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懷念大學通識教育行者陳載澧博士


陳載澧博士任教香港大學數學系34年,1995年在香港大學創辦通識教育計劃, 2002年往香港浸會大學創辦人文素質教育計劃,他推動創意比現在的潮流超前二十多年

陳載澧博士與我的第一重緣份在香港大學,他是我的數學老師,第二重緣份在香港大學通識教育計劃,因為他的關係我講了一些課,也參與了閱讀師友項目,鼓勵同學同時閱讀中西談人生和人性的書,以強烈對比觸動同學思考,個別同學至今見面還「有偈傾」,當時覺得他以沒有學分的課程搞通識教育十分了不起,一是有遠見、二是有膽色,三是把資源用到學習意慾最強烈的同學身上,是最佳的投資,我相信這個安排培育了一批有廣闊視野和人文關懷的未來領袖。

第三重緣份在浸會大學人文素質教育計劃,老師再有突破,把原本設計給學生的課程開放予公眾人士報讀,他的願望是全社會都把眼界打開多些,讓社會發展內容多點人文內涵,不要事事只講錢。在報章見到廣告後我報名上了一些課,那時我已經當了香港天文台台長,他見我去聽課,鼓勵我開短期課程,當時計劃人文成分很重,他想增添科學元素,我因應開了「天地.有情.人」課程,討論天地、生命、人類三者的關係,沒想到報名熱烈,此後幾年再講了幾回,現象反映老師的判斷:社會不少人渴求擴闊視野的機會,只是欠缺門路。幾年下來講課幫助我把零碎的概念梳理成較有系統的說法,後來演化成在中文大學教授有學分的通識課程,感謝老師的推動,讓我有幸當了幾年「教授」。

第四重緣份在2014年,老師出版《破格思考》,分享創意教育的心得,談創意的框架、技法、心法等,我在新書發布會上擔當主持,我只能插科打諢,他卻是認真嚴肅,話不特別多,但是精簡到位,這幾天翻看《破格思考》一遍,感受最深的是「負的能量」一篇,指出創新的人必須有「勇於涉足榛莽之境的心理質素,並有能力較長期忍受曖昧朦朧的狀態,甚或甘之如飴,耐心從那兒辨向尋蹤,不會在煩躁或惶惑中亂抓稻草,接受粗陋、浮淺,甚至虛假的答案」(36頁),確是真知灼見。

老師說過,農夫耕田,最重要不是今天的收穫,而是今天播下的種子。老師播下了無數種子,遠行無牽掛。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野豬是甚麼問題?應該怎麼辦?


星期二應電台邀請談了野豬的問題,事後不少人在我的社交媒體頁面留言,大概有幾點:野豬有生存權,人類無權決定野豬生死,捕殺殘忍,矛盾出現是人類造成的(人侵野豬地盤、有人餵野豬),後果不應由野豬承擔等。

大多數人沒有理會我在電台講的生態系統角度,所有生物活在地球上都要面對兩個對立的力量:一是自然的供養,二是自然的殺機,動物終身在找食物和防禦被襲擊,所有動物包括人類都有自衛的權利和需要,既然教育市民不要餵野豬講了多年都沒有用,惹來野豬數目快速增加,超出自然生態承載的極限,把牠們逼出山林進入市區,去到襲擊致傷地步,則短期內惟有在人豬交錯的地方做功夫,這是我認為漁護署此時此地代表了人類採取自衛措施的基礎。

電台訪問中我還提到野生動物例如野豬不是愈多愈好,凡事講平衡,目前人為餵飼造成野豬數目大增,山林裏的野豬會造成破壞,生態系統其實會失去平衡,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這是人造成的麻煩,所以需要人去解決,不過所謂「解決」應該怎樣做沒有既定方程式。

從外地的經驗知道,為了減少野生動物對人類和生態系統的破壞和傷害,怎樣做是非常複雜的問題,涉及不同範疇的價值觀念,尤其是因為觸及不少人對動物的感情和對生命的重視,任何地方面對同樣議題,都會在社群中引發激烈的辯論,在「情」與「理」之間拉鋸,沒有所謂「絕對正確」的處理方案,因此我在電台講話之後本頁浮現大量留言是正常的現象,我能夠理解,祈求的是認真討論,而不要語言粗暴惡毒。

目前的困境是人類城市擴張搞出來的說法,一定程度正確,但是這是一個廣大時空尺度的問題,不會一時三刻就有解決方案,需要全社會反思未來城市應該怎樣建設才能與自然共融,連上此刻野豬應該怎樣處理是對錯焦點。

剛好這幾天外國媒體有相關的詳細文章(註1),講述紐約Staten Island野鹿的問題,牽涉的考慮與香港野豬問題同樣複雜,請大家認真細讀,理解問題的多元角度,避免墮入「非黑即白」的陷阱,最後呼籲:大家對漁護署的工作有建設性提議,請告訴他們,在外圍罵是沒有用的。

1     The New Yorker, 15 November 2021: Dear wars and death threats.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1/11/15/deer-wars-and-death-threats

2021年11月14日 星期日

格拉斯哥氣候會議 – 消息好壞參半


舉世觸目的格拉斯哥氣候會議昨天(1113日)閉幕,通過了《格拉斯哥氣候協議》 Glasgow Climate Pact,好消息是確認全體國家繼續以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對比工業革命前水平)為共同努力達到的目標,壞消息是由於國際間的種種矛盾,執行方面未能訂定強而有力的行動計劃,協議文本指出:氣溫已經上升1.1度,降低碳排放量達到1.5度目標要求的機會愈來愈低,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說:「是時候進入緊急行動狀態,否則達到零碳的機會本身會變成零」。

協議文本把「適應」放在「緩減」之前,肯定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衝擊已成事實,必須立即採取匹配的應對措施,保護生命,減少損失,各國政府均應在規劃工作中納入適應氣候變化的概念,這一點讓我想到香港在海水上升大勢之下,倡議興建人工島製造本來沒有的災難風險,邏輯上十分不智,也有違時代思維。

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為了達到1.5度的目標,協議要求全球快速、深度及持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包括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減少45%(相對2010年水平)和世紀中達到零排放,以及同時深度減少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在協議文本以外,超過100個與會國家同意一起於2030年造到減少30%的甲烷(沼氣)排放,這些是好消息。

令人失望的壞消息是:聯合國能源署在會議前發表報告指出,根據各國提交的減碳計劃,就算十足執行,世紀末會升溫2.7度,造成影響人類存亡的危機,可惜協議最終只是「敦促」各國提交長遠低碳發展策略,提示太過「溫馨」和欠缺力度,更不要說清晰描繪把升溫幅度壓下至1.5度的路線圖。

協議的擬稿有一個突破,破天荒首次明確提出取締燃煤,但在部份國家的施壓下,最終版本採用了較為婉轉的語言,不過能夠把停止燒煤的話題放在世人眼前,算是向前邁進,而且在協議文本之外,四十多國家同意採取行動以其他能源取代燃煤,總體來說是好消息。

協議另一突破是首次將保育和修復自然及生態系統正式列為緩減氣候變化的行動範疇,反映自1994年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效以來,人類多了認識氣候與生態之間的互動關係,明白自然界尤其是微妙複雜的全球生態系統有穩定氣候的重大功能,保護自然等同保護人類自己,還有好消息是在協議文本之外,擁有地球樹林85%的一百多個國家承諾2030年終止伐林,讓樹林幫助吸收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壞消息是以前類似的協議最終沒有落實,惟有希望在新時代氣氛下今次能做得好些。

讓到這裏,回望香港,北部都會區構想出台之際,已經含有保育濕地和提供生物走廊等概念,提高香港的生態容量,回應了時代要求,但是另一項目人工島填海則破壞濕地(國際定義水罙六米以下為濕地)和海洋生態,與規劃發展強調生態和氣候變化因素的全球大趨勢背道而馳

今次會議一個熱點話題,是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協助發展中國家建立能力,防禦氣候災難和參與緩氣候變化(例如採用再生能源科技),六年前巴黎協議提出了每年1000億美元的份額,不過實際到位的資金至今未有達標,協議文本也只能「鼓勵」或者「敦促」各方提供資金,無法制訂任何確定的機制

幸好金融方面有較重大的發展,協議呼籲各國、發展銀行和財金機構加速調整他們的金融活動,配合巴黎協議的控制升溫目標,在協議文本之外,合共椌制多達130萬億美元資金的多個金融機構,協定支持「潔淨」能源科技(指不排放溫室氣體)和把資金移離倚頼化石燃炓的工業,這個新的全球投資框架有利推動能源零碳化和商界走向零碳運作模式,是非常好的消息,暫時的顧慮是看不到具體細節,例如「零碳」怎樣定義之類,執行起來可能會走樣,我們拭目以待。

今次會議進行期間還發生了兩件大事:印度宣布2070年零碳排放目標,以及中美兩國宣布在氣候變化領域合作,為整個拯救地球氣候的事業增添強大動力。印度作為人口最多的國家,又處於發展起飛階段,願意作出這個承諾,對眾多發展中國家有重大示範作用,而中美兩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前兩名,合共佔總量四成以上,他們將在減碳、減甲烷和過渡到潔淨能源等方面合作,令減緩氣候變化的成功機會大大提高。

格拉斯哥氣候峰會是否成功見仁見智,正面看:協議代表人類仍然抱持希望,把氣候變化控制在人類可以延續下去的範圍,負面看:協議未能把必須做的事落到實處,令人擔心未來減碳會否成功,在我看來,所謂「協議」從來只是一張紙,最重要是現實裏所有人認識問題存在,以及各自在能力所及處盡力喊少排放,政府有推出配合的政策固然好,沒有的話我們也照做可也,在全球人類以互聯網連通的世代,平民一起自力更生解救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完全可能。

《格拉斯哥氣候協議》肯定了氣候變化是全人類的未來災難,不管內容寫甚麼,它標誌着人類自救下一輪努力的開始,謹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會議結束時的致辭最後幾句作結:

我知道你們很多人都很失望,未來成功或失敗不是自然的作為,而是由我們掌握的,前進的道路並不總是一條直線。有時會走彎路。有時會跌入陰溝,正如偉大的蘇格蘭作家 Robert Louis Stevenson 所說:不以收穫來判斷每一天,而是看您播下的種子,沿途我們仍要播更多的種子,我們不會一天之內或者靠一場會議便去到目的地,但我知道我們必能抵達,我們正在為生命奮鬥,永不放棄,永不退縮。繼續積極向前。

參考資料:

UNFCCC  13.11.2021: Decision -/CP.26 Glasgow Climate Pact.  https://unfccc.int/sites/default/files/resource/cop26_auv_2f_cover_decision.pdf

 

UNFCCC 13.11.2021: Secretary-General’s Statement 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COP26.  https://unfccc.int/news/secretary-general-s-statement-on-the-conclusion-of-the-un-climate-change-conference-cop26

 

BBC  14.11.2021: What is COP26 and what has been agreed at Glasgow climate conference.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56901261

 

BBC  11.11.2021: COP26: China and US agree to boost climate co-operation.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59238869?piano-h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