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8日 星期一

無聊研究系列:玄奘法師印度回國記 (五) 走出葱嶺

上接 (四) 東渡帕米爾高原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21/01/blog-post_21.html 

7.     朅盤陁國至烏鎩國 

14  朅盤陁國至烏鎩國路線

玄奘從朅盤陁國石頭城出發,仍需穿越葱嶺最東邊一道廣闊山脈,才能進入塔里木盆地,在烏鎩國即今莎車接上絲綢之路南線,這段路線參照侯楊方教授的工作(註4)。

 《大唐西域記》:「(石頭)城東南行三百餘里,至大石崖。」 

15  坎達爾山口衛星立體圖像,大致望向東北

塔什庫爾干東南方向是連綿的雪嶺,對應玄奘的「大石崖」,只有一個山口可能穿越,即坎達爾山口(北緯37°34’2”  東經75°49’11”,見圖15),從塔什庫爾干出發,需先向東南走約20公里,轉向東經烏谷里亞特山口進入寬闊河谷,復向東南到坎達爾山口山腳,玄奘稱「三百餘里」,地圖量得約60公里,數字比例56之間,翻過雪嶺後,山勢大致向下,玄奘稱這邊為「葱嶺東岡」。

《大唐西域記》:「大崖東北,踰嶺履險,行二百餘里,至奔(逋論反)穰舍羅,唐言福舍,葱䕘東岡,四山之中,地方百餘頃,正中墊下。」 

16  大石崖至奔穰舍羅路線

過雪嶺後走進河谷順勢走向東北,隨後折向東進入兩邊山嶺高聳的狹窄河谷,對應「大崖東北,踰嶺履險」描述,奔穰舍羅定於今大同鄉(北緯37°40’0”  東經76°9’40”),大同鄉是這段河谷內最大的平地,剛好在四座陡峭山峰之中(圖18),地形非常配合「四山之中 … 正中墊下」的描述。從坎達爾山口至此,玄奘稱「二百餘里」,地圖量得約40公里,數字比例56之間,其平地範圍長條帶狀,寬約400米,長約3公里,面積120公頃,相當於唐代的40頃,少於玄奘「地方百餘頃」的描述,不過我們注意到一般理解1公里約為2唐里,但是玄奘在回國途中公里和「里」的比例在57之間,反映很有可能他離開故國多年,心中的「里」和「頃」的概念變小了,原來的40唐頃,感覺變大了幾倍成為「百多頃」是有可能的。 

17  奔穰舍羅(今大同鄉) 衛星立體圖像,大致望向北偏西
「四山之中 .. 正中墊下」,號碼 1,2,3,4 標記四周山峰

《大唐西域記》:「從此東下葱嶺東岡,登危嶺,越洞谷,谿徑險阻,風雪相繼,行八百餘里,出葱嶺,至烏鎩國。烏鎩國周千餘里,國大都城周十餘里,南臨徙多河。」 

18  奔穰舍羅至東出葱嶺路線

離開奔穰舍羅即大同鄉,東行5公里抵葉爾羌河,往北走不遠遇上來自東面的另一支流,《法師傳》記錄一宗事故:「逢群賊,商侶驚怖登山,象被逐溺水死」,相信在這一帶發生,因為山中行程只有這段葉爾羌河,才有足夠寬度和水深造成大象溺斃。

19「登危嶺,越洞谷」衛星立體圖像,大致望向東

往東上溯支流,衛星立體圖像(圖19)顯示山谷狹窄崎嶇,配合「登危嶺」,輾轉抵達源頭分水嶺,即庫爾干山口(北緯37°40’0” 東經76°9’40”)。

圖20  「越洞谷,谿徑險阻」衛星立體圖像,大致向西望

翻過山口下坡不遠折向東,進入兩邊山勢𨺗峭的谷道,穿過後視野稍為開闊,與「越洞谷」匹配,此後沿小河先向北後向東(圖20),在狹窄蜿蜒的山峽穿行,配合「谿徑險阻」形容,去到山脈東邊,完成東渡葱嶺行程。 

離開葱嶺後,玄奘接上先前在山中曾經渡過的徙多河(葉爾羌河),向東北走抵達烏鎩國,即今位於葉爾羌河北岸的莎車,配合「國大都城南臨徙多河」之說。由奔穰舍羅至烏鎩國玄奘稱「八百餘里」,地圖量得約160公里,數字比例在56之間。 

來到烏鎩國,玄奘接上了傳統絲綢之路的南線,只需向東經過各個綠洲國家,便回到唐朝國境,此段路線早有眾多學者研究,不必再寫。 

8.    總結 

玄奘自古印度回唐朝國境,大部份路程在山嶺之中行進,《大唐西域記》和《法師傳》文字簡潔,原以為難以確定仔細的路線,不過在審視現代衛星圖像尤其是立體圖像後,明白受制於地形和限於當時的交通條件,玄奘基本上選擇不多,必須根據歷代旅者積累的經驗和信息,循着特定河谷行走,偶爾溯源盡頭,跨過分水嶺往下一河谷,在面對雪嶺橫亙之處,則必須穿越少數可渡之山口,因此文字雖少而路線結果能夠頗為肯定,。

整個行程中,各段路對比玄奘的里數與地圖上的公里數,得到比例3至7不等,而5至7居多,與一般理解 一唐里約半公里即比例為2頗有差距,因此令我重複核對但改變不了數字,似乎顯示玄奘長居印度後,心中的「里」大幅縮短,沒有在其他文獻見過這方面的說法,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種發現。

今回寫《玄奘法師印度回國記》,開始時只靠自己摸索,略感孤獨,寫到玄奘進入帕米爾高原時,得知旅行家陳達達先生早有親歷現場實證古書對帕米爾的記載,又獲悉侯楊方教授做了絲綢之路精準復原研究,陸續發現同好不少,不再孤單!

在疫症瀰漫之際,人身困在侷促空間之內,得以神遊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廣闊時空,胸懷得以抒展,算是緣份。


1     《大唐西域記校注》 玄奘、辯機撰  季羡林等校注  中華書局 2000

2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慧立撰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02(版本1.2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20/T50n2053.pdf

3     澎湃新聞,20145月:侯楊方:追尋玄奘,在帕米爾復原絲綢之路  http://m.thepaper.cn/kuaibao_detail.jsp?contid=1285744&from=kuaibao

4     復旦大學絲綢之路地理信息系統  http://silkroad.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