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5日 星期三

綠州、氣候、香港

(這篇文章2007年應劍橋大學中國及香港事務會邀請而寫,反映我的雙重身份:香港天文台台長和香港觀鳥會榮譽會長,原刊於該會期刊,偶然從舊檔案中翻出來,發覺對今天氣候變化愈趨惡化的時勢依然有警惕作用,甚至可以說更為貼切。)

為了找尋稀有的白尾地鴉,2004年去到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在漫天風塵的路上,思緒轉入了歷史的長河。

黃沙一望無際,人類根本無法生存,幸好有幾條源自南方昆侖山脈的河流,在沙漠邊緣形成幾片綠洲,給人一線生機,組成群落,漢朝時期是一眾西域小國,現代則是若羌、且末、民豐及和田等綠洲城鎮。

二千年前,已經有人在這些綠洲之中穿梭往來,東連漢代中國、西接中亞,輾轉更通至羅馬帝國,東西方化就是這樣跨越荒涼大地貫通交流,印度佛教也繞過群山藉著綠洲的接引東傳內地。七世紀唐朝初期玄奘法師求取佛經回國時從這裏經過,唐代絲綢之路商旅來往不絶,興旺一時。不過綠洲是氣候與地理動態平衡的產物,歲月遷移,氣候轉變,綠洲也隨著興旺衰亡。

綠洲興衰

過去數千年,全球的温度從間冰期的温暖高峯下滑,總體趨向稍涼、稍乾,在這個背景下,塔克拉瑪干沙漠逐漸向南擴展,在沙漠邊緣的綠洲一個又一個地陷落黃沙之中,但同時一個又一個地在上游重新建立。

尼雅古城 - 原精絕王城

舉例說:漢時的精絕王城,如今湮沒在民豐縣以北沙漠裏尼雅河下游乾涸了的古河谷,廢墟現時一般稱為「尼雅遺址」。《漢書》記載精絶有「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又據考古發掘所見的文件表明統治者十分重視防沙和保育樹木。但是氣候變化勢不可擋,君主墓葬的規格和陪葬的內容反映物質條件逐漸退步,而且遺址沒有唐代物品,顯然未到唐代精絶王城已經廢棄。唐代玄奘返國時經過一座尼壤城,推斷應該是在同一條河位於精絶王城原址上游的另一綠洲,不過這座新城如今亦已不知去向。玄奘之後千多年,我們經過民豐縣時,眼前是一個頗為興旺的綠洲小鎮,但是氣候在變,沙漠在動,甚麼時候的考古學家又會在沙漠之中掘出民豐的遺址?

城市表面的風光

自新疆歸來,我反覆思量香港這樣的現代城市會否有一天步精絶的後塵,在氣候轉變的大局裏,淪為廢城。也許有人說我杞人憂天,不過憂天正是我的工作。

現代的城市表面上繁榮風光,生活舒適,但是如果我們細心分析,便會發覺大城市其實建設在一個複雜及脆弱的支援體系之上。食水往往源於百里之外,食物來自四方八面,能源則依頼來自遙遠地區的煤、石油或天然氣等石化燃料,大量物質每天進出城市,無數的環節互動運轉。一個城市的存活不能單靠自己土地的資源,而必須寄託在分散全球廣泛面積的資源和生產力。從這個角度看,現代城市概念上跟沙漠的綠洲小國依賴河水養活的情況十分相似,大家都要靠外來的資源支撐,大城市如香港和綠洲小國如精絶都有同樣的脆弱本質。精絶亡於尼雅河的乾涸退卻,香港面對的是甚麼?

香港天文台做了一些研究工作,估計二十一世紀香港的氣候變化,結果顯示在全球整體暖化的背景之下,香港的雨量將會發生較大的波動,在二十一世紀百年之內,雨量比過去120年最多雨的年份還多的估計有六年,比最少雨量還少的年份則估計有三年。我們不要執著「六」或者「三」的具體數字,關鍵在旱澇出現頻數比以前高。多雨要防山傾水淹造成人命及財產損失,天旱則要擔心缺水為生活帶來的困難。1963年大旱,香港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時,日子十分難過,後來東江之水越山來,香港食水供應才得到保障。問題是鄰近地區人口增加和漸趨繁榮,食水需求快速增長,下次旱天再臨,在多方競爭水源的情況下,香港未必得到特殊優待,到時「制水」也許又重新回到香港的生活之中。過去我們可以靠大家節省用水捱過去,但是如今的經濟建基於服務行業,酒店、餐飲等都是用水大戶,缺水的衝擊難以想像,波及旅遊業則更不堪設想。

糧食減產

糧食方面,一般估計,全球氣温上升會帶來整體糧食減產,就以中國為例,今年(2007年)初中國氣象局發表了報告,預料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中國糧食在本世紀期後減產可達37%。一向以來,香港的食物主要來自中國內地,甚至可以說,香港過去數十年的生活安定,經濟起飛,相當一部份的原因是由於內地穩定地提供廉價的食物,讓我們安心專注經濟建設,創造香港繁榮的奇蹟。但是氣候變化,當內地糧食不足以填滿十三億人口的肚皮時,香港人一向視為理所當然的穩定廉價食品供應肯定出現重大變化,或者有人認為我們可以到世界各地去搜羅,不必擔心,可惜糧食減產不是中國特有,而是全球現象,到時大家都在搶購,恐怕有錢也不保證成功。

生態足印

如果套用「生態足印」(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大城市如香港的足印又大又廣,遍佈全球,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將透過足印反饋到城市本身,好比放大鏡將零散的陽光聚於一點,香港位於這個點上,將會熾熱難當。

今年二月二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註一)第一工作組在巴黎發表了氣候變化科學方面的最新評估報告(註二),全球暖化是確認的事實,近代以燃燒大量石化燃料排出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則是主要的原因。未來二十年,全球平均每十年上升0.2度的趨勢已經無可避免,至於二十一世紀末的温度上升多少則視乎人類是否繼續以燃燒石化燃料和消耗大量物質作為「發展」的基礎。我把「發展」放入括號之內,因為人為氣候變化的出現,令人反思人類生活最終追求的究竟是甚麼東西。

物質主義和精神生活

自從人類開始農耕生活,一萬年之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由260 ppm (註三)上升到工業革命前的280 ppm,隨著蒸氣機以及各種各樣機器的發明,人類大量燃燒煤和石油等,2006年二氧化碳的水平升到279.1 pm,即是二百年間上升100 ppm,幅度是過去一萬年的五倍,尤其要注意的是,其中一半來自最近三十多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蔓延,大量人口轉移到城市生活,總體的結果是能源消耗量劇増。這是二氧化碳激增的原因,香港作為戰後冒起的大都會,無可避免要負部份負任。

有人説:香港祇是地圖上一個點,全球的大問題關我們甚麼事?就此我要提醒大家,香港的人口是地球的千分之一,實在不算少。如果香港是一點,地球也祇有一千點。人為氣候變化現在看來影響人類整體的前途,在這個生死存亡的問題上,一千票中香港持有一票,我們怎能不積極參與拯救地球,同時也等於照顧香港生態足印的健康,以及香港自身的安全。香港人最低限度可以做的就是選擇儉樸生活,超然於物質主義之上,以精神生活質素為依歸。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在一個荒棄石油勘探基地,我碰上了白尾地鴉,牠們在空置的居室之間走動,詭異神秘,以前進入沙漠的考古探險隊,往往就是由白尾地鴉引領他們尋得古代的廢墟。假如我們讓人為氣候變化毁了香港,一萬年後引領考古學家發現香港遺址的會是喜鵲,還是烏鴉?

註一 : 聯合國環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共同建立的組織

註二 : 參看網頁 http://www.ipcc.ch/

註三 : ppm即百萬份之一

2025年1月25日 星期六

洛杉磯災難級野火:原因和啟示


2025年1月7日美國加州洛杉磯開始發生野火(香港慣稱山火),迅速失控擴大,持續半個月有多,至今(1月25日)仍未撲滅,甚至另生新的火頭,截至1月24日已焚毀多達220平方公里土地,相當於大嶼山加上香港島的面積,單在沿岸的Palisades 區,已燒毀過萬棟房屋(註1),篤定成為美國史上損失最慘重的火災。今次火災不只影響一般平民百姓,連億萬富豪也不放過,不少名人豪宅也燒得剩下灰燼,反映天災無情,沒有人可以倖免,又提醒我們,人類違反大自然規律行事會惹來反彈,失衡的自然傷害力強大無比,造成人命和財物的重大損失,在自然面前,所謂「高科技」原來一點用都沒有,根本阻擋不了災難。

詭異大火

加州南部屬於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乾旱,冬天則清涼有雨,因此山火季節通常六月開始、十月或十一月結束,多數年份頭三個月少有山火發生,更遑論頭兩個星期,因此今次事件是十分詭異的例外。根據人造衛星觀測的「火災預警」,今年直至1月9日止的數字已經是2012-2024年每年頭兩個星期平均數的四十倍以上,可以說是來勢洶洶,災難一觸即發,不幸地終於一發不可收拾。

氣候變化

首先加州過去二十多年,經歷了一場千多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註2),有科學家認為這場乾旱與氣候變化有關。洛杉磯地區的植被以草叢和灌木叢為主,長期乾旱導致荒野積存大量乾枯植物,像一個燃料倉庫。

其次是氣候變化為加州帶來新的天氣情況,就是大氣在乾燥和濕潤兩個極端之間快速往返變化,濕潤時期誘發植物生長,乾燥時期則令植物枯萎,化為大量易燃的物料。根據剛好在大火發生那天發表的科學研究結果顯示(註3),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氣候變化已使全球的季度乾濕快速交叉變化現象(新造名詞whiplash,有如快速剎車扭傷頸)頻率增加31-66%,在這個背景下,科學家指加州的火災風險因而增加一倍。

加州在千年大旱之後,2022年和2023年兩年出現了特大降雨,使灌木和草叢等快速生長,2024年夏天卻熱得破紀錄,高溫蒸發對植物不利,加上10 月以來,冬季應該下的雨沒有來,雨量只有正常的4%,造成加州境內大量植物枯萎和變得非常乾燥,使可燃物質堆積,完美展示上述 whiplash境況,成為災難級火災的溫床。

 

兩個主要野火災區:P - Palisades   E – Eaton  (衛星圖片底圖 NOAA)

更不凑巧的是這段日子,洛杉磯剛好受到名為聖安娜(Santa Ana)的季候烈風吹襲,風的上游是美國西部的沙漠,本來就已經乾燥,在跨太平洋海岸山脈後吹向洛杉磯時,下沉過程中變暖和變得更乾燥,今次聖安娜非同凡響,風力達到颶風級別,而且一吹幾天,有報道陣風高達時速160公里,火乘風勢,迅速蔓延得可以說比消防車快,因此火災一旦發生,根本無法控制,一發不可收拾。

人為因素

無論火多大,如果沒有人,就不構成「災」。今次洛杉磯大火的麻煩來自大量民居建在野火蔓延的途徑上。

隨着洛杉磯城市的擴充,愈來愈多人住到外圍,人們又嚮往接近大自然,這些年來不少人陸續住進所謂「荒野與城市介面」wildland-urban interface,這裏建築物和其他人類建構物與未開發的荒野相遇和混合,從火災風險角度看,即是民居建了在被植物燃料包圍的環境之中。由於遷入這些地方的人喜愛自然,在擁有的土地上種了不少樹木,把火災風險再升高一級,加上大部份美國民居是木結構,大火一來就燒過灰飛煙滅,造成徹底的損失。

今之火災發生在山區,在陡峭的地形中,火燃燒得更猛烈,移動得更快,加上山路崎嶇,不方便消防車行駛,為救火增添難度,更令人驚奇的是救火期間,各處出現用盡當地儲水,消防龍頭無水供應,消防員只能眼巴巴看着大火燃燒!

規劃失當

今次的災難級火災帶出一系列問題:為甚麼洛杉磯政府當年會讓大量人口住進本來就有火災風險的地方?土地規劃在甚麼地方出現疏漏?為甚麼政府沒有規定這裏的建築物必須以防火物料建造?為甚麼人口增加,政府沒有建立相應的基礎設施包括道路和足量的儲水庫?

城市規劃不是在紙上劃幾條線就完工,而是需要思慮長遠的可能情景,保障人民在各個新規劃居民點安居樂業,不受各種災害侵擾,洛杉磯大火給我們適時的警示,氣候變化能夠為我們帶來以前想也想不到的新類型災劫,政府必須以遠大的目光前瞻未來的世界,以免為人民帶來不必要和本來可以避免的災難和痛苦。

香港反思

香港正在進行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建設,包括北部都會區和人工島,兩者都將面對氣候變化下海平面上升的衝擊,其中新田科技城項目於2023年新增的「創新科技園區」,規劃在深圳河口洪泛平原上,更要多受深圳河上游來水的威脅,兩個項目都是在明知水淹風險無可避免會上升的情況下規劃出來的,與洛杉磯政府讓大量人口住入明知有野火危險地區異曲同工,同樣沒有為人民的安危着想,錯誤地把人民和財富規劃放置到受未來極端天氣及相連現象衝擊的地區。

在洛杉磯傷害來自野火,在香港傷害來自颱風相連的風暴潮,都是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可預見的未來災害。

政府籌劃未來,必須系統地和科學地認識氣候變化和海上上升,尤其是2023年「創新科技園區」選址地理形勢的突出脆弱性,希望政府為了人民的福祉,擱置人工島和新田「創科園區」(注意:不是指新田科技城全部),千萬不要罔顧自然力量,以致二三十年後香港人要面對類似洛杉磯野火級別的大災難。

註1 The New York Times, 24 January 2025: Maps Tracking Southern California Wildfires.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5/01/08/weather/los-angeles-fire-maps-california.html

註2 Nature (2022): Rapid intensification of the emerging southwestern North American megadrought in 2020–202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2-01290-z

註3 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 (2025)  Hydroclimate volatility on a warming Earth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017-024-00624-z#Sec15

(本文初稿刊於明報 2025年1月11日,本稿內容於1月25日更新,文字略有調整。)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財政預算意見:結構性問題、生態、氣候變化

(2025年1月20日發出)

建議

核心綱領和財政紀律

1. 財政預算必須緊貼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雙碳目標」等核心綱領。

2. 財政預算必須遵循「量入為出」原則,處理結構性問題,尤其是「基本工程儲備基金」近年支出飆升和超出政府財政負荷能力。

處理結構性問題

3. 控制「基本工程儲備基金」年度支出在600-700億元甚至更低水平。

4. 配合國家保護濱海生態政策,消除氣候變化引起海水上升造成的(和本來沒有的)風險,同時促成削減基建工程支出,建議擱置甚至取消:

      a. 大嶼山人工島項目

      b. 位於新田和三寶樹濕地上的「創新科技園區」

5. 擴大「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的功能,涵蓋土木工程以外的「系統建設」(如政府運作深度數碼化),相應更改名稱為「基礎設施儲備基金」 Infrastructure Reserve Fund。

氣候變化

6. 在「基本工程儲備基金」賬預留5000億元,作為保護市民免受氣候災害的工程和系統建設項目的專款。

7. 推出短中長財政措施,保障基層市民在2025至2050年能源零碳化過渡期間有可負擔的電力,提供日常生活的必需能量,短期措施建議透過財政預算給予電費津貼,支援基層市民。


背景資料

國家大局

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

8. 全球氣候變化與生態破壞導致人類生存危機,嚴重程度超越經濟及社會問題,各國都醒覺及採取應對行動,我們國家以「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施政的核心綱領,香港理當遵循。

9. 「生態文明建設」2018年寫入國家憲法,十四五規劃把「生態文明建設」列為六大發展主要目標之一,甚至排在「民生福祉」之前。

10. 2022年二十大報告和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2023年進一步闡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品質發展階段」(註1),有些香港人望文生義以為「高品質發展」指高新科技的經濟活動,這是錯誤的,關鍵在「綠色化」和「低碳化」,必須注意二十大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且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生態文明建設也必須追求高質量。」(註2)

11. 2023年國務院發布《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註3),確認「中共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必須指出:歷史顯示「發展與生態平衡」的說法最終往往是生態被犧牲,國家現在的治國原則是「生態優先」,再不容以「發展」之名搞生態破壞,特區政府需要深入認識,。

生態

12. 國家在保護生態尤其是濕地方面非常進取,為了保護濱海濕地,2018年起,除了黨政軍三方共同批准的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全國省市不得圍填海(濕地包括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註4),2021年底通過濕地保護法(註5)。

13. 十四五規劃第三十七篇,明確全面保護自然岸線,整治修復濱海濕地2萬公頃,粵港澳大灣區列為重點地區之一。

14. 2022年我國擔任《拉姆薩爾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主席和《濕地公約》常委會主席,深度參與和領導公約重要事務,習近平大會致辭時強調了「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和「擴大國際重要濕地規模」,又宣布「保護4條途經中國的候鳥遷飛通道」和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註6)。

15. 2022年我國擔任《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主席,主導通過《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其中目標三:「到 2030年至少30%的 … 沿海和海洋區域」得到有效保護,就此中國建立了「全球濱海論壇」,2023年在江蘇鹽城召開國際會議,彰顯保育概念由傳統「濕地」擴闊至「濱海」,以及國家以行動領導全球保育濱海的決心。

氣候變化

16. 2020年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將採取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是「雙碳目標」。

17. 國家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註7),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標,並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推動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等,必須注意「節約」和「集約」兩個關鍵詞,香港未來發展不可再走追求「量」但是傷害自然生態的粗放型經濟發展舊路,否則偏離國家大方向。

香港情況

施政理念

18. 香港特區對「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認識,處於起步階段,需要盡快提高認識,以及盡早融入施政和財政預算中,今年財政預算應該好好反映這些國家核心綱領。

19. 長期以來,香港社會普遍相信「基建工程、經濟發展、社會安定」這個順序,不過根據長期的經濟數據顯示,1989年以來多項大型工程合共花費一萬六千多億元,最近十多年每年支出逼近一千億元,卻沒有阻止香港GDP年增長率的下降趨勢,近年滑動平均更差不多跌到零(註8),說明基建工程的巨額投資沒有為香港經濟形成新的增長點,反而成為結構性財政負擔,據此政府理應壓縮大型工程支出,把財政資源運用在為香港經濟創造新增長點的範疇。

新田科技城之「創新科技園區」

20. 2023年5月曝光了新田科技城規劃的修訂範圍,覆蓋面積比2021年規劃大增,而且「創新科技園區」轉移入有重要生態價值的新田和三寶樹濕地(圖1),成為破壞生態環境的惡例,更不幸的是這裏是河口洪泛平原,面對風暴潮和氣候變化下海水上升的水淹風險,是最不宜財富密集式發展的地方。既然目前財政拮据,創科用地需求又毫不明朗,應該把這個項目擱置甚至取消,既省錢也保護自然,同時避免為香港增加本來沒有的水淹發展區風險。

 

圖1  新田科技城2021及2023規劃範圍比較圖

21. 其實2021年公布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宣示「城鄉共融」和「積極保育」的規劃原則,重點行動項目包含「促成環境容量提升、跨境生態走廊、為保育而收地,有效及高效執行《策略》」,與生態文明建設非常匹配,是特區政府近年最佳傑作。

22. 2023年「創新科技園區」的新選址佔用與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接壤的濕地保育區和緩衝區,毀掉《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宣示的「積極保育」原則和「促成環境容量提升」重點行動,又在毫無論證及公開宣示的情況下廢掉行之多年的「濕地零淨損失」政策,兩者均嚴重破壞政府威信。

23. 從國家角度看,2023年規劃明顯破壞濕地生態,聲稱在餘下濕地增加生態功能作出補償違反習主席「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的要求,也違反十四五規劃整治修復大灣區濕地的要求,也從根本處違背國家保護全國濕地的國策,藉「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之名大舉破壞濕地,損害「高質量環境」,與國家「高質量發展」逆向而行,更遠遠偏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24. 新田科技城現規劃內佔用濕地部份位於深圳河河口洪泛平原,直接面對颱風風暴潮和氣候變化下海水上升的風險,也面對來自深圳河上游的暴雨洪水和深圳水庫排洪的額外風險。把創科密集的財富安置在濕地和暴露在如此高風險之中,選址十分不智。據知目前工程方案為把整個濕地園區填高至7米,相當於造一個濕地上的人工島,除了工程造價極高,也為周邊地區包括上游深圳城市增加水浸風險,是自己安全,人家捱風險的自私行為。

大嶼山人工島

25. 交椅洲人工島項目牽涉在我國濱海大規模填海,違反目前國家保護濱海濕地的國策,以「國務院通知不適用於香港特區」這種純法律觀點迴避是不合適的。目前全球和國家的目標是至2030年保護30%濱海,此時反過來把濱海填掉興建人工島,將令香港成為保育濱海全國最落後地區和國際的笑柄。政府理應遵循家生態文明建設核心施政綱領,認真配合國家保護濕地和落實《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保護濱海的要求,擱置甚至取消人工島項目。

26. 交椅洲人工島項目也漠視已知的氣候風險:氣候變化將帶來無可避免、幅度頗大和連綿數世紀的海水上升,我於2023年4月9日在明報發文詳細講解了海水上升的科學,並指出發展局犯了科學錯誤(註9),興建大型人工島將為香港大幅增添原本不存在和愈來愈巨大的氣候風險,違反災難管理的基本原則,只此理由項目就足以論證人工島項目理應取消。

應對氣候變化

27. 近兩年的颱風和暴雨事件,警示氣候變化為香港帶來愈趨頻繁的極端天氣(包括高溫、風、雨、風暴潮高水位等),既有的基礎建設將不足以應付新的氣候狀態。應對氣候變化衝擊將需要持續多年的大型工程和先進周全的災害管理系統,必須及早認定備用資金,新加坡政府早有1000億新加坡元的資金方案,地理原因令香港面對比新加坡多的衝擊,包括颱風、風暴潮、海岸線長、斜坡多等,香港需要作出同量級(5000億港元)甚至更大的專項備用資金。

28. 香港政府訂立了2050年零碳排放目標,重要內容是把香港電力零碳化,未來需要停止燃燒煤和天然氣,改為輸入可再生能源發的電,同時輸入在香港以外地方利用可再生能源製造的氫氣(即「綠色氫氣」)用來發電。由於全球的新能源需求與供應不易平衡,未來二三十年電力及其他燃料價格有機會大幅起伏或飆升,政府宜及早制訂政策和推出措施,保障基層市民在能源零碳化過渡期間得到負擔得起的電力額度,提供日常生活的必需能量,概念相當於食水供應有免費的額度,短期措施建議透過財政預算給予電費津貼,支援基層市民。

註1 中央人民政府  2023年7月18日:習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註2 【光明論壇】2023年7月28日: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註3 國務院  2023年1月19日  《新時代中國的綠色發展》

註4 國務院  2018年7月15日:《國務院關於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 

註5 生態環境部  2021年1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 

註6 中央人民政府網,2022年11月5日:習近平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上的致辭 

註7 國務院  2021年10月27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 

註8 林超英  明報  2024年1月19日:財政赤字思考:基建工程與經濟發展的神話破滅 

註9 林超英  明報  2023年4月9日:人工島:發展局搞錯海水上升的科學


2025年1月3日 星期五

2024氣候變化:狼真的來了!


2024年將會寫入氣候變化的歷史(如果將來還有人寫歷史),因為我們見到地球的氣候出現巨大變化,並可能轉移進入一個人類沒有遭遇過的新狀態、一個充滿變數和我們未必能夠適應的危險狀態。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新年致辭中說:「我們剛剛經歷了十年的致命高溫,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就發生在過去十年,包括2024年,氣候崩潰正在發生,我們必須走出這條通往毀滅的道路,我們再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了。」

氣溫破紀錄地破紀錄

雖然2024年12月的全球數據仍有待處理,不過直到11月的氣象資料顯示(註1),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篤定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而且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 1.5°C 以上,即是說突破了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聲稱會竭力守住的界限。檢視過去60年時間序列(圖1),不難看到明顯的上升趨勢始於1970年代後期,最近兩年更出現跳躍上升,全球氣溫一下子就跨過1.5°C門檻。

 

圖1  過去60年全球年平均氣溫相對工業化前水平的變化

2024年數值是暫時估計值,白色線是我加上去的粗略趨勢線

(底圖來源:歐洲中期預報中心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

今次氣候巨變始於2023年6月,全球的月份氣溫屢破紀錄(圖2),7月起至2024年11月,17個月份中有16個月的氣溫數值都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C以上,其中2023年下半年六個月新舊紀錄之間的差距很大,達0.2-0.5°C,是一次跳躍式的「破紀錄地破紀錄」,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的十二個月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年平均氣溫高出1.64°C,是至今最高紀錄。氣象學家看到這個形勢嚇得膽戰心驚,因為跡象顯示全球氣候正在經歷一場突變,人類將要面對自從有文明以來從未見過的新氣候、極端天氣和連鎖反應

進入2024年,氣溫繼續破紀錄,年中之後才穩定下來,相對稍「涼」於2023年,但是繼續徘徊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1.6°C範圍,比2022及以前年份的紀錄依然高出0.2°C之譜。較早時曾經有人估計「拉尼娜現象」出現會把氣溫拉低,可惜現實裏拉尼娜並不顯著,未能把月份氣溫大幅壓下,2024年全年氣溫最終突破了1.5°C這條警戒線。 

圖2  1940年起全球每月平均氣溫相對工業化前水平的變化

(來源:歐洲中期預報中心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

1.5°C有甚麼大不了?答案是:全球會有越來越頻繁和危險的極端天氣事件,包括熱浪、乾旱、野火、暴雨和洪水,過去一年各種由風雨或乾旱造成傷害的新聞報道非常多,大家都應該已經知道了,這裏就不一一重複,不過必須說明:除了直接的人命傷亡,還有連鎖的影響,如:經濟損失、生態失衝、疾病蔓延、糧食短缺、饑荒、難民流徙、旅遊業受損、物流鏈不穩、物價起伏、窮人生活艱難、社會不安定等。聯合國稱:2000至2024年氣候變化已經造成最少四百萬人死亡,其他衝擊如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和海洋酸化等,都將持續幾代人的時光,以及需要數個世紀才有可能恢復過來(註2),

海冰斷崖式減少

不過最令氣象學家擔憂的,恐怕是南極洲周圍南冰洋海冰的斷崖式減少。圖3展示20世紀初至2024年每年南半球冬天(6至8月),南冰洋海冰面積的長期歷史數據,多年來數值有一些波動,但是維持在1600萬平方公里左右,來到2023和2024年卻一下子跌到1400萬平方公里左右,跌幅遠超過往的年際波動幅度,事非尋常。

圖3  南冰洋每年6至8月海冰面積  (來源:climate.gov,註3)

氣象學家一般認為:由於南冰洋完全圍繞南極洲,南半球極地的氣候是相對穩定的,數據也顯示,就算人為氣候變化出現了,幾十年來南冰洋的海冰依然守得住和變化甚少。2023和2024年海冰出現斷崖式劇減,似乎反映全球變暖過了某個臨界點,終於擊破穩定狀態,逼使南冰洋海冰融化。以前海冰反射陽光為地球降溫,但是如今露出了海水,海水會吸收陽光能量,令海洋和其上的大氣層比以前暖,因此熱到冰融的後果竟然是氣候更暖,暖化會變得失控,後果實在不堪切想!這是氣象學家非常擔心的原因。

狼真的來了

2024年迎來突破1.5°C的新氣候時代,後果嚴重,影響深遠,是天大的事,但是環顧世界各地的報道,反應很泠淡,大家似乎被「狼來了」效應影響,進入了「氣候疲累」境界,聽得多習以為常,不當作一回事,不過我必須提醒大家:狼真的來了

為了廣大人民的福祉,我希望我所說的氣候變化沒有存在,基層人民不用受熱浪之苦,低窪地區也可免水淹之災,可惜物質世界運行自有軌跡,不是由人說了算。

到了這個階段,我只能繼續給大家最新資訊,告訴大家氣候變化去到甚麼境地,讓大家包括政府思考:我們必須做甚麼去減緩氣候變化?又必須做甚麼去防禦無可避免的極端天氣?還有關鍵一點:我們不應做錯誤的事,為香港增添本來沒有的氣候風險,例如在海上建一座等待海平面上升水淹的人工島、在深圳河口洪泛平原興建同樣等待海平面上升水淹的「創新科技園區」,其實來到這個階段,這個應該已是「常識」,願望有關當局早日覺醒。

註1 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9 December 2024: Second-warmest November globally confirms expectation for 2024 as warmest year  https://climate.copernicus.eu/copernicus-second-warmest-november-globally-confirms-expectation-2024-warmest-year

註2 United Nations Climate Action: 1.5C: what it means and why it matters. https://www.un.org/en/climatechange/science/climate-issues/degrees-matter

註3 Climate.gov, October 2024: 2024 Antarctic sea ice winter maximum second lowest on record  https://www.climate.gov/news-features/event-tracker/2024-antarctic-sea-ice-winter-maximum-second-lowest-rec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