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

2015-2018四年氣溫有紀錄以來最高



最新消息顯示(註1):2018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是有紀錄以來第四高,2015-2018四年是有紀錄以來最暖的四年,2014-2018五年的平均氣溫比起工業革命前的水平高出1.1攝氏度(圖1),媒體間中報道有人否認全球暖化,但是在數據面前,氣候否定者的掩耳盜鈴是無所遁形的。
1  全球氣溫的60個月(五年)滑動平均曲線來源: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氣候暖化不是全球平均分布的,由於大尺度天氣系統的熱量輸送作用,南北兩極暖得比全球平均快一倍或以上(註2),這個現象2018年在北極圏內頗為顯著(圖2)。
 
2  2018年氣溫相對1981-2010平均的差距來源: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暖化在極地的放大,加速冰雪融化,連帶海水上升加速,幾天前才談過(註3),這是我們為未來籌謀規劃時,例如擬議在大嶼山東海水域興建大型人工島,必須深入考慮的角度,以免為香港的未來增加脆弱性和危險。


1  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7 January 2019: Last four years have been the warmest on record – and CO2 continues to rise.  https://bit.ly/2FbJvhq
2  NASA, 2011: What’s causing the poles to warm faster than the rest of the Earth?  https://go.nasa.gov/2RZQ3GE
3  《草雲居》 2019124:格陵蘭冰蓋急速融化的危機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24.html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格陵蘭冰蓋急速融化的危機



最新傳媒報道,格陵蘭的冰融化速度比2003年快四倍(註1),這是很震撼的消息。

位於北美洲東北的格陵蘭,幾乎全境覆蓋着冰,形成一個厚厚的冰蓋,是地球巨大的結冰水庫,如果全部融化成水,海水會上升約6米,全球不少沿海城市會被淹沒,香港是其中之一。

過去一段很長的日子,科學家關注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島上眾多冰川把大量的冰塊送入大海,融化後令海平面上升,據此作出了未來海平面上升的推算,201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簡稱IPCC)推算21世紀海平面上升約0.7就是以此為基礎。

當時有些科學家認為這個數字是低估,因為他們注意到格陵蘭冰蓋出現了微妙轉變,即是夏天部份時間氣溫升到零度以上,冰蓋表面融化成水和匯聚成河,把水送入海洋,即是多了一個渠道為海洋增水,令海平面上升,不過由於數據不足,2013年的IPCC未能把新現象具體納入當年出版的氣候評估報告。

隨着數據累積和研究愈加深入,近年我們對夏天格陵蘭冰蓋融化多了認識,確定了流入大海的冰融水大幅增加(註2)。
1  近幾年格陵蘭冰蓋流失水量是工業革命前約一倍 (Trusel et al. 2018)
令人十分擔心的是:同一研究顯示,冰蓋流失的水量與氣溫上升的幅度呈「非線性關係」,如果氣溫較現今上升兩度,水量會增加約兩倍,如果再上升兩度,水量會是現時數字的四倍以上!(見圖2
 
2  格陵蘭冰蓋融化失水量與夏天氣溫呈非線性關係 (Trusel et al. 2018)
根據2013IPCC的計算,如果人類社會繼續現時的高消費、高耗能經濟模式,21世紀末全球氣溫會上升約4度,而格陵蘭的升溫比全球平均快幾倍,即是說我們將面對格陵蘭冰蓋融化以幾何級數方式飇升,連帶海平面上升速度同樣以幾何級數上升,在下一回IPCC的更新氣候評估,21世紀末海平面上升幅勢將出現頗大向上調整。

世上不少人至今仍視海水上升為小事,可惜現實告訴我們,格陵蘭開始頂不住氣候暖化,進入加速融化階段,我以前寫過要提防百分之一機會出現的高水位(註3),看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愈來愈有理由相信不算杞人憂天,反觀香港此時倡議填海興建人工島,也許真是不合時宜,應該暫時擱置。


1  Science Daily, 21 January 2019: Greenland ice melting four times faster than 2003.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1/190121153636.htm
2  Tresel, et al. (2018): Non-linear rise in Greenland runoff in response to post-Industrial Arctic Warming.  Nature, vol. 564 (6 December 2018), 104-108.
3  《草雲居》  20181030:要防海水會升多高 香港和人工島的世紀考慮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8/10/blog-post_30.html



2019年1月21日 星期一

印刷品「加塑」潮流泛濫成災



過去幾年,不論甚麼類型的印刷品,如公司或機構年報、雜誌、包裝盒、宣傳單張、邀請卡、名片、賀卡等,愈來愈多出現「加塑」,即是在外面加上一層塑膠膜,使物品看來更堅挺、更光亮。

不少「紙」張,小心撕開原來是「紙 + 膠」
有關機構或個人大概沒有想到,加上塑膠膜會令紙張變得不可回收,因為紙張和塑膠膜黏貼在一起,一般回收處理機器無法分開,因此回收紙廠不願意接收,最終被丟棄在垃圾堆填區,既浪費物質,又浪費香港珍貴的土地。

有時還會碰到令人氣結(或笑壞)的情況,製造商鄭重聲明紙張有 FSC 認證,強調「紙張來自負責任源頭」,但是卻在紙張上「加塑」,令整件物件無法回收,抵消了原本的善意,也浪費了花去買認證紙張的金錢,



去年起香港很努力推廣「走塑」,例如走飲筒、走即棄餐具等,但是大眾沒有意識到印刷行業正在逆其道而行,為愈來愈多的印刷品「加塑」,製造愈來愈大的塑膠垃圾問題。

有時我們破壞了環璄而不自知,勉強可以說「不知者不罪」,不過既然知道了紙張「加塑」破壞環境,我們就不能甚麼都不做了。

謹呼籲大家在自己能力之內,防止產生「加塑」的印刷品,例如印製名片時要求「走塑」,在自己服務的機構內提醒負責印刷的同事,印製所有刊物、宣傳品、單張時,規格必須硬性規定「走塑」。

「要靚唔要命」為了美觀,不管環境後果的壞例子


出版行業工作的朋友,請你們盡量說服客人不要用「加塑」的封面,而以其他創新意念吸引讀者,事實上在這個重視環境的時代,封面「加塑」可能引起重視環境的讀者的反感,不可不知。


負責工業生產的朋友,請你們關照設計產品包裝的同事,紙盒外面千萬不要「加塑」,如果需要紙盒硬挺,則煩請使用替代的技術方案。

「加塑」的紙張是浪費了的資源和不必要的垃圾,逐漸泛濫成災,我們必須及時遏止這個「加塑」潮流。


2019年1月15日 星期二

2018年臭氧和二氧化氮污染不達標


111環保署向傳媒介紹了去年(2018)香港的空氣污染情況(註1),雖然頗多污染物的情況有改善,可惜臭氧和二氧化氮依然在不少地點超標,其化以臭氧最令人失望,持續多年上升,2018年更破了最高紀錄(註2),成為香港空氣污染的第一大問題。

臭氧會刺激呼吸系統引發疾病,甚至引致額外的死亡,中文學大嚴鴻霖教授發表過有關研究報告(註3),香港每年因為空氣污染(PM2.5和臭氧)提早死亡人數約一千人,其中44%受臭氧影響,比內地24%為高,有地區的特殊性,我們必須多點認識問題所在,然後才能採取針對性行動。

201813個一般監測站中有8個的臭氧超標,塔門和將軍澳最嚴重(註2),圖1展示超標監測站的位置。

1  2018年臭氧濃度超標監測站的分布
在大帽山-獅子山-馬鞍山-西貢半島連續的山脈以北的高濃度,可以理解為在微弱北風背景下,來自內地隣近地區污染物的後果,屯門、東涌和中西區,則應該是污染物繞過大帽山西側及青山之後,受到日間海風的影響和大嶼山阻擋,向東折向維港,再在太平山阻擋下聚集造成(註45)。

將軍澳的高臭氧情況以前在個別案例中出現過(註6),不太容易解釋,有兩個可能,一是污染空氣從塔門一帶南下繞過西貢半島群山,日間受海風影響從東南方轉向將軍澳,一是將軍澳地區有某些本地污染源頭,環保署同事也許需要進一步研究。

有趣的現象是:不超標的站集中在維港兩港及荃灣至葵涌一帶,相信受益於大帽山-獅子山-馬鞍山群山的屏障,遮擋了來自北方的污染。

至於二氧化氮污染,有6個一般監測站和全部三個路邊監測站超過全年長期指標(註2),位置見附圖。

圖2  2018年二氧化氮濃度超標監測站的分布
超標站的空間分布與臭氧幾乎剛好相反,超標站集中在維港兩岸和荃灣至葵涌一帶,另外加上新界西部的元朗和屯門,前者看來與本地排放有關,主要是交通運輸,後者則也許本地和外來影響都有,但是需要深入研究才能斷定。

綜合兩張圖,似乎住在香港注定逃避不了臭氧或二氧化氮污染的影響。

想減少本地臭氧水平超標,需要跨境協調大灣區的多個城市,共同減少排放會形成臭氧的污染物(氮氧化合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至於降低二氧化氮則需要多在本地做功夫,尤其是從運輸人手,減少車輛的排放,政府已經計劃了一系列措施(註1),希望能盡快發生效用。

空氣污染有來自隣近地區,有來自本地,既要區域合作,也要自己做好本份。


1 香港政府新聞網,2018111:本港空氣污染情況改善  https://bit.ly/2stSQZA
2  經濟日報,2018111:去年本港臭氧濃度破紀錄  https://bit.ly/2SS7028
3  明報,2018102:港每年千人遭PM2.5臭氧催命  https://bit.ly/2FyAONr
4  《草雲居》,2015824:不能呼吸的空氣 多一點思考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5/08/blog-post_24.html
5 《草雲居》,2015810日:88高污染日的氣象角度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5/08/88.html
6  《草雲居》,2015927:污煙瘴的超強秋老虎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6/09/blog-post_27.html





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中國人口2029年後開始減少 – 對香港的啟示


 13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中國人口與勞動開題報告》(註1)指出,中國人口將在2029年達到頂峰14.42億,從此開始減少2050年減至13.64億,2065年少至12.48億,即縮減至1996年的規模。

去年8月我已經提醒大家,香港也有人口達到頂峰然後下降的情況(註2),2043年達到822萬高峰,2066年下降至772萬水平,與今天人口相若,必須注意:統計署的推算已經包含了每年內地移居香港的人數。

社會上個別人士以為人口會永遠增長的想法是錯誤的,而且內地人口開始縮減比香港要早十多年

 
香港政府統計署至2066年人口推算圖
2043年人口比1000公頃人工島假設人口少約一百萬
內地人口變化還有勞動力減少的一面,其實內地勞動人口2013年已經首次縮減,到2017年已經少了578萬,到2050年將減少約2!(註1)勞動人口減少對產業造成重大衝擊,勞動力市場將會「有工冇人做」,工資也會推高,不久的將來內地就業容易,勢將大幅降低內地人移居香港的意欲,因此2030年之後香港的人口比起統計署推算的數目,只會少而不會多。

 
考慮了內地人口因素的急遽變化,香港人口的頂峰也許會早於2043年出現,最高人口會低於原來預計的822萬,隨後的下降速度也比統計署的推算更快。

2030+」規劃面積一千公頃的人工島,目的是容納4070萬人口,近來又人稱填海是為了製造「土地儲備」,但是內地和香港人口都有頂峰,香港於2043年或之前的人口將比原先規劃少約100萬,在這個背景下,去大規模填海建房屋容納不會出現的數十萬人口,顯然是徒勞無功和虛耗金錢的,更有甚者,2043年或更早人口將會開始下降,所謂「土地儲備」概念根本沒有立足之處

某個意義上,我們只要做好未來二、三十年的房屋政策,抒緩人口頂峰期前後的住屋困難,到20402050左右我們這一代人離開之後,自會騰出房屋給後代或轉入市場,房屋問題會自然解決,到時的局面甚至會趨向類似日本當今的情況,即是人口減少後,「有屋冇人住」,政府甚至要採取「空屋銀行」措施(註3),反過來要保障房屋有人住,看似奇談,卻是數據提醒我們必須思慮的未來情景。

中國人口十年之內到達頂峰,讓我們進一步認識香港未來的人口狀況,以及大填海的不必要。


1     中國經濟網,201913:社科院報告 中國人口負增長時代即將到來  https://bit.ly/2VxqomX
2     《草雲居》,2018829:宏觀看人工島 只輸不贏的世紀大賭博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8/08/blog-post_29.html
3     明報新聞網,20181123:日本多空屋銀行 免費或低價租售空屋  https://bit.ly/2Qn4X4d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郊野公園 – 不要再提好嗎?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於2018年最後一天提交了報告(註1),讓我們知道他們的工作成果。

相片鳴謝:綠色和平

個人最關心的是郊野公園,注意到報告主體略有誤導,對於支持開發郊野公園選項的表達方式如下(第79頁):

 


黃遠輝主席在《前言》說,報告是小組「梳理及考慮超過29 000 份問卷、3 000 個隨機抽樣的電話調查訪問以及接近70 000 份公眾的意見據問巻總數是29,000份,電話調查成功訪問3000人」之後,加上小組成員的「經驗」、「專業」和「視野」而寫成的。

可惜上表沒有把超過六萬份反對郊野公園選項的意見書這樣強大的聲音展示在讀者面前,以致造成社會有相當數目的人支持開發郊野公園的錯覺。

要找到有關信息,我們要看該報告的附錄一(註2)第二章103104頁,才見到以下文字(中譯,英文原文見註2):

對郊野公園周邊地區的反饋非常負面(反對六萬多人,支持不到兩千人),支持的主要原因是建屋的土地潛力,而無需為搬遷作出補償,而反對的論點則是對自然保育和環境的負面影響、對公眾康樂的影響、宜居性及法律限制。與私人農業土地類似,對於選擇是高成本還是低成本也存在分歧,可能取決於土地是否接近現有的基礎設施。」

民意懸殊的程度十分明顯,不過小組選擇性地突出數目相對極少的問巻和電話訪問,最低限度是表達不全面,說得嚴重點是有側重的迴避民意。

就算單看問巻和電話訪問,有機會在展覽現場多些理解問題的市民,對開發郊野公園的支持度比沒有機會多理解的電話訪問對象顯著低得多,而且支持度是最低倒數第二,僅高於誰都知道是荒謬的淡水湖選項,真是不提也罷。

在六萬多個反對聲音以及支持度極低的基礎上,政府根本可以直接從此把郊野公園剔出考慮範圍,謹建議政府從善如流,不要再糾纏下去,浪費社會原本可以用在做其他正經事的能量


1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20181231: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  https://www.landforhongkong.hk/pdf/Report%20(Chi).pdf
2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20181231: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附錄一) [暫時只有英文版]  Section 2 pp. 103-104.  https://www.landforhongkong.hk/pdf/PE%20Report.pdf 
“The feedback on the periphery of country parks was strongly negative (over sixty thousand against versus less than two thousand in favour). The primary reason in favour was the land potential for housing without the need for compensation or relocation, while the arguments against were negative conservation/environmental impact, impact on public recreation, liveability, legal constraints. Similar to private agricultural land, there was also disagreement about whether this is a high or low cost option, which perhaps depends on whether the land is close to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

卸任環境運動委員會主席


除夕夜,環境運動委員會(環運會)主席六年任期結束,退休後最長的公職劃上句號。

環運會一向的工作基調是默默耕耘,幕後撥款支援眾多民間團體,甚至不一定是傳統「環保團體」,推行種類繁多的計劃與活動,循多元途徑聯繫廣大民眾,推動大家一起為香港家園出力,減少污染,增加美好,因為低調,所以沒有甚麼人認識。

過去環運會的重點在公眾教育,提高市民對環保的認識與重視,到我上任之時,「環境保護」其實已經是香港人十分熟識的詞語,因此最初幾次開會後,委員們都提出要轉移重點到推動行為的轉變,把「知」化為「行」,促進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體現愛護環境之心,以及減低對環境的破壞,隨後幾年,我們在審批申請撥款時,很重視計劃書中是否有實際行為體驗的成份。


相片鳴謝:環境運動委員會FB截圖 https://bit.ly/2QbFwm0
我們改革了申請撥款的機制,由按收到申請的次序審批,改為定期集中申請和審批,創造機會讓新進民間團體在機會平等的情況下競爭取得撥款,委員會又每次視乎當前形勢訂定優先考慮的主題,例如減少廚餘、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把社會的能量導向適當方向,營造社會氣氛,希望逐步達到移風易俗的效果,不過我們明白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會因為短期之內看不見明顯變化而氣餒,而會長期堅持做下去,不會因為我的離任而停下來。

 
作為主席,我相信環運會應該多點主動,加強力度自己組織一些主題活動,配合名稱裏「運動」兩個字,環運會秘書處同事十分配合,幾年之間把每年世界環境日的紀念活動,由在商場內的傳統小型集會,化為政府總部草坪與民同樂的大型活動,聚集多個民間團體的攤位,為市民提供愉快地學習環保、體驗環保的機會,同事們用心投入,跟社會上認為公務員因循守舊的印象,完全不同,我為他們喝采。

環運會主動出擊其中較有特色的一環是「綠色年宵」,運運會聯同環保團體,走入本來以消費為主題的年宵市場,宣揚減廢,初看十分矛盾,但是秘書處同事大着膽子,硬着頭皮,聯絡主辦機構和攤檔主人,竟然成功開展項目,由一個市場開始,累積經驗和做出成績, 2019年擴大到十四個年宵市場推行。成功沒有僥倖,秘書處的同事又記一功,當然主辦機構、攤檔主人及市民環境意識提高了,是成功的前提,這就要感謝環運會前人的宣傳推廣見效。

2018年是全球對塑膠造成環境禍害的醒覺年,傳媒的報道令不少人意識到必須以行動「減塑」,走飲筒一時之間成為潮流風尚,環運會緊貼時代,立即跟上,一方面與餐飲業推出「外賣走塑」運動,另方面推出可重用餐具借用服務,鼓勵大型活動主辦機構拒用即用即棄塑膠餐具,減少塑膠垃圾,這些都只是「全港減塑」的開始,以後還要繼續想辦法,在社會中建立和擴大自攜水樽和餐具的風氣,為堆填區減壓,為自然生物包括人類自己減災。

以上所談只是環運會工作的少部份,不過足以反映環運會隨着時代的轉變,在此感謝六年來委員們的支持和秘書處同事的投入,祝願他們的環境事業愈做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