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5日 星期六

洛杉磯災難級野火:原因和啟示


2025年1月7日美國加州洛杉磯開始發生野火(香港慣稱山火),迅速失控擴大,持續半個月有多,至今(1月25日)仍未撲滅,甚至另生新的火頭,截至1月24日已焚毀多達220平方公里土地,相當於大嶼山加上香港島的面積,單在沿岸的Palisades 區,已燒毀過萬棟房屋(註1),篤定成為美國史上損失最慘重的火災。今次火災不只影響一般平民百姓,連億萬富豪也不放過,不少名人豪宅也燒得剩下灰燼,反映天災無情,沒有人可以倖免,又提醒我們,人類違反大自然規律行事會惹來反彈,失衡的自然傷害力強大無比,造成人命和財物的重大損失,在自然面前,所謂「高科技」原來一點用都沒有,根本阻擋不了災難。

詭異大火

加州南部屬於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乾旱,冬天則清涼有雨,因此山火季節通常六月開始、十月或十一月結束,多數年份頭三個月少有山火發生,更遑論頭兩個星期,因此今次事件是十分詭異的例外。根據人造衛星觀測的「火災預警」,今年直至1月9日止的數字已經是2012-2024年每年頭兩個星期平均數的四十倍以上,可以說是來勢洶洶,災難一觸即發,不幸地終於一發不可收拾。

氣候變化

首先加州過去二十多年,經歷了一場千多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註2),有科學家認為這場乾旱與氣候變化有關。洛杉磯地區的植被以草叢和灌木叢為主,長期乾旱導致荒野積存大量乾枯植物,像一個燃料倉庫。

其次是氣候變化為加州帶來新的天氣情況,就是大氣在乾燥和濕潤兩個極端之間快速往返變化,濕潤時期誘發植物生長,乾燥時期則令植物枯萎,化為大量易燃的物料。根據剛好在大火發生那天發表的科學研究結果顯示(註3),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氣候變化已使全球的季度乾濕快速交叉變化現象(新造名詞whiplash,有如快速剎車扭傷頸)頻率增加31-66%,在這個背景下,科學家指加州的火災風險因而增加一倍。

加州在千年大旱之後,2022年和2023年兩年出現了特大降雨,使灌木和草叢等快速生長,2024年夏天卻熱得破紀錄,高溫蒸發對植物不利,加上10 月以來,冬季應該下的雨沒有來,雨量只有正常的4%,造成加州境內大量植物枯萎和變得非常乾燥,使可燃物質堆積,完美展示上述 whiplash境況,成為災難級火災的溫床。

 

兩個主要野火災區:P - Palisades   E – Eaton  (衛星圖片底圖 NOAA)

更不凑巧的是這段日子,洛杉磯剛好受到名為聖安娜(Santa Ana)的季候烈風吹襲,風的上游是美國西部的沙漠,本來就已經乾燥,在跨太平洋海岸山脈後吹向洛杉磯時,下沉過程中變暖和變得更乾燥,今次聖安娜非同凡響,風力達到颶風級別,而且一吹幾天,有報道陣風高達時速160公里,火乘風勢,迅速蔓延得可以說比消防車快,因此火災一旦發生,根本無法控制,一發不可收拾。

人為因素

無論火多大,如果沒有人,就不構成「災」。今次洛杉磯大火的麻煩來自大量民居建在野火蔓延的途徑上。

隨着洛杉磯城市的擴充,愈來愈多人住到外圍,人們又嚮往接近大自然,這些年來不少人陸續住進所謂「荒野與城市介面」wildland-urban interface,這裏建築物和其他人類建構物與未開發的荒野相遇和混合,從火災風險角度看,即是民居建了在被植物燃料包圍的環境之中。由於遷入這些地方的人喜愛自然,在擁有的土地上種了不少樹木,把火災風險再升高一級,加上大部份美國民居是木結構,大火一來就燒過灰飛煙滅,造成徹底的損失。

今之火災發生在山區,在陡峭的地形中,火燃燒得更猛烈,移動得更快,加上山路崎嶇,不方便消防車行駛,為救火增添難度,更令人驚奇的是救火期間,各處出現用盡當地儲水,消防龍頭無水供應,消防員只能眼巴巴看着大火燃燒!

規劃失當

今次的災難級火災帶出一系列問題:為甚麼洛杉磯政府當年會讓大量人口住進本來就有火災風險的地方?土地規劃在甚麼地方出現疏漏?為甚麼政府沒有規定這裏的建築物必須以防火物料建造?為甚麼人口增加,政府沒有建立相應的基礎設施包括道路和足量的儲水庫?

城市規劃不是在紙上劃幾條線就完工,而是需要思慮長遠的可能情景,保障人民在各個新規劃居民點安居樂業,不受各種災害侵擾,洛杉磯大火給我們適時的警示,氣候變化能夠為我們帶來以前想也想不到的新類型災劫,政府必須以遠大的目光前瞻未來的世界,以免為人民帶來不必要和本來可以避免的災難和痛苦。

香港反思

香港正在進行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建設,包括北部都會區和人工島,兩者都將面對氣候變化下海平面上升的衝擊,其中新田科技城項目於2023年新增的「創新科技園區」,規劃在深圳河口洪泛平原上,更要多受深圳河上游來水的威脅,兩個項目都是在明知水淹風險無可避免會上升的情況下規劃出來的,與洛杉磯政府讓大量人口住入明知有野火危險地區異曲同工,同樣沒有為人民的安危着想,錯誤地把人民和財富規劃放置到受未來極端天氣及相連現象衝擊的地區。

在洛杉磯傷害來自野火,在香港傷害來自颱風相連的風暴潮,都是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可預見的未來災害。

政府籌劃未來,必須系統地和科學地認識氣候變化和海上上升,尤其是2023年「創新科技園區」選址地理形勢的突出脆弱性,希望政府為了人民的福祉,擱置人工島和新田「創科園區」(注意:不是指新田科技城全部),千萬不要罔顧自然力量,以致二三十年後香港人要面對類似洛杉磯野火級別的大災難。

註1 The New York Times, 24 January 2025: Maps Tracking Southern California Wildfires.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5/01/08/weather/los-angeles-fire-maps-california.html

註2 Nature (2022): Rapid intensification of the emerging southwestern North American megadrought in 2020–202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2-01290-z

註3 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 (2025)  Hydroclimate volatility on a warming Earth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017-024-00624-z#Sec15

(本文初稿刊於明報 2025年1月11日,本稿內容於1月25日更新,文字略有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