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報章又見到有團體推東大嶼人工島(註1),言論不外乎:土地供應不足,講生態多餘,擔保政府賣地及經濟收益足以抵消工程成本、填海較收地調遷的成本少之類,沒有土地和填海便宜的說法已被數據駁倒多時(註2),此處不贅,至於輕視生態和講賣地收入則反映地產商的病態價值觀念,政府沒有理由盲從,今次想突出談香港新界廣闊土地未被利用的問題。
我們建設香港,必須先有全盤大局觀念,不能只是見一步行一步,縱觀香港百多年歷史,英治時期香港和九龍是割讓土地,英國視為永久擁有,因此有長期規劃和逐步開發土地,形成今天維港兩岸的大都會格局,但是當時新界只是租借地,有歸還中國之日,英國政府沒有動機投資基建,讓新界成為現代化社會一部份,以免給中國任何益處,因此九十九年租借期間,新界像睡了覺的土地,沒有得到配合時代進步的發展。
1997年回歸之後,局面徹底改變了,新界是中國自己的地方,與港島和九龍無異,理應立即展開長遠規劃,讓新界與時代接軌,改善和提升新界的社會和經濟面貎,令人難以明白的是:香港政府沒有醒覺這個根本巨變,竟然只是蕭規曹隨,讓新界繼續在平行時空中漫無目的地遊蕩,二十多年來,夾在香港和深圳兩個先進大都會之間的新界,理應近水樓台先得月,但是由於欠缺發展大方向,新界沒有成為飛躍發展的一部份,只有天女散花式的棕地處處,經濟效益極為低下,還令香港付出破壞自然環境的沈重代價,更可惜的是嚴重浪費原本可供城市建設的土地,也沒有為新界人帶來改善生活的合適社會和經濟發展。
回歸前九十九年,回歸後二十四年,合共123年之間新界被忽視,沒有得到與世界共同進步的機會,是歷史的錯誤,其實回歸後早已有人提出在新界建設「副都市中心」的概念(註3),把經濟發展機遇帶到「香港北」,可惜政府中人一則不醒覺回歸對新界地位的意義,二則似乎視接觸新界事務為畏途(見中大伍美琴教授的討論,註2),以致新界空有土地而被人視而不見,更導出「香港必須在大海中央填出一個未來會被水淹的人工島」的世紀奇論。
促請香港政府認識清楚123年來對新界的忽視,大膽展開新界的世紀大規劃作為補償(怎樣規劃稍後另文探討),在比人工島實在的新界土地上建設新的「中央商業區」(即所謂 CBD)和提供香港人需要的居所,以及通過連繫港九和深圳兩個大都會,為新界帶來新希望,同時呼籲新界人士積極配合,為新界的美好將來作出貢獻。
註1 信報,2021年3月4日:胡應湘:填海造地不可一有反對聲音便不做https://www2.hkej.com/instantnews/hongkong/article/2728334
註2 以下文章及資料供參考:
土地:伍美琴:「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為什麼不是香港理所當然的首要選擇?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81011-opinion-hongkong-reclamation/
填海成本:綠色和平估算棕地造價僅填海四分之一,促請政府優先發展棕地
https://www.greenpeace.org/hongkong/issues/health/press/7363/%E7%99%BC%E5%B1%95%E5%B1%80%E8%AA%87%E5%A4%A7%E6%98%8E%E6%97%A5%E5%A4%A7%E5%B6%BC%E6%88%90%E6%9C%AC%E6%95%88%E7%9B%8A%E5%A6%82%E9%96%8B%E3%80%8C%E7%A9%BA%E9%A0%AD%E6%94%AF%E7%A5%A8%E3%80%8D/
註3 黎廣德:釋放香港 快樂書房(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