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8日 星期六
這幾天寒冷,不等於全球變暖是假的
剛好前幾天美國的太空總署 (NASA) 發表了一篇文稿,指出以全球平均氣溫度計算,2011年是有紀錄以來第九暖的年份,事實上,自有紀錄以來,十個最暖的年份中,有九年是2000年之後出現的,所以全球暖化的大趨勢是十分肯定的事實。
NASA 同時發表了一個圖,顯示1880年至2011年的氣溫,總體上升的長期趨勢顯而易見。
幾天的冷是天氣變化,全球暖化是長期氣候變化,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有興趣閱讀 NASA 原文的朋友可到:http://www.giss.nasa.gov/research/news/20120119/ 。
不斷否認全球暖化的人往往是既得利益者,他們祇顧目前自身以高能量消耗來支撐的物質享受,不願意為減緩氣候暖化節省能量,高級品牌在中環或尖沙咀的店舖整夜強光炫耀,反映了這種不顧大局、祇重炫富的心態。
全球暖化、氣候變化,以至光污染,都不單是科學問題,還是社會心態和價值觀念的問題,祇靠科技是解決不了的,更需要在政策的高層次,引導整個社會脫離以物質為尚的不正觀念,重新建立尊重自然和欣賞簡樸生活的態度,讓人重新過回真正的人的生活,這樣才會人人開心,地球也開心。
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餘波未了:申訴專員公署確認教育局又一項行政失當
寫了上篇網誌,以為英皇書院減班事件對我來說,算是一個階段的完結,誰知今天收到中西區區議員陳財喜先生的通知,申訴專員公署確認他對教育局的投訴成立,反映在英皇書院減班這件事情中,教育局真是犯錯累累!
陳議員的投訴是:教育局在英皇書院開展了中一收生程序後,才決定英皇參加所謂「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因而令該校經「統一派位」分配給中西區的學位大減35%,對區內小六學生及其家長不公。
公署的調查報告說,教育局『否認早已決定所有官立中學(包括英皇)須參加「自願優化計劃」』(報告第25段),但是該署注意到以下事項(第36段):
. 教育局一直强調官立中學的辦學團體(即是該局),必須積極推動及帶領官立中學参與該局所訂的「自願優化計劃」。
. 只有一所官立中學例外地獲教育局同意無須参加該計劃,理由是該校的主要對象是非華語(即少數族裔)學生。
. 儘管教育局就英皇參加該計劃收到了不少反對意見,但該局仍堅持英皇參加該計劃。
因此公署的評論是:『教育局要求官立中興參加「自願優化計劃」,可以說是事在必行。』(第38段)
事實上,在應對由英皇校友 (現任同學會會長) 鄭文容醫生向公署提出的投訴時,教育局的回應是:『「自願優化計劃」是政府倡議的政策,教育局作為官立中學的辦學團體及政策的推行者,必須以身作則,指示官立中學參與該計劃』, 跟公署的今次的評論是一致的。
對比兩個公署調查報告裡教育局的回應,讀者不可能知道,究竟教育署「否認早已決定」是事實,還是「必須….指示….」是事實,兩句說話都來自教育局,但是互相矛盾,那個版本才是真的呢?
面對兩個不同來源、性質不同的投訴,這邊廂說「必須…..指示……」,那邊廂說「否認早已決定」,唉,真是左支右絀,難為了家嫂,真話不容易說啊!
如今看來,鄭文容醫生形容整件事為假諮詢是十分準確的說法,顯然教育局早已心中有數,有一個隱蔽政策,不惜採取任何措施逼令所有中一級有五班的官立中學減班,但是卻假民主,公開說是一個自願參加的計劃,又說要諮詢持份者,但是意外地在英皇書院遇上阻力,中西區區議會、眾多校友和中西區小學家教會等,提出大量理據和強力反對,當局惟有不顧誠信、偏離法制和罔顧民意,以非常手段挾持英皇書院減班,結果讓隱蔽政策管治香港的惡例曝光。
面對連續兩個來自申訴專員公署判斷的「不當」,教育當局尤其是政策負責人,有魄力謙虛地向有關持份者以及社會大眾,表示承認錯誤和道歉嗎?甚麼時候才能主動糾正,恢復英皇書院中一級五班制,為中西區基層家庭的男孩子提供向上的社會流動機會呢?
最後,我始終大惑不解:為甚麼教育局對英皇書院這般執著,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減班?是否在政府某個黑暗的角落,有一些甚麼我們平民百姓看不見、摸不著、想不通的東西?
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教育局行政失當 - 申訴專員的公道話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新年好開始 – 農田樂趣
1月1日去了塱原,參加一年一度的塱原收成節,在廣闊的田野,大家可以歡歡喜喜地割禾,掘茨姑,採馬蹄,堆砌土窰,製作樹葉拓本,參加紥作稻草人比賽,以稻草製作手工藝品,享用土產香蕉、馬蹄水和洛神花茶,購買本地農產品,參觀塱原農地的生物照片,甚或走遠一點在交錯的阡陌漫步,享受塱原的田園空間。
不少朋友一家大小來到這片沒有人工化修飾的農地,沒有電子遊戲機,也沒有機動遊戲,祇有陽光、藍天、清風、泥地、農作物,但是孩子們都很開心地參與活動。這裡的農地不再祇是農地,而是一個感受自然和傳統文化的舞台。
眼前一切看似理所當然,其實來得不易,十年前,香港觀鳥會和眾多兄弟綠色團體協力成功阻止東鐵的落馬洲支線插入塱原,令鐵路公司多花了二十億把鐵路鑽到地下去,今天才有這片樂土,更感謝環境及保育基金贊助,最近六年觀鳥會和長春社得以在塱原聯繫當地農友,一起進行以自然保育為目標的農業耕作,既保存了傳統農耕,又為雀鳥和其他生物創造生存的空間,漸漸孕育出一幅自然與農耕和諧共存的圖畫,供我們久困於社市繁囂中的人,間中到來感受農田空間的悠閒,欣賞以此為家或路過的鳥類及其他生物,認識傳統農業的多元社會和文化功能,並因此明白農田的價值不祇是一個GDP港元數目,而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構成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