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從天文台獲奬談到不應過度倚靠顧問公司


香港天文台開發的流動應用程式「我的天文台」,獲世界氣象組織頒發「公眾天氣預報和資訊 - 資訊內容」類別的國際天氣應用程式獎,並在「專業應用程式- 天氣預警」類別獲得榮譽嘉許(註1),是香港的光榮

 

 

香港天文台今次獲獎,反映部門的歷史傳統,靠自己員工的科技力量,解決困難、提高水平、改善服務,舉例說,1960年代香港天文台自製衛星雲圖接收器,是美國以外第一個接收和應用衛星雲圖的地方,1980年代自製太陽能自動天氣站,安裝在香港境外水域的黃茅洲,並且定時以無線電方式把資料傳送返香港,一年只需要檢查兩次,打贏當時中國入口但短時間內失效的全部外國自動天氣站,成為全中國第一,2000年代研究以激光探測機場範圍的風切變和納入航空警報服務,成為全球首創,同期研制即時天氣預報系統,2008年到北京在奧運現場與先進國家系統比拼,近年更輸出技術到多個國家支持他們的天氣警報服務。 

香港天文台不倚頼收錢的「顧問公司」,而是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員工經常自我突破,掌握新知識、新技術,交出新成績,除了技術水平提高,還把服務多元化、精細化,幫助市民解決他們的問題,技術成果多次取得專利,甚至出口到其他國家,在自身技術力量的支撐下,香港天文台成為全球眾多同行的學習對象。

多年以來,始終不能明白,其他政府部門為甚麼不能像天文台一樣培養自己的科技力量,而是重複地聘請收錢的過江龍「顧問公司」,去解決其實政府應該自己最有能力處理的問題?

長時間甚麼都「外判」,長時間倚靠「顧問公司」,尤其不是扎根香港但長期在香港賺錢的「顧問公司」,政府人員會因為沒有動手做實務,逐步流失專業能力和科技能力,最終政府人員連監督和控制「顧問公司」的能力都丟失,以致「顧問公司」坐大,目中無人,沙中線工程出現嚴重事故,卻無人需要負責,就是一個突出例子,最不幸的是市民,無端需要承擔巨額的金錢損失,可惜政府似乎仍未甦醒過來,繼續大筆公款供養搵錢至上的過江龍「顧問公司」。

香港有充分的科技力量解決自身的問題,香港應該看得起自己,不應再事事求教於所謂「顧問公司」,盲目倚靠「顧問公司」的時代,是否應當來一個了結?

 

1     香港天文台網站,2020年12月23: 天文台在世界氣象組織首次國際天氣應用程式比賽中獲勝


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人工島:香港工程師學會踩過界犯錯和忘掉本行


最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討論人工島研究撥款時,香港工程師學會由會長署名提交了意見書,踩過界就不熟悉的氣候和海洋課題發言,搞錯科學,又只講眼前所見,忘掉香港大型基礎建設工程一向以二百年為設計視野,既違反專業團體行為規範,也涉嫌專業不及格和誤導立法會。

工程界位高權重人士不是第一次犯同樣錯誤,2018年某外資顧問工程公司高層人士為了推銷人工島概念,聲稱颱風海浪只有約兩米,以及指海浪不會轉彎,甚至沒有盡責審查,漏了人工島位置實測海浪超過5米的紀錄(註1),結果暴露不懂海浪科學和疏忽專業責任的狼狽相,不料歷史重演,工程師學會本身重蹈覆轍,今次問題更嚴重,牽連整個工程界的專業聲譽 

意見書第10段主題是海水淹浸人工島的威脅(註2),提到市民對氣候變化和風暴潮的關注,卻只以2018年颱風山竹一例為依據,突出「錄得最高風暴潮為(天文潮以上)2.35 仍低於現時填海土地一般高於「香港主水平基準面」(簡稱PD6 米的水平」,立法會議員都是忙人,沒有時間詳細鑽研,見到「2.35米」遠少於「6米」,以為沒有甚麼危險就放心通過撥款,很不幸文字遊戲令立法會議員誤會了 

香港工程師學會這段段文字,踩過界談屬於氣象和海洋專業而不是工程專業的內容,結果在氣候變化和風暴潮兩個話題上,犯了基本科學錯誤,又涉嫌略過關鍵信息,必須加以糾正。


錯誤與遺漏

第一點,意見書提到了「氣候變化」,而海水上升是必然後果,民間主要就是擔心這個問題,意見書卻隻字不提海水上升的幅度,有兩個可能:一是沒有氣象常識,不知海水上升:二是故意遺漏,以免議員擔心。我以前寫過,在不防「萬一」也防「百分之一」的前提下,我們必須預防本世紀海水上升1.5(註3)。

第二點,意見書寫了「(天文潮以上)2.35米」,等於明知風暴潮是疊加在天文潮之上的東西,但是卻不把潮水高度加風暴潮得出真實水位,才跟填海土地高度比較,只提出「2.35米」跟「6米」比較有兩個可能:一是不知(天文潮以上)是甚麼意思,二是有意不加上去,令人減少對危險的警覺。

上面兩點裏,可能性反映工程師對氣象和海洋不熟行犯錯,可能性則反映故意貶低海水淹浸危險,後果是立法會議員誤會,不知危險,總之不是好事。


計算可能最高海水水位高度

香港的天文潮最高水位是PD以上2.55(註6),山竹過後,天文台指出香港很幸運,2.35風暴潮沒有在潮漲時出現,但是從防災角度看,我們不能假設香港永遠幸運,必須防禦兩者時間重疊的高水位,即是應該準備對付(2.35 + 2.55 =PD+4.90的高水位。 

讓我們把氣候變化引起的海水上升因素加入考慮,上面提到需要預防本世紀末海水上升1.5,即是如果山竹再來,到時我們要對付的水位是(4.90 + 1.5 =PD+6.4,高於現時填海土地地面高度

填海造島是為了讓人民安居,市民買樓當然希望子孫可以永享,政府不可能只顧本世紀,由得以近萬億元建成的人工島下世紀被海水淹沒,我以前的文章解釋(註3),2200需要預防海水上升5.1,如果到時山竹再臨,要對付的水位是(4.9 + 5.1 =PD+10.0遠高於現時填海土地高度!

以上討論還未計算颱風帶來的湧浪,雖然某工程師聲稱人工島只有約2米海浪,但是交椅洲曾經量度過5米以上的大浪(註1),事實上山竹過後,整個香港面向南方的海岸滿目瘡痍是海浪強大破壞力的明證。大家見過山竹期間杏花邨的慘況,應該知道海浪不得不防,因此建人工島時,高度不能只填到預見的海水高度,還要預留數米頂住海浪登陸


基礎建設工程200年視野

香港大型基礎建設工程的設計一向採取200年的視野,例如市區排水幹渠系統,設計標準是200年一遇的極端降雨情況(註4),斜坡的排水系統也一樣,土力工程處甚至已經針對氣候變化制訂了調整極端雨量的指引,應用在未來的工程設計中(註5),填海興建巨型人工島不可能採取低於排水系統的標準,必須有200年視野,預留空間應付海水上升。

工程師學會在意見書中只提一個山竹例子,就認為足以形成專業意見給立法會參考,完全不提200年內的極端海水高度,是粗疏到不能再粗疏的做法,偏離工程界安全為主和穩重為本的健康傳統,更嚴重的是意見書遺忘了香港執行多年的防禦200年一遇極端情況的基礎建設工程標準,意見書第10段內容顯然遠低於工程專業水平


工程師學會為誰服務?

不知道工程師學會向立法會提交意見書時,有沒有通傳或徵詢會員?如果有的話,應該有醒目的會員提醒學會相關事實,意見書不致於犯下兩個基本科學錯誤:忘記氣候變化帶來海水上升、忘記把潮水高度加到風暴潮,以及忘記所有工程師都知道的200年設計標準。從事實結果看,學會大概沒有通傳和徵詢會員,這樣的話,學會憑甚麼向立法會發出令人相信代表整個工程界(而科學錯誤)的意見書呢?究竟學會在為誰服務?

如果不幸真的建了6米高的人工島,地產界將有空間大展拳腳獲取利益,但是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海水勢必上升,將來每隔一定年份便需要進行工程,加高海堤上防禦海水上升的「萬里長城」,這樣會保障工程界未來永續有工開,但是島上居民卻要永續交「工程保護費」,恐怕連住在其他地方的香港市民也需要永無止境分擔保護人工島的工程費用。

工程師學會是否為了支持地產界在人工島上的利益或保障工程界未來永續有工開,過度積極遊說立法會興建6米高的人工島而放下了科學和工程專業?也不管大眾市民的福祉?

 

香港的選擇

與其無緣無故在大海中央建一座需要不斷投資加強防禦的人工島,為甚麼不在已有的陸地上,選定將來不受海水淹浸威脅的土地建屋,給人民一個安枕無憂的家?

人家島國怕海水上升亡國,我們偏要自己造一個等待淹沒的島?是否沒事找事做,與天鬥氣,遺禍未來的世代,要永續交工程保護費?

 

1     《草雲居》,20181015日:海浪不懂轉彎?顧問搞錯了!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8/10/blog-post_15.html

2     HKIE, 16.11.2020: Letter to Finance Committee, Legislative Council.    https://www.legco.gov.hk/yr20-21/english/fc/fc/papers/fc-let20201126a-e.pdf  10.  The HKIE is aware that there are safety concerns among the public on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artificial islands to storm surge arising from climate change.  In fact, the location of the proposed artificial islands is not in an open sea and therefore the impact of tide and storms is expected to be similar to the other islands of Hong Kong.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the maximum storm surge (above astronomical tide) induced at Quarry Bay was recorded as 2.35 metres during the time when Typhoon Mangkhut hit Hong Kong in September 2018 which is still below the height of the current reclaimed land formation which is in general 6 metres above the Principal Datum.  Furthermore, well proven engineering techniques such as building higher sea walls or placing wave breakers or planning a wider leisure promenade along the seafront would be some of the feasible measures to address these concerns on wave impact.

3     《草雲居》,20181030日:要防海水會升多高 - 香港和人工島的世紀考慮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8/10/blog-post_30.html

4     渠務署網頁(20201212日覽閱):防洪標準  https://www.dsd.gov.hk/TC/Flood_Prevention/Flood_Prevention_Strategy/Flood_Protection_Standards/index.html

5     土力工程處  20181023日:Updated Intensity-Duration-Frequency Curves with Provision for Climate Change for Slope Drainage Design  (技術指引第30號,只有英文版)  https://www.cedd.gov.hk/filemanager/eng/content_427/TGN_30_2.pdf

6     香港的天文潮的水位是從「海圖基準面」 Chart Datum 算起的,每年的最高數字是2.7米(近年的潮汐表印證),但是「海圖基準面」比「香港主水平基準面」低0.15米,因此最高數字換算為 PD+2.55 米。

2020年11月24日 星期二

疫症封城鎖國,擋不住氣候變化

 

疫症全球蔓延肆虐,不少人看報道以為各國封城鎖國令二氧化碳排放減少,氣候變化不再是問題,可惜事實是氣候變化仍繼續惡化。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昨天(1123日)發出新聞稿稱:「儘管實施了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封鎖,但二氧化碳水準仍處於創記錄水準」,問題核心是:過去二十多年,人類生活愈來愈浪費,燃燒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一年比一年多,有增無已。


世界氣象組織指:「我們在2015年突破了400 ppm的全球門檻。僅僅四年後,我們就越過了410 ppm。這樣的增幅在我們有記錄的歷史上從未有過。與封鎖相關的排放量下降只是長期圖表上微小的短暫降低。我們需要曲線持續變」。

所謂「變平」即是二氧化碳濃度不再上升,方法是「通過徹底改造我們的工業、能源和運輸系統將排放量減至淨零。所需的改變在經濟上是負擔得起的,在技術上也是可行的,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只有很小的影響

明天行政長官發布施政報告,期望香港政府拿出承擔和勇氣,宣布香港與世界各國看齊,訂立2050年零排放目標,為減緩氣候變化作出貢獻。

世界氣象組織新聞稿:

https://public.wmo.int/en/media/press-release/carbon-dioxide-levels-continue-record-levels-despite-covid-19-lockdown

2020年11月21日 星期六

疫症幾何級數新爆發,避免去人多擠迫的地方

多個星期來,確診本地感染數字徘徊在每天數宗水平,可惜最近一星期,終於給病毒找到缺口,在持續的隱形社區傳播之上,疊加跳舞群組迅速蔓延,以致本地感染數字今天躍升至36,新一波爆發蓄勢待發

以普通圖表看數據,只知其升,難明其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改用指數垂直軸(刻度數字依次為:110100之類),數據點接近直線便顯示幾何級數上升,最近五天的趨勢正正如此,如果不即時採取遏制行動,依勢外推,三天後有超過每天500宗本地確診個案的可能醫療系統將難以承受,因此張竹君醫生今天以「來勢洶洶」來形容目前的處境


兵臨城下,大家必須嚴肅對待新一波爆發,除了戴口罩、坜洗手,保持人際距離,最好還是暫時避免去人多擠迫的地方


2020年11月8日 星期日

感恩:歐洲封城鎖國,香港出入如常


回顧過去五個星期的確診本地感染數字,一個月前的感染群組完全清除之際,可惜又給病毒找到防守薄弱的人群,乘虛而入,令確診數字回升,已知有本地渡假群組,提醒我們聚集仍是風險,口罩必須常戴,另有源頭不明個案有待追查,局勢明朗之前,防疫不能鬆懈。

香港因為少數人疏於防範以致未能「零確診」有點遺憾,但是對比西方國家,香港已屬不幸中之萬幸。目前歐洲疫情反彈,重新封城鎖國,人民動彈不得,美國則從未成功控制,死亡二十多萬人,反觀香港,社會依然高速運轉,我們仍能每天出入如常,真是天淵之別。

感恩香港人堅持「口罩 + 洗手 + 少聚集」,共同努力抗疫,還要感謝全體前線清潔員工,不辭勞苦進行無窮無盡的清潔消毒工作,就是這樣我們遏制了病毒的散播,令本地感染確診數字長期維持個位數水平,這是歐美「先進國家」做不到的成績。

香港人要看得起自己,既感恩也不鬆懈。

 


2020年10月24日 星期六

香港2050年零碳排放路線圖


922日中國在聯合國宣布,將努力爭取2060前實現碳中和(即零碳排放),作為對保護地球家園的貢獻(註1),去年底歐盟宣布了「歐洲綠色策略」,申明2050氣候中和(即零碳排放)的目標(註2),並以綠色氫氣為核心技術(註3),中國和歐盟的碳排放合共全球四成,兩者聯手讓人見到遏止氣候災難的希望

回望香港,2018初政府啟動長遠減碳策畧公眾參與項目,原定去年中推出相關政策,可惜至今沒有踪影,表現落後於有大量內部困難需要解決的中國內地,平時自稱國際大都會,但是談到肩負全球責任時,卻見不到相應的氣魄,令人氣餒。

香港的落後,歸根到柢因為不少人單憑直覺以為零碳排放是不可能的,又不認識綠色經濟時代來臨,認定減少碳排放一定影響經濟,以致欠缺動機推動政策,以下讓我描述香港實現2050零碳排放的路線圖,不靠臆測,而是建基於科學和已知的各國動向。

零碳發電

首先處理佔香港碳排放約七成的發電,目前香港發電用煤和天然氣,已有計劃2030前以天然氣完全取代煤,可以減少但不能完全消滅二氧化碳排放,必須於2050前取締天然氣,方法有幾個:

1.     本地可再生能源發電

2.     利用本地廢物(廚餘、生物廢料等)發電

3.     以電纜輸入外地由可再生能源生產的電

4.     輸人遠處製造的綠色氫氣和燃燒發電

可再生能源主要講風能和太陽能,第2項又稱「轉廢為能」,廚餘等生物物質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當代的二氧化碳,是自然循環一部份,不影響氣候變化,也可歸類為本地可再生能源,由於香港地域有限,第1和2項本地可再生能源發電總量難以超過香港耗電量5-10%

3項指香港投資在外地建設可再生能源發電廠,經過長途電纜傳輸到香港,最理想是從近隣輸入,不過珠三角甚至廣東本身電力需求也大,香港用電大概要到千里之外甚或更遠尋求,第4綠色氫氣,是指利用遠處(如澳洲或沙地阿拉伯)風能或太陽能發電,電解水得到氫氣,運到香港用作發電機燃料,由於氫氣燃燒後變成水,沒有碳排放,第34項都算是輸入可再生能源發電,前者直接輸入電,後者間接以氫氣為媒介輸入能量發電。

1  20202050電力走向零碳排放路線圖  (不節能情景)

RE1  本地可再生能源發電       RE2  輸入可再生能源發電


未來三十年發電減碳之路怎樣走?其一是以政策促進
擴大本地可再生能源(RE1)發電規模,其二以天然氣於2030完全取代煤,其三2040左右開始直接及間接輸入可再生能源RE2,由今天開始有20年時間籌備,目標於2050滿足全港電力需求。順便說明,核電價格正在失去競爭力(註4),因此預計2040左右會自然淘汰。

大家也許注意到圖1 20402050輸入可再生能源RE2的斜線很陡峭,任務非常艱巨,失敗的風險甚高,

2  20202050電力走向零碳排放路線圖(節能情景)

為了確保達到目標,我們必須多走一步:全民節省用電,以冷氣為例,製冷技術進步神速,今天家裏換冷氣機和商業樓宇更新冷氣裝備隨時節能30%,到2050時減50%不是奢望,只要加上政策要求新建樓宇符合度節能設計,足以把輸入可再生能源的斜線斜度顯著降低(圖2),令2050年發電達到零碳排放成為可實現目標,由於科技進步,過程其實不會影響大家的生活質素

零碳交通運輸及其他

香港的交通運輸的碳排放約佔香港兩成,減碳有兩條路徑:

1.     汽車電氣化,配合零碳發電

2.     引入氫氣燃料電池汽車,配合入口綠色氫氣

3  20202050汽車走向零碳排放路線圖

氫氣車 氫氣燃料電池汽車


電動汽車
逐漸全球普及,政府只需要像其他國家一樣,宣布於指定年份如2040後不得出售化石燃料車輛,則汽車排放二氧化碳自會趨零,此外各國包括歐盟都在研究氫氣燃炓電池汽車,日本在這面領先全球(註5),已經生產了第一代,中國和韓國亦快速趕上,計劃十至二十年之內大量生產,成為未來零碳排放汽車的選項。只要再加上香港政府推出政策令公共交通更方便,令市民減少使用汽車,則汽車零碳排放目標更易達到。

除了汽車,渡輪也可電氣化,香港政府已有計劃推行,法國空中巴士剛於十月宣布於2035推出三款燃燒綠色氫氣的商用飛機(註6),連飛機都走向零碳!在2050零碳發電和輸入綠色氫氣的背景下,香港交通運輸零碳排放是做得到的

最後談廚餘和生物廢料,它們埋在堆填區裏會產生溫室效應很高的甲烷,佔香港碳排放份額幾近一成,減碳的方法包括:減少廚餘、收集廚餘製造沼氣發電、收集堆填區沼氣作燃燒用途(煤氣)、燃燒生物廢料發電(轉廢為能)等,政府各方面都有開展工作,2050零碳排放相對容易。

香港2050零碳排放做得到

總括來說,香港2050達到零碳排放的關鍵因素是:零碳發電、輸入綠色氫氣、交通工具電氣化或使用綠色氫氣、全民節能、減少汽車、減少廚餘、適當處理廚餘和生物廢料

中國已經走在香港前面了,我們必須拿出國際大都會氣魄,參與全球減碳,同時保護香港入未來免受氣候災難之苦,香港政府應該盡快確立2050零碳目標和路線圖,以及推出配套的政策,促成大規模減碳行動的實現,民間和各行各業則有責任積極節能減廢。在科技急速進步的配合下,減碳不痛苦,甚至創造新的經濟機遇。

香港2050零碳排放是做得到的,讓我們一齊努力,令香港成為世界好公民,也為未來的自己消減氣候災難。

 

1       新浪財經,2020924日:中國確定2060年碳中和目標新能源行業或將迎來倍速發展  https://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20-09-24/doc-iivhuipp6084922.shtml 

2       European Union: A European Green Deal.  https://ec.europa.eu/info/strateg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an-green-deal_en#timeline

3       《草雲居》,202098日:歐洲倚靠綠色氫氣走向零碳目標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20/09/blog-post.html

4       Lazard, 19 October 2020: Levelized cost of energy and levelized cost of storage – 2020.  https://www.lazard.com/perspective/levelized-cost-of-energy-and-levelized-cost-of-storage-2020/

5       《草雲居》,2020720日:氫氣燃料時代來臨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20.html

6       Airbus, 21 September 2020: Airbus reveals new zero-emission concept aircraft.  https://www.airbus.com/newsroom/press-releases/en/2020/09/airbus-reveals-new-zeroemission-concept-aircraft.html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人工島:從習主席表明保育很重要談起


主席的話

昨天報章報道,行政長官稱:「習近平主席表明保育很重要。」(註1

對於有團體建議在內地水域桂山島填海造地,解決香港的土地短缺的方案,她認為是「為了香港建屋問題,破壞中央政策」。

但是她隨即又說「這不如讓香港自己填海,在內地水域填,為何不在(香港)大嶼山、交椅洲填?」

這三句說話放在一起讀,很難明白。

第一句顯示長官理解中國國家政策重視保育,第二句顯示她也知道大規模填海破壞生態,有違保育原則,所以桂山島填海這樣的項目不得進行,但是第三句忽然又表示香港應該大規模填海,反映她認為破壞海洋生態在香港不是問題。


也許行政長官的智商極高,有某種我們沒有的高階思維,但是平民如我,讀了新聞報道後有幾點疑惑: 

1.     1. 為甚麼長官聽了習主席的話,只想到桂山島不能填海?

2.     2. 為甚麼長官聽不到習主席說話的核心:「保育很重要」?

3.     3. 誰人知道桂山島填海破壞生態而香港填海不會呢?

4.     4. 或者明知填海不好,為甚麼說人家不應該搞壞他們的海,而要搞壞自己的海

5.     5. 又或者香港政府甚麼時候取消了自然保育政策,填一千公頃的海不是問題?

反對大嶼山人工島有很多理由,保育只是其中之一,聚焦在這點上,把香港大力推動填海放在中國為了保育海岸線和沿岸水域而全國禁止填海的大局裏看,誰都看得出香港此刻的管治指導思維,即是犧牲生態搏取所謂「發展」,遠遠落後於時代,悖逆與自然共存的生態文明概念

提意見不是對抗

同一報道,長官指「有一班人為此(按:指維港、濕地、文物保育)與政府對抗而拖慢進度,現在的土地開發工作,比1997年前『起碼艱難十倍八倍』」。

真心希望長官視不同意見為「對抗」的報道有誤,因為如果全民任何時刻只有歌功頌德,恐怕是政府受單向思想誤導、忽視負面因素、犯大錯的最危險時刻。

民間提出需要關注土地開發過程中各個方面的問題,是負責任公民應有之義,古語有云:「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有助施政周全貼地,做到為人民服務的最高準則。

今次人工島之所以引起民間置疑,負面因素甚多,例如:

1.     1. 沒有需要(人口假設高估一百萬)

2.     2. 新界已有土地可用(千頃計土地荒置)

3.     3. 造地昂貴(比新界收地貴十倍甚至百倍)

4.     4. 花時太長(不解決屋荒,建成時人口或已回落)

5.     5.花錢太多(接近儲備總值,嚴重財政風險)

6.     6. 破壞海洋生態(填海不可逆轉)

7.     7. 製造本來沒有的氣候風險(參考島國滅國危機)

8.     8. 製造更多碳排放(基層居民與計劃的中央商業區性質不匹配,天天為工作出入交通)

9.     9. 在沒有歷史的海中央建立龐大社群的社會問題(天水圍前車可鑑)

      10. 少數的連繫陸地通道構成重大保安風險(過去一年前車可鑑)

在問題多多的情況下,民間提出應該先行科學地論證人工島是否解決屋荒的最佳方案,以及要求政府解答何以以上十個負面因素不足以否定人工島方案,是非常合理的,是為了香港未來的安定而提出的,不存在眨低政府的意思,懇請長官與政府官員不要視提意見者為「對抗」,而是在建設美好香港路上的伙伴。

政府必須先理順以上民間的置疑,才可以要求任何與工程有關的撥款申請,否則將製造社會燥動,過去幾年香港已經受夠了衝擊,七勞八損,再來一次我們承受不了啊。

可負擔的房屋缺乏,是目前香港最關鍵的內部矛盾根源,必須以社會信服的方案處理和解決,政府切勿以硬推方式行事,尤其是令香港成為全國在保育方面最落後的方案,以免橫生枝節,令內部矛盾加深加重。 

1       香港經濟日報,20201019日:桂山島填海解決香港房屋問題?  https://rb.gy/mmxz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