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最近廣泛報道香港大學兩宗欺凌風化案例(註1、2),社會譁然,作為校友,心痛無以名狀,更令人咋舌的是:事件曝光後,李國賢堂的幹事會堅稱「不涉欺凌成份」,甚至認為「公眾對香港大學舍堂產生誤解」(註3),對事件超越社會道德底線和可能涉及刑事罪行毫無覺醒。
雖然涉事學生只是全體學生的極少數,但是經過幾天的沈澱,我看到這是大學失去靈魂後的必然墮落。
大學作為高等學府,本應有高尚的靈魂,守護和傳承世間學問,為人類謀福利。學者以情操和學養,領導學問的開拓,引領學生走到學科的前緣,以及培育他們的道德精神,促進他們畢業後貢獻社會,最低限度不藉知識為非作歹,這個說法正好是香港大學校訓「明德格物」
“Sapientia et Virtus)”
的本義,其中Sapientia是智慧,Virtus 是道德,到香港大學的學生不只是來學知識,還要學做好人。
前校長徐立之說過:「明德比格物更重要」(註6) |
香港大學一百周年主題曲以「明我以德」為題(註5),凸顯向學生傳授道德觀念包括明辨是非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如今商業主義蓋過一切,爭名逐利成為主流,「道德」不在大學資助委員會視野之內,誰會花力氣去「明德」?
為了追逐「世界排名」,教授們淪為寫論文的機器,教學工作得不到重視,另一方面,商業思維錯把學生視為顧客,導致學生評教授可以令教授丟掉飯碗,而學生考試成績差則反而要教授解釋等怪現象,本末倒置,學生變成主體,指點江山。教授既害怕學生的劣評,又害怕他們考試不合格,課程極力遷就,以免學生卻步,害自己飯碗不保。時間一長,學生滋長趨易避難的心理,有重大學術和社會意義但是艱深的課程學生數目下降,商業思維使大學陸續刪減這類課程和撤銷相關學系,「以學問服務社會」的崇高理想抛諸腦後,大學的高尚靈魂備受摧殘。
在這個氛圍下,部份學生自視為顧客而坐大,欠缺自律者更變得放肆,不少學生失去對學術的興趣,入大學但求容易畢業和盡快賺錢,他們的人生價值觀念尚未成熟,但是得不到老師以崇高理想或道德觀念給他們引路,結果把社會的低俗以至不文的風氣帶入大學,不少大學高層和老師害怕嚇走顧客,見到學生行為有違社會規範甚至非法,也噤若寒蟬,不敢公開點出或指責,有時甚至過度維護,把學生竉壞,做了壞事也沒有甚麼後果,以致他們無法明白低俗不文是社會不容的行為,部份甚至誤以為是英雄好漢的威風表現。
在學生成為主體的背景下,我們不難理解何以香港大學學生宿舍的管治會脫離正軌,以致不當行為如夜半三更硬要宿生起床參加所謂宿舍活動,參選各種委員會(所謂「上莊」)的同學被「老鬼」諸般玩弄和侮辱等存在多年,近年甚至愈演愈烈,以「傳統」之名包裝欺凌風化行為,這些都是公開的秘密,但是校方不敢得罪「顧客」,投鼠忌器,放軟手腳,直到今次見報,社會強烈反彈,才見其中一個宿舍採取懲戒行動,令人不解的是另外一個宿舍依然我行我素,而校方束手無策,毫無跟進行動。
香港大學現時處於一種迷失的狀態,在追名逐利中浮沈,丟了崇高的靈魂,格不了物,明不了德,至於學生,他們處於人生矇矓時期,得不到正確引導,誤入歧途,陷入風化和欺凌的泥沼不能自知,也無法自拔。醜聞曝光,涉事學生固然有責任,但是被商業思維控制了的大學沒有「明之以德」,也不能置身事外。
我們必須問:成立大學所為何事?大學的高尚靈魂究竟去了哪裏?大學的方向由誰決定才對?怎會是學生?大學還講道德和社會責任嗎?
要感應甚麼是大學的高尚靈魂,我們可回溯到1950年代的新亞書院,錢穆、唐君毅、張丕介等諸位先生,在極度艱難的情況下,以遠見、胸襟、熱誠、學養興學傳道,成就一代新儒家思想,他們不求名利,沒有商業計算,體現了真正的大學高尚靈魂!香港大學正在物色新校長,會找到另一個錢穆嗎?
總結一句,商業主義令大學沒有做好教育的本份,欺凌風化事件是大學失去靈魂後的必然墮落,大學一天不找回它的高尚靈魂,欺凌風化事件將會重複又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