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遊大半個月後返港,鳳凰木長滿艷麗的紅花,令人眼前一亮,夏天終於來了!
夏天到臨,除了炎熱,我們還要為季風暴雨和颱風做好防備工作,四季推移,每季都有各自的獨特天氣,天災是自然的一部份,無可避免,我們惟有坦然接受。至於人間世,香港的新聞令人眼花撩亂,暈頭轉向,願望大家共同努力,消去可以避免的人禍。
上月到俄羅斯旅遊,路過倫敦,偶然見到一則有關教育的新聞報導,題為 Poor pupils get places priority in new school code (Evening Standard 27.5.2011),初時以為「成績差的學生」會優先得到中學學位,覺得難以理解,詳細閱讀內容後,才知道是一場誤會,原來 "poor pupils" 指家境較差的學生!
教育大臣 Education Secretary Michael Gove 關注基層家庭的孩子在現有收生制度下,難以進入眾多家長和學生心儀的公立學校,因此提出改革收生制度,加入一個機制,讓好學校收生時可以考慮學生的家庭背景,優先錄取低收入家庭的子弟,而且政府還會向錄取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學校發給特別津貼,作為鼓勵。
Gove 又提到目前的學校制度局限了好學校的發展,他說:Good schools should be able to grow and we need more of them (好學校應該可以擴充,我們需要更多的好學校),這是對家長希望孩子入讀好學校的回應。
英國的教育當局看到學校對社會流動的重要貢獻,採取措施支援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進入好學校,又看到壯大好學校隊伍的需要,以回應家長的期望。
反觀香港,直資學校貴族化和在減班浪潮中置身事外,其他學校尤其是官立中學則不管優劣一刀切減班,以致基層家庭的孩子進入好學校的名額大幅減少,舉例說:今年英皇書院和皇仁書院兩家官立中學的統一派位收生額大跌了35%,令部署了六年的小學生家長大失所望,也令社會流動出現倒退。
香港的教育與英國剛好反其道而行,既不顧家長的期望,又減少基層家庭子弟升讀好學校的名額。所謂「扶貧」祇是政府的一個口號,落到教育這個實處,不單沒有用力,簡直是向基層人家落井下石。
看了上述的英國新聞報導,再看香港現在的教育局面,實在令人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