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中西區區議會的關注
據聞教育局給津校的通知是可遲至二月才表態是否參加計劃,因此對於官立中學是否減班這個問題,應該留充分時間給社會討論,尤其是讓真正的持份者,即是小學家長(和小學校長等)有充分機會表達意見。如果教育局在這個時刻匆匆命令英皇書院學校管理委員會開會「通過」減班,將是對社會包括區議會的不敬。
小學生家長對教育局要求英皇書院減班的心聲
聽聽我們家長的心聲
聽完推介一肚火
我們想問一問教育局教育的目標是為建設學校、維護老師,還是為了更多普羅大眾的孩子能得到優秀的教育而設的呢?究竟教育局高官們有沒有考慮我們學生家長和我們的孩子都是持份者,在推行這些影響深遠的政策時,是否應該先咨詢我們這群最廣大的持份者?我們的利益是否被完全忽視,被犧牲呢?什麼是「犧牲小我,成全大我」?難到我們孩子的良好教育機會就要犧牲來成全穩定局面――老師的飯碗這個所謂「大我」嗎?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請聽聽我們的憂慮
座談會上我們家長表達了很多憂慮,表示了很多反對的聲音。孫局長竟然公開講聽不到反對的意見。掩耳盜鈴,我們在此表示強烈的憤慨,希望教育局大官易地而處,請你們代入我們作為家長及學生的角色來感受一下我們的憂慮:
1/ 教育局剝削我們選擇權利
我希望教育局官員作為父母官站在我們家長的位置去想想,每一個父母都希望盡自己能力,爭取最好的教育機會給自己孩子!那麼中西區僅存的官中男校要減班而官中官小聯繫的升中人數不減,這直接剝削我們選擇官中的機會。我們沒有能力讀直資中學的話,難到我連選擇一間平民化的優質學校都沒有權利了嗎?
2/ 「上移錯配」
座談會中,有位校長說開學不久有位中一學生因「上移錯配」跳樓死了,校長你是否過於武斷嚇人呢?你了解詳情了嗎?你有真憑實據證明他跳樓死的原因嗎? 你是否詢問過那學生的家長及同學?所謂「人望高處,水向低流」這是自然定律。社會沒有求上進的人,又何來有進步、優越的社會呢?教育局不是推行「融合教育」鼓吹有教無類,為何又自相矛盾,將小學生一早定型分類?是否我們基層孩子就不可以接受優質教育,我們的孩子就不能用知識去改變命運嗎?這就是「上移錯配」?
3/ 請教育局深入了解情況,對症下藥
「物競天擇, 適著生存」!假如一所學校, 一所官中男校能吸引那麼多的學生,特別是普羅大眾的孩子希望入讀,那麼它正在證明了這個自然規律!就好像一間超市,沒法吸引到顧客,它一定只有退出競爭,讓路給其他的對手!英皇書院屬於區內少數可為基層優異學生提供良好教育的學校,縮班將剝削基層優異學生希望入讀的機會。懇請教育局到各區去普查,深入了解各區實際的情況,然後配合各區所需所求去落實減班的方案!懇請教育局深思是否強行一刀切:命令所有官校減班,這是合理的做法嗎?
4/ 沒有充份時間給家長應變
教育局可以給老師六年時間去解决餘額難題,但有沒有給我們家長、孩子時間呢?孩子出生時,我們就為孩子準備成長路,甚至「孟母三遷」,選擇好心儀學校。這都是為孩子可以接受最好、最適合的教育!但現在教育局說減就立即減班,現時三至六年班的孩子要升中怎麼辦?根本沒有給予足夠的時間給我們家長應變。教我們如何是好?教我們怎樣相信教育局?
5/ 重量不重質
適齡中學生人口下降,中一新生將由現時逾7萬人跌至2016年的5.4萬人。說什麼學生不足而教師超額!這只是量化的問題。近來大家都說香港教育水平下降,即然人口下降,為何要「將貨就價」而不投放資源在教育質素提昇方面呢?例如:小班教學,讓學生得到超額/過剩教師的優質的教育!那又何必要強行優秀的官中縮班呢?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一群家長敬上
2010年11月19日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有關英皇書院縮班事件的細緻分析
今天偶然在網上踫上小牛的網誌,對英皇縮班事件作了十分細緻的分析,謹介紹大家去看一下,可以加強對事件的認識:
http://oxboy123.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_6707.html
他仔細研究了政府的文件,找不到談家長和學生利益的地方,祇見以金錢照顧業界利益的方案,
我較早前的文章也提到,政府新聞稿裡把「學界」與「學生」區別,很小心地把「業界」說成是「學界」,避免觸動市民醒覺方案的真正焦點所在,是教育局繼「微調」之後耍弄文字遊戲的又一例。
我節錄小牛的一段話:
「不用怕,政府是會照顧業界的利益的。這篇報導「政府通過學校自願減班 縮班中學5年資助125萬元」,清楚顯示了政府如何用我們的金錢,力保受縮班影響教師的飯碗,以維持所謂社會穩定,不致引起「社會動盪」。
可惜,我們的錢是用多了,但是我們的選擇反而少了!
如果是「以大局為重」,那麼,這是誰的大局呢?
如果「不縮班 社會動盪」,那麼,當市民最需要你的時候,被選民送進立法會的議員又在哪裡呢?他們又有否為家長們發聲呢?我似乎聽不到。如果你不為我發聲,我為什麼要選你?」
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致教育局局長信件
據報章報導,教育局發言人拒絕評論11月16日我應教育局局長要求在網誌中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原因也許是公事上教育局沒有正式收到我的建議。
為了方便局方官員的工作,我今天郵寄了一封信給局長,希望取得回應。信件內容如下:
香港特別行政區
教育局局長
孫明揚先生
尊敬的孫先生:
根據傳媒報導, 11月18日閣下要求不願意減班的學校提出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案。由於英皇書院學校管理委員會內的校友代表在委員會會議裡表示了反對英皇書院減班的立場,因此我謹代表英皇書院同學會回應你的要求,並以一個持份者身份提出建議方案。
我們原本想提議「小班教學」,不過11月8日的教育局新聞稿已經公開說了不可能。
11月18日閣下提出的是「鼓勵更多合資格中學參與「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據官方新聞稿),我們的替代建議是「自願+自然減班」和把直資學校也納入整個計劃。
前一部份的「自願+自然減班」概念,源自最近我們跟一些辦學團體的交流,他們認為每間學校的情況都不同,有各種理由參加或不參加減班,所以計劃應該是「自願」的。另一方面,在現有的機制裡,如果津貼中學出現申請入讀中一的學生少於指定人數時,按教育署規定便不能批出撥款給學校開原來數目的班,即是原有機制包含減班的「自然」出現。
後面有關直資學校的部份源於兩點:(1) 教育局不斷強調要「共渡時艱」,(2)直資學校其實接受香港政府按照學生人數給予的數目不菲的津貼。既然收了政府公帑的津貼,就應該分擔香港教育界踫到的困難,沒有理由置身事外。
在這裡讓我順便清楚說明英皇書院校友的立場,我們多次向跟我們溝通的官員說過,我們支持以減班的方式去面對學生人數減少的現實,但是把政策時執行到官立中學時應該考慮各區各校的具體情況,不可以盲目「一刀切」把十六間有關官中綑綁在一起。考慮到西區的歷史情況,尤其是近年與英皇書院同等優秀的學校相繼轉為直資學校和收取高昂學費,大幅降低了基層家庭子弟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我們反對英皇書院納入減班的計劃。我們不是因為愛母校感情用事,而是因為認為教育有促進社會流動責任和不可以進一步減少西區基層家庭子弟得到優質教育的機會。
提到了直資學校,我們請求教育局解釋,為甚麼在減班這件事情上,從來沒有提過要直資學校參加?
如果沒有甚麼特殊原因,就請立即敦促直資中學共渡時艱,有他們的參與,一定程度上可以稍緩全港津貼中學因為學生減少帶來的壓力,貴局也不必硬性要求歷史悠久、校風良好、成績優秀的官立中學減班。
據了解政府規定十天之內必須回覆市民的來信,願望不久便收到閣下對我們的提議的回覆和有關直資學校問題的解答。
敬祝安好!
香港英皇書院同學會會長
林超英
2010年11月21日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自願』和『大我』
今天看電視、網上新聞和官方新聞稿,知道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先生宣佈了一個『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具體的內容是『減班』,推動的原因是學生數目減少,焦點在解決因減班而出現的過剩教師問題。他提到:「以學界的福祉,和學生整體利益為依歸」,以及「犧牲小我,成全大我」。
我先前的網誌文章提過,英皇校友向官員表示支持以「減班」去面對學生減少的現實,我們與官員的分歧,在於官員強硬要求全體十六間有關官中綑綁式「五班減一班」,我們則認為必須照顧各區和各校的具體情況,並在這個基礎上指出西區基層家庭學生受到學校直資化的嚴重影響,因此英皇書院不應納入減班的範圍。
今天孫先生公開提出了「自願」的原則,希望他言出必行,指示他的下屬不要再咄咄逼人,威嚇動用法律給予的權力,命令英皇書院(以及其他官立中學)減班。
對於「犧牲小我,成全大我」,關鍵是:誰是大我?誰是小我?在與教育局官員的交往中,英皇校友代表反覆指出,在教育事業裡,「大我」是「學生」,不過官員另有看法,「大我」不是學生,而是另外一個群體,泛稱為「大局」,今天聽到「以學界的福祉,和學生整體利益為依歸」這句說話裡把「學界」和「學生」區別開來,顯然官員心中的大局是指怎樣處理過剩教師的問題,事實上今天宣佈的措施主要內容就是減班後保留教師名額,學生受到甚麼衝擊則避重就輕。
要求官立中學一刀切「五減一」,徹底漠視剝削基層家庭子弟得到優質教育的後果,是視學生為小我可以犧牲,方便成全官員心中的「學界」,即是過剩教師這個「大局」。
我知道這樣說會得罪不少人,但是:在教育事業裡,「大我」是學生!
今天我很累,沒法寫下去,稍後再續。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應當局要求提出建議
昨天我的回應是急就章,沒有完全處理當局的要求,今天再交功課。
當局要求不願意縮班的學校提出一個能解決問題的方案。我不能代表學校,不過就以一個持份者提出建議吧。
未來幾年中學學生減少,不是突然出現的,因為小學生的數目是實數,他們會長大也是普通常識,今天搞得匆匆忙忙,是不必要和原本可避免的。
如果早幾年開始籌備,就完全有時間去做教育局最近聲稱執行小班教學所需的事前配套工作。幾年的按兵不動或者沒有長期規劃,現在反過來變成不能行小班教學的理由,當局是早有籌算,還是不知不覺來到目前的境地?
我原本想提議「小班教學」去解決學生減少的問題,不過大概當局有一萬個理由說不可能。
當局一路以來提的是「自動減班」,我的替代建議是「自願+自然減班」和把直資學校也納入整個計劃。
前一部份源自最近我跟一些辦學團體的交流,他們認為每間學校的情況都不同,有各種理由參加或不參加減班,所以應該是「自願」。如果是津貼中學,當申請入讀中一的學生少於指定人數時,按教育署規定便不能批出撥款給學校開原來數目的班,即是原有機制包含減班的「自然」出現。
後一部份源於兩點:(1) 教育局不斷強調要「共渡時艱」,(2)直資學校其實接受香港政府按照學生人數給予的津貼。
很多人見到直資學校收取高昂學費,便以為政府沒有給予津貼,這是徹底錯誤的。收了政府公帑的津貼,就應該分擔香港教育制度踫到的困難,沒有理由置身事外。
請有關官員公開解釋,為甚麼在縮班這件事情上,他們從來沒有提過要直資學校縮班?
如果沒有甚麼原因,就請立即行動起來,敦促直資中學共渡時艱,有他們的參與,官員必定可以降低因為學生減少帶來的壓力,也不必急於逼迫歷史悠久、校風良好、成績優秀的官中。
我交了功課,現在輪到官員。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有關「自願縮班」的回應
剛從網上的即時新聞報導得知,有關當局說他們推銷的方案是「自願縮班」,但是上周在與英皇書院學校管理委員會成員見面時,官員強調有完全的權力決定官校的班數。真是「自願」?
據知當局又強調:「提出縮班的原因是不夠學生,不是有學生而硬縮班,現在是沒那麼多學生塡滿所有班房。」實情是英皇書院每年都有很多學生申請入讀,由於班房塡滿了,結果把眾多學生拒諸門外。
當局稱「自願縮班是解決學生人數下降的最有效方法」。如果上周與英皇書院學校管理委員會成員見面的官員有用心聆聽,當局應該知道校友代表其實支持「自願縮班」的政策,但是必須具體考慮各區及各間學校的個別情況。這是勤政愛民的官員應做的事。
網上報導說當局要求不願意縮班的學校提出一個能解決問題的方案。真奇怪,明明說是「自願縮班」,為甚麼不願縮班的學校竟然要負上提出解決全港教育問題的責任?這是甚麼邏輯?難道「自願」不是真的嗎?
最後必須重複一句:在這件事情上,真正的持份者是眾多有孩子等着讀中學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