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H7N9:源自活禽市場獲得確認,擴散形勢反映無關候鳥



先前我的文章指出防範H7N9的關注點應該放在雞隻飼養場和農貿市場,不應隨便或故意把責任推到野鳥(包括候鳥)身上,更不應在群眾中製造對野鳥的不必要恐懼,後來有朋友轉來一些回應,意謂我的說法不科學,以及偏袒維護野鳥。

幸好最近兩則不同來源和具權威性的消息,支持了我的說法,基本上確認了活禽市場是今個回合的致病H7N9病毒來源。見以下新華網和香港大學的消息:

1新華網北京4月24日電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4/24/c_115528438.htm
世界衛生組織代表424在「中國-世衛組織人感染H7N9禽流感聯合考察組」通報會上說,活禽市場是人感染H7N9病毒的主要來源地,關閉活禽市場的做法行之有效。

2香港大學2013425新聞發佈 

https://www.hku.hk/press/c_news_detail_9614.html
香港大學和浙江大學425聯合在國際醫學權威期刊《刺針》The Lancet上發表研究報告,比較了人類感染的H7N9病毒和活禽市場雞隻檢測得的H7N9病毒,序列同源性超過99.4%,認為活禽市場是人類感染H7N9禽流感的病毒源頭

至於野鳥(包括候鳥)的說法,有一個數據值得大家參考,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發表的消息,2003年至目前為止(20134月),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在香港著名的米埔濕地保護區,檢取及檢測超過45,000個野鳥樣本,從未發現樣本對禽流感病毒呈陽性反應

為了討論候鳥是否跟H7N9有關,我又嘗試在地圖上記下確診H7N9病例的位置,尤其是最近幾天的新病例,結果見下圖,由於是我個人一己之力的出品,加上感冒影響,未能將全部病例列入,請讀者諒解。



H7N9確診病例往西北方向的散播,從時間序列看,似乎分兩路,一路穿過安徵往鄭州方向,一路大致在江蘇省境內往徐州及山東枣庄方向,擴散速度比較緩慢,大概都花上十多天。春天候鳥的遷徙,大致往北飛,而且速度很快,與觀察所見的傳播方向和速度都不吻合。

至於向西南的散播,完全逆着候鳥北飛的方向,因此病毒散播絕不可能算入候鳥的賬,還有一點,這個方向的傳播呈跨越式,由長江三角洲到江西南昌、福建龍岩和湖南邵陽,中間是一大片沒有病例的空白區,能夠這樣攜帶病毒到這三個城市的媒介,大概祇有乘搭飛機的人,或者遠程運輸的禽類(包含疍)製品,總之一定不是候鳥!

寫了這麼多,真的希望大家不要把亘古以來養育人類的大自然視為敵人,不要視野鳥為洪水猛獸,要學懂跟他們和平共存,不要隨便傷害他們。

自小住在城市的人很容易忘記,沒有自然,就沒有人類。不少城市人以為祇要有超級市場,人就可以生存,以為一切人類需要的東西都是理所當然的存在,不懂得珍惜自然給予我們的種種禮物,不知道要生活得與自然協調,不知道不可以扭曲其他生物的生活模式,市場裡擠得喘不過氣來的雞籠,既是對雞的不尊重,也為人類自己帶來新病毒的危機。

今次是一個好教訓,以後就要看我們有沒有多學懂一些與自然打交道的正確態度。

最後,從擴散圖看,人類或者禽類產品已經帶着H7N9病毒向西南方向跨越式散播,南方省份如廣東和廣西,以及港澳地區,將面對病毒逼近的局面,要提高警覺。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雅安蘆山地震:地理知識、人道救援



2008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快將五周年之際,420同是四川的雅安市傳來七級地震的消息,今次震級相對低了一級,不過與汶川地震一樣,是淺層地震,因此破壞力也不少。

震後不久,新聞報導稱地震震中的位置是北緯30.3度,東經103.0度,位於雅安市北面的蘆山縣境內,我把這個位置劃在地圖上,再記下512地震的震中和當年重災區北川的位置,發現三者幾乎位於同一直線上,見下圖。



根據國家地震局介紹,兩個地震的震中都位於四川盤地西側的龍門山斷裂帶之上,我們以俗語說,它們算是同一個母親的兩兄弟。上次地震名為「汶川地震」,令眾多救援部隊的力量集中到汶川縣城,事後大家才知道原來都江堰的映秀鎮才是最接近震中的居民點和重災區。今次地震後,網上泛稱為「雅安地震」,又有震中在蘆山縣的說法,因此注意力也就放在這兩個地點,但是如果大家看看以上的地圖,便會見到寶興縣城比雅安市更接近震中,而且位於更偏遠的山區,因此救援工作應該給予寶興更多的重視


對於雅安/蘆山地震是否汶川地震的餘震,目前世界各地科學家有不同的意見,不過這些學術性問題,留給科學家慢慢研究好了,對於住在地上的人們,他們要立即面對的,是當下地震造成的傷亡與生活艱困的現實。

地震後第一件要辦的事,當然是救死扶傷,以及為倖存者解決即時的食住問題,形勢穩定下來之後,便要展開恢復人民正常生計的重建工作,往後還有一個通常被人忽視的階段,就是做好防災備災,在社區的群眾進行教育和一些配合當地情況的工程建設,加強群眾對天災的認識和集體應對天災的能力,這樣才能保證在未來不知那一天再來的「天災」裡,造成的創傷可以減至最低的程度。然後就是等,不過是有準備的等。

這個「救援、重建、備災」的循環,是救災人道救援工作者的宿命,今天一處完成備災階段的工作,另一處又會發生新的天災,循環又再重複,人道救援是持續不斷永遠做不完的工作。

以今次為例,香港紅十字會為2008年地震所做的重建和備災工作,持續了整整五年,到今年重點已經轉移到防災備災階段,420日駐成都辦事處的同事在雅安執行一個備災項目的任務,腳下的地震儆醒他們恐怕下一個循環又開始了,他們立即與雅安紅十字會同事撲向蘆山縣城,由於到處塌坡,道路阻塞,在山中不斷繞路前行,最後香港紅十字會同事跟前往救災的武警部隊幾乎同時到達蘆山縣城,也成為首個向外報告現場災情的民間團體,並據此啟動了紅十會的救災工作。對香港紅十會駐成都辦公室的同事來說,新的循環又開始了,他們不能回家,要繼續漫長的艱苦工作。

昨天碰到香港紅十字會的同事,他們臉上蒙着一層無奈的表情,因為他們在日以繼夜為災區籌謀提供援助的同時,香港的媒體浮現出不少負面的新聞,重複點出過去幾年援助災區工作中幾個令港人不快的案例(與香港紅十字會無關),質疑援助內地災民工作的成效,甚至有人稱不應捐款支援救災工作等,在這個情況下,他們感到多年的努力被人誤解和貶低,沮喪的情緒不難理解。

人道救援是不應有前設條件的,在天災中往往是弱勢群體受害最重,從全球的角度看,又往往是弱勢國家最沒有能力自救,最需要外力去支援,在重大災害發生之後,我們應該讓自已的愛心顯現和發揮,做所有能做的去減緩受災者的苦楚,這樣才會讓我們自己繼續是一個「人」。傳媒及網上所見叫人不要捐款的說法,等同要受災者承擔行為不檢的官員或個人犯錯的責任,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不公平啊!

捐款與否,是大家個人的選擇,事實上,救災或幫助災後重建,也許有一萬個不同的方法,各人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和特長,循多元渠道進行不同的事工,支援受災的人們,但是千萬不要把惻隱之心埋掉

謹誠懇呼龥,請以愛心支授救災工作,而千萬不要潑冷水,否則吃苦的是災民,這樣我們於心何忍。

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第三條跑道的笑話(1)- 生物是死物



第三條跑道又有新聞,很好笑的新聞。

報章報導機管局聘請的生態專家說:「...會研究遷移受響畮洋物種往大澳、東涌和大蠔灣等較多物種和生態活躍的地方。」

這是甚麼生態專家?!生物不像石頭可以搬來搬去,將兩個地盤原有的生物擠入一個地盤,結果只會剩下一個地盤養得起的生物,即是死一半,道理顯淺得普通人都不難明白,但是這兩個「專家」偏偏不明白。我猜想,如果他們的老師知道有有這樣的學生,會氣得兩眼翻白。

是機管局請錯了死物專家,把生物當石頭辦?還是「濟世為懷」的「專家」懂得擇善固執?當然我們不會知道他們眼中的「善」等於甚麼。

謹此記錄在案,將來第三條跑道建成後,在祭祀魚蝦大戰的亡魂時,讓我們重讀一遍,帶着淚笑。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H7N9: 野鳥無罪,出問題的地方是家禽的養飼模式



416新華健康網轉載北京晚報一段報導,題目是「媒體釋疑‘禽流感’風險:減少接觸野鳥」,又一次錯誤地把國人的注意力引導到野鳥,尤其是遷徙候鳥

更可惜的是,在回答「H7N9禽流感究竟跟候鳥有沒有聯繫?還能去郊區玩嗎?」」的問題時,出現以下一段引文:「…告訴記者,H7N9病毒多數都是在雁鴨類、鴴鷸類鳥類身體中分離出來的…對北京來說,這個月確實是候鳥遷徙的季節市民不必過於擔憂。但是,既然存在風險,市民也應盡量減少和野鳥接觸的機會。

一般人讀了這段話,一定以為野鳥包括遷徙候鳥是病毒的來源和載體,繼而產生野鳥是壞蛋的印象。

唉,直到現在,林業部根本沒有在遷徙候鳥(包括鴴鷸類)身上找到目前造成重病的H7N9病毒!報導中的那段話,既不反映目前的實在情況,也不恰當地製造對遷徙候鳥的歧視和恐懼。

為了消除國人的野鳥的誤解和不必要的憂慮,我們必須多做工作,廣為宣傳,讓社會大眾知道,野鳥、雁鴨、遷徙候鳥,從來都在我們的生活裏,譬如說遷徙候鳥是存在百萬年的現象,農家養鴨子歷史大概有一萬年,鴻雁是中國五千年文化裏詩詞歌頌的對象等,我們跟雁鴨、野鳥和遷徙候鳥相處了這麼久,早已是和平共存,鳥類不可能突然今天就變了敵人。

真正出問題的地方是家禽的飼養模式,即是工廠式的飼養,雞隻嚴重擠逼,交叉感染,讓病毒有特別大的機會“洗牌”,產生變異,這才是十多年來新類型特高毒性病毒出現的根源。

但是工廠式家禽飼養沒有人願意或膽敢提出來討論,反而不相干的野鳥和遷徙候鳥則不斷被人說成是罪魁禍首,是否因為野鳥和遷徙候鳥不會發言抗議,而養殖業人多勢眾?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H7N9: 為甚麼堅持諉過野鳥?


44的網綕文章強調目前的H7N9禽流感焦點,應該放在農貿市場和家禽運輸兩個方面,而不要把責任推到野鳥身上。這個觀點得到410日新華網的報導支持,國家林業局在上海市採集了遷徙候鳥(包括鴴類和鷸類)、鷺鳥、觀賞鳥等野鳥的相關樣品,全部未有發現攜帶 H7N9 病毒。

可惜剛才又在電視機見到某位專家提出嚇人的理論,指今年底候鳥遷徙會把病毒帶來香港。

我沒法子明白,為甚麼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有人要咬住野鳥不放,宣揚野鳥是H7N9的源頭?

種種事實顯示家禽才是新種病毒的來源,過去多天,新聞報導一次又一次讓我們知道,H7N9 病毒在禽鳥市場找到,以及相當數目的H7N9禽流感病患者,在農貿市場和運輸過程中與家禽有較親蜜接觸,按此推論,防疫工作應該聚焦在家禽飼養場和農貿市場,而不是野鳥

我反覆強調這個觀點,是因為社會上有些不懂鳥類學的「專家」從很狹窄的基因角度,聲稱(或者誤導群眾以為)野鳥是H7N9新型禽流感病毒的源頭,令到部分人對野鳥產生不必要的恐懼,並因此作出對野鳥不利的行為,例如殺害鳥類,搗毀鳥巢,亂砍樹木等。不幸的是 48網上果然傳來消息,上海交通大學為了杜絕H7N9的可能侵害,搗毀了校園裏的鳥巢,最令人失望的是,在沒有科學根據的情況下,連高等學府也以人類健康為由針對野鳥做出傷害生命的行為。

隆重其事的毀巢行動 (網上照片)

雖然校方後來否認是因為H7N9而搗毀鳥巢,但是卻承認了有「學校每年例行搬遷少數道路兩邊、影響師生出行的鳥巢,其他區域鳥巢並未移動」,所謂搬遷即是毀巢,沒有甚麼鳥聰明到一個地步會找到搬遷後的舊巢!

交通大學的行動反映校方確實視野鳥為危害人類的敵人,而且還認為祇要人受到影響,鳥的家園就必須毀掉,根本沒有想過對鳥的傷害,是「以人為本」過了頭,毫無尊重生命的概念意識。

大學的宗旨應該教學生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但是交通大學的實際行為走到這個基本原則的反面,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產生了非常不好的影響,雖然這是單一的案例,但是提供了一個側面,讓我們理解為甚麼不少大學生,在學或者進入社會工作後,給人的印象是「以我為主」蓋過一切,傷害了其他人或者生物,一點感覺和悔意都沒有

現代居住在城市的人,跟自然的聯繫幾乎斷絕,忘記了人是存在於自然的懷抱中,反而把自然視為敵人,凡是出現什麼疫情,第一時間反應總是把禍源指向人以外的自然,我猜想原因之一是鳥類或者細菌等不會像刁民提出抗議,可惜這個做法不能找出真正的疫症源頭,最終拖延了時間,更可能錯過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



H7N9的出現,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反思人與自然應該如何打交道,人類啊,真的不可以再傲慢下去!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東方鴴:四分一世紀的緣份和嘆息


星期日(4月7日)參加了香港觀鳥會的觀鳥比賽,在米埔見到了久違的東方鴴,有點激動,因為上一次見到牠已經是四分一世紀前的事。

東方鴴 (鳴謝:Terry Townsend)
那時也是一次觀鳥比賽,與鳥友在廈村濕地找尋濕地涉禽,在黃昏的金色陽光中見到了東方鴴,是我的首次,所以很興奮。廈村濕地歷史上是水鳥和涉禽的活動範圍,前輩鳥友形容該處大群鳥類飛行時,簡直是遮天蔽日,到我開始觀鳥時,還經常隨師傅到廈村觀賞涉禽。

當時現場已經有非法傾倒泥頭的跡象,此後不久這些非法活動就把這片有重大生態價值的天然濕地埋掉,在這次事件中,地政總署袖手旁觀,以沒有親眼看見誰人傾倒泥頭為由而拒絕執法*,此後土地用途在很被動的情況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廈村一帶貨櫃場充斥,把美好的大地糟塌了。這件事大概是令我關心自然保育的轉捩點。

四分一世紀過去了,香港人愈來愈關心身邊的自然環境,但是自然環境卻破壞得愈來愈嚴重,大家都知道濕地重要,但是濕地卻不斷人為地消失,實在令人費解。

究竟出了甚麼問題?錯在哪裏?可以糾正嗎?

[*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在政府的內部會議中親耳聽到這樣的回覆。]

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

致命病毒H7N9:是人與家禽的問題,不要諉過野鳥



最近幾天,長江三角地洲帶出現H7N9病毒,由於引致數人死亡,新聞界十分重視,不斷報導最新消息,香港以至全中國都提高警惕,嚴防疫情蔓延,政府為了保障人民生命而嚴陣以待是合理的,但是我們普通人卻應該對事情提高認識和理解,適度應對,切忌反應過敏,為自己和身邊的親朋製造不必要的恐慌和煩惱。

我尤其想指出:不要歧視野鳥,不要對野鳥有錯誤的觀念,我們必須重點關注反而是家禽方面的種種潛伏危機。

43傳媒有以下報導:「這次H7N9禽流感病毒是全新洗牌的病毒,之前從來未見過...病毒基因有八節,其中兩節是H7N9病毒,H7部分來自浙江野鳥N9部分來自韓國野鳥,至於其餘六節,則是H9N2的禽流感基因,相信來自長江以北的地方。...新病毒是不同野鳥的基因洗牌後出現,有機會是不同野鳥交叉感染病毒後,於野鳥體內基因洗牌,導致全新病毒具有傳染人類的能力。...禽鳥聚集容易交換身上病毒,而混合出新品種病毒,若農場及街市的生物安全措施做得不好,病毒很易傳染給人類。」

類似報導很多,不斷提及「野鳥」,給人一種錯誤印象:(1) 野外的鳥類是H7N9病毒出現的「原因」,(2) 野鳥是危險的。我在野外觀鳥三十多年,對此有些感想,與大家分享。

鳥類是自然現象,在地球出現大概比人類的老祖宗如古猿和南猿等還早。我們人類是後來者,能夠生存和延續到今天,本身反映人類與鳥類之間有一種和諧關係,大家可以共存世上,互相之間並無矛盾,從這個角度看,鳥類,即是如今眾多新聞報導中的所謂「野鳥」,幾百萬年來對人類是沒有危險的

人類甚麼時候開始惹上「禽流感」呢?相信是從人類馴養雞鴨等成為「家禽」開始 [1]。人類本來沒有流行性感冒這種病,但是自從把森林中游走的野雞和天上飛翔的野鴨圈養在自己身邊,與家雞和家鴨多了親蜜接觸,結果感染了牠們身上亘古以來就有的病毒,由於雙方從未見過面,出現互相抗拒,在人來說就成了病。後來加上城鎮裏人口密集,以致病毒在人與人之間輾轉流傳,才成為現在的禽流感。從這個角度看,「禽流感」起於人養家禽,再加上城市化而放大,因此我們不能視疫症為「野鳥流感」,而應該切實認識它是「禽流感」,而且「禽」是「家禽」的「禽」,不是廣義「禽鳥」的「禽」。

我又提醒大家留意上面引述的報導中的兩句說話:「這次H7N9禽流感病毒是全新洗牌的病毒」和「禽鳥聚集容易交換身上病毒,而混合出新品種病毒」。甚麼地方禽鳥最密集?不在野外,在飼養雞鴨的農場和城鎮裏的雞鴨市場。


人為的擠逼環境,是雞隻病毒洗牌的天堂

我在野外觀鳥,森林中的野雞(學名:原雞)往往單槍匹馬,偶然會小群活動,但一定不會大群貼身擠逼在一起,至於野鴨,遷徙期間,會大群飛行,也會大群在沼澤著陸,但是相互之間始終保持頗遠距離,一定不會擠到一起,因此野生的雞鴨交換身上病毒的機會不大,最低限度大大低於在個體密集的雞鴨飼養場和農貿市場,或在長途運輸的車輛上雞籠鴨籠,由是推之,混合出新種病毒較大機會出於人類自己搞出來的飼養場和農貿市場。把責任推到在森林中自由走動的原雞和在天空中自由飛翔的鴨子,是十分不公平的,這種觀點反映住在城市裏的人們與自然界的隔膜,以及因此生出的莫名恐懼

遷徙鳥飛行時互相保持距離 (鳴謝:John & Jemi Holmes)

目前是春天,北半球遷徙鳥類大體自南向北飛行,如果說H7N9是由遷徙的野鳥帶來的,應該先在華南地區見到新種H7N9病毒,然後才輪到長江三角洲,但是實況是新病毒沒有在中國南方出現過,卻突然在長三角冒出來,由遷徙的野鳥傳播新種H7N9的假說,實在沒法成立啊!

我要代表鳥類向人類說:「不要為了自己的方便而諉過於我們。」

我個人則要向人類說:「要防止新病毒傳播,要聚焦在家禽飼養場和農貿市場,還要注意家禽長程運輸這個方面,這樣才是對症下藥。」 [註2

對於香港的家禽業人士,敬請他們小心,如果有事到內地尤其是長三角一帶,回港後千萬不要直接返回雞場或鴨場,先找一個地方潔淨自己和換掉衣服和鞋襪,盡量降低把新種病毒帶回飼養場的機會,既是為了自身飼養場的安全,也是為了香港人的福祉。

致命病毒H7N9是「流感」病毒,不是野鳥病毒,加上現在春天遷徙鳥自南向北飛,不會把長三角的病毒帶來華南,因此香港人不必過度驚慌。祇要在入口家禽和相關產品方面把好關,疫症離我們尚遠。

公園的鳥、山野的鳥、濕地的鳥、天上翱翔的鳥,大家都可以放心欣賞,禽流感不關牠們的事!

 [1] 賈德.戴蒙著  《槍炮、病菌與鋼鐵》  台灣時報出版
 [2] 本文原文上網後,最新消息一名禽流感患病者是雞鴨運輸工人。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中學過早分科與職業導向科目的問題



1960年代,我在英皇書院讀書,直到中五級中學畢業,沒有分「文科」、「理科」,所有同學都修讀九科,即是:中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畢業時不論成績高低,總算對人類知識的各個範疇有一些入門的認識,對自己在社會時空中的位置有一定的掌握,此後各奔前程,有一個穩固可靠的基礎作為人生的起點。

後來不知何故,香港的中學出現一個潮流,中四起便把學生分為「文」和「理」兩大支流,結果前者畢業時欠缺生活中需要知道的很多科學常識,想多點理解日新月異的科技世界時會有心無力,後者則局限在科技的範圍,想做一個圓滿的人時,在人文知識和感悟方面會覺得有所欠缺。

再後來出現另外一個趨勢,增加了一個「商」的新支流,十多歲的少年對世界事物還未有基本的掌握,便減少了學習「文」和「理」,轉而鑽入「經濟」、「會計」等社會上部份人覺得「更有用」的科目,腦袋裏塞進了「錢、錢、錢」的意念。

來到去年首次有畢業生的新高中學制,文理商的分野消失了,科目五花八門,出現了「企業、會計和財務概論」、「旅遊與款待」、「設計與應用科技」、「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等符合商界口味的科目,還有與職業領域更緊密關連的「應用學習」,例如:採購及營銷、美容學基礎、屋宇設施工程等,部份同學離開中學時,掌握了一門職業的入門知識便投入勞動市場市場,以前中學畢業同學理所當然擁有的所謂「普通常識」就很難說是否「普通」了。

當然人人各有天生禀賦,沒有任何教育方案可以自稱是唯一最好的,但是觀察當今社會的情況,中四便把學生分到「文」不「文」、「理」不「理」的眾多學習配搭中,確有令他們過早困在狹窄和割裂的範圍內,使得他們的人生欠缺一個知識和德性兩者豐滿和平衡的基礎,將來走在變幻莫測的人生路上,面對艱難和困惑時將會不知應對。

過早把學生導入特定的職業範疇,碰上科技轉變或時代風尚轉變,舊工種可能消失,新工種可能出現,過早定型和「常識」不足的人們,隨時有無法適應而失業的危機,加上沒有足夠的文化素養和心理應對能力,很容易跌入痛苦的深淵,對社會產生怨恨之心,如果這樣的人數目增加,將來令社會不安定的計時炸彈。

寫到這裏,我要向大家介紹在19671124英皇書院的頒獎典禮上,當年祈立德校長致詞的摘要。他致詞時我身在現場,但沒有明白他的意思,最近偶然拾起塵封的舊校刊,看到他這段說話,很意外發現,原來五十多年香港社會似乎沒有進步過,反而是教育制度愈改愈向商業主義傾側,愈是偏離教育的基本原則,令我最為感動的是祈校長強調,學校教育應該顧及生存意義之啟發,俾學生得以確切認識善惡之分野,人生之真價,也許這是目前香港學校教育最最需要檢視之處。

祈校長說了甚麼?請大家自己讀下去:

「...(前略)...

校務報告顯示本校中五年級仍未有文、理、醫之班別。低年級學生年紀尚幼,經驗未足,早予分科,將來恐生操諸過急,或有選擇錯誤之憾。通才教育之目的,蓋欲給與中學生各科最基礎之學問,使其對今日世界中日趨複雜之各方面問題,能有較佳之認識。本校於中一至五年級仍推行通才教育者,此也。

過去數月間,本港騷動不安,青年對現實之躊躇與迷惘益厲,促使年長一輩者更為注意青年所受之教育,認為有重新檢討教育目的之必要。余不敏,敢言教育為一複雜之進程,包括人類各方面本質之存養擴充,非有週詳計劃,和諧合作,難有滿意之成果可言也

論者言本港為一工業社會,所需者僅一職業或工業專門教育足矣。其意蓋謂學校教育與社會有緊密之關係,社會之維持與發展,在在需材,若會計師、醫生、工程師、教師等人材之造就,學校當負部份責任。學校教育誠能給與此等人材所需之初步訓練,他日之訓練當收事半功倍之效。

此一主張固自有其道理,然竊以為本港教育似有過度偏向此專材訓練發展之趨勢。過猶不及,同是弊病。一社會之發展與成長愈速,其所需之人材愈覺難作高度準確之預料,如此,吾人所造就之人材,學偏一專,難免不無學非社會所需之虞。

余意以為,教育家固應重視教育中之職業因素,但亦不可不兼括充份發揚人性不可缺少之其他因素。學校教育不單包括職業之訓練以利用厚生,知識之吸收以獨擅一專,更應顧及生存意義之啟發,俾學生得以確切認識善惡之分野,人生之真價。香港一地,人重名利,物質至上,復以人口有爆炸性之膨脹,中學畢業生覓職維艱,上述一種教育 [註:指通才教育] 尤覺需要,否則,東西兩大文化之傳統優點,至此年青一代,勢必終歸蕩然無存矣。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香港可以出產非常傑出的科學家


香港人被商家洗了腦,心中聚焦在賺錢和花錢,學校本來祇有文科和理科,如今多了一門商科,令十多歲的青少年已經滿腦子是「錢」,既糟蹋了他們的青春,也使他們失去好好學習人生必須掌握的種種基本知識的機會,最可惜的是他們沒有得到充分的人文和德性培育,將來在社會謀生時恐怕會有才無德,為老闆賺錢而不管傷天害理。

香港人不笨,其實可以出產非常傑出的科學家,但是在重商主義和金錢掛帥的環境下,青年科學家不容易出頭,惟有在海外成訧事業,最近我找到一個例子。

1967年在英皇書院預科班畢業的女校友 Inez Fung,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兼任柏克萊大氣科學中心主任,去年年底由美國總統奧巴馬委任為美國科學基金董事局成員,參與決定美國科學研究的大方向和主力投放資源範疇,也是美國總統的科學顧問。這項委任是美國科學界的崇高榮譽,香港人與有榮焉,有關資訊可參看文末連結。


Inez Fung
有一點值得我們思考,如今本港的大學已經位列世界前茅,香港社會能否創造條件,把最優秀的青年人留在香港,培育成世界頂級的科學家,而不是養出世界頂級的大騙子?

順便一提,英皇書院從來都有招收女生的傳統,新高中學制執行後,可能由於誤會,再沒有女生報名入讀。個人願望學校認真考慮,容許女生報名為插班生入讀中四級,再續幾十年的美好傳統,也許不久的將來,香港會自己培育出達到 Inez Fung 級數的女科學家。

相關連結:
http://ourenvironment.berkeley.edu/2012/11/professor-inez-fung-appointed-by-president-obama-to-the-national-science-board/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2/11/16/president-obama-announces-more-key-administration-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