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倫敦出現連續幾天的暴亂,電視機裡見到群集的滋事份子,肆無忌憚,搗亂搶掠,據報章報導,不少人的目標是流動電話、運動鞋、電腦和屏幕,這些都不是生存的必需品,因此看來搶掠的推動力不全是貧窮,還有貪婪和擁有物質的虛榮。
差不多四十年前我在倫敦住過一年,當時的感覺就像活在一個君子國,走在路上,步履悠閒,汽車和行人都很守規矩,大家衣著簡單樸素,報章裡不見炫耀財富的痕跡,似乎大家祇要勤力,總有工作和工資,養起自己和家人,雖然偶然有些罷工,但是不太影響日常生活,那時倫敦很太平,不論甚麼時候走在街上,感覺都很踏實,沒有恐懼。
四十年過去了,在戴卓爾主義的指導下,英國走了崇商的路線,經濟得到改善,倫敦表面上也十分繁榮,但是近幾年舊地重遊,再沒有給我平安的感覺。
近年倫敦金融業不成比例的擴充,讓部份人富得令人咋舌,又把房地產炒貴,物價飛升,生活費大為提高,大倫敦範圍內,貧富懸殊到了極點,基層人民生活愈趨困難,另一方面,教育制度強調智力,社會則歌頌物質主義,以財富來衡量人的高低,總之就是忽視德性的培養。兩個因素的合成後果,是產生大批沒有人生目標、不受道德規範、純粹聚焦自身物質利益的年輕人,其中家境稍差的,無法透過教育提升自己,最終變成社會邊緣的無業遊民,雖然活在「繁榮」的包圍之中,卻沒有得到任何好處,也完全看不到光明的前景,眼見富貴人家的奢華,難免既羡慕又妒忌,逐漸演化為怨氣和怒火,並且逐日積累。
住在倫敦的人早已直覺地感到社會的內部張力,預計會有「大事」發生,祇是不知何時發生。前幾天偶然的警民衝突不幸成為導火線,引爆積累多時的能量,怨憤加放肆再加貪慾,聚眾鬧事迅即演化成暴亂,一下子就變得不可收拾。倫敦暴亂事件帶有一定的隨機性,但是其實是「必然中的偶然」,幾乎可以說是無可避免的。
我覺得倫敦的事件對香港是一個警惕。香港回歸前後有很多人都說要保持香港的「繁榮安定」,純粹從道理來說,「繁榮」和「安定」是兩個概念,在這個詞裡面是並列的,但是絕大多數人把它理解成「有繁榮才有安定」,因此不斷強調要千方百計搞好香港的經濟,讓香港繁榮起來,然後透過神秘而不可測的過程,社會就會安定起來。
回歸後的十多年來,香港的GDP大幅增長,市容也確實有十分繁榮的表像,可惜財富並沒有較均勻地走入香港的千家萬戶,貧富懸殊加劇,基層家庭的收入甚至實質下降,更出現了以前沒有的在職貧窮,加上教育制度的微妙變化,令基層孩子藉教育改變命運的機會萎縮,生於貧窮恐怕亦將死於貧窮,他們會怎樣想未來?香港可以漠視他們的無助感嗎?。
在香港,連中產家庭的生活質素也在下滑,專業人士工時不斷延長,沒有時間做好爸爸、好媽媽,孩子們的成長有內在缺憾,部份家長以金錢代替照顧,養出跟倫敦一樣的眼中祇有金錢、心中沒有道德規範的少年人,他們以擁有最新型號的電腦或流動電話為榮,另一方面又不斷喊生活煩悶,香港有給他們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嗎?如果有偶發的騷動,他們會參加嗎?
談了一大堆,反映心中的憂慮,香港以GDP量度的所謂「繁榮」,沒有為香港帶來「安定」,反而在不同的領域,以不同的過程,製造或誘發多種的不穩定因素,情況有點像倫敦,我們是否正在走向一次必然中的偶然?
我們究竟需要一個怎樣的社會?安定重要嗎?不能帶來安定的「GDP繁榮」有甚麼意義?
心中的懸念:甚麼才是「繁榮」?「繁榮」的真正目的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