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看人工島 - 只輸不贏的世紀大賭博」文章(註1)面世後,資深傳媒作家劉瀾昌先生撰文評論,本來意見交流乃社會進步所需,但是劉先生不知何故卻選擇針對我個人,指我「事事不理三七二十一,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最好什麼是都不作」,又教導我「不能只滿足於自己安享晚年,自己住大屋就算了,還要為我們的下一代積德謀利,積極的從正面多提可行之策,而不是別人提了構想,只是反對而無建設性意見」,這就偏離了理性討論了。
劉先生大概只讀過人工島智庫的「報告」,而從未讀過我就土地、住屋、樓價等話題寫過的多篇文章,2017年我已點出「香港無屋住的根本原因在『地產投資/投機』」(註2),後來又談了樓價飇升是誘發公屋輪候時間長和居住環境惡劣的根源(註3),據此提出政府應該而又可做的事甚多,主調是以政策體現「房屋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理念,重點在遏抑與本港居住需求無關的炒賣,包括:限制外地人購買、設立空置稅等,兩者先後都見諸香港政府的行動。
在尋覓空間增加住宅單位方面,我又提出過在香港既有陸地上有多種可行的辦法,例如改建空置政府建築、增加新發展區如洪水橋和錦田南的地積比、市區重建時增加地積比、用好棕地、收回高爾夫球場、在道路或鐵路合適地點建上蓋建屋、在蓮塘口岸及連接道路範圍規劃新發展區等(註3),對於在運輸設施上建屋,我更寫了詳細文章講述外國經驗和在香港執行的構想,遞交了給政府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註4),並獲接納為公眾諮詢文件中18個方案之一,這還不算是有「建設性的意見」?作為資深傳媒人,劉先生落筆前沒有做足功課,是否不及格?
劉先生說我以人口數字來反對大填海的理據「蒼白」,他認為「影響香港人口的要素太多」, 所以統計處的推算大可不理!統計處的推算建基於仔細的分析和科學的論證,有根有據,符合國際標準,是理性社會為未來籌謀的扎實根據,今次「土地大辯論」恐怖之處是某些人忽視科學,「一句說了算」,劉先生以一己主觀壓倒科學的客觀,這是理性討論所不容的,「蒼白」的不是我啊。
劉先生跟着說:「首先要看的是當下和未來十年」,這句話我倒同意。填海成事之日肯定遠在十年之後,不是盡快解決目前社會基層居住環境惡劣的辦法。劉先生其實也注意到樓價已達「嚴重無法負擔」水平,我們即時要做的是把樓價調節至市民可負擔水平,需要的是政府執行針對性政策,世界各地都在想辦法讓本地人上樓,內地有所謂「五限」和「新四限」,新西蘭則剛禁止了外國人買屋(註5),香港也可以,還有其他牽涉到土地的板斧,上面提過了不贅。
劉先生又複述人工島智庫的話,香港土地需求遠超政府原先推算,因為他們十分好心,聲稱將來的居所人均面積理應大幅調高,因此大填海是必需的。我跟不少年青人談過,他們根本不相信將來居住面積會增加,因為他們注意到智庫只強調人口大增而沒有同步提出遏抑樓價的措施,在樓價沒有大降的前提下,「住得大」只是遙不可及的空中樓閣,甚至似是蠱惑人心的騙局。我不敢說有誰在騙人,但是我們看不出人工島本身怎會令大家住得比現在好。
最後劉先生認為我說「只輸不贏」不對,因為填海會製造財富,可惜細閱智庫的「報告」,找不到他們對人工島經濟模式的具體論述,只有很空泛的大灣區概念和「有地便有錢」的迷信,而劉先生的文章嘗試推論「不會輸」,把人工島視為地產,強調造地可賣高價,地產心態昭然若揭,奈何香港人住屋難正是因地產投資/投機而起。
「只輸不贏的世紀大賭博」原文已經點出新時代的經濟發展,講心、講腦、講科技,新工業對土地的需求不似從前的「穿膠花」,迷信填海造地變出經濟只會造成類似在天津發生的超級浪費(填海27850公頃 ,空置69%,註6),事實擺在眼前,內地的實踐證明了填海造地搞經濟是低效和浪費的,已經遠遠落後於當今的智慧型經濟時代了。
如果香港不在政策方面做功夫,人工島上的住宅將遠超香港人的負擔能力,最終只會變成像馬來西亞「森林城市」一樣的、被外人壟斷的超巨型地產項目,這樣的話耗盡財政儲備只為他人作嫁衣裳,何苦要建?
馬來西亞總理馬克蒂爾為了人民幸福對「森林城市」採取了果斷行動,我們香港還要朝他拒絕了的道路走下去嗎?
註4 《草雲居》 2018年1月10 日:在交通運輸用地上興建樓房 - 給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意見書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8/01/blog-post_10.html
註5 《草雲居》 2018年8月24日 :新西蘭和內地房屋新措施給香港的啟示 - 控制炒賣是正道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8/08/blog-post_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