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件於3月31日晚通過諮詢網站遞交給政府。
+ + + + +
對於交椅洲人工島的意見
從填海令香港損失海洋生態容量和違反國家保護濱海國策看,從氣候變化引起海水上升造成連綿數百年以至千年的水淹威脅角度看,從社會與國防安全角度看,人工島均不應興建。要建則必須以嚴肅的科學方法,訂定全島造地的高度,以及將來加高海堤的方案,應對海水上升災害,保障未來島上居民免受生命傷害與財產損失,財政預算也必須包含加高海堤的營造費用,以便政府認識人工島的總體財政負擔,判斷應否進行。
詳細意見列下。
林超英
2023年3月31日
背景:習近平主席相關講話
2018年習近平主席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代表團時,對香港澳門提出四個希望,其中兩個是「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國家治理實踐」,2022年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大會上,在「四個希望」下講到「不斷增強發展動能」,特別指出「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2022年底習近平在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安全」提了91次,反映此刻「安全」在治國理政裏的核心地位。
交椅洲人工島項目關鍵性角度
「交椅洲人工島」項目是香港社會極度關注的議題,關心香港未來的人都十分憂慮,我對人工島的綜合觀察見我的網誌: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23/03/331.html,說明人工島項目有百害而無一利,應即予擱置。
本意見書突出兩個關鍵性角度:
1.
濱海填海違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指導思想和戰略,破壞國家保護濱海國策。
2.
人工島沒有配合國家對安全的高度重視,為香港製造本來沒有的但是長遠和巨大的安全風險,以及連帶長遠財政負擔。
概畧而言,香港人工島項目將成為2018年全國除了「國家重要戰略項目」外省市禁止圍填海後唯一達千頃規模的民用填海項目,破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也因為把「兩制」化為「填海特權」,令國內各省市尤其是鄰近地區的地方政府與同胞質疑香港有「填海特權」和產生矛盾思想(註1),不利香港融入國家大局。至於安全,項目忽視氣候變化下未來兩三世紀以至一千年海平面持續和大幅上升的衝擊,又有內部與戰爭安全風險,潛在為國家增添煩憂。防災常識是不製造新災難,建造人工是逆向而行。
生態角度
2018年「生態文明建設」寫入憲法,「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五年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或可因為未及認識而提出興建人工島,五年後的今年香港則必須認識「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方向,有責任與全國人民一起建設生態文明,不能建人工島破壞生態。
習近平主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執行有清晰說明,必須堅持「在環境品質底線方面,將『生態環境品質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底線」,人工島把海洋填了變成陸地,壓縮香港海洋生態容量,肯定是「變壞」,因為沒有人能賠中國人一個海,交椅洲人工島項目踩過了「生態文明建設」底線。
從國家戰略看,2018年《國務院關於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停止省市審批圍填海,只有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會聯同確定的「國家重大戰略項目」才獲國務院審批,《通知》一出,海南島數個人工島項目都立即喊停。交椅洲人工島定位只不過是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並且沒有任何產業大計,遠遠不符「國家重大戰略項目」條件,但是發展局公開聲稱國務院的《通知》不適用於香港(註2),這是以英式純法律思維,藉「兩制」和「特別行政區」身分,迴避「一國」下香港與全國人民一起保護海洋自然生態的責任,沒有貫徹憲法「生態文明建設」精神,沒有配合保護海洋生態的國家策略。近來發展局稱不應該再討論人工島應否興建,但是既有海南島喊停先例,加上交椅洲項目處於未建狀態,沒有理由不能擱置。
最新公布交椅洲人工島填海範圍集中在海深超過6米水域,以數字遊戲迴避《拉姆薩爾濕地公約》海深6米以下視為「濕地」的定義,一則令填海成本增高,二則忽視毗連生態環境的緊密互動,三則不知道國家已把保護海洋的概念覆蓋整個「濱海」。2022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拉姆薩爾濕地公約》第十四次締約方大會發言,宣布在深圳成立「國際紅樹林中心」,以及「支持舉辦全球濱海論壇會議」。全球濱海論壇是中國倡議的國際組織,「濱海」包含「濱海濕地及生態相關棲息地」(註3),超越一般「泥灘」或「淺海」的概念,香港水域全屬中國「濱海」,納入了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務院《通知》需要保護的範圍,在香港境內任何水域哪裏填海建人工島都是都不可接受的。
人工島項目違反「生態文明建設」的治國理政指導原則,把香港置於全國為保護演海而禁止圍填海戰略之外,顯然違反國策,項目的實施也將令香港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淪為全國最落後的地區,令香港蒙羞,也製造香港與內地省市地方政府的矛盾,實非香港之福,擱置此項目和保護好香港濱海,才能成為習主席希望見到的「積極主動參與國家治理實踐」。
為了澄清人工島項目如發展局所稱沒有違反國策,建議政府主動向國務院匯報交椅洲填海項目的情況,請求界定是否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項目」條件,如果得到確認,則其他省市不會視香港有令他們不滿的「特權」,香港因關注生態而反對人工島的人們也無話可說。
安全
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島國擔心國家被上升的海水淹沒時,香港卻執意興建一個面對海水上升威脅的人工島,反映項目漠視氣候威脅,完全沒有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認為管治必須具備的「風險管理的憂患意識」。
防災的基本常識是不增加本來沒有的危險,但興建人工島將為香港製造原本不存在而未來會不斷升高的水淹威脅,需要無休止的防禦工程,支出成為政府財政的無底洞,此時建人工島違反防災常識。
人類排放額外的溫室氣體造成氣候暖化,海洋吸入大氣層的熱量向深海傳播需時,就算即時停止排放,海平面會持續上升二、三百年甚至千年,而且幅度驚人,這是全球政府認可的權威報告的結論,不是所謂「假設」。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全體締約國,一致通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發表的《第六次評估報告》(註4),內容經過各國政府逐字逐句推敲後定稿,是目前有關氣候變化最權威的報告,其中《決策者摘要》(註5)第8.5.4段這樣說:「在較長時期,由於持續的深海變暖和冰蓋融化,海平面將持續上升數百年至數千年,並將在數千年保持高位(高信度)」,留意最後三個字「高信度」,全本報告非常嚴謹,逐個結論都註明可信程度,因此海水上升千年不是所謂「假設」,而是經過無數科學家參與論證和得到各國政府認同的高信度結諭。
如果政府決意建島,必須以防災思維為基礎,防禦「低概率、高衝擊」的推算海水上升幅度。以下展開解釋。提醒發展局、工程部門及工程顧問必須認識箇中的科學,不要與防禦其他現象如風暴潮的概念混淆。
防災必先辨識災害現象如暴雨,然後推算不同強度暴雨出現的概率,訂出可接受風險水平後設計應對方案,例如香港排水渠道以50年或200年一遇暴雨為設計標準,即是每年出現對應暴雨的概率是2%或0.5%。關鍵是:防暴雨不會用「中位數」暴雨或「平均」暴雨去設計渠道,而是用「低概率、高衝擊」的極端暴雨。
人工島需要防禦的「敵人」是「海平面上升」,用了「推算海平面上升幅度」中位數去設計防禦工程是錯概念、錯方法,正確的方法是根據防禦「低概率、高衝擊」極端值的概念,跟防禦暴雨一樣,採用海平面上升幅度推算數值範圍內低概率百分位數(如0.5-2%)的極端數值作為設計參數,而不是採用「平均」或「中位數」的推算數字。
IPCC 的《第六次評估報告》強調了這個採用極端值為設計參數的概念,更提醒各國政府,基於統計學定義,報告裏的推算海平面上升「可能範圍上限數字」,被突破的概率達16%,因此防禦城市和關鍵設施被海水淹浸的設計參數必須高於「可能範圍上限數字」(註6),由於近年對冰層認識加深,該報告甚至首次提出一個與兩極冰層不穩定有關的「低概率、高衝擊」情節 (low
likelihood, high impact story-line),2100年海水上升幅度可接近2米(見附圖),負責任的政府和工程師必須納入他們的視野,好好保護人民。
底圖來源:《決策者摘要》圖SPM8 藍、紅兩色陰影區間展示推算數值的「可能範圍上下限」 |
政府必須注意:IPCC指出未來海水上升幅度的不肯定度在時間不在高度,例如2100年海平面上升1.01米這個「可能範圍上限數字」無論甚麼排放情景下都終會出現(註7),參看附圖,2300年的低排放情景中位數(2米左右)和高排放情景中位數(4-5米)也只是遲早的事。
傳統沿岸基建設施的工程設計假設海平面高度不變,然後以過去數據推算 N 年一遇的極端海水高度(含天文高潮和風暴潮),由於這些設施爛了可以重建,因此世界各國包括香港會視乎設施的重要性,把N 定為50年或200年不等,發展局近日在公開言論裏講的「外地設計標準」覆蓋的是這個部份,但是必須注意,這個參數與「推算海平面上升幅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防禦對象,不可混為一談。
現在明知海平面將會上升,而人工島「爛了」(被海水淹沒)後果嚴重也難以全島加高,人民在島上購置物業有傳子傳孫的期望,因些有理由要求興建人工島的地面水平高於現時重現期50年至200年的極端海水高度再加上二、三百年以至一千年後的海平面上升幅度,這裏的「重現期50至200年概念」與「百年千年要求」是兩回事,發展局、工程部門、工程顧問等切要清楚了解和納入設計中,不要混淆。
以現時海平面標準建人工島,將來肯定水淹,但是城市建成後難以加高,惟有不斷升高約20公里的海堤頂住,花費恐怕以千億計,政府難逃最終付鈔責任,設若最終有一天沒錢加高人工島海堤,受害者是被地產商吸引買入物業的業主,海水淹浸時島民不只是損失金錢而是失去家園,就像太平洋島國國民一樣,因此決定興建人工島之前,必須先知道將來加高海堤使用甚麼方案和涉及多少財政預算,政府才能掌握全局,否則可能錯誤興建將來無法負擔的人工島。
最後指出社會安全和戰爭安全角度:近幾年國際形勢劇變,香港內有2019年騷亂,外有台海愈趨緊張,前者留下恐怖襲擊風險,後者帶來戰爭襲擊風險(註8),人工島把數十萬人困在海上孤島,僅以一橋一隧連接新界本土和香港島,給敵對勢力扼住咽喉製造癱瘓的機會,就算不是戰爭,只要風雨或大型爆炸意外造成交通癱瘓,或者造成城市生命線(水、電、煤氣、電信等)中斷,支援全島人民生活將十分艱難,不是幾條渡輪就能解決的。深海建人工島,只靠兩條運輸路線支撐,零安保安全意識,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非常不智。
作為對比,把人口安置在北部都會區,形勢截然不同,除了貼近大灣區有利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人口可以散布多個居住點,交通運輸採取網絡形式,一處受襲阻塞也有其他替代路線支撐,沒有少數的「咽喉」,不會受襲產生癱瘓,城市有較高韌性,因此北部都會區從社會安全和軍事安全角度看遠勝人工島。
結論及建議
人工島源自一個多年前的決定,但是世界劇變,國家進步,今天必須以全球視野、國家概念、本港自身條件等重新考慮。人工島違背國家治國理政指導思想,破壞全國禁止省市填海戰略,有違融合大灣區地理因素,忽視氣候變化海水上升風險,零社會安全和戰爭安全意識等等,有百害而無一利,加上北部都會區出台,有地利,有容量,有產業規劃,有社會韌性,交椅洲人工島在香港的未來發展中已全無角色,繼續推行將遺禍百年。
謹向政府建議:
1.
擱置交椅洲人工島項目,集中資源建設毗連深圳和大灣區的北部都會區,做好融入大灣區整體發展大局,為香港人民謀最大的福祉。
2.
如果不便即時擱置,則主動向國務院匯報交椅洲填海項目的情況,請求界定是否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項目」要求。
3.
委託國家高階氣象專家複核有關防災採用的未來海平面高度參數和極端海水高度參數,資料既適用於人工島設計,也適用於策劃保護原有沿岸城鄉免受水浸的工程設施。
4.
政府必須掌將來加高海堤使用的工程方案和涉及的財政預算,以此考慮項目的長遠可行性。
5.
請保安局研究甚至邀請相關國家該管部門協助研究,判斷當今緊張地緣政治之下人工島有否不能承受的安全風險。
註1 例子見2023年1月16日明報刊登內地同胞撰文《跨境填海夢違國家保護海洋政策》
註2 2023年1月13日發展局臉書帖文【交椅洲人工島 – 兩個關注的答與問】稱:「有關要求並不涵蓋香港特别行政區」。
註3 全球濱海論壇網站 https://www.worldcoastalforum.org/
註4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the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https://www.ipcc.ch/report/sixth-assessment-report-working-group-i/
註5 《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 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 《決策者摘要》 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1/downloads/report/IPCC_AR6_WG1_SPM_Chinese.pdf
註6 Box 9.4, 9.6.2 Future Sea Level Changes in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the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stakeholders with a low risk tolerance (e.g., those planning for coastal safety in cities and long-term investment in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may wish to consider global-mean sea level rise above the assessed likely range by the year 2100, because ‘likely’ implies an assessed likelihood of up to 16% that sea level rise by 2100 will be higher”
註7 Box 9.4, 9.6.2 Future Sea Level Changes in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the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 the main uncertainty related to high-end sea level rise is ‘when’ rather than ‘if’ it arises: the upper limit of 1.01 m of likely sea level range by 2100 for the SSP5-8.5 scenario will be exceeded in any future warming scenario on time scales of centuries to millennia (high confidence)”
註8 2019年示威者令吐露港公路和紅磡海底隧道癱瘓,1999年台灣政界人物公開提過導彈攻擊香港和上海,此後話題不時在傳媒及網上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