談話中,主席的說法扭曲事實,令記者誤會參與減班的決定是由學校管理委員作出的,多個記者事後向我查證,累我要不斷糾正。

哈!原來早已決定,「校本管理」祇是空言,幾個月來教育局都在說「自願減班」,有人說謊?

如果早已決定,幾個月以來的所謂「諮詢」,所為何事?粉飾民主櫥窗?

校友反對,英皇書院家長反對,中西區小學家長反對,區議會反對,連學校管理委員會的社會人士委員也反對。好!來一個強勢政府!

在今次的事件中,我們英皇書院校友由始至終,保持低調,不搞示威,不搞衝擊,堅守冷靜地擺事實講道理的原則,嚴格遵循成熟自由民主社會的議政方式,希望政府以同樣的方式回應。

12月初的學校管理委員會特別會議中,在眾多反對聲音中,主席企圖要在會議紀錄中加入不存在的所謂同意減班「共識」,校友激烈反對才不成事。今天在輸了道理之下祭出「我是上級」硬闖了眼前的關,但是恐怕是闖了另外一個更大的禍。

誠信、校本管理、分區行政、以教育促進社會流動、基層社群的利益等等,政府全不在乎。

從此以後,政府公信何在?誰還會跟政府講道理?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英皇書院校友服務社會

最近跟英皇書院學長們傾談,他們說英皇同學一般行事低調,所以社會人士尤其是年輕一代,不太知道英皇書院畢業生對社會的貢獻,也因此不太了解英皇書院的教育對同學們的正面作用。

他們敦促我列舉一些在不同領域有成就的校友,向公眾展示英皇書院歷年向社會輸出的人才,也順便向在校同學介紹中學畢業後的多種可能。但是校友在各行各業成就輝煌者不少,篇幅有限又不能盡錄,這件差事真不容易辦啊!

學長之命不可違,以下的列表是一個小嘗試,沒有在表中出現的學長請多多包涵。在擬稿期間,我特別感動的是英皇仔服務社會的精神,早期有胡文瀚學長在1939年以總領袖生身份創辦免費義學,為西區失學兒童帶來基本教育,方心讓學長為香港開拓傷殘康復事業,岑才生學長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以及方潤華學長長期參與慈善業等。

數位醫生或是放下專業投身社會服務(如陳思堂、蔡元雲),或是以專業為基礎在內地為人民謀福祉(如陳求德、林順潮、潘德鄰),校友投身社會福利界的不少,也許不全是偶然。

其他校友往往在專業之外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更多的在本身崗位上默默地工作,或為香港積累向前邁進的能量,或以各專業的成就為香港在世界爭光。

英皇書院同學的淳樸以及對社會的承擔精神,是八十多年歷史積累所得,也是歷屆學長以實際的行動引領出來的,是一部人的歷史。一間這樣的學校祗應擴充,讓更多的少年從深厚的歷史淵源中,學懂做人的道理,如果祗把學校和學生看成純粹的數字而貿然減班減學生,將是令人嘆息的。

英皇校友舉例 (英文姓名筆劃序)

陳富強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


陳家強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陳求德 中國關懷行動發起人


陳思堂 宣明會總幹事


張國柱 立法會議員(社會福利界)


趙應春 知名傳媒人士、前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主席


蔡中虎 中銀集團人壽保險執行總裁


蔡元雲 突破機構創辦人、知名青年工作者


鍾士元 香港前輩工業家、前行政會議首席非官守成員


范佐浩 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主席、前香港證券業栛會主席

方敏生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


方心讓 香港傷殘康復服務開拓者


方潤華 協成行集團主席、慈善家、全國扶貧狀元


馮紹波 香港經濟日報集團主席


何宣威 運輸及房屋局常任秘書長(運輸)


許淇安 前香港警務處處長


柯清輝 中策集團行政總裁、前恒生銀行行政總裁


林鴻鋆 前天文台台長


林順潮 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系主任、亮睛工程慈善基金會發起人


劉勵超 前地政總署署長


羅致光 前立法會議員(社會福利界)


李本瀅 天文台台長


梁振英 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


梁廣灝 資深工程師、前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


梁乃江 香港大學兒科榮譽教授、前香港演藝學院校董會主席


梁乃鵬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副行政主席、前城市大學校董會主席


梁安福 資深保險業人士、職業訓練局保險業訓練委員會主席


馬臨 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吳永順 前香港建築師學會副會長


潘德鄰 2010年第三屆人道年獎得獎者


信廣來 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世界知名儒學專家


岑才生 報業前輩、前聯合書院校董會主席


單周堯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教授、世界知名國學專家


鄧廣堯 前香港政府經濟顧問


胡文瀚 香港前輩工業家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英皇書院早已「減了一班」

農曆年假期間,一位心水清的英皇學長翻閱了過去三十多年的校刊,從校刊內中一級五班的照片計算出每年中一級同學的數目,我把數據繪在附圖,展示多年來英皇書院中一級學生數目的趨勢。

中一級人數高峰在1998年,數目是214人,2005年前後約為200人,2008年起急速下滑,到2010年跌至175人,十二年間少了39人,相當於整整一班。



有人說英皇書院不願意參加「自願減班」是不顧大局,希望他們看了這個曲線圖之後,明白在教育局的行政指令下,其實英皇書院己經在沒有收生困難的情況下,靜悄悄地減少了收生數目,為所謂「教育生態」作出了貢獻(或曰犧牲),對英皇書院「不顧大局」的批評是不合理的。



英皇書院作出「貢獻」,必須作多角度衡量,「教育生態」(主要指教師隊伍)祇是眾多角度之一,在教育裡學生的利益才是最應受到重視的。


我們反對英皇書院由五班減到四班,着眼點在於保障有充分的機會讓西區基層家庭學生尤其是男生得到負擔得起的優良教育,他們的希望在官立中學,不在學費高昂的直資中學。


上圖顯示英皇書院中一收生額已經積累減少了相當於一班的數目,加上全個中西區的官中祇此一家,再減班是漠視社會的不公,是忘記了社會流動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