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9日 星期五

施政報告意見:生態、氣候變化、災難風險


致: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

自:    林超英 (英國皇家氣象學會榮譽會士及特許氣象學家、前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香港觀鳥會榮譽會長)

日期:2023927

 

施政報告意見:生態、氣候變化、災難風險

謹就閣下擬定施政報告提供一些分析和建議,希望略有貢獻。

文件交得稍遲,因為希望等到剛於92527日在江蘇鹽城舉行的「全球濱海論壇」首次大會完結,這是由中國主導促成的世界級保護濱海組識,深具意義,香港不宜魯莽填海,與此有關。

林超英

==============================

施政報告意見:生態、氣候變化、災難風險

2023927


建議

施政理念和財政

1.     組織培訓學習,讓所有首長級官員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高質量發展」、「雙碳目標」等國家概念

2.     擴大「基本工程儲備基金」capital works reserve fund的功能,涵蓋土木工程以外的「系統建設」,如數字化的災害管理系統,相應更改名稱為「基礎設施儲備基金」 infrastructure reserve fund

3.     在「基本工程儲備基金」賬撥備5000億港元,作為保護市民免受氣候災害的工程和系統建設項目專款

生態

4.     擱置人工島項目,省下的資金用入支持開發北部都會區,以及應付防禦氣候災難的工程及系統建設的支出。

5.     重新審視新田科技城佔地的面積和位置,用好其他更適合的地方,刪去霸佔濕地的規劃。

6.     提供資源加強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的建設,與深圳福田拉姆薩爾濕地合作,共建大灣區最強濕地保育基地,配合國策和十四五規劃

7.     加速《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下的濕地保育公園建設,與國家溝通並按《濕地公約》程序申報符合條件的部份為「國際重要濕地」,配合國策和十四五規劃

8.     停止處理所有在米埔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其緩衝區及其他濕地的土地改劃申請,盡速開展收地工作,消除業主或地產商趕急惡意破壞的可能

9.     參考內地《濕地保護法》,訂立香港適用的保護濕地條例包含米埔保護區、米埔緩衝區及其他濕地,這項工作與第15段建議把西北部廣闊濕地劃為「不宜興建民居地區」相輔相成。

10. 宣示大力打擊破壞濕地行為的決心,責成所有該管部門合力找出具阻嚇力的辦法,令犯事人等付出代價,消除政府無能的印象。

氣候變化

11. 通盤研究氣候變化對香港的直接和間接影響,訂定整全的氣候變化適應策略和災害管理系統。

12. 為了管控災難風險,建設香港必須防禦氣候變化下極端天氣的衝擊,包括:

a.     提高城市抗災韌性

b.     不增加本來沒有的風險 (人工島及新田科技城)

13. 盡快更新在當今新氣候狀態下的各種工程設計指標,並按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指引,以參數長期變化的未來推算上限作為調整這些指標的適用數值

14. 盡快進行全境排查,辨識氣候變化之下特別需要保謢的高風險地區,例如易受雨水和海水淹浸的地區,按部就班訂定相應防禦工程計劃

15. 盡快辨識低海拔的沿岸地區,尤其是香港西北部的廣闊濕地,劃定「不宜興建民居地區」

16. 以系統思維建立與新時代匹配、貼近民間需要的災害管理系統,以強大數字化基礎和促進跨部門協作的多元指揮系統,支撐防災、備災、救災、賑災、重建等工作。

17. 訂定長遠的再生能源入口策略,把拓展輸人可再生能源發的電和輸入綠色氫氣列為2050年零碳排放策略的核心部份,並及早向內地積極爭取未來三十年香港所需份額,同時研究調整電費結構,保障香港市民尤其是基層市民有可負擔的電力,維持起碼的生活。

18. 訂定長遠規劃在氣候變化背景下,保障食物和各種物資的長期穩定供應和醫療系統承受壓力的韌性等,還需要訂定各個方面的具體目標和策略,以及擬訂各種突發事故的應對預案。

19. 評估香港社群和經濟活動的氣候韌性,以及在「高質量發展」框架下探討替代綠色經濟模式

 

國家大局

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

20. 全球氣候變化與生態破壞導致人類生存危機,嚴重程度超越經濟及社會問題,各國都醒覺及採取應對行動,我們國家以「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國行動的指導綱領,香港理當配合

21. 「生態文明建設」2018寫入國家憲法,十四五規劃把「生態文明建設」列為六大發展主要目標之一,甚至排在「民生福祉」之前,第十一篇講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

22. 2022年二十大報告和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今年進一步闡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品質發展階段」(註1),有些香港人望文生義以為「高品質發展」指高新科技的經濟活動,這是錯誤的,重點實質在「綠色化」和「低碳化」,必須注意二十大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且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生態文明建設也必須追求高質量」(註2

生態

23. 國家在保護生態尤其是濕地方面非常進取,2018年為了保護濱海濕地,除了黨政軍三方共同批准的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全國省市不得圍填海(濕地包括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註3),2021年底通過濕地保護法(註4

24. 十四五規劃第三十七篇,明確全面保護自然岸線,整治修復濱海濕地2萬公頃,粵港澳大灣區列為重點地區之一。

25. 2022年我國擔任《拉姆薩爾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主席國和《濕地公約》常委會主席,積極深度參與和領導公約重要事務,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並在今年7月在深圳主辦「國際紅樹林保護高級別論壇」,92527日在江蘇鹽城召開全球濱海論壇,彰顯國家以行動領導全球的決心,以及保育概念由傳統「濕地」擴展至「濱海」,內地的實際行動包括「持續開展國際重要濕地指定和國家重要濕地認定」(註5

氣候變化

26. 國家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註6),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標,並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推動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等,必須注意「節約」和「集約」兩個關鍵詞,香港未來發展不可再走追求「量」但是傷害自然生態的粗放型經濟發展舊路,否則偏離國家大方向。

 

香港情況

施政理念

27. 香港政府及社會對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處於起步階段,有需要盡快提高,更需盡早融入施政理念的核心位置。

28. 近年氣候變化逐漸得到政府施政的留意,初見高層次視野,但是保育生態則長期處於邊緣,欠缺高層次政策和必要的資源支援,各部門只是勉強做不得不做的相關工作,與近年國家上下一心大力保育生態形成強烈反差,使得香港在全國範圍內變得非常落後。堅定地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政府施政基礎,讓保育生態和應對氣候變化成為施政的核心內容,才能配合國家生態文明發展和保障香港社會健康發展,安全安定。

生態

29.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宣示發展與保育共存的獨特都市景觀,以及「促成環境容量提升、跨境生態走廊、為保育而收地,有效及高效執行《策略》」等重點行動項目,又清晰表明以收地方式在毗連后海灣及深圳地區建立濕地保育公園,《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非常配合生態文明建設,是香港政府近年的傑作

30. 新界西北部的廣闊濕地具有世界性及全國性重要意義,米埔內后海灣是我國最早的拉姆薩爾國際重要濕地之一,更長期成為全國保護濕地人員的培訓基地,但是周邊的濕地緩衝區近年不斷受地產項目侵擾,以及非法亂倒泥頭雜物破壞長期觀察顯示水鳥群體下降,新界西北部濕地急需整治修復,以配合十四五規劃的要求

31. 20216月宣布的新田科技城規劃範圍,控制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規劃裏大型濕地保育公園以南地區,發展與保育並行,展示政府理念與行動一致,令人讚賞。但是今年(2023年)5月曝光的科技城規劃範圍在未有詳細論證的情況下覆蓋面積大增(圖1)。

1  新田科技城20212023規劃範圍比較圖
鳴謝:本土研究社

32. 新增範圍入侵與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接壤的濕地緩衝區(圖2-A),挖走原定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大幅魚塘濕地(圖2-B),甚至切斷了蠔殼圍濕地保育公園與后海灣濕地的生態走廊(圖2-C),共涉及「濕地保育區」150公頃,填掉后海灣魚塘濕地約90公頃,新城科技城的最新規劃範圍徹底毀掉《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宣示的「發展與保育共存」理念,又在毫無論證及公開宣示的情況下廢掉行之多年的「濕地零淨損失」政策,兩者均嚴重破壞政府威信,毀掉濕地也浪費了過去半世紀保護濕地的努力,從國家角度看則違反十四五規劃整治修復大灣區濕地的要求,也從根本處違背國家保護全國濕地的國策

2  新田科技城新規劃範圍問題及解案


33. 根據初步檢視,設若新田科技城的需要新增「創新科技」土地,其實可以選用圖2-D(包含佔用了原本作創新科技用途的物流、垃圾站、住宅、休憩用地之類)和2-E(棕地)地方,關鍵只在政府自行掌握的優次。

34. 田科技城最新規劃完全沒有「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概念,藉「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之名大舉破壞濕地,損害「高質量環境」,與全國進人高質量發展階段脫節,甚至反其道而行,不合時宜,是錯誤的發展方式。(詳細解說見202384日給閣下發的信件,此處不贅。)

35. 根據香港觀島會資料,受新田科技城建設影響的新田及三寶樹魚塘濕地,錄得「瀕危」黑臉琵鷺全球種群1%以上,已符合《濕地公約》列為「國際重要濕地」的條件,根據國家「持續開展國際重要濕地指定」的原則,應即與國家溝通並按《濕地公約》程序申報為「國際重要濕地」。

36. 歷年發生多起亂倒泥頭雜物破壞濕地的事件,理應嚴懲,但是市民所見是部門各自為政,政府整體束手無策,以致犯事人等肆無忌憚,近年更重複發生多次泥頭倒入官地及私人池塘的惡劣事件,政府部門只能到場貼告示,放幾塊石屎交差,阻止不了破壞,政府需要嚴肅執法對付破壞濕地行為,遏止歪風。

37. 交椅洲人工島項目牽涉在我國濱海大規模填海,違反目前國家保護濱海濕地的國策,不能以「國務院通知不適用於香港特區」這種純法律觀點迴避,堅持建人工島將破壞海洋生態,令香港在這方面成為全國最落後地區,令香港在全國各個省市面前抬不起頭。(詳細解說見2023216日給閣下發的信件,在此不贅。)

氣候變化

38. 交椅洲人工島項目也漠視已知的氣候風險:氣候變化將帶來無可避免和幅度頗大的長遠海水上升(我於49日在明報發文詳細講解了海水上升的科學,並指出發展局犯了科學錯誤,見附件),興建大型人工島將為香港大幅增添原本不存在和愈來愈巨大的氣候風險,違反災難管理的基本原則

39. 新田科技城新規劃內佔用濕地部份同樣面對海水上升的風險,甚至還加上上游深圳水庫排洪的額外風險,。

40. 多年來地產商不斷嘗試藉改劃土地用途,把房地產項目推入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緩衝區,但是濕地將是氣候變化、海水上升首當其衝的地區,在此處建住宅區將製造本來沒有的風險,海外風險評級機構已經把個別濕地邊緣的地盤記為「紅旗」高風險級別,市民隨時會把辛苦積累的財富,錯誤買入將來被海水淹浸區域的物業,招致難以承受的損失,政府必須防止這種不幸情況出現

41. 今年9月初的颱風和暴雨事件,警示氣候變化為香港帶來愈趨頻繁的極端天氣(包括高溫、風、雨、風暴潮高水位等),既有的基礎建設將不足以應付新的氣候狀態應對氣候變化衝擊將需要持續多年的大型工程和備災系統建設,需要及早認定備用資金,以免臨時周章,新加坡政府已有1000億新加坡元的資金方案,地理原因令香港面對比新加坡多的衝擊,包括颱風、風暴潮、海岸線長、斜坡多等,香港需要作出同量級(5000億港元)甚至更大的專項備用資金

42. 最近二十年,香港酷熱日數和熱夜天數飆升倍計,全港市民都感受到候變化的實質影響,基層市民居住環境侷促,暑熱壓力特大,容易觸發長期病患令老弱市心身體變差,日間露天工作的勞動人口則容易中暑及因疲倦引致意外、造成工傷,這些轉變都會持續增加醫療系統的負擔

43. 香港政府訂立了2050年零碳排放目標,重要內容是把香港電力零碳化,未來需要停止燃燒煤和天然氣,改為輸入可再生能源發的電,同時輸入在香港以外地方利用可再生能源製造的氫氣(即 綠色氫氣),用來發電。未來三十多年香港與國家和全球各國將同步進入零碳過渡期,競爭取得新類型能源供應,由於全球的需求與供應不易平衡,供應與價格都存在高度不確定性,電力及其他燃料價格有機會大幅起伏或飆升,未來基層市民可能無法負擔生活的最低電力需求。

44. 氣候變化又影響世界各地的糧食生產以致其他物資的供應和運送,香港是倚賴大量入口物資的城市,存在高度脆弱性,市民將會面對食物及其他物資供應不穩和價格大幅起伏的生活困難

待辦之事

45. 「氣候變化」正急速轉化為「氣候災難」,氣候災難遠超一般意義的「環境」問題,對社會有多元衝擊,政府必須訂定整全的氣候變化適應策略和災害管理系統。動員和統合行政體系的總體資源,保障香港市民免受極端天氣的直接災害及衍生的二次災害(如停電、停水、停通訊、停交通等)。

46. 氣候變化適應策略首要規劃長遠的再生能源入口策略,與潛在供應來源協商建立穩定的供應,同時研究調整電費結構,保障香港市民尤其是基層市民有可負擔的電力,維持起碼的生活

47. 同樣的長遠規劃也適用於保障食物和各種物資的長期穩定供應和醫療系統承受壓力的韌性等,還需要訂定各個方面的具體目標和策略,以及擬訂各種突發事故的預案

48. 新冠肺炎疫症和今年的颱風、暴雨,顯示面對新時代災害,單靠傳統土木工程不能保障市民的安全和福祉,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尤其是極端天氣,政府需要擁有強大數字化基礎和促進跨部門協作的多元指揮系統,支撐防災、備災、救災、賑災、重建等,政府需要以系統思維建立與新時代匹配、貼近民間需要的災害管理系統,包含數字化的數據搜集、智能化的分析、決策和指揮系統等,這件事不易辦,應及早開展籌備。

49. 香港也應盡國際大都會的全球責任,為緩減氣候變化作出貢獻,2050年零碳排放目標細化為各個社會和經濟範疇的具體目標和策略,政府還應注意為了達到巴黎協議的1.5度目標,2050年之後需要達到負排放

 

1       中央人民政府  2023718日:習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7/content_6892793.htm

2       【光明論壇】2023728日: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23/0728/c40531-40045409.html

3       國務院  2018715日:國務院關於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7/25/content_5309058.htm

4       生態環境部  202112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  https://www.mee.gov.cn/ywgz/fgbz/fl/202112/t20211227_965347.shtml

5       文匯網  2023726日:首個囼際紅樹林保護高級別論壇在深舉辦  https://www.wenweipo.com/a/202307/26/AP64c0d9f0e4b043f3863f8c3b.html

6       國務院  20211027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  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27/content_5646697.htm

 

附件: 人工島:發展局搞錯海水上升的科學  202349日刊於明報 (網誌版本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23/05/blog-post.html


2023年9月24日 星期日

一場風雨,百般思緒:脆弱城市,怎堪未來風雨?


91日晚天文台發出十號颶風信號,超強颱風蘇拉在香港南面掠過,很多樓宇大風期間震動和入水,個別樓宇玻璃破爛,街上倒了不少大樹,97日香港下大雨,天文台發出黑色暴雨信號,香港東半部由沙頭角到石澳,廣泛地區水淹,多處塌坡,造成道路封閉、地鐵中斷,停車場入水、商場整整一層淹沒報廢等,石澳甚至一度對外交通斷絕。

習慣城市生活、以為城市沒有天災的香港人,發現眼前的影象超現實,十分錯愕,有點害怕,跟着就埋怨政府沒做好工作。

大家以為雨後必有晴,誰知後續新聞連綿一個多星期,如豪宅區塌坡、學校受災未復原等,星期一(11日)大雨再水淹觀塘、將軍澳一帶,星期四(14日)紅色暴雨再次覆蓋97日的重災區,雪上加霜,修好的石澳道再坍塌封閉。

一而再,再而三,上天似在跟香港開玩笑,更似在向大家發警告,所謂「人類文明」和「高新科技」,在自然力量面前十分渺小和不堪一擊。

脆弱的城市

我們在城市長大,長期在石屎包圍下生活,由於石屎看來堅硬,令人直覺以為現代城市甚麼風雨都頂得住,有了鐵路尤其是地下鐵路,更加以為交通運輸都不怕風雨,結果一方面想天文台掛八號風球不用上班,另方面掛了風球卻輕視風雨,逛街飲茶。

我們忘記了城市有脆弱的本質,就極端天氣而言,除了第一層次的颱風、暴雨和水淹,城市還需要準備應對天氣引伸的「二次災害」,如停電、停食水、停沖廁水、停升降機、停煤氣、停交通運輸、停收集垃圾等。

在網絡支撐眾多用途的時代,更嚴重的是網絡停頓時衍生的一大堆麻煩,包括電話不通、通信APP失效、ATM不工作、支付APP失效、超級市場和商舖賣不了東西、貨物運輸包括速遞無法運作等,一般家庭沒有傳統有線電話和電池收音機,將完全與外界消息斷絕,愈是數碼化的城市愈是糟糕,不要誤會我痴人說夢,2021年鄭州暴雨成災就出現了以上所有情況,鄭州人有好幾天因為沒有網絡信號而陷入買不到水和食物的恐慌。

香港離開鄭州的處境有多遠?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大家應該記憶尤新,事後遇上營運網絡的朋友,他們告訴我當時香港各區的中繼站陸續壞了,雖然信號有多條環迴路線可走,但是去到一個地步,再多些壞站香港各區會陸續沒有信號,幸好緊張關頭風勢轉弱才僅僅過關,我們離開鄭州的無信號狀態只是一步之遙

脆弱的樓宇

微觀一點看脆弱性,雖然今次蘇拉襲港僥倖地位置稍遠而沒有大破壞,但是將軍澳和紅磡都有大廈玻璃窗爆破,其中位於將軍澳的數據技術中心更連假天花板也吹走,而紅磡出事大廈則是山竹襲港時的玻璃幕牆破爛大戶。我和其他氣象同行對於香港建築物外牆愈來愈多玻璃都有巨大的擔憂,以前是玻璃窗變大,後來是牆壁變了落地玻璃,現在是連住宅都變成玻璃幕牆,大塊玻璃的面積以平方比例增加,因此正面的風壓和陣風時的吸力也以平方比例升高,但是抓緊玻璃的四邊長度卻只是線性增加,因此非常受力,對安裝工程的要求非常苛刻。

如果蘇拉走近10 20 公里,我們恐怕香港會遍地玻璃。加上氣候變化急劇惡化、颱風將會愈來愈強,大片玻璃對室內的人的危險進一步升高,我們認為政府必須檢視問題,最好盡快限制外牆玻璃所佔比例,至於住宅就更應直接了當不准用玻璃幕牆。(少用玻璃還有一個氣候理由,就是太陽曬熱大片玻璃,變成發熱板,令室內氣溫上升,增加用電,有違新時代節能減排原則。)

提前預測暴雨?

有人批評7日天文台太遲發出黑色暴雨警告,可惜痛苦的科學現實是:從廣闊的大氣來看,香港和暴雨兩者的範圍都很細小,極端雨量在哪裏出現,有很大的隨機成分,提前數小時準確預測至今還是不可能的事。勉強進行會發生很多虛報(預測有暴雨而後來沒有),「狼來了」過多會令市民鬆懈,反而累事,因此實事求事,天文台必須依靠緊密監測雨量分布輔以雷達外推算法,有合理把握時才發出黑雨警告,因此提前發出暴雨警告的空間很少,希望市民理解。

應對天災之道

超強颱風蘇拉逼近香港時,政府展示了整體的備災思維,我們看到政務司司長主持大局,指揮部門分工協作,連災後倒樹的儲存地點都預備好,蘇拉過後,倒樹的清理井井有條,道路迅速復通,市面迅速復常,市民也因此形成對政府的高期望。

7日晚暴雨後,處處泥濘滿布,情況惡劣,一時造成強大反差,難免有人埋怨「高官」為甚麼沒有在黑色暴雨信號發出時跑到前線,不過我們必須明白:前線救災是紀律部隊的專長,有策略,有技術,有程序,有規則,高官到場「指揮」反而要浪費人手「招呼」,甚至有礙緊急救援。高官的功能在審視大局,排列優次,調度資源,提高協同效應,事後觀之,水、電、煤氣、電話、網絡等服務沒有中斷,受災的主要道路很快清理開通,因塌坡中斷的石澳道史無前例地快速恢復臨時通車,政府果斷透過多部門協作經水路幫助石澳居民撤離,在在反映政府高層今次指揮災後工作發揮了指導性作用,這才是「高官」所應為。

500年一遇」概念

雨災後官員在記者招待會裏提到「500年一遇」大雨,惹來排山倒海的批評,認為政府「卸責」,論據是香港天文台只有百多年雨量數據,何來本事講「500年」?這是對統計學和概率的誤解。「500年一遇」是一種統計學的方便說法,相當於說:同樣強度降雨,每年發生的概率是500分之一,這樣說是不是較易明白?

雖然天文台只有百多年雨量數據,但是統計學裏有一門「極端值統計學」,幫助我們推斷罕見事件的出現概率。這些罕見事件從未被觀察到,但是我們能夠把手上的數據套入數據分布的「尾部模型」,外推估算它們的的發生概率。粗略地說,如果有100年「每年最高一小時雨量」資料,歷年最高的數字我們當作1/100概率的數字,第二高數字當作2/100概率的數字,如此類推,把這些數字標記在專用的格仔紙,我們就能夠描出一條直線和向外伸延,得出概率相當於1/200、1/500等的雨量數字,因此沒有500年數據也可以有500年一遇的推算數字。官員在記者會上講「500年一遇」是有科學根據的,以天文台只有百多年數據為由提出批評是錯誤的。

新氣候狀態 暴雨變頻密

前面講的「向外伸延」有一個假設,就是氣候是穩定的,200年甚至500年都沒有變化,每年的最高數值只是隨機起落的。問題是我們誰都知道:全球氣候起了重大變化,過去的數據尤其是幾十年前的數據,已經不能代表新的氣候狀態!

舉例說,既然今次黑雨事件錄得的雨量數字真實地出現了,進入了天文台百多年的雨量數據庫裏,那麼我們就必須重新計算未來的「N年一遇」數字,幾乎肯定這場黑色暴雨之前是「500年一遇」,未來會成為「200年(或更短)一遇」。

我們面對一個弔詭的處境,一般來說,有愈多的數據,推算未來罕見事件概率更可靠,但是氣候變化令以前的數據失效,近年的數據才算代表現今氣候狀態,但是少了數據,推算未來罕見事件概率的可靠性會下降,因此我們的處境很尷尬,不容易決定應該用過去多少年的數據去推算才最妥當。

直觀看跳躍式變化

話雖如此,我們可以從以下的數字感應氣候的巨變。1926年每年最高一小時雨量的紀錄是100.7毫米,1966年新紀錄是108.2毫米,1992年新紀錄是109.9毫米,2006年新紀錄是115.1毫米,每次破紀錄增幅只是幾毫米,但是兩年後2008年破紀錄竟然是145.5毫米,跳躍式增加30毫米,當時我擔任台長,對數字極度懷疑,要求同事嚴格檢查量雨儀器,最後確認數字準確。十五年後的今年,黑雨期間錄得新紀錄158.1毫米,又躍升十多毫米,大家看看附圖,是否覺得「世界變」?

鳴謝:FB Chi-ming Shun

直覺有時最可靠,跟你一樣,我看了這個圖,無法不相信世界變了,而且是大幅度變了。今次的的降雨量沒錯在舊氣候時代是500年一遇,但是在新氣候時代就肯定不是了,過去的「極端」大有可能變成未來的「常見」,這個推論適用於所有與氣候關連的參數,如風力、氣溫、濕度、海水上升等,根據天文台的研究,過去50年一遇的最高海水高度,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到了本世紀末,隨時年年出現,可惜苦口婆心,香港各界沒把說話聽進耳朵,繼續硬銷填海。

大型工程如防洪大渠的設計,通常參考200年一遇的極端值,經過這十多年的跳躍式破紀錄,天文台必須緊急進行深入研究,重新訂定降雨量參考值,否則頂得住「以前200年一遇」大雨的渠道,將來隨時幾年一次飽和。


未來規劃不應增添風險

面對氣候變化和相連的極端天氣常態化,香港必須重新思考規劃未來的大方向,十分可惜,政府直到現在似乎仍然未感應到需要把氣候變化納入作為未來規劃的關鍵考慮。

人工島是突出的例子,全球都在關注海水上升,太平洋和印度洋島國在擔心水淹亡國,香港卻反其道而行,在大海中央建一座等待水淹的人工島,悖逆常理,違反災難管理「不增加原本沒有的風險」的基本原則,不知何故,香港工程界高層人物大力支持概念,踩過專業界線聲稱到本世紀末海水上升不足一米,甚至表示巴黎協議將會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不必擔心,問題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專門委員會的最新報告,清楚告訴各國政府:防災基礎建設必須參考未來推算水位的上限而不是平均數,甚至要提防格陵蘭冰蓋融化引起的更大幅度上升,我花了很大氣力寫了文章解釋當中涉及的科學和向政府提交意見,不過從所見鋪天蓋地的宣傳,顯然有人執迷不悟,不明白人工島會貽誤蒼生。

新田科技城是另一個漠視自然、不顧氣候變化的規劃,初時的規劃範圍在深圳河下游洪泛平原,本來就受暴雨下深圳河水淹的威脅,今年初忽然大幅擴大規模,佔用百多公頃濕地,這樣就把科技城直接置於未來海水上升的水淹威脅之中,據稱有官員說科技城是「國家任務」,大家不宜置喙,但是皇帝也叫不停海潮上升,自然的力量不會因人類意志而轉移,整個珠江三角洲是人盡皆知全球受海水上升威脅最大的地區之一,把財富高度集中到一個容易受災的地點,是常人不為之事,今年北京雨災中涿州全國書籍集中的倉庫水淹損失慘重給我們清晰不過的警號,把科技城建到濕地上是不尊重自然規律的魯莽行為,更不要說佔用濕地違反國家保護濕地的國策。

我們不是逢大型工程項目必反,但是尊重自然規律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盲目向海、向濕地要地,將招來惡果,國家現在講「高質量發展」,不是粗放型「發展」。

與此相關,近年地產商不管濕地建屋將來會面臨海水上升淹浸之苦,努力在濕地周邊建屋銷售,還不斷嘗試進一步進入濕地內建屋,謹提醒所有置業人士,濕地周邊的樓盤已經給國際風險評級機構列為「紅旗」高風險級別,買了屋之後,隨時不能按揭或購得保險,我曾經在施政報告諮詢期向行政長官提議,為了保護人民,濕地範圍應該規劃為「不得新建居所」,但是意見只是滄海一粟,給地產商的龐大力量淹沒了。

香港的福氣不是自有永有

雖然有評論說政府應對天災不力,但是半個月下來,傷亡輕微,香港市民的生活很快就恢復正常,對比同期在利比亞海邊城市的雨災,已知死亡六千人,過萬人失踪,整個社區消失,復原無期,我們必須感恩前人的規劃和執行,令香港的房屋在颶風中屹立不倒,把殺人的洪水化為短期淹浸馬路的不便,令塌坡數目大幅減少,不是說風雨全無損害,但是控制到很低的水平。有幸活在香港而不是利比亞,是我們的福氣。

不過福氣不是自有永有的,必須不斷檢視風雨的氣候變化,提升基礎建設的防禦能力,更不要增添本來沒有的風險,這樣今天的福氣才能延續到明天。

 [本文稿一個版本曾見於2023年9月17日明報,有少許增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