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0日 星期四

禁食令與即時有效繁殖率

昨天「遍地開餐」景像令不少人對疫境感到沮喪,防疫必須不損人民生活尊嚴,否則全民失去抗疫動力,有害無益。


其實幾星期來的措施已見成績,香港大學的「即時有效繁殖率」指數已由月初 4左右,跌到最近的 1,再堅持一下就跌到 1 以下,疫情會退潮,忽然的「禁食令」,沒有注意科學數據的信息

政府宜盡快檢視「禁食令」對控制疫情的得與失,急速調整。

至於我們普通人,既遵守防疫自律,也據科學抱持合理樂觀。

資料來源:https://chp-dashboard.geodata.gov.hk/covid-19/zh.html

 

2020年7月25日 星期六

大家防疫努力見成績,目標切斷傳播鏈!


上星期談疫情,鼓勵大家相信努力防疫有回報,一個星期又過去了,連續四天確診超過一百,大家擔心更多,讓我們看圖表。 

數據用 semi-log 圖表展示,是找尋數據幾何級數上升速率的標準方法,月初確診數字的上升速率是「三、四天雙倍」,11日至今兩星期,下降到約「八天雙倍」,雖然我們暫時未能把上升速率減到零,但是爭取了一些時間,讓醫管局籌備接收更多的新冠肺炎感染者,也讓政府籌備安置更多需要隔離的密切接觸者,包括相關安老院的長者們。

如果不是711日後大家奮起自覺嚴格執行防疫措施,按先前的升勢,現在理應每天數百宗確診,醫院早已逼爆,其他重病患者會得不到必要治療,如今壓下了升勢,醫院仍穩定運作,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因此大家的努力完全沒有白費。

凡事看正面,我們全體努力防疫已見成績,再堅持一會,便能把傳橎鏈切斷!


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

世界變,人工島豈能不變?

年立法會因為程序等問題沒有通過東大嶼人工島的工程研究撥款申請,但是這個項目既無需要又製造問題,根本就應該立即和從此擱置。

宣傳東大嶼人工島是打救香港唯一方案的人們,假設了:香港比內地優越,內地人會爭着來香港,香港人口不斷增加,全世界包括香港的經濟持續增長,經濟增長必須土地,以及香港再無土地建屋,以前我已多次論證他們的錯誤(註1)。 

過去一年多,世界和香港本身都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向這些假設多踩幾腳,堅持建人工島遠遠落後形勢! 

香港捲入中美矛盾的旋渦,經濟蒙上陰霾,2019年中起香港社會動蕩,內地遊客卻步,嚴重打擊經濟,2020年更慘,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客運癱瘓,6月旅客數字按年下跌99.7%,慘不忍睹,香港人的正常生活秩序打亂,重創本地經濟,失業飇升,全球經濟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預告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5%(註2),或比1930年代大蕭條還差,恢復經濟需時多年,目前全球蘊釀經濟模式大改組,將會衝擊香港,如果我們不懂得有所作為,隨時在轉型中受損,經濟規模收縮近在眼前,何來土地需求?內地大規模填海後丟空養草早有前科,導致2018年起全中國嚴禁填海破壞生態(註3),香港不應走法律罅,成為全國填海破壞生態的最惡劣城市 

人工島推動者主觀以為內地人會千方百計來香港定居,令人口持續上升,他們論證人工島時假設香港人口920萬,但是統計處最新推算香港人口頂峰是822萬,少了一百萬!隨着內地經濟騰飛,香港比內地優越之說已難立足,內地人口2035年或更早見頂,來港定居動機更小,近來甚至有香港人認為內地抗疫工作較佳,決定轉移到內地避疫,加上香港社會動蕩令新一波移民潮興起,雪上加霜,如今連統計處的推算都可能偏高,因此根本沒有需要建人工島去安置想像出來的一百萬人 

在氣候變化和海水上升的宏觀背景下,建人工島為香港增添本來不存在的額外水淹風險,何苦呢?而且興建時必須防禦2100年海水上升1.5米和下世紀末2200年上升5.1米(註1),以現時標準建人工島,將來要不斷加高,但是建屋後怎樣加高? 

最後是保安問題,以兩條通道連接孤島到港島和大嶼山,少數的連接點容易成為攻擊者緊扼的咽喉,造成交通癱瘓,過去一年我們見識過,如果我們規劃在新界大片土地以交通網絡方式發展,則可避免,在海中建孤島反映毫無保安思維 

世界大變,東大嶼人工島豈能不變?既無需要又製造問題,應該從止不再討論。 


1     《草雲居》,20191220日:大嶼人工島:沒有需要,也製造風險

2     IMF, June 2020: World Economic Outlook Update

3     中央人民政府網站,2018725日:《國務院關於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



2020年7月20日 星期一

零碳排放新經濟系列:氫氣燃料時代來臨


與朋友傾談,每次提到為了防止氣候災難,香港必須在2050年前把二氧化碳排放減至「零」(註1),他們都非常驚訝,反應是:「嘩!點可能?」

是的,這個目標超乎常人想像,但是為了人類自救,必須做,沒有選擇,問題只是怎樣做。

我們沒有要求明天立即做到零二氧化碳排放(零碳),到2050有三十年時間,我們可以分階段逐步向前,先用天然氣代替煤發電減少排放,稍後用「零碳能源」取代天然氣,汽車方面可先用混能後轉電動,由於將來電力來自零碳能源,這樣運輸也達到零碳效果,這様全港便整體走向零碳。

但是「零碳能源」是甚麼?在香港可以是太陽能或風力發電,可惜受制於地理,只能應付目前電力需求的半成左右,其餘九成半呢?最近兩三年世界各國形成了對未來新燃料的共同看法,倚靠可再生能源發電,除了就地使用,還可用來分解水製造氫氣,是謂「綠色氫氣」 GREEN HYDROGEN,以類似運輸液態天然氣的方法送到可再生能源不足的地方,例如香港、日本和韓國,燃燒發電及用於其他領域,如運輸、工業和家用燃氣。從氣候角度看,綠色氫氣的好處是:用可再生能源製造不涉化石燃料,燃燒後變成水,沒有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是零碳燃料

日本是全球第一個發表「基本氫氣策略」的國家(註2),終極目標是建立以氫氣為基礎的新社會,以綠色氫氣取代化石燃料,主要靠輸入,少部份本土生產。

日本基本氫氣策略(2017年宣布) 


日本已經搶先起步了,成為氫氣燃料時代的領導者,第一代氫氣燃料電池汽車已經面世,今年三月建成目前全球最大太陽能綠色氫氣廠(註3),也與澳洲開展了跨國氫氣供應鏈(製造、儲存、海運)示範項目(註4),中長期目標方面,2030年預計建成商業化國際液態氫供應鏈,綠色氫氣發電達到1 GW水平,氫氣燃料電池汽車數目達80萬部等,2050年預計氫氣發電達15-30GW,取代天然氣發電,氫燃料電池汽車則全面取代燃油車,路線圖有板有眼,實斧實鑿,政府投入大量資源支持研發和提供政策框架,發揮「官商產學研」的協同效應,務求成功實現這個劃時代轉變 
日本福島太陽能綠色氫氣廠(2020建成)


澳洲是煤的出口大戶,但是明白「去化石燃料時代」到臨,勢不可擋,沒有故步自封,而是順勢而行,去年(2019)年底宣布了澳洲的國家氫氣策略(註5),善用本國太陽能取之不盡的優勢,大力投資建立和擴大本土綠色氫氣生產能力,提供政策框架建立本土氫氣基礎建設作為氫氣出口的基礎,以及聯同潛在入口國家共同建設國際氫氣供應鏈,至今年五月,已經跟日本、韓國、新加坡政府建立合作關係,商界也參與了國際合作項目(見上),對澳洲來說,轉型綠色氫氣出口,成功則國家繼續富庶,失敗則淪為窮國,是國運所繫,綠色氫氣事業不容有失,因此我們可以確信將來綠色氫氣供應十分有保障

傳統石油大國沙地阿拉伯跟澳洲一樣,接受去化石燃料大勢,藉沙漠陽光充沛優勢,快速加入綠色氫氣生產行列,7月初剛宣布興建一座「全球最大」的綠色氫氣廠(註6),2025年投產,出口世界各地,項目特色是面對重型汽車市場,預計支援20,000架氫氣燃料電池巴士。

環顧全球,根據能源市場今年4月的分析(註7),綠色氫氣蔚然成為熱潮,去年11月至今年3五個月之內,項目數目大幅升到三倍,其中17項用電超過100 MW,分布在澳洲、德國、荷蘭、葡萄牙、巴拉圭、英國和美國,已知項目合計用電8.3 GW,是現時的31倍,再生能源不限於太陽能,也包含風能。

經過多年技術醞釀,全球綠色氫氣產業過去一年出現巨變,趁着遏止氣候災難的需要,綠色氫氣進入了起飛階段,向成為主流燃料邁進,種種事實證明:綠色氫氣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實實在在的新時代零碳燃料大趨勢

與我們處境差不多的新加坡,政府洞察大勢,已經起動向綠色氫氣經濟轉移(註8),甚至以勇進的事業心,採取措施建立區域綠色氫氣技術中心地位,以及借助掌握綠色氫氣供應,鞏固新加坡的國際航空和航運中心地位,反觀香港,政府仍在遲疑觀望,令人心急如焚。

在急遽變化的時代,先發者王,後發者一無所有,祈望香港政府立即啟動綠色氫氣相關工作,下大決心領導全社會向綠色氫氣經濟轉移,否則在零碳新經濟時代裏被世界遺忘,則噬臍莫及。 

1     嚴格來說,應該講「溫室氣體排放」,二氧化碳之外,還有甲烷、氮氧化合物等也是溫室氣體,大份造成氣候變化,不過我們通常把它們的溫室效應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來討論,為了行文方便,「減碳」代表了減所有溫室氣體。

2     METI, Japan, 2017: Basic Hydrogen Strategy (key points)  https://www.meti.go.jp/english/press/2017/pdf/1226_003a.pdf

3     Japan government, 27 May 2020: Giant leap towards a hydrogen society.  https://www.japan.go.jp/tomodachi/2020/earlysummer2020/hydrogen.html

4     FuelCellsWorks, 7 November 2019: Japan-Australia hydrogen energy supply chain pilot project begins.  https://fuelcellsworks.com/news/japan-australia-hydrogen-energy-supply-chain-pilot-project-begins/

5     Australian Government, November 2019: Australia’s National Hydrogen Strategy.  https://www.industry.gov.au/data-and-publications/australias-national-hydrogen-strategy

6     Recharge, 7 July 2020: Saudi Arabia plans $5bn ‘world’s largest’ green hydrogen plant to fuel global bus and truck fleets.  https://www.rechargenews.com/transition/saudi-arabia-plans-5bn-worlds-largest-green-hydrogen-plant-to-fuel-global-bus-and-truck-fleets/2-1-839532

7     gtm, 9 April, 2020: Green hydrogen pipeline surges on a wave of announced mega-projects.  https://www.greentechmedia.com/articles/read/mega-projects-help-double-green-hydrogen-pipeline-in-just-five-months

8     《草雲居》,2020618日:減碳氫氣經濟時代 香港必須奮力追上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20/06/blog-post_18.html


2020年7月18日 星期六

回顧一周疫情,努力有回報


大家的努力發揮了作用! 

 

上星期擔心過新增確診數字幾何級數上升,幸好全港市民迅速主動反應,加強防疫,七天過去,在 semi-log 圖表中,上升趨勢放緩,爭取了多些時間給醫護人員準備,不過以現時上升速率,依然很快令隔離病床飽和,所以仍需堅持防疫。


相比其他地方一發不可收拾,香港人確勝一籌!


2020年7月11日 星期六

瘟疫捲土重 - 幾何級數上升中


冠狀病毒病似乎捲土重來,為了方便大家比較量化地感應情況,畫了一個每天新增確診數字圖供參考,注意左面垂宜軸不是 1,2, 3, 4 ... 一步一步增加,而是1, 10, 100 ... ,以十倍級別增加,



7月1日及2日及之前的飄忽高峰,大概可以算到海外輪入的賬,但是後來的穩步上揚恐怕就要連繫到本地的感染和擴散了,過去十天左右的總體趨勢接近直線,反映所謂幾何級數的增長,速率是不用十天達到十倍,如果不作反應,十天後可以變成每天幾百,而一線抗疫病床只有一千張左右,是應付不了的,這是張竹君醫生在記者會表示憂慮的基本原因。

第一波病毒來襲時,曾經出現類似情況,我們同心協力把曲線壓下去,今次我們要再來一次,以緊守嚴防切斷病毒傳播。

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零碳排放新經濟系列:香港零碳排放不是夢


氣候變化正迅速向氣候災難狀態轉移,立即行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簡稱減碳)是全球人類自救的第一步 

香港仍然有很多人指講「減碳」的人「離地」,聽到人說必2050年達到零碳排放更嗤之以鼻,認為是癡人說夢,他們認為經濟最緊要,以為零碳排放會沒有電、沒有油,社會動不了,哪裏有經濟?人怎能生活? 

現實是全球出現了對氣候災難來臨的覺醒,無數人明白減碳是必由之路,同時科技回應了時代需求,近年低耗能電器大量面世,包括冷氣機、雪櫃等,無碳排放能源的開發也在急速邁進,如太陽能、風能、能量儲存技術等,只要有決心,我們三十年之內達到零碳排放不是夢。

香港智庫「思匯」前幾天發表了2050年零碳排放之路」報告(註1),研究顯示香港2050年達到零碳排放是做得到的,建議的方案包括採用零碳能源、提高建築物及交通運輸的能量效率,以及透過碳交易抵消少量難以避免的碳排放,附圖展示各個因素與減碳的關係及貢獻 

20172050與能量有關碳排放的變化 (底圖:思匯)


 
「能源除碳」是關鍵,思匯報告列出的零碳能源選項,涵蓋本地可再生能源、香港投資外地可再生能源生產的電力通過電網輸入、輸入外地核電,以及輸入外地由可再生能源生產的氫氣(可以稱為「綠色氫氣」)並用以發電等,其中綠色氫氣話題不久前我寫過(註
2),新加坡政府已經起步研究,所以不是空想而是過去兩年間迅速冒升的新能源選項,所謂「外地」不單指廣東或其他省份,也包含擁有大量太陽能資源的澳洲、亞洲西南部(如阿拉伯地區)等,報告沒有列明各個選項的貢獻比例,因為到時用甚麼發電,最終要視乎科技發展,以及考慮可靠性和價格等因素。

提高建築物能量效益也是減碳重要環節,例如採納高效冷卻系統、智能屋宇管理、提高建築物節能標準、改造舊建築物等,交通運輸的減碳措施,則包括城市設計讓人住近工作、鐵路為主、低碳/零碳汽車等。

以上只是思匯報告的概括描述,詳細內容需要閱讀原文,無論如何,研究報告明確顯示:可再生能源科技的快速成熟提供了通往零碳排放之路,到達目的地只需要香港社會認定目標向前行。

我比思匯更樂觀,因為思匯的報告沒有考慮香港人的減碳意志,如果我們都積極主動在生活中大幅減少消耗能量,則香港取得的總減碳量比附圖顯示還要多! 

香港減碳之路已擺在眼前,向前行需要:政府下定決心推行政策、市民熱心參與節能減廢、商界用心降低業務的碳足印、社會團體同心推廣減碳教育。 

對氣候災難的全球醒覺逼着各國踏上2050年零碳排放之路,香港不能置身事外,更何況有路可走,不是夢想。社會全動員,香港一定做得到。 

1     Civic Exchange, 29 June 2020: Towards a Better Hong Kong: Pathways to Net Zero Carbon Emissions by 2050.

2     《草雲居》,2020618日:減碳氫氣經濟時代 – 香港必須奮力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