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6日 星期日

違反國情港情的人工島應即擱置 - 立即表達意見(3月31日前)


交椅洲人工島項目的公眾諮詢期於3月31日結束,謹把年初舊文一篇貼出幫助大家理解擾攘多時的人工島項目的眾多嚴重問題,包括生態、安全、財政、違反防災常識和地理因素等,當時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所以文中多次提到立法會。

人工島項目對香港有跨世紀的負面影響,鼓勵大家立即向政府提交意見或表達你的憂慮,可以借用綠色和平提供的方便 <https://act.gp/3Trl6rA> ,也可以去政府提供的意見網頁<https://www.centralwaters.hk/tc/comment-form/>。

          =          =          =         =

(2023.1.1 刊於明報)

最近大嶼山人工島項目向前走了一步,政府提交了立法會議文件,講述最新構想,建設三個相鄰人工島,以一橋一隧連接大嶼山和香港島,讀了一遍,項目多處違反國情港情,甚至傷害國家和香港,理應立即擱置,以免遺禍千秋。

文件性質

文件反映傳統公務體系裏的文官運作模式,根據幾年前的決定,埋首向前逐步細化落實,只談推進項目的內容,完全不談近幾年世界、中國和香港的種種巨變,以及對項目的影響,因此讀者包括議員被限制在規劃、工程、費用等割裂的話題裏。但是立項時的世界與今天新時代的現實已有天淵之別,我們必須深入檢視,項目是否符合當今世情、國情和港情?是否仍然需要?甚至是否對香港有害?以下闡述我的觀察,確信項目理應立即擱置。

無視世局巨變

過去幾年世界大變,瘟疫流行凸顯文明社會的脆弱,例如物流鏈折斷、經濟低迷、社會動蕩等,各國都在採取措施自保,疊加氣候變化引起的異常旱澇,以及大國博弈引致的俄烏戰爭,產生大堆全球連鎖反應,糧食、燃料,甚至民生用品價格飆升,全球經濟衰退迫在眉睫,不幸的是國際政治形勢劇變,令一向相對安穩的東亞地區戰爭概率急升,香港可能牽涉其中。

立法會文件對世間變局視若無睹,一切照舊,假設經濟和人口不斷增長,又對人工島的脆弱性毫無警覺(或故意淡化),後果嚴重。人工島是香港未來百年基業,投資接近財政儲備總額,不是建一個屋邨般的小事,行政長官上任前強調政府必須「具備風險管理憂患意識」,現在理所當然採用這個上屆政府沒有的新視角,以憂患意識去檢視在百年大變的時代格局裏,人工島是否需要和會否產生新的和不能接受的風險,例如:(1) 有北部都會區還需要人工島嗎?(2) 氣候變化引起的海水上升將持續二、三百年,為何香港要製造本來沒有的風險?

違背憲法和治國指導思想

2018年「建設生態文明」寫入了中國憲法,「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新時代國家發展的指導思想,我們國家再不走一度盛行的、破壞生態換金錢的粗放發展之路,同年香港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討論覓地方案,提出了破壞海洋生態的人工島概念,我們可以原諒他們來不及領會新時代的來臨,但是四年後的今年再漠視「生態文明」就沒有藉口了,香港再不能不理甚至違背國家憲法和治國指導思想

對於「生態文明建設」,2018年習近平主席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作了清晰說明,指必須堅持「在環境品質底線方面,將生態環境品質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底線」,人工島把海洋填了變成陸地,肯定是「變壞」,因為誰能賠中國人一個海?人工島是踩過「生態文明」底線的項目,違背治國指導思想,犯了根本錯誤,單是這點項目就應該撤了。

破壞全國禁止填海國策

鑑於沿海省市多個大型填海項目爛尾,如天津填海27,850公頃,空置率達七成,既破壞海洋,又沒有創造價值,2018年即「生態文明」入憲同年,國務院發出通知全國嚴禁圍填海,收回省市的審批權,全部集中由國務院處理,只有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會聯同確定的「國家重大戰略項目」例外。

大嶼山人工島聲稱會建成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CBD),遠遠攀不上「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如果香港是一個省或市早已被禁了,只不過我們藉「行政特區」身分鑽了「一國兩制」的空子,藉法律條文避過國務院《通知》的禁令

身為炎黃子孫,我們香港人理應與全國人民憂戚與共,為國家守護海洋資源作出貢獻,此時硬推填海是明知破壞國策而故犯,把香港變成壞孩子,有麻煩找國家幫忙,沒事時就破壞海洋資源,為國家添煩添亂,我們香港人將來怎能在國人面前抬起頭?

有違融合大灣區地理因素

國家領導和香港政府倡導香港與大灣區融合,是保障香港長遠利益的正確方向,達到目標必須在適當地方布置產業、人口、交通運輸等,連接大灣區城市群與現有維港兩岸的香港傳統市區,打開地圖,不用高深學識也看得出,位於深圳和九龍之間的新界北部大片平原,正好擔當這個連接兩地和促進大灣區融合的樞紐

2021年行政長官公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陸地面積三萬公頃,預計容納250萬人口和提供65萬工作崗位,既有容量又毗連深圳,是建立與大灣區融合的最佳基地,相比之下,2018年專責小組推薦的人工島,在深海建造的高成本限制了面積,規劃只有一千公頃和難以擴建,更孤懸海外,面積小、難以擴大,離大灣區城市群遠得不能再遠,而且尚未存在的人工島無社群,無歷史,無文化底蘊,無任何經濟根基,憑甚麼促進歷史性融合的偉大事業?

或者有人說:將來人工島有鐵路連接深圳及大灣區,距離不是問題,但是投資者及業界怎樣看呢?業界人士告訴我,本來打算在河套區港深科技城落戶的投資者,連北部都會區規劃內距離不遠的「新田科技城」都嫌遠,希望港府在河套區旁邊就近建新城,遑論山海阻隔的人工島。人工島促進大灣區融合的想法是紙上談兵,昧於現實。

從地理角度看,作為促進香港與大灣區融合的基地,北部都會區佔盡地利,人工島有違地理因素,絕對是下下策

零保安安全意識

2019年社會動蕩期間,吐露港公路馬料水段和紅磡海底隧道受到干擾,香港東部的運輸大動脈癱瘓多天,相信大家記憶猶新,2022年俄烏戰事以來,德國天然氣管道和克里米亞大橋先後遇上恐怖襲擊而中斷,這些例子告訴我們,不同級別的恐怖主義行為再不是罕有事件,而是未來世界的現實內容

直到現在仍然有香港人以為我們「在商言商」,是地球上的例外地方,不會牽涉入國際爭端或恐怖襲擊,鄭重提醒他們,這是錯覺,過去兩三年他國針對香港的動作不少,鄰近地區戰雲密布,幾年前已有飛彈襲港言論,今天機會更高。

規劃香港未來大量人口聚居的人工島,面對國際風雲變色,必須有保安安全意識,把恐怖襲擊計算在內,盡量提高城市運作系統的韌性和降低遇襲癱瘓的可能,人工島把數十萬人困在海上孤島,僅以一橋一隧連接新界本土和香港島,製造給人扼住咽喉的機會,就算不是戰爭,只要風雨或大型爆炸意外造成中斷,到時怎樣組織輸送全島人民生活必需品?深海建人工島,零保安安全意識,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錯誤的

反觀把人安置在北部都會區,形勢截然不同,人口可以散布多個居住點,交通運輸採取網絡形式,沒有「咽喉」,恐襲的影響相對低,即是有韌性和不會癱瘓,因此北部都會區從保安安全角看遠勝人工島,十分清楚。

忽視氣候變化海水上升風險

當太平洋和印度洋島國擔心國家被上升的海水淹沒時,香港卻執意建一個人工島,將來需要與上升的海水長期作戰,是一個黑色笑話,反映推動者欠缺世界級長遠視野,不醒覺(或故意忽視)人工島為香港大幅增添原本不存在而將來持續升高的風險,並從此帶來無休止工程花費,成為政府財政的無底黑洞

面對海水上升,立法會文件如是說:「採取循序漸進的策略,為人工島制訂一套能應對沿岸災害的初步計劃 」,不過文件沒有讓人知道:就算現在全人類停止排放額外的二氧化碳,由於深海會繼續加暖,海平面仍會上升二、三百年,以及幅度驚人

中國人防災講「萬一」,就算我們大膽也不能少過「百一」吧,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局推算,2100年海水上升1.5的概率超過百分之一,下世紀末2200年的相應升幅是5.1。以現時海平面標準建人工島,將來肯定會水淹,但是城市建成後難以加高,惟有不斷把十多公里的海堤升高勉強保護,技術或許不是問題,但是費用是啊,誰付費將成政治爭端

非島民會問為甚麼不是由島民負責,島民則問為甚麼不是當年決定建島的政府負責,政府則說土地賣給你時你已知海水會上升,所以政府沒有責任,情況跟杏花邨沿岸數棟樓業主要求建防波工程,管理公司及其他業主不願意花錢,政府又早已卸下責任一樣,最終受害者是被地產商吸引買入物業的業主,設若有一天沒錢加高人工島海堤,海水淹浸時島民不只是損失金錢而是失去家園,就像太平洋島國國民一樣。

說到底,人工島是與海水上升沒完沒了的戰爭,「循序漸進」的防禦工程將會非常昂貴,地產商賣了樓賺錢跑了,工程界不斷有工作會很高興,政府和買樓的業主以及他們的後代卻要埋單。政府何苦為他人作嫁衣裳,硬要製造麻煩,尤其是有了北部都會區這個選項。

違反「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精神

習近平主席在七一講話中提出,「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清楚指出香港社會的困境來自既有運作模式內的「利益固化藩蘺」,香港人都知道即是地產產業鏈對政府的牽制,地產勢力多年來千方百計僭越政府土地供應權和規劃權,令土地和樓宇供應大減、樓價飆升,近來的「土地共享計劃」繼續由地產商影響政府土地規劃和「搵政府老襯」(以前文章談了,此處不贅),香港急需的是政府重新牢牢掌握土地供應權和規劃權,並以人民福祉為依歸作出與土地有關的決定,不可以再以地產思維指導土地工作

文法會文件非常強調「土地收益仍高於工程造價」,以此支持項目繼續前行,又花了大量筆墨講「融資」,讓我們看到地產思維依然籠罩政府的決定,人工島被看成一盤生意。對於人工島上的產業發展,文件的說明簡單而空泛:「第三個核心商業區的商業用途」和「其他經濟用途(例如創意產業、私營醫療、私營教育、旅遊、遊艇會所及零售餐飲娛樂)」,完全久缺香港經濟發展的大方向,大策略,人工島只像一個巨型地盤,供拍賣、建屋、售賣、租賃而己,地產商、炒家、地產經紀、相關專業如工程和測量等,在香港會多一輪賺錢機會,就像過去二三十年,難怪這些相關人等都在大力推人工島概念,但是有了「推進改革」的要求,政府還是只聽地產產業鏈的話嗎?

執行習主席「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的指示,香港政府必須跳出地產思維,不能只看賣地收益,必須從香港發展大格局去敲定人工島的去留,而且要看人工島對香港整體有否長遠好處,單是海水上升一項,人工島已是大大的壞處。

就算採用賣地收益的說法,其中破綻很大,誰擔保將來賣地有人要,尤其是在北部都會區土地供應充足的情況之下?如果以天津的七成空置率計算,賣地收入會由文件講的7,500億跌至2,250億,比建島費用5,800億少一大截,何來化算?支出是真實無可避免的,收入是猜想和虛無的,人工島在財政上絕不成立,要建就必須有強大的公眾利益理由,不過現在一點都看不到。

忽視香港人口比假設少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推薦人工島時,是基於香港人口920萬的假設,但是統計處最新推算,本港人口將於2041年中到達頂峰的811萬,比「920萬」少了一百萬有餘,相比2021年底740萬人口多71萬,而北部都會區有二百多萬人口的容量,人工島變成沒有需要,到了今天其理甚明,不過文件只是埋首自己項目內容,所以隻字不提,把人口少於原假設完全忽視了。

結論

人工島源自一個幾年前的決定,但是世界劇變,今天必須以全球視野、國家概念、本港自身條件重新考慮。

人工島違背憲法和治國指導思想,破壞全國禁止填海國策,有違融合大灣區地理因素,零保安安全意識,忽視氣候變化海水上升風險,違反「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精神,忽視香港人口比假設少,犯了種種錯誤,甚至是嚴重錯誤,加上北部都會區出台,有地利,有容量,人工島在香港的未來發展已全無角色。

呼龥立法會議員在議事堂內,好好把關,敦促政府擱置項目,是中國之福、香港之福。




2023年3月2日 星期四

人工島:向行政長官提議邀請國家高階專家團隊從「一國」角度檢視項目


向行政長官送出了信件,提議邀請國家高階專家團隊從「一國」角度檢視項目,包括氣候變化、生態、安全、「量入為出」、國家策略等,內文如下。

          +          +          +          +          +          +

交椅洲人工島項目:

建議邀請國家高階專家團隊作行政長官顧問


             謹向閣下建議邀請國家高階專家團隊擔任行政長官顧問,檢視交椅洲人工島項目,包括必要性、替代方案、氣候風險、生態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軍事安全、財政負擔與基本法第107條「量入為出」原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十四五」配合、與「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配合等,向閣下提交獨立第三方觀察和建議。

大嶼山東部水域興建人工島構想一路以來沒有「一國」視野,巨大推動力來自內部,先是近年甲級寫字樓短缺的說法,演化成「核心商業區」概念,再乘着住房緊張氣氛,擴大為聲稱提供公屋用地的千公頃級人工島項目,過程中涉及地產產業鏈內固有利益集體的鼓吹和遊說,近來演變出倡議政府借貨融資、引入地產商參與、把商業樓宇改為商住樓宇、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以增加私營房屋等,令項目愈來愈充滿地產氣息,與內地和海外多個失敗告終的人工島案例極為相似,香港特別行政區必須步步為營,高度謹慎論證項目的必要性和宏觀可行性(不只是工程可行性),尤其是「一國」視野內的廣泛問題。

            「人工島」至今已經成為耗資達財政儲備量級的工程項目,觸碰基本法第107條「量入為出」原則,但是立項之前只視作一般「工程」,只遵循一般程序,只從「甲級寫字樓不足」之類香港內部微觀角度推論需要,沒有宏觀地及科學地嚴肅論證項目的必要性以及在全國大局中的角色和影響,也沒有充份論證項目的長遠和廣義的國家安全風險(如氣候變化、保安、財政等),在這種情況下項目推展至設計階段,置香港於前所未有的危險境地,令不少人憂心忡忡。

            「人工島」不是普通一條鐵路或隧道,而是影響香港未來幾百年的重大基礎建設,務必從嚴論證,對項目進行國家視野的高階檢視有益無害

香港政府一向依循英治時期傳統,聘請外國工程顧問公司進行「研究」,一則這些公司本行是「工程」,對氣候風險、安保風險完全外行,二則他們不懂也不理會「工程」以外的國家大局,尤其是當代的國家發展觀,三則他們與香港地產產業鏈過從太密,難以期望作出沒有利益考慮的「研究」結果,時至今日,尤其是涉及「人工島」這種規模的項目,特區政府不可能完全倚頼外國工程顧問公司作出符合香港整體利益的意見。

我先後多次向特區政府指出「人工島」的種種缺憾和提議項目應予擱置,明白一家之言難以成為政府決定的基礎,因此謹向閣下建議邀請國家高階專家組成行政長官的顧問團隊,對「人工島」項目進行獨立第三方檢視和向閣下提交觀察和建議,作為項目應否擱置的理性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