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裏提到的道教全真派第三代掌教邱處機,歷史上確有其人,號長春真人,應成吉思汗邀請,1220年春由山東出發,1221年才真正橫跨大漠西遊,1222年春到達成吉思汗的行宮,我一向很有興趣知道邱處機在哪裏第一次見到成吉思汗。
邱處機的行程,由他的弟子李志常記錄在《長春真人西遊記》,是中外學者研究的著作,趁農曆新年假期空閒,我做了一輪無聊研究,得出他從烏茲別克撒馬爾罕Samarkand出發前往「大雪山」見成吉思汗的路線,和斷定見面地點在今阿富汗東北部的塔里寒Taleqan。
公元1222年農曆三月十五日 真人從邪米思干出發,據《春真人西遊記》記載:
四日 過碣石…護送過鐵門,東南度山…
兩日 方至山前,沿流南下…
五日 至小河,亦船渡,兩岸林木茂盛…
七日 舟濟大河,即阿毋沒輦(mian3)也,及東南行,晚泊古渠上,渠邊蘆葦滿地…少南,山中有大實心竹…時三月二十九日 也。
又四日 得達行在,上遣大臣喝剌播得來迎,時四月五日 也。
(其後) 時適炎熱,從車駕廬於雪山避暑
日子的理解
初看文字,日子數目似乎有疑點,加起來跟三個日期的間距不吻合,需要想辦法解決矛盾,我採用了以下理解: 「四日」指邪米思干至入山之前(據玄奘路線,路程約八百里),其後的「兩日」、「五日」、「七日」均從入山後起計,如此則到大河阿毋沒輦的日期是「三月十五日 + 四日 +
七日」,即是三月二十六日 ,然後舟行三日至「少南」和接近大山的位置,符合三月二十九日 的記錄,然後歇息一、兩天沒有計算日子,由登陸處往行在(即行宮)走了四天,於四月五日 抵達。
地理信息
邪米思干,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 Samarkand,歷代稱謂:康國(唐)、颯秣建(唐玄奘)、撒麻耳干(五代)、河中府(宋代西遼)、尋思干/撒麻耳干(元)、撒麻爾罕(明)、賽馬爾堪(清)。
碣石(Kesh音譯),今烏茲別克 Shahrisabz,魏時已有此名,隋唐時為史國國都乞史城,或稱佉沙,玄奘稱國名羯霜那(應是Kusana音譯),毀於成吉思汗,元時在西南偏西約100公里另置新城Karchi(今Qarshi),明稱渴石。
依據唐玄奘的說法,邪米思干往碣石路程三百餘里,自此前往鐵門,先走西南到今Guzar附近,約二百餘里,再折向東南走三百餘里到鐵門,玄奘《大唐西域記》:「鐵門者左右帶山,山極峻峭,雖有狹徑,加之險阻。兩傍石壁,其色如鐵,既設門扉,又以鐵錮,多有鐵鈴,懸諸戶扇,因其險固,遂以為名。」,參考地圖、文獻和衛星圖片,位置應為今Baysun-Tau山脈的隘口Buzgala Pass,這裏山壁峻峭,符合玄奘對鐵門的描述,這個隘口是自古往來Samarkand(及另一歷史名城布哈拉 Bukhara)和巴里克之間的交通要衝。
巴里黑(元時名稱),阿富汗Balkh古城,位於今Mazari Sharif西北十多公里,古大夏Bactria國都Bactra,歷代稱謂:藍氏城(漢)、薄知/薄提(魏)、縛喝(唐玄奘)、薄渴(唐義淨)、班城(宋)、巴里克(元)、八剌黑(明)。
阿毋沒輦,指阿姆河 Amu Darya,漢稱媯水,魏晉至唐稱烏滸水,與亞里安梵文吠陀經典的河流Vaksu和希臘名稱Oxus對音,宋元稱阿母河。Vaksu及Oxus兩個名字對應今上游主要支流Vakhsh的名稱,由Vakhsh與另一支流Panj滙合處起,下游可以航行船隻。
路線
「四日過碣石城…護送過鐵門,東南度山…」:邪米思干至鐵門用了四日,路途八百多里,從地圖量度得約230公里,每天約走60公里,由於這條路線是主要通道,馬車以時速6公里 行進理應可行,每天走60公里 ,四天完成此段路程是做得到的。
圖1 從邪米思干至鐵門,行程四日 |
「兩日方至山前」:意指過鐵門途中,在山中行走艱難緩慢,用了兩天時間才到了山的另一邊,此時應為三月二十一日 。
圖2 十九世紀末西方旅者繪畫的鐵門(木刻版本)
原文稱位於 Karchi 和 Derbent 之間的路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