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8日 星期三

行山鞋魂斷吊燈籠


上星期從香港東北的烏蛟騰往著名的山峰吊燈籠,眺望印洲塘和荔枝窩村,旅程本來很普通,不過途中行山鞋解體,魂斷吊燈籠,整件事離奇而滑稽,反映消費主義時代的荒誕,因以為記。


 當日微風細雨,山野雲霧飄揚,經過九担租村後,左轉小路上山,於叢林中穿行,衣履盡濕,較陡峭處略需攀登,走不了多遠,同伴告訴我「腳踭甩底」(鞋底於腳踝處與鞋體分離了),鞋底A和鞋體底B兩個部件,在圖中”A”字的位置分離,不過由BCD組成的鞋體還是完整的,腳墊C全留在鞋殼D之內,鞋體底B則仍緊黏着鞋殼D底部的周邊。

完全解體的行山鞋
同伴經驗豐富,二話不說,取出一條稍有彈性的索帶,把分離部分縛緊,鞋的形狀回復正常,於是我又可以繼續往上走。到了吊燈籠峰頂,在縹緲雲霧中觀看由島嶼圍繞而成的印洲塘,雍容優雅,仙境大概也不外如是,轉頭看山谷裏的荔枝窩村,則是仙境裏的人間,閑靜與安寧中隱隱釋出無盡的生機。

此行目的既達,遂轉往芬箕托,坡不太陡,但間中有些地方需要跨過大石,在其中一處往下踏之際,但覺腳底輕輕一震,鞋底整塊脫落,走不了兩步,一件不知名物體從腳底射出跌在地上,原來是EF兩件部件,鑲嵌在腳弓處增加強度和韌度,同伴笑說這對鞋結構不簡單,是對「好鞋」,我見不能把它們重新安裝,於是把它們收起放好。

這時原先繫上的索帶再也捉不住鞋底了,感謝同伴犧牲他的頸巾充當綳帶,以急救的方式包紥,恢復鞋的形狀和部份的結實感,雖然不是完美,不過可以繼續緩步而行,其後轉入往烏蛟騰的山徑,下坡之路頗陡,小心奕奕行進之際,忽然腳底「噗」的一聲,鞋內的腳感到一陣寒風,檢查之下發現BD分離了,早已濕透的腳墊C鑽出了鞋殼,原來鞋體爆炸了和徹體解體!心中即時的反應是「離奇」、「滑稽」、「荒誕」,不是說現在是高科技時代嗎?怎麼可能鞋會爆炸解體?
由索帶和頸巾縛緊的行山鞋(攝於完全解體後,鳴謝:CY Chu)
來到這個地步惟有面對現實,勉強把各個部件擺好位置和重新縛緊,但是部件之間再無實質聯繫,因此每次提腿都會出現鬆動,走不遠就要調整,最後一段路只能蹣跚而行,幸好已經接近烏蛟騰,捱一下就到了。

事後跟朋友談起,知道原來行山街解體是很常見的事,不少人會多帶一對鞋行山,也有人索帶隨身以備不時之需,我是少見多怪,他們還告訴我,解體不是價錢問題,貴價品牌也難倖免,關鍵在於如今行山鞋改用黏貼方式製造,而不是傳統以線縫製而成。

如果以線縫製,鞋一樣會破爛,不過會逐漸發生,物主有機會見到蛛絲馬跡和加以縫補,絕不會在山上忽然解體,可是現代企業純粹以方便機器製造為上,結果選了黏貼而出事,此外消費主義泛濫,行山鞋被塑造成「型格」和「潮流」的消費品,廠家不斷推出新款式,鼓勵物主貪新忘舊,因此不再重視耐用,毫無動機製造結實耐用的行山鞋,難怪解體事件層出不窮。

社會上不少人受廣告荼毒,擁有多對行山鞋,購買時只顧款式而不要求耐用,以致縱容廠家粗製濫造,結果行山鞋解體事件竟然多到演化成可接受的現象,簡直不可思議。

今次我的行山鞋魂斷吊燈籠,第一身的經歷在解體現場但覺離奇和滑稽,回家之後,思前想後,卻讓我看到事件背後消費主義之惡與荒誕,謹此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