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肆虐,不能到處跑,因作無聊研究,在人造衛星圖片中描繪唐代玄奘法師印度學佛後回國的路線,篇章頗長,分段上載,讓大家也可嘗試在電腦衛星圖片中突破蝸居,遨遊古今中外。)
1.
簡要
公元643年(唐貞觀十七年),玄奘法師向印度戒日王道別回國,途經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在阿富汗東北進入興都庫什山脈,登上帕米爾高原,進入今新疆,繞行塔里木盆地南緣,在敦煌回歸唐境,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春返抵長安。
玄奘回國走的路線相當大部份在山嶺中行走,與往印度時主要走在絲綢之路上的城市之間,有很大分別,以往單靠歷史文獻推論玄奘回國路線,是不可能的任務,本文以衛星圖像信息補充前人的研究,希望把部分路段的路線劃得相對精細,並以衛星圖像方式展示提供直觀的信息。
2.
方法
本文的原始參考是玄奘和辯機合撰的《大唐西域記》,記載玄奘往來印度的歷程,季羡林等花了極大氣力考據中外眾多典籍,推論書中所提地名對應的外文名字及位置,記在《大唐西域記校注》(註1),以下簡稱《校注》,對於斷定玄奘的行程有重大貢獻,可惜他們沒有當今互聯網上的浩瀚地理信息,無法確定個別國、城的方位,在地形比較複雜的地區難定行走路線,留下了一些空白。
閱讀《大唐西域記》需要留意一點,”記讚” 篇說明:「書行者,親遊踐也,舉至者,傳聞記也」,即是有用「行」字的國家玄奘親自去過,只用「至」字則只是聽聞的資料,不少書籍忽視此點搞錯了玄奘的路線,包括《校注》書末的附圖。
另一重要參考是《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註2),以下簡稱《法師傳》,是玄奘弟子慧立撰的傳記體著作,為玄奘的行程提供了額外信息,有助推斷部分路線的具體情況。
本文利用了最新網上的衛星圖像,從太空看山脈、河流、植被、農耕、城鎮、道路,以及從現代地圖取得當今的地方名稱,對比《大唐西域記》、《校注》和《法師傳》的描述,推斷和敲定各國、城在衛星圖片裏的位置,至於旅途走在山脈之中的部分,考慮到歷代旅者會憑累積的經驗,選定配合地形和相對容易行進的路線,一般會選用河谷穿越,本文藉着反覆檢視立體衛星圖像,劃出較貼近地理環境的推斷路線。
3.
出印度境至迦畢試國
《大唐西域記》:「復此(伐剌拏國)西北踰大山,涉廣川,歷小城邑,行二千餘里,出印度境,至漕矩叱國
… 國大都城號鶴悉那 … 從此北行五百餘里,至弗栗恃薩儻那國…從此國東北,踰山涉川,越迦畢試國邊城小邑,凡數十所。」
首先說明,玄奘時的「印度」包含今巴基斯坦地域,《大唐西域記》明確指玄奘從伐剌拏國走西北方向穿越山脈「出印度境」,《校注》定伐剌拏國為今巴基斯坦國Bannu,《大唐西域記》稱伐剌拏國當時役屬迦畢試國,玄奘離開當時的印度進入了今阿富汗國,北行去到迦畢試國,《校注》稱古地名為Kapisi,亦作Kapisa,即今阿富汗中部城市Bagram一帶大片綠洲,該地東部現劃歸Kapisa省,顯然「迦畢試」名字傳承一千多年至今。
《法師傳》:「如是二十餘日行至呾叉尸羅國
… 又西北行三日至信度大河 … 法師乘象涉渡 … 法師與迦畢試王相隨,西北行一月餘日(。)至藍波國境,王遣太子先去
… 王與法師漸發 … 自此復正南行十五日往伐刺拏國禮聖跡,又西北往阿薄健國,又西北往漕矩吒國,又北行五百餘里至佛栗氏薩儻那國,從此東出至迦畢試境。」
《法師傳》為行程提供較多資料,玄奘離開古印度途中經過呾叉尸羅(《大唐西域記》稱呾叉始羅,今巴基斯坦Taxila),三天路程約60公里抵信度大河(今印度河 Indus River)南岸,乘象渡河,在北岸與迦畢試王會合,其後行程資料較多但有點撲朔迷離,《校注》稱「以這段記載的順序行程、方向和實際的地理相對比,頗為費解」,以下嘗試梳理出一些頭緒。
|
圖1 呾叉始羅至迦畢試路線 |
呾叉始羅至印度河距離約60公里,即玄奘每天約走20公里,從此往藍波國(《大唐西域記》稱濫波,今阿富汗Laghman省),距離二百餘公里,應該只需十多天,《法師傳》卻稱用了一個多月到「藍波國境」,不合情理。消除矛盾的方法是作以下理解:(一)「一月餘日」是指迦畢試王陪伴玄奘同行回本國「都」的時間,而「都」根據《校注》是今Bagram,(二)抵達藍波國境,王遣太子先經藍波直接回國籌備歡迎之事,(三)王和玄奘「漸發」,走了一條迂迴的長距離路線,「自此南行」的「此」就是與王子分道揚鑣的「藍波國境」。就文字而言,於「一月餘」後斷句,可以解開多年來的謎團。
注意到《法師傳》提到藍波國時多了「境」字,我理解為只到了其外圍,位置可定為《大唐西域記》所載古國健馱邏的都城布路沙布邏,《校注》定為今巴基斯坦國白沙瓦 Peshawar,玄奘當年前往印度途中曾經此國,以及稱其已衰落多時和役屬迦畢試國,因此可視為隣近藍波國(同樣附屬迦畢試國)境內,如果我們把往迦畢試的迂迴行程以此地為起點,則《法師傳》所記就完全配合地理形勢,以下詳述。
從渡印度河處經 Peshwar 南下至伐剌拏國,《校注》定為今巴基斯坦有對音關係的 Bannu,距離約270公里,依《法師傳》說用了十五天,每天稍少於20公里,與先前速度相若。
漕矩叱國都城鶴悉那,《校注》定為今阿富汗境有對音關係的
Ghazni,位於 Bannu 西北偏西,兩地隔了廣闊山脈,仔細觀察立體衛星圖像及參考現今道路,玄奘離開 Bannu 後,應先循西北方向河谷上山,經過山中高原綠洲 Khost,對應《法師傳》提到的阿薄健國,再溯流而上,去到山脈西側分水嶺高點,順山勢下坡走到 Ghazni,全程約300公里,《大唐西域記》說「行二千餘里」,1公里約為玄奘七里,與一般說一公里兌約兩唐里有很大分別,以後我們會再看這個比例。
從Ghazni「北行五百餘里」所到的弗栗恃薩儻那國,《校注》稱「學術界就此國方位問題尚無定論」,其都城也「方位不明」,從Ghazni 出發北上,基本上走在隱約的河谷之中(圖1),以1公里兌七里計算,弗栗恃薩儻那國當在 Ghazni
北約80公里附近,衛星圖片所見,此處有一片稍大綠洲名 Baraki Barak,名字裏的 Baraki 與「弗栗恃」有彷彿的對音關係,相信即該國所在。
|
圖2 弗栗恃薩儻那國至迦畢試路線 注意:北方向右 |
從 Baraki Barak 出發,循河谷下行,方向大致為北偏東,與《大唐西域記》的「從此國東北」吻合,沿途有小型綠洲數處,穿越一些小山嶺後進入今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地區,原是喀布爾河滋潤的綠洲,衛星圖片所見灰色是城市化的結果,從喀布爾往 Bagram,衛星圖片可見一條由從山脈東流的數條小河滋潤的綠色走廊,走這段路要翻過一些小山嶺和重複跨過小河,沿途有數個小綠洲,過程配合「從此國(按:弗栗恃薩儻那國)東北,踰山涉川,越迦畢試國邊城小邑,凡數十所」的描述,至於上引《法師傳》最後一句「從此東出至迦畢試境」,對照《大唐西域記》之「從此國東北」,疑「出」乃「北」之誤植。
由渡印度河處至迦畢試國行程約800公里,以每天走20公里計,需時40天,與「一月餘日」配合,至此玄奘低達今阿富汗中部。
下接:(二)阿富汗北越興都庫什山脈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21/01/blog-post_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