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節錄版曾於2019年3月10日臧姑娘的告別禮中用作發言稿]
1979年某個早上,一位年輕母親推着香港小販常用的木頭車,帶着兩個糼童,從灣仔密集的樓宇群中出發,走向海邊的灣仔碼頭,準備開檔販賣山東家鄉的家常水餃,她有點迷惘,糊裡糊塗走出了馬路,沒有注意汽車在身邊擦過。
剛去世的「灣仔碼頭北京水餃」創辦人臧建和女士,就是這樣展開她的傳奇故事。
臧姑娘動手包餃子
|
臧姑娘來自山東,原本帶着兩女兒經過香港去泰國與丈夫會合,失望返回後滯留香港,為了供養孩子,一天三份工作,早為病人打針(她在內地當看護),白天在食肆當粗工,晚上十一點洗電車,誰知工傷意外壞了身體,不能再這樣勞動,無計可施之際,朋友對她做的水餃一句讚許,令她想到做流動小販,售賣家鄉水餃謀生。
香港位於中國南海邊緣,使它成為數百年來中國人往來東南亞的中途站,歷史原因又令它庇蔭了不少離鄉漂泊的遊子,臧姑娘的戲劇人生在這裏上演,反映了香港獨特的地理和歷史背景。
臧姑娘準備開檔,石油氣爐第一次打火燒着了眉毛和頭髮,十分狼狽,待得成功點火,又要靜待客人,五個年青人經過問她賣甚麼,聽不懂臧姑娘的普通話,把「水餃」聽成「睡覺」,不過還是決定要買,臧姑娘戰戰兢兢端上了幾碗水餃,緊張地看着他們,這個時候第一個人說了一句話「好好食啊」,跟着其他人也附和,事隔多年臧姑娘回憶道:「這是我最愛聽的一句廣州話!」在生命谷底的她,這一刻拾回了自信,確定了手包家鄉餃子的本領是謀生的資源。
這個故事我思考多時,為甚麼青年人會走向大柱旁的小攤檔?言語不通也會花錢買不知是甚麼的食物?臧姑娘說他們是「天使」,我相信。青年人不一定肚餓,也不一定好奇,而是看到簡陋的攤檔和旁邊的小女孩,被流落異鄉婦人在灣仔碼頭添加的「一道淒涼風景線」(臧姑娘語)所觸動,善良的心生起伸出援手之念,簡單交易為臧姑娘好好地打氣,成為她的生命轉捩點,以及一個企業的原點。
當年不少生活艱難的人當小販維生,以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大家也習慣幫襯,以不是施捨的態度幫一把,無數的小買賣使社會最底層的人們得以有尊嚴地生活,臧姑娘幸運地碰上這個時代。
四十多年過去了,香港表面上繁榮了許多,可惜現今城市管理者追求「市容整潔」,取締流動小販,窮人再不能走這條路,社會最底層的職業又在外判制度下變成中間人剥削弱勢社群的行業,上班依然是「在職貧窮」。如果臧姑娘現在才到香港,當不了小販又因傷掃不了街,她的遭遇會怎樣?真的不忍想像,究竟香港社會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青年人吃完水餃離開後,臧姑娘發現碗裏留下大量水餃皮,其實她已經把皮做得比家鄉薄了,但是香港人依然覺得太厚,為此她回家反覆試驗,直至研制出薄而爽滑但是保存麵根靭性的餃子皮,此後多天,她耐心等到青年人路過,邀請他們免費試食,並且徵求他們的反饋,著名的「灣仔碼頭」的水餃原型就是這樣煉出來的。
臧姑娘感恩路人以不是施捨的幫襯來支持她體現對孩子的愛護,她說過:「我出來是為了孩子要找生活,他們來買和吃水餃是我的朋友,我不是來這裏賣水餃,我是包餃子給我的朋友吃,感謝他們」,為此臧姑娘抱持謙虛心態,主動認識香港人的飲食習慣,調節水餃的饀料配搭和製作方式,讓香港人漸漸認識和愛上靈巧山東姑娘在灣仔碼頭販賣的水餃。
灣仔碼頭的水餃檔很快做出名氣,有人慕名來吃,意識到別樹一幟的重要性,1980年臧姑娘在攤檔原本的「北京水餃」招牌上加了「灣仔碼頭」四個字,這時中國剛轉向「改革開放」不久,新時代悄悄來臨了。
餃子銷量增加,開始聘請幫手
|
這十多年間灣仔碼頭水餃的成長,反映香港社會的特殊性。都市生活愈趨忙碌,市民需要容易烹煮但新鮮的即食食物,水餃剛好符合要求,超級市場流行,讓急凍水餃有出路,香港合約精神穩固,令臧姑娘放心與超級市場合作,衛生法例嚴謹,加上臧姑娘看護出身,對衛生本來就有要求,促成灣仔水餃的生產走向規範化和現代化,為未來更大的擴充做好準備。
隨着規模擴大,進入規範化工廠生產時期 |
臨近1997年香港回歸,灣仔水餃和內地改革並行發展了近二十年,內地人民生活提升,形成巨大的潛在市場,而灣仔水餃則成為少有符合國際衛生要求和食味高質素的量產中國食品,兩個元素結合,催生出美國一家食品公司提出合作計劃,把灣仔水餃引進到內地,1996年達成協議,開始在內地建廠和銷售,香港政權回歸的同時,源自北方的水餃概念,帶着香港口味回歸祖國,讓內地城市的同胞舌尖體驗香港,幾年間香港土產品牌成為中國著名品牌,灣仔水餃成為億元級企業。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法治世界聞名,城市運作循規蹈矩,令國際投資者對香港的企業抱有信心,加上我們與中國內地的歷史淵源,有利企業回到內地活動和運作,這個背景令美國公司來到香港找灣仔水餃做夥伴,進入內地建立市場。我們都活在大局的時空裏,臧姑娘從灣仔碼頭擺檔開始磨鍊了二十年,時機來到就搭上了順風的快船。
事業帶來財富,臧姑娘卻保持着身為母親的愛心和對貧苦大眾的善心,上海設廠之初,她以為外國企業人員有學問、有經驗,所以只把精力聚焦餃子生產,沒有管太多其他,怎料與員工交談時發現他們面帶愁容,查問之下才知道餃子銷售量冬天多夏天少,主管為了賺到盡,夏天裁員,冬天才再招聘,縮減開支卻為人家製造生活困難,臧姑娘感到很難過,敦促工廠取消這樣的安排,同時設計適合夏天的食物品種,既增加全年的銷售額,又增加員工的積極性,事件證明她視員工為黟伴的思想遠勝盲目賺到盡。
臧姑娘低頭走向灣仔碼頭時,心中只有一念,要讓兩個小女兒讀好書,將來生活好些,賺錢不是目的,不過她自身的努力和靈巧、當時香港社會對外鄉人和小販的包容、香港城市生活的轉變、合約精神、社會健全的制度、中國改革開放、香港國際化城市提供的機會等等因素疊加起來,讓她意外地體現了一代之內脫貧的奇蹟,不過她說:「兩個女兒都讀到大學,能做個有用的人,這是我一生人最值得驕傲的事。」而最令她窩心的是女兒小學時一篇作文,「老師叫她寫媽媽,她寫了一篇《媽媽笑了》,說賣出第一碗餃子時,是我受傷後第一次笑,那篇作文還被老師貼堂!」
臧姑娘和她疼愛的女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