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6日 星期三

共同總結向前,共建美好香港



過去幾星期,修訂逃犯條例在香港引起扣人心弦的變化起伏,百萬計的人遊行,金鐘出現大型衝突,動蕩令人擔心憂心,香港是我們的家,怎會變成這個樣子?以後怎麼走下去?

最近幾年,多次碰到青年人對我說香港絕望,甚至想移民,由於香港的物質生活在世上算是中上水平,很長時間我難以理解,為甚麼他們會生出窒息的感覺?多了交流,才漸漸感應到他們眼中的香港,既得利益者佔盡社會好處,教育幫不了脫貧,多勞並不多得,不少人「打散」沒有穩定崗位,只有日薪的零散工作)以致看不到人生有提升的階梯,眾多公共議題中(如喜帖街、高鐵、東北發展),他們的聲音重複地被忽視,他們的腦袋於是充滿無力感。

有人比喻他們為愈來愈乾燥的大堆柴木,一碰火花便會迸發爆炸性的火熖,修訂逃犯條例因緣巧合成為火花,觸發史無前例的動蕩,其實就算沒有修訂逃犯條例,始終會有其他偶發的因子成為炸彈的導火線。

也是這些年,我就一些公共議題發表意見,如郊野公園、第三條跑道、住屋問題、土地供應、人工島等,但是文章寫了之後,就像對着大樹說話,感覺不到甚麼效果,三跑在未來功用毫無保證下糊裡糊塗啟建了,政府在地產商牽制下,壓不住樓價又建不出「大庇天下寒士」的「廣廈千萬間」,違反普通常識的人工島又像火車頭般向前衝,愈來愈覺得香港社會困在落伍思維中不斷走下坡,很痛心但無能為力,我跟青年人一樣沮喪和鬱悶(雖然年初政府宣布不再向郊野公園要地建屋算是少許抒緩,可惜這個案例在香港大局之中似是例外多於主流)。

雖然痛心,我沒有仇恨或敵視不接受意見的官員,仍然相信大家生於斯,長於斯,以香港為家,愛護香港,珍惜香港的一切,不會壞心腸到想香港混亂、衰敗、墮落,只是他們受制於成長中累積的知識和經驗,遵循以前「行之有效」的管治概念,未察世局人情的變遷,又受到圍着他們轉的精英或財勢群體的無形影響,以致未能調整價值觀念和視角,未能貼近時代和基層, 未能因時制宜地變革政策和推行配合措施,解民之所困,急民之所急

出現這個情況原因很多,如:殖民地政府不培育本地政治人才,中國改革開放後香港「搵錢太易」以致思想凍結(「搵錢至上」、「經濟第一」、「地產最重要」),新自由主義盲目相信市場力量等,陷在舊價值觀念裏的官員絕不容易自覺被困,就算有所醒覺也不容易以小螺絲身份改變巨大機器的方向,我曾經在機器裏工作,對情況有點親身體會,因此理解現役官員的處境,不會視個別官員為敵人。

在反修例運動中,眾多香港人表達了熾熱的愛港之心,通過集會遊行竭力守護香港的獨特精神價值,成功阻截修訂逃犯條例也成為全體香港人很重要的自我認識課堂。基於「愛之深,責之切」,隨後出現了針對個別官員的抨擊和下台要求,甚至視他們如同寇讎,這也許是社會運動無可避免的成份,但是我擔心:做好香港需要全體港人團結努力,過度聚焦針對個別人,播下的仇恨種子會茁壯成長,社會內部互相猜忌和對抗加劇,分裂將會更激烈,香港再無進步的基礎可言

絕大部份香港人包括我在內,都希望香港好,願望大家諒解官員做決定時,實際上受制於時空大格局和個人經歷和見識,偶然會「好心做壞事」,但不會故意搞破壞,關鍵在發生錯誤後,促成他們深切反省,汲取教訓,及時調整價值觀念和視角,貼近時代和基層,因時制宜地變革政策和推行配合措施,這樣政府和社會才得以同步向前


經常講教育孩子需要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才能成長,原則也適用於政府和官員,如果凡有錯就撤換官員,最後只會剩下「不做不錯」的人,政府不會改變也不會進步,最終連累社會本身受苦 。為香港的美好未來籌劃,祈求大家採取積極導向思維,把能量集中在「事」之上,至於「人」則以匯合最大多數為目標,也讓出錯的官員戴罪立功

我誠懇敦促主要官員視今次事件為整體香港的學習機會主動聯繫民間社會,一起透過反省、交流、磋商、論證,找出動蕩的根源,然後重新出發,舉香港之力消除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同時以與時代形勢匹配的思維,共建美好香港

做好這件工作,社會才能從動蕩回歸穩定,政府作為香港的守護者,有責任牽頭採取行動,不要再讓民間失望。


2019年6月24日 星期一

深層次矛盾 - 聚焦建設社會


香港這幾個星期發生的事,令人憂心和擔心,必須找出導致社會不安的原因,這是複雜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解釋得了,概而言之,有近因,也有遠因,其實很多年前已經有跡可尋。
翻查舊文,原來2011年倫敦暴亂之後,我曾經談到:「香港以GDP量度的所謂「繁榮」,沒有為香港帶來「安定」,反而在不同的領域,以不同的過程,製造或誘發多種的不穩定因素,情況有點像倫敦,我們是否正在走向一次必然中的偶然?」(註1),又提到:「貧富懸殊是倫敦發生暴亂的原因之一 ... 反思香港 ... 工作人口三分之一的收入過去十多年實質下降,中產人士的工作則日益疲勞,沒法過正常的家庭生活 ... 我們是否向着倫敦的方向走? (註2)。



再往前看,2005溫家寶總理已向特區行政長官指出深層次矛盾的問題,不過曾蔭權限於見識,把它簡化為經濟問題而忽視貧富懸殊這類社會議題,沒有對症下藥。
2014年佔中之後,政府仍然抓不到深層次矛盾的核心,繼續抱持所謂行之有效的「基礎建設,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方程式,大手筆花錢建這建那,千億建三跑,萬億建人工島,卻沒有花同等的錢在建設社會,貧富懸殊持續甚至惡化,工時增長人所共知,清潔工人辛苦又低薪,不少青年人「打散」,生涯規劃沒有着落。
鳴謝:香港01
2017年房屋問題成為社會熱門話題,我又說過:「土地供應鏈斷了多年,不能短期內扭轉,建屋又動輒需時數年,五年之間市民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更不幸的是世界各地游動資金湧港,進一步推高樓價 ... 「上樓難」的苦惱遲遲不減,焦急卻不斷增加,社會燥動增溫,碰上其他方面的觸動,2014年的「佔中」幾乎是無可避免之事。」(註3)當時很擔心,情況不變,「佔中」之類的情景會再臨,很遺憾真的發生了。
今次動蕩之後,希望政府認真內省,認識到以前曾經有效的「基礎建設,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套路今天已經不合時宜,以後不能只講「基建」和「經濟」,必須調整施政的根本指導思想,轉而聚焦在多元方式建設社會安定,需要跑到基層之中了解市民生活中面對的艱難,切中時弊,才能有效論證和成功執行真能解決深層次矛盾的應對措施

這幾天新聞報道說政府表達了關心青年人的想法,這是好事,至於應該怎樣做需要大家多提意見,在我來說,第一件事也許就是多點提供公屋和採取措施把樓價壓下去(但不要簡化為「人工島」),我和不少身邊朋友都說寧願自己的物業跌價,也不希望青年人負擔太重和活得太苦,政府放膽做吧。


1  《草雲居》 2011819日:倫敦暴亂聯想:繁榮 = 安定?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html
2  《草雲居》 2011820日:倫敦暴亂聯想:貧富懸殊與社會安定  
《草雲居》 201735日:住屋是社會安定之本,房屋政策必須重歸正軌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7/03/blog-post.html



2019年6月3日 星期一

落地大玻璃窗 - 加熱、耗用電力



香港人受了地產商洗腦,有一個錯覺,以為「落地大玻璃窗/門」是「有型」的設計,是所謂「毫宅」和「甲級寫字樓」的標誌,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落地大玻璃其實會為室內大幅加熱,導致耗用大量電力製造冷氣,以及連帶增加香港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劇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未來。

落地大玻璃令室內增溫的原因包括:

1.     玻璃是導熱體,屋外空氣比室內空氣熱時會把熱量傳入屋內。
2.     光穿過玻璃入屋後,會直接曬熱牆壁、地面、家俬等,再傳熱給室內空氣。
3.     玻璃會吸收部分陽光,變得很熱後,再以輻射熱方式射向室內(坐過玻璃幕牆旁邊的人都有深刻體會)。
4.     玻璃會吸紅外線,室內熱的物件放出的紅外線輻射被阻擋,使室內更熱,這是人所熟知的溫室效應的基本原理。

3項是絕大部份人忽略或不明白的增溫因素,有些人為了減少(2)的作用,選擇了用有色玻璃截住入屋的陽光,也有採用某些塗料吸收穿過的陽光,但是「截住」或「吸收」都把部份陽光能量留了在玻璃之上變成熱能,推高玻璃的溫度,一則直接加熱緊貼玻璃的室內空氣,二則以熱輻射方式把熱能送入室內,因此落地玻璃只是拖延而沒有實質阻擋太陽光裏的熱量進入室內,更有甚者,在陽光曝曬下,玻璃門窗溫度升到遠高於室外溫度,落地玻璃不只是被動的導熱體,而是一部巨型的製熱機器,像冬天用的輻射式電暖爐一樣

為了讓大家多認識落地玻璃的加熱禍害,我在家裏進行了一個簡單觀察實驗。今天(62日)下午二時半左右短暫時間有陽光,大致吹西至西南風,天文台氣溫約28度,在客廳陰暗處的氣溫也是約28度,我用紅外線測溫儀器量度了客廳落地玻璃、地面和牆壁(胸部高度)的溫度(圖12)。

1    客廳牆壁和地面溫度
2      落地玻璃窗和隣近地面溫度
3      陽光入屋約半米(從玻璃量起)
 在天陰多雲的背景下陽光不算猛烈,落地玻璃的表面溫度已經比室內外氣溫高出78,靠近玻璃約一米之內的地面溫度相對較高,如果今天是大晴天,升溫恐怕會高得多。

靠西面(圖1上方)的牆壁溫度由近玻璃處29.7度下降到遠處的27.7度,靠東面的牆壁有點不同,近玻璃處稍涼27.9度,相信與入屋的風吹拂有關,移入到後面的溫度跟對面牆一樣是27.7度,落地大玻璃窗對面的牆量得28.1度,比成兩幅側牆稍暖,應該是昅收了大玻璃的輻射熱有關。

這個簡單實驗印證了落地大玻璃在太陽光下等於一部輻射型暖爐,對室內有加熱作用,將來研究香港長遠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策略時,必須好好認識和掌握這個問題,設計和建造未來的屋宇,除了根據傳統嚴管建築外牆的導熱性能,還要規範大幅玻璃的使用,核心是限定不得以大幅玻璃作外牆,減少太陽曝曬下的額外製熱量,這樣才能減少碳排放,為減緩氣候變化作出與香港國際大都會匹配的世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