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荔枝窩 - 鄉村復興路上的摸索


荔枝窩村的復耕復村工作進行了四年,是比較多人認識的項目,也得到各方面的認同,成為城鄉共融和永續發展的例子。

四年前項目開展時,沒有先例可援,村民、非政府組織、義工、落戶的新居民等,都要摸索前行,從互動的過程中學習,在鄉村復興的總目標下,互相尊重,各展所長,共同奮進,不過參與項目的人們數目眾多,成長背景個個不同,風俗習慣有異,價值觀念略有參差,因此長期共事共處並不容易,需要不斷磨合協調,執行項目時,因此間中會出現看法有差距和導出某些矛盾,需要大家耐心溝通,尋求共識和找到化解方案。

恢復種稻為鄉村重新帶來生氣
今天清理舊檔,翻出兩年前給一位義工寫的信,他對進行項目的方式有些負面觀察,我給他解釋進行項目的難處,頗能反映當時的處境,以下摘錄該信,讓大家感受一下大約雨年前項目去到中期時的狀態。

荔枝窩的鄉村復興之路初有成果,不過此後仍然長路漫漫,需要繼續得到多方合作和支持,才能確保茁壯成長和持續長存。

          +          +          +          +

20151118
致:義工A

荔枝窩復村(不只是復耕)是我的多年夢想,現在的項目是我撒種的。

荔枝窩由無人村到今天恢復一點生氣,而復村概念由早年的夢想到今天的在地現實,長路漫漫,由於是香港史無前例的事,全靠各方友好不時出力扶助,才能在跌跌撞撞中撐到目前的處境。

一方水土有一方人情風物,我們外來人與本村人交往,要顧慮的事特別多,過去兩年項目的執行波折甚多,苦處實難言明,引申出很多事情不全在我們的預算之中,更不要說天氣、人力、土地等變數的交叉互動,以及傳統農耕智慧在氣候變化大局下的失效等,總之在自然懷抱中的傳統農耕在棄耕四十年後復活,不是我們城市人一下子便學得懂的。

說得囉唆,希望你感應到展開項目後,所有參與者(包括組織者)其實共同進入了一個深而廣的學習過程,而人的進步是透過碰上錯誤或失敗來尋得新學問、新體會、新成就的。

明白過去一段日子有些情況未能令你愜意,但是鼓勵你以寬廣的胸懷和視野去包容、融會,具體事實歡迎反映,我們會吸收學習,導向改進和提升,最終以荔枝窩的福祉為依歸。

至於「大白象」的說法,恕未能苟同,喚醒睡了四十年的大片農田,已經不是小事,更不要說要把貼近時代的「與自然共融」概念引入復耕之中,需要扎實的田野研究和人力密集的調查,這些都在普通人視野之外,綜合起來,復村實是大工程也。

項目是我個人多年夢想,港大的加入則是我這隻病毒的感染結果,我們的共同目標是在香港土地上,重塑一個守護客家傳統、與自然融和又不失與時代貼近的荔枝窩村,成為原居民的宜居家園,也成為香港城市人體驗永續發展概念的教育基地,以及外國人感受華南傳統農村文化的好去處。

因此復耕只是項目的一部份,甚至只是小部份,更大的部份是促進原居民的群體自豪感及回鄉定居的意願,這些就牽涉更多少人見到的工作了。

至於重金屬問題,簡單地說田中的水所含物質,源自山上的泥土, 跟華南各地相同,純屬天然,不構成健康風險,也沒有甚麼隱瞞,要看資料隨時歡迎,所謂污染方面,我是氣象學家,可以告訴你水氣蒸騰不會把重金屬帶上天,不存在隣近地區的重金屬經雨水帶到荔枝窩的可能,請你放心。

荔枝窩真正復村(不是所謂「活化」的假古董)其路漫漫,願望你能繼續參與。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颱風襲日本 - 颱風和鋒面的相互作用



1022晚,颱風蘭恩位於日本本洲南方海面,日本氣廳預測於凌晨登陸,日間在東京附近掠過,同時對國民發出暴雨警報,以下討論當時的情況和發出暴雨警告的基礎。

1022上午8時天氣圖(底圖來源:日本氣象廳)
在趨近日本過程中,較涼的冬季季風從西北方捲入颱風裏,令到它的強度轉弱,衛星圖片可以見到,登陸在即的蘭恩失去了強颱風應有的風眼,風力本身對日本的威脅因而稍為降低。

20171022下午1132分紅外線衛星圖片
鳴謝:日本氣象廳
不過日本氣象廳依然發出了暴雨的警報,因為在本洲東部即東京附近,涼的冬季風與來自南方的暖空氣爭持不下,形成幾乎不動的鋒面,造成陰雨天氣背景。颱風靠近後,一方面颱風環流本身帶來大雨,另方面南風增強將帶來大量暖空氣,強化鋒面的降雨機制,兩個因素的疊加產生促成暴雨發生的協同效應,這是日本氣象廳預測有暴雨的基礎,情況跟不久前台灣在南海有颱風時東岸下了暴雨(註1)基本上一樣。

颱風加鋒面引發暴雨,歷史上有不少例子,也算是秋颱的特色。


1     《草雲居》  20171015  「秋颱 環流大、風大、雨大」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hk/2017/10/blog-post_15.html




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秋颱 – 環流大、風大、雨大


香港秋天颳大風,往往與東北季候風和熱帶氣旋的疊加作用有關。

昨天(1014日)下午二時的天氣圖顯示清涼的氣流已經南下到華南、廣東一帶,內陸的氣溫降到20°C左右,這裏的氣壓等壓線比較密集,反映東北季候風的風勢頗大,。

2017年10月14日下午2時天氣圖
 同時在南海北部有強烈熱帶風暴卡努,以最外圍的閉合等壓線計,直徑超過1500公里,範圍極廣,這是秋天出現的熱帶氣旋(口頭語稱為「秋颱」)的一般傾向,卡努本身的等壓線相當密集,反映環流風力也不低,北半圓的緊密等壓線與東北季候風的等壓線融合在一起,產生疊加作用,使廣東沿岸地區的風力比單有熱帶氣旋時更高,這種處境往往令三號強風信號比夏天的熱帶氣旋較早發出。

2017年10月14 日下午2時
中心的東北方面,有卡努的外圍雨帶,帶着30°C左右的溫暖海洋氣流,衝擊台灣東部地區,加上受到高聳的山脈攔截,氣流被逼急升,激發出暴雨,昨晚的新聞已經報導了台灣山塌水淹的事故,如果沒有人造衛星雲圖,很難理解何以遙遠的熱帶氣旋會為台灣帶來暴雨。

卡努大致向西北移動,將愈趨接近香港,在東北季候風的背景下,香港的風力會比夏天同樣距離的氣旋強,必須小心戒備。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為偏遠鄉村注入動力

施政報告提到了活化鄉郊,把「為偏遠鄉村注入動力」的概念,具體化為行政架構、人員與資金(註1),令人振奮。

由於歷史原因,數十年前新界不少壯丁出國謀生,以致多條鄉村人口減少,其中偏遠鄉村交通不便,欠缺經濟活動,村屋逐漸失修,不少農田丟荒,部份鄉村人口持續流失,甚至趨零,鄉村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在傳承方面危機漸顯。三、四十年來問題未得重視,偏遠鄉村瀕臨湮沒,這個時候適逢海外遊子離鄉日久,鳥倦知還,心願落葉歸根,可是偏遠鄉村的現實狀態卻令他們無法回歸故里,安享頤年。

幸好隨着時代轉變,現今社會十分重視地區文化傳承,城鄉兩面都有人呼籲採取措施逆轉形勢。荔枝窩村過去四年,以實際行動顯示在尊重傳統的前提下,原居民和城市人合作為鄉村注入生氣是可能的,老實說過程並不容易,但是只要同心為鄉村好,甚麼問題都能解決。
城鄉人士共同努力為荔枝窩村注入活力
重塑優美鄉郊風貎
願望愈來愈多偏遠鄉村,能夠在原本立村的良好地理基礎上,加上有利的時勢,尤其是政府的針對性措施,匯合有心人,逐步做出成績,既回復成為本村人的安樂窩,也成為鄉郊遊人的安全島、補給站、學習資源中心、生命教育基地。


行政長官2017年施政報告第六章「宜居城市」第249250段:

活化鄉郊

249. 我們的偏遠鄉郊地區蘊藏豐富的自然生態、建築和人文資源。政府將加強保育這些地區,既保護鄉郊自然生態,亦活化其村落建築環境,保育珍貴人文資源,為已近荒置的偏遠鄉郊注入動力,並促進生態旅遊,以回應大眾對城鄉共生的願景。政府早前與多個非政府組織合作,在荔枝窩進行了多項活化工作和小型改善工程,以復育當地鄉郊自然生態、人文和建築環境;這項計劃不但得到村民支持,社會反應亦正面。
250. 政府會成立「鄉郊保育辦公室」來統籌保育鄉郊計劃,以促進偏遠鄉郊的可持續發展;及預留10億元進行相關的保育工作及活化工程。辦公室的優先工作將會與非政府團體互動協作,推展多元及創新的活動和計劃深化荔枝窩的鄉郊復育工作,以及推行沙羅洞的生態保育等。我們會不時檢視計劃的推行和成效,逐步把計劃推展至其他偏遠鄉郊地區。


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可持續發展 - 生態環境建設


呂志和獎可持續發展獎得主解振華先生(中國氣候事務特別代表)今天在中文大學演講,談到內地選擇了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除了大家聽慣的「能源」、「減排」等名詞,多了一項「生態環境建設加強」。

解振華先生演講用的投影片 (鳴謝:岑智明)
當今世界不再講「人定勝天」,而是講順天而行,與自然共存,否則人類必受懲罰。

解先生說,中國內地選擇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不是受外國壓力的被動行為,而是自己主動做的決定,是「吃了虧」(尤指大江大河的嚴重污染)之後,認定以前的粗放型經濟損害自然,危害國族,不可延續,因而轉向節約型發展,以「生態文明」為目標。

如果香港掌握權勢的人們,繼續以舊世界觀搞「倒石屎經濟」,視郊野公園為「浪費的土地」,無視自然對城市的支撐作用,則是沈溺在過去的所謂「成功」,固步自封,無視時代形勢的急劇轉變,不能作出適切的回應,恐怕最終將連內地這個靠山也因我們的落伍而離棄我們。

此刻,香港必須儆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