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香港第二機場急不容緩


深圳政府視野寬闊,正着手計劃深圳第二機場,跟鄰近地區合作,以速成法擴大航空業容量!

香港機管局眼光狹隘,只管推三跑,香港沒有第二機場,已經落後於形勢。

報章報道:「正在研究深圳第二機場選址的深圳,已屬意佈局惠陽,兩地政府已展開相關洽談。業界人士指,目前深圳和惠陽已在交通基礎設施展開對接,也為雙方在深圳第二機場的合作增加可能性」(註1)。

回望香港,第三條跑道問題多多,又貴又無用。早在2014年,有識之士已經提出興建香港第二機場,以滿足航空業的長遠需求(註2),前民航處處長林光宇先生公開表達了同樣看法,詳情可參閱人人監機會文章(註3),2015年初我更具體地提出以澳門機場為香港第二機場的概念(註4)。

非常遺憾,某種我們無法理解的推動力令機管局一意孤行,不顧各方提出的有力反對理據,硬是把第三條跑道視為提升航空業容量的唯一方案,結果落得如今的地步,以震動全球的天價興建效用存疑的三跑,世界各地的工程顧問公司均磨刀霍霍,準備搶吃這塊肥肉。

機管局經常以廣州機場已興建三跑和深圳機場將興建三跑來唬嚇香港人,說不建三跑便會失去競爭力,殊不知廣州吃了三跑無用的苦頭後(註5),已經展開第二機場的策劃,選址正在熱議中(註6),深圳方面顯然也悟到三跑無用的道理,積極以行動開展第二機場的籌建,並且落實到選址惠陽和建設連接惠陽與現有深圳機場的城際鐵路的階段。
 
赤鱲角機場和澳門的距離,比深圳機場和惠陽的距離短
地圖清楚顯示,赤鱲角機場和澳門的距離,比深圳機場和惠陽的距離短,而且港珠澳大橋即將落成,據稱通過大橋車程僅需二十分鐘,來往兩個機場十分方便,轉機不會比倫敦希斯路機場轉機花更多時間。

深圳可以跟惠陽談合作,因此香港與澳門當局洽談合作,由澳門充當香港第二機場,絕非妙想天開,而是提高香港航空業容量的捷徑。這個構想的優點不少:
(a) 澳門機場已有匹配的空域,沒有空域限制
(b) 澳門機場跑道離飽和甚遠,可即時提供不少航班
(c) 澳門機場是現成的,巨額工程費用可免
(d) 不必填海,不破壞海洋生態
(e) 香港和澳門都是特別行政區,凡事好商量
(f) 可用直通專車連接兩個機場
(g) 珠港澳大橋的投資發揮更高效益
(h) 避免了與毗連城市重複建設和惡性競爭

「香港-澳門」機場方案,省錢,省時,省功夫,而且提高航空業容量的效果立竿見影,機管局何苦死死束縛自己的思維,跳不出香港的四方邊界框框,花錢,花時間,花氣力填海,還要嚴重破壞海洋生態,建一條至今效用存疑的三跑?!

深惠城軌預計2022年通車,也許深圳第二機場隨後不久就會建成,但是第三條跑道2023年大概還在趕工,而且空域遲遲解決不了,建成也功能殘廢,對香港航空業沒有實質幫助。

香港必須當機立斷,擱置第三條跑道,盡快與澳門當局談「香港第二機場」,爭取搶佔先機,提高航空業容量,否則時不與我,不出幾年,香港便會落在深圳之後,到時再談甚麼航空樞紐,將盡是明日黃花!

香港第二機場急不容緩。


1     文匯報  2016年9月9深圳第二機場或佈局惠陽   http://news.wenweipo.com/2016/09/09/IN1609090069.htm

2     張量童:「第三跑太短視 建第二機場一勞永逸」,見2014625經濟日報     http://bit.ly/2fe2f1H

3     姚松炎、周月翔:「三跑成本遠超效益,區域第二機場遠勝三跑」,見2015327人人監機會臉書   http://bit.ly/2g7GtLZ

4     草雲居 2015年3月28  「《香港家書》:第三條跑道和第二機場」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5/03/blog-post_28.html

5     草雲居 2015年3月3 「廣州白雲機場第三條跑道的痛苦經驗」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5/03/blog-post.html


6     南方網 2016年10月27  http://news.southcn.com/gd/content/2016-10/27/content_158435275.htm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三跑融資必須盡快搞清楚,以免領匯事件重演


今天(117)新一屆立法會的三跑委員會開會,議員敦促必須提前討論三跑的融資(註1),否則機管局與銀團簽了貸款合約,大錯鑄成,立法會才討論就毫無意義了。

三跑的所謂「融資方案」,一般人難以理解全局,只概略知道:建築工程預算約1,400億,對外公布的融資比重為:機場建設費佔260億(18%)、扣下不上繳的每年盈餘佔470億(33%)、借貸及發行債券佔690億(49%)。(註2

機管局公布融資方案時,沒有向大家講,很多人也沒有想到:借貸及發行債券得到的金錢,雖然可以在三跑建設期間支付工程費用,說到底始終需要真金白銀償還。但是還債的錢又從何而來呢?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吧!

目前的情況,十足像財務公司在電視賣廣告:你欠下信用卡數,只要向財務公司「融資」,你的卡數就會消失了。這是財金界敗類欺騙年少無知者的技倆,令他們永遠以全部每月收入交付超貴的利息,不能跳出負債的深淵,成為財務公司的奴隸。

如今在赤鱲角機場出現類似情況,先有人引誘香港人建造超貴的千億三跑工程(等如消費主義引誘人買沒有必要的手袋或鑽石首飾),然後我們被遊說以「融資」解決,但不告訴我們要還錢。將來赤鱲角機場每年的盈利和機場稅大有可能長期花在交付利息,赤鱲角機場變成人家的提款機,香港人不斷在機場勞動和交建設費,但實際上在為銀團服務,更不要談機場得不到甚麼金錢回報。

這怎說得上是審慎的商業原則(註3)?在我看來,是白白把香港的家當送給銀團

對於三跑的融資安排,社會上不斷有聲音要求機管局把詳情公開,但是機管局給我們知道的只限於上面提到的幾個數字。如果我指三跑的債將來會變成永久的債的說法有錯,歡迎機管局把還款的計劃公開告訴市民,令大家安心。

可惜至今機管局拒絕承諾甚麼時候會把債還清。

我們的社會能否扮作看不見不妥之處,隨便讓機管局為香港市民製造一筆將來我們逃不掉和可能「直到永遠」的債嗎?

領匯事件香港人付出了沈重代價,也應該得到了沈痛的教訓,赤鱲角機場正以另一形式走上當年屋邨街市和商場的老路,香港人不可能糊裡糊塗重蹈覆轍。

大家必須發聲,立法會的代議士必須為香港社會的最大利益發言,並以具體行動阻止機管局把香港人的家當輕易送給銀團,成為他們將來的歛財工具。


1        東網 2016年11月17 「三跑委員會黃定光任主席 議員促提前商融資」  http://bit.ly/2fI7qVC

2        HK01 2016年7月31 「機場明起徵三跑建設費 短途收$90 長途最貴$180http://bit.ly/2f77osg

3        《機場管理局條例》第6條(1):「管理局須按照審慎的商業原則處理其業務」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成都歸來看香港:城市規劃


古人「五嶽歸來不看山」,我反其道而行,成都歸來後,多看自己的家 - 香港,今次談城市規劃。

上月在成都閱報,頭版報道成都政府剛啟動了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的公眾諮詢(註1),無獨有偶,目前香港政府也在進行《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簡稱《香港2030+》)的諮詢(註2),剛好讓我們對比思考。

(一)國際化城市

成都的最新定位是「國家中心城市」,因此也同時是「國際化城市」,規劃當局把這個說法演譯為「居民在成都即可感受國際化大都會的生活品質」,以及很具體的15分鐘基本公共服務圈」概念,市民可以在家居附近得到日常生活所需的社區服務、包括教育、醫療、文化、體育、商業服務等,焦點放在城中生活的「人」

至於香港,《香港2030+》也談「亞洲國際都會」概念,雖然有談「宜居」,但是開宗明義非常強調「提高競爭力」(《香港2030+》「我們的期望」),諮詢的終點是未來「策略增長區」和運輸配套的空間分布,焦點十分明顯放在「為經濟增長提供足夠土地和空間」(《香港2030+》元素2),不是說《香港2030+》完全不談市民生活,但是着墨比重相對很低。

「發展」一定等於「興建房屋」?
兩套思路南轅北轍,一邊重「人」,另一邊重「經濟增長」,差異極大,直覺上成都比香港更貼近人民生活。

(二)文化

今次成都規劃最觸動我的地方,是規劃當局明言放下過往對經濟增長的執着,改為高度強調以成都自身的深厚歷史文化為依歸,藉「獨特的文化魅力,塑造有全球識別性的文化形象」,把成都建成「世界文化名城」。城市具有歷史的深度、文化的厚度和世界視野的廣度,方為世界級的都會,成都在這三方面條件優厚,也懂得利用,很有作為。

至於香港的規劃諮詢文件,反覆強調「創造容量以達致可持續發展」(《香港2030+》元素3),淺白地說是:必須增加土地去配合經濟持續增長,整個規劃對「經濟增長」執着如昔,完全沒有醒覺新時代的世界和香港市民已經出現了價值轉移,增長不是社會存在的目的,生活與文化才是。文件中沒有以文化為題的章節,只在「元素1」裏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才見到「文化」兩個字,基本上「文化」的概念在香港的規劃是缺席的

城市規劃沒有文化內容,恐怕只會引申出沒有文化、沒有靈魂的城市,豈是我們香港人所樂見的下場?

(三)城市規模

落到較具體的規劃,我十分欣賞成都的三個指導理念:「以水定人,以地定城,以氣定形」。以水定人,指接受資源承載力(尤其是水)為底線,控制人口規模,不容無節制的增長,帶來資源不足的風險。以地定城,則以保障生態安全為前提,控制城市規模,防止城市無序蔓延。以氣定形,即構建通風廊道讓城市中人也能感受自然的氣息。總體來說,突出以硬性措施管制「城市開發邊界」、「生態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穩固城市發展格局。

概括地說,成都的規劃工作,接受地理、氣候和自然的物質限制,不作脫離現實的空想,深刻反映以科學為基礎的精神,是「科學發展觀」的體現。

反觀香港,前任行長官在毫無理論基礎下,提出所謂「進步發展觀」,即經濟增長不斷的思維,反映滲透香港社會的傳統想法,今次諮詢文件雖然聲稱「以可持續發展」為總規劃目標,但是緃觀全份文件,顯然把「發展」演譯為「增長」,包括經濟、人口、城市土地、運輸網絡等,而不見對香港自然環境承載力的根本性客觀討論,只見追求「增長」主觀願望,不顧香港面積的剛性限制和山與海的實質存在,硬要設想人口不斷增加和擴大城市佔地規模,結果文件中對未來城市的想像,出現違反地理條件、孤懸海上的「策略增長區」和相連的橋樑和隧道等,這些建設逆天行道,市民無可避免必須付出不合理的天價,是莫須有的財政負擔。

世上誰人會笨到在海中央興建所謂「都會核心區」?!
成都與香港的規劃互比,香港這邊顯得特別不科學。

(四)反思、改變

是時候香港社會放下數十年來習慣了的「增長」迷信,正視香港邊界不能擴、山海不宜動、自然資源不足等客觀事實,認真評估本地的承載力,科學地訂定未來人口和城市開發規模,然後才談需要怎樣的政策、措施,以及城市格局和空間框架去配合。

此刻的《香港2030+》規劃諮詢,早已理下必須增加土地面積的結論,不過我相信這是基於錯誤的前設。鼓勵大家自行思考,及時向政府提出你的意見,千萬不要以為一定有人為你代言!

有關《香港2030+》的詳細材料,可參考以下文件:

發表意見,可電郵:enquiry@hk2030plus.hk


1        20161029日新華網:「成都謀劃大都市區 城市總體規劃向公眾徵詢意見」  http://big5.news.cn/gate/big5/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10/29/c_1119810209.htm
2        《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網站 http://www.hk2030plus.hk/tc/index.asp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成都歸來看香港:杜甫草堂和博物館


古人「五嶽歸來不看山」,我反其道而行,成都歸來多看了自己的家 - 香港。

四十年來,去了成都五次,目睹由當年沈睡的古城,到今天既充滿能量又承傳五千年文化的現代大都會,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人贊歎。

成都的發展不限於興建大量高樓,而是在厚實的歷史文化基礎上,營造井然有序、視野寬闊、思維活躍和生機蓬勃的現代社群。

杜甫草堂擴充了,園林自然無甚斧鑿,文化氣息在綠意中瀰漫,歷史從碑文中滲出,遊人多而不亂,氣氛悠閒,「國家中心城市」的風度在安靜中顯現。

杜甫草堂沒有華麗,卻承載着深厚的文化淵源
反觀香港,自稱亞洲的國際大都會,但是我們的「杜甫草堂」在哪裏?高聳的所謂地標式高樓只是空虛的軀殼,我們的獨特文化和歷史記載在哪裏?又以怎樣的形象向市民和訪客展示?香港有同樣的恢宏大度嗎?我不懂回答。

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西面有四川美術館和四川省圖書館,以及今年才開放的成都博物館新館,北面則有由俄國風格的前展覽館改造而成的四川科技館,各座建築物形態優美,組成群落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反映了人類在溫飽之上的生活追求。美術館讓人感受世間的美,圖書館讓人感受書香,博物館讓人了解成都的根源,科技館讓人感受當今科技為人類打開的新局面,在各個館遊逛,人們學懂欣賞美,學懂求知識,知古鑑今,啟思未來,成為注入了涵養和有生命的活人,而不是只懂日做夜做的機械人,在國家重視提高人民質素的政策下,各個館都免費入場。
成都博物館新館
回頭看香港,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藝術館、科學館、太空館、中央圖書館等,陣容不弱,多年來為香港人在勞碌之外增添生活色彩,滋潤着香港人的生命,感謝各個館歷任館長和同工的努力,展品都達到甚至超越國際水平,這方面香港不遜於成都。

稍有遺憾的是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跟倫敦和紐約比,還欠一座自然博物館,此外香港政府內部一向有聲音認為博物館浪費金錢,批評參觀入數少,門票收入低,有人甚至想把博物館逐出公務體系讓其自生自滅,理應由政府主辦的香港海事博物館現時由民間艱苦經營,是這種思維逼出來的後果,反映只看金錢不見文化的狹獈心理,欠缺以歷史和文化為大都會根基的宏觀視野。

幸好今屆政府終於認識到博物館體系作為城市靈魂的重要性,不久前把部分博物館改為免費入場,雖然未及全面,總算開始撥亂反正,讓香港的博物館群體展示香港國際大都會的風姿和氣派。

願望向好的趨勢持續,不久將來看到更多博物館免費入場,海事博物館由政府資助,自然博物館啟動籌建。

成都歸來看香港,還有其他眾多方面,以後再談。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污煙瘴氣的超強秋老虎


每年八月初立秋之後,氣溫會開始緩緩下降,到得九月下旬秋分,氣溫跌勢開始明顯,但是間中會有一兩天忽然很熱,令人懷疑是否夏天重臨,一般人稱這樣的日子為「秋老虎」。

底圖鳴謝:香港天文台
秋老虎的出現通常跟在台灣附近的颱風有關,今天橫過台灣的颱風鮎魚是典型例子,香港和廣東鄰近地區處於颱風外圍,天氣晴朗,吹微弱西北風,內陸日間曝曬到十分高溫的空氣不斷吹來香港,加上香港自己也曬得厲害,所以香港下午會酷熱難耐,這是秋老虎和香港天文台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典型天氣形勢。

底圖鳴謝:台灣中央氣象局
今天下午香港廣泛地區的最高氣溫都接近或超過35攝氏度,是一次不折不扣的秋老虎,值得一提的是二、三十年前的天文台,如果預報員預測翌日氣溫33度已經覺得是「大件事」,可能台長都要千叮萬囑要認真研判,但是在氣候暖化的影響下,現在預測翌日35度似乎都不是甚麼大事了。

鳴謝:香港天文台
珠三角地區高度工業化之後的新時代,秋老虎多了一個污煙瘴氣的特質,在艷陽高照之下,瀰漫空氣中的人為化學成份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大量臭氧,成為侵害人類健康的污染,今天香港境內最高臭氧濃度大概在下午二時左右錄得,範圍大致在150250微克/立方米之內(香港的空氣質素指標對臭氧的規定是160微克/立方米),即是今天「爆表」了。

今天各個測量站的最高臭氧數字標記在下午二時的風向風速圖,讓大家自己看看風和臭氧分佈的關係,不難推斷香港東西兩邊的上游有頗大的分別,西邊上游污染比較嚴重,順游而下的污染被大嶼山的山脈阻擋之後,轉向東面傳播進入維多利亞港(註1),將軍澳超過200的高值暫時想不到解釋,相關部門也許可以研究一下是否有地區特殊因素。


鳴謝:風向風速底圖  香港天文台,臭氧數字 - 環保署
遠方的颱風引來一隻秋老虎,全球的工業革命透過全球暖化使秋老虎熱上加熱,珠三角的地區性工業革命令秋老虎披上污染外衣。

今天污煙瘴氣的超強秋老虎,自然佔一份,人為佔兩份,我們大概不可怨天,只可怨人。


1   《草雲居》201589不能吸的空氣」介紹了另一相同案例,詳細氣象分析見2015824不能呼吸的空氣再來,多一點思考」。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第三條跑道 – 拿破崙詛咒


香港很多人以為第三條跑道大局已定,再多講也沒有意義,不過這幾天有報道告訴我們,原來世界上真的有機場(不單是跑道)建了之後,正常飛機航班不能飛,地點在一個英國海外屬土(註1),有了這個例子,我們必須認真思考:香港應否盲目填海去建不能增加多少航班的三跑?

讓我提醒大家:三跑的立項過程是違反科學的。在「經濟發展」凌駕一切的思維下,面對空域飽和、海空安全矛盾、海上事故社會風險不可接受、趕絕中華白海豚等科學問題,有關當局只是把它們擱在一旁,沒有以科學態度去處理,跑道建成後能否發揮作用至今未有以實證支持的答案。

至今仍然有人相信以上所提的科學問題,「因為中央支持,一定有辦法解決」,他們以為跑道建成後飛不了飛機,是虛無縹緲的天方夜譚,但是眼前就有新鮮出爐的先例。

聖海倫島St Helena位於南大西洋,因為囚禁拿破崙而著名,該島新機場今年建成,419大型民航機首次試飛(註2),不過426聖海倫政府宣佈無限期押後機場正式開業(註3)。

高空俯瞰,聖海倫島山勢嶙峋  (鳴謝:NASA)
生甚麼嚴重問題?聖海倫島整個島都是山,山勢令到新機場其中一條跑道經常出現風切變和亂流,其實科學家早已點出問題,不過政客為了「政績」硬是要把機場建出來,事前還吹噓會帶來大量遊客,促進經濟,改善全島人民生活。可惜419試飛之日,航機飽受風切變和亂流影響,機師嘗試幾次才在顛簸驚險中硬着頭皮把飛機帶到地面(參看註4連結的的錄影),經過這次極度驚嚇,機師把飛機飛走之後,再沒有正常航班願意來。

由於「經濟發展」和政治蓋過了科學,聖海倫島機場建了,大筆花了(約30億港元),正常航班卻一班也飛不進來,遊客來不了,經濟發展的春秋大夢煙消雲散。拿破崙當年被囚孤懸海外的小島,插翼難飛,最終死在島上,也許他留下了詛咒,誰也不得飛進來!

香港的鄰居不久之前也近似地碰壁,去年25廣州白雲機場第三條跑道啟用,原本有人以為邏輯很簡單,「多條跑道飛多些航班」,兩條跑道變成三條,航班可以增加50%誰知建成後,每天只增加十班機,原因?珠三角地區空域早已飽和,空中交通堵塞,滿天飛機,上天無路,有跑道也沒用。(註5

聖海倫島政府為了政績,不管風切變和亂流而建了大白象新機場,得物無所用,全民經濟發展夢碎,源於不理科學的蠻幹,白雲機場第三條跑道建了幾乎沒有作用,則因為忽視空域飽和的客觀事實,也是行事不科學的結果。香港三跑項目匆匆上馬,以「經濟發展」蓋過科學,對於空域飽和(註6)、海空安全矛盾、海上事故風險不可接受(註7)、趕絕海豚等問題,有理有據的科學論證都被忽視,甚至被標籤為「阻礙經濟發展」而擱在一邊,香港如今正一步一步地重蹈聖海倫島的覆轍,讓拿破崙詛咒從大西洋轉移到香港赤鱲角機場

香港的第三條跑道,將來建了沒有用或者海空交通出現嚴重意外,誰來負責?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海洋給人填了是不能復原的,出了錯真的有人能負責嗎?他能做甚麼賠償給香港人?

面對可能的嚴重後果而展開出錯後無法修正的工程,是否對未來的香港人十分不道德?


1     HK012016922):「不能讓飛機升降的新機場 小島繼續孤苦伶仃」  http://bit.ly/2di1uS3
2     Flight Global: Comair 737 arrives at new St Helena airport.  https://www.flightglobal.com/news/articles/pictures-comair-737-arrives-at-new-st-helena-airpor-424388/
3     St Helena Airport Project: Airport Opening Ceremony Postponed.  http://www.sainthelenaaccess.com/news/2016/04/27/airport-opening-ceremony-postponed/
4     Youtube: First landing at St Helena takes three attemp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u9i0azwB7w
5     網誌《草雲居》(201533):「廣州白雲機場第三條跑道的痛苦經驗」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hk/2015/03/blog-post.html
6     網誌《草雲居》(2016年2月19):「城市規劃委員會上民航處自揭空話 - 空域無法解決,規劃不能通過」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hk/2016/02/blog-post_19.html
7     網誌《草雲居》(2016年1月31):「讀了顧問報告令人更擔心 - 海空安全懸念未解,三跑此刻不可填海」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hk/2016/01/blog-post_31.html

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敍利亞 - 脆弱城市與慈悲關懷


每次想起敍利亞的人道悲劇,都令人惻然和神傷。

半個國家的人口被逼逃離家鄉,流徙在外,土耳其、約旦等鄰近國家二話不說收容了百萬計難民,盡顯人類互助仁愛之心,反觀部份歐洲富裕國家的人們,只肯形容從敍利亞爛到這個模樣的城市逃亡海外的人們為「非法移民」,而拒絕稱他們為「難民」和給他們救援,心腸冷硬如冰。

徹底毀掉的 Homs
 原本住在這些房子裏的人們,不少是中產階級,跟我們大部份香港人一樣,生活美滿,他們造夢也想不到會禍從天降,因為好勇鬥狠的外國在背後煽動和挑撥,幾天之內,城市炸成廢墟,不管你是醫生、工程師、教師、法官、銀行家、商人、工人,誰都連根拔起變成難民!

我們今天的安逸只是種種因緣組合的偶然,要時刻警惕轉變的來臨,也必須心懷慈悲,關懷地球各個角落活在苦難中的人類兄弟。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全球暖化:北冰洋海冰面積歷史第二低


北冰洋經過整個夏天,太陽不斷地曝曬,海冰覆蓋範圍持續退縮,通常每年九月初旬海冰面積縮到最小,根據最新衛星觀察,今年的海冰最低面積跟2007年打平手(註1),僅比2012年高,成為全球暖化的另一佐證。
 
底圖來源:US NCISD
海冰面積減少的其中一個結果是西伯利亞以北的北冰洋夏天會出現連綿的海面,今年可以讓大型船隻通航,由中國出發往歐洲的貨輪多了一條航條選擇,事實2013年中國的貨櫃輪已經開始使用了這條航線(註2),相比南下新加坡然後西轉進入印度洋的傳統航線,時間節省約半個月,當科學家擔憂全球暖化會促成人類滅絕時,航運界卻視全球暖化為新的「發展」機會。

底圖來源:US NCISD

凡事有兩面,有得亦有失,只不過今次是「大部份人受害」對「少部份人受益」,而且多了大型船隻在北冰洋航行,我們又多了海上事故造成嚴重油污和相連生態災難的擔憂。


1     US NCISD: “2016 ties with 2007 for second lowest Arctic sea ice minimum”  http://nsidc.org/arcticseaicenews/2016/09/2016-ties-with-2007-for-second-lowest-arctic-sea-ice-minimum/
2      《草雲居》2013921「中國貨櫃船通過北冰洋抵達歐洲 - 偽科學?商機?殺機?」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hk/2013/09/blog-post_21.html



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佔用官地 - 善於執法才能長治久安


執法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政府善於執法包括適度執法,才能保證長治久安。

元朗橫洲惡人霸佔大片官地,又建屋又擺貨櫃,把土地搞爛而賺大錢,地政總署沒有完全把佔用土地者驅趕離開,反而批出短期租約給佔地者把佔用「合法化」,所謂理由是「以防免費佔用及土地閒置」(註1),這是極端惡劣的先例,即是惡人可以先下手為強,佔了地免費使用,政府醒覺來趕時,硬是不走便可得租約,比正式依足規矩申請土地快捷省時,還可以隨意主動選擇心儀土地,跨過正常的政府招標程序,展望將來,甚至可以在政府因城市發展需要終止租約時,以種種惡行要脅政府付出大額搬遷賠償,對惡人而言地政總署的軟弱,是上天送給他們的禮物,是無形的金礦。

橫洲土地被非法霸佔,但佔地者得到正式租約,不可思議
鳴謝:HK01
讓我們觀察另一案例作出比較,大浪西灣村民用一丁點官地,給行山人士休息和提供茶水,沒有破壞甚麼自然景觀,又讓郊遊者在山海之間享受悠閒的生活情趣,實際上在為郊野公園的公眾功能增值,但是他們得到地政總署的對待,卻是大力壓迫,甚至動員過百人力前往突襲拆屋,執法力度「去到盡」,小題大做到不可想像。(註2

兩邊的執法力度大相逕庭,對大肆破壞環境者手軟,甚至可說縱容,市民及傳媒揭發和反對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反觀對蟻民的丁點偏差則打擊力度十足,毫不理會事件的性質,也從不回應社會需求或向村民提出可以藉短期租約處理問題,對比之下,地政總署嚴重地脫離了政府長治久安必須倚頼的「適度執法」 proportionate enforcement  大原則,長年累月地製造民怨,為香港政府製造計時炸彈,增添麻煩,影響長治久安。

究竟是地政總署不解民情?還是欺善怕惡?

我不相信官商有制度化的勾結,但是確實不解:為甚麼大規模非法佔用官地會愈演愈烈?是甚麼令官員嚇破了膽?是____

香港政府峰層必須把大規模霸地現像的根由挖個水落石出,否則難以估計黑暗的勢力腐蝕政府的程度,有損長治久安,湛江市政府1990年代末期的可怕情況(註3,前車可鑑!


3     1998年湛江特大走私受賄案,200多名公職人員牽涉在內,包含市黨委書記、副市長、關長、邊防分局局長和政委等,詳情見:http://baike.baidu.com/view/14419507.htm


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極不尋常的獅子山


獅子山是極不尋常的熱帶氣旋,是自1951年有紀綠以來,首次從東面侵入日本本州東北地區的熱帶氣旋,更是極為罕見的由東向西侵入俄羅斯東亞地區和中國東三省的熱帶氣旋。

獅子山的生命期很長,移動途徑非常詭異,一生之中拐了幾個大彎,其中兩段路的走向異乎尋常,包括中段向西南和末段向西北的移動。

熱帶氣旋獅子山的路徑  T:東京  V:海參崴
獅子山起源於大平洋,一度從東南方向趨向日本東京,但是去到日本以南的海面時,出現了戲劇性轉變,來到這個緯度的熱帶氣旋,通常會轉向東北移動和逐漸演化為溫帶氣旋,但是獅子山受到附近的熱帶風暴蒲公英影響,十分異常地走向西南,甚至一度靠近硫球群島(註1)。

隨着蒲公英離開,獅子山滯留一段時間後,回復「常態」,向東北方向移動,一度看似會在日本以南掠過,但是它再次令人拍案驚奇,竟然轉向西北,襲擊日本本州東北,創造了一次從東面入侵日本的奇蹟。

跨過日本後,獅子山已經到達北緯40度,即是一般理解的溫帶,眾所周知,這裏通常吹穩定的西風,溫帶氣旋一般會順流移向東方,但是獅子山逆着常理,繼續保留熱帶氣旋的身份和移向西北,跨過日本海,在海參崴附近登陸,和進入內陸,到了中國吉林和黑龍江兩省,沿途為俄羅斯東岸和兩省帶來風雨,是熱帶氣旋影響這個地區的罕見例子。

獅子山行蹤詭異,前一段與鄰近的蒲公英有關,後一段則與溫帶地區氣流形勢異常以致正常的西風氣流消失有關,另外一個可關因素是日本海的海水溫度高到不足以迅速「凍死」熱帶氣旋,以致獅子山能夠捱過大海到達彼岸。

科學家預期全球氣候暖化會帶來大氣環流變化和相連的極端天氣,獅子山也許正是這個背景下的產品,生命史中的細節有偶然的成份,但是偏離「正常」的整體表現卻是氣候變化之下的一種必然。





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洪荒之力與氣候變化


自從遊泳運動員傅園慧在巴西奧運會的訪問中提過之後,網上詞語「洪荒之力」變得天下聞名,大家都直覺地感到這是極限之力,強勁無比,但是「洪荒之力」究竟是甚麼力?為甚麼令人聞之肅然起敬?



大概很多人不知不覺間,把詞語連繫到古代典籍《千字文》的第一、二句:「天地炎黃,宇宙洪荒」,又「天地」,又「宇宙」,所以得到廣大無邊的感覺,以及聯想到「洪荒之力」必定是巨大的力量。

但是大家有深入一點想過「洪荒」是甚麼?

《千字文》成書於南北朝的梁朝,距今1,500年,在秦統一中國後700年,特色是以四字一句的方式,介紹由遠古到當時的已知歷史,用現代語言說是一部「大歷史」。最初兩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是全書的總背景,概括地形容當時人類對遠古的時空回憶。

這兩句話不同的書有多種解說,如:「蒼天是黑色的,大地是黃色的;茫茫宇宙遼闊無邊」、「玄,天也,黃,地之色也;洪,大也,荒遠也,宇宙廣大無邊」、「天是黑的,地是黃的,遠古的宇宙才剛剛創始」等等。

「玄」是黑色,第一句「天地玄黃」形容世界由黑色的天和黃色的地組成,是對空間非常精要的簡述,也不自覺地反映了中華文化起源於黃土高原的歷史淵源。至於第二句是否只是說「遠」或者「大」,我則另有想法。

「洪」字在一般字典裏,既有「大」的意思,也有「大水」的意思,但是「洪」字的部首是「水」,根據《說文解字注》:「洪,洚水也。堯典、咎繇謨皆言洪水。釋詁曰。洪、大也。引伸之義也。」顯然「洪水」是本義,後來才化成形容詞在「洪亮」、「洪偉」之類的詞中發揮了「大」的意思。至於「荒」字,雖然字典標有「遠」的意思,但是更多的是「收成不好」、「無人耕作」、「廢棄」等意思,《說文解字注》:「艸掩地也。周南、魯頌毛鄭皆曰。荒、奄也。此艸掩地引伸之義也。」這還的「艸」即是草,田裏長滿了草,「荒」的本義應是「無人耕作」,這樣便有「收成不好」的後果,「饑荒」這個詞的生成不難理解,「遠」只是後來的引伸義。

如果我們放下「大」和「遠」這些引伸的意思,回歸根本,「洪荒」的理解便變成「大水造成河流暴漲淹沒大地」和「無人耕作,農業失收,出現饑荒」,1,500年前的中國農業仍然在演化中,防禦洪水、旱災、蝗災(通常與乾旱有關)等的能力很低,大禹治水是傳誦千古的故事,乾旱和蝗災等造成廣泛饑荒的事例在史書裏記之不絕,理所當然地成為當時中國人對遠古的集體記憶裏最核心的內容,加上「宇」是空間而「宙」是時間,因此我認為「宇宙洪荒」應該理解為「在廣闊的空間和過去漫長的時間,洪水和饑荒不斷出現」,是古人從累積的經驗裏提煉出來對歷史背景非常精要的概括。

談到這裏,「洪荒之力」是甚麼力有了一個新答案,以「洪」和「荒」的原始意義去理解,就是導致廣泛大雨、持續乾旱、大規模蝗災等現象背後的推動力,再追究下去就是氣候波動或氣候變化這樣的自然力量!

自然力量遠在卑微的人類之上,用了「洪荒之力」就是把人融入自然,借用自然的推動發揮出超人之力,傅園慧發言時的感應大概如此。

大家也要記住:氣候變化就是洪荒之力跟過去一樣,氣候變化將來會透過大雨,乾旱及其他連鎖後果,改寫人類的歷史。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天氣無邊界 - 跨越中南半島的電母


較早前談過生物無邊界,今天談天氣無邊界。

8月17至18日影響香港的熱帶風暴電母,後來向西移動去了廣西和越南,此後天文台的天氣報再沒有提,似乎失去了蹤影,大家也對它失去興趣。

但是原來電母進入陸地後,風力減弱,但是作為低氣壓,它沒有消失,而是繼續向西移動,跨過了中南半島,經過緬甸,去到孟加拉,為沿途國家地區帶來大雨(註1),附圖展示電母低壓中心幾天的中心位置,以及相隔一天半的衛星雲圖,讓大家欣賞電母的故事。

上圖展示8月18日至21日香港時間上午8時電母及其殘餘的低壓中心位置,
下圖衛星雲圖與上圖相距一天半,向雲團向西移動明顯,已抵孟加拉

從氣候角度看,我們通常談夏季西南季候風把印度洋的水氣送到華南,來到太平洋地區,至於天氣系統反過來由東向西、由太平洋方面跨過陸地移動到印度洋地區,相對不太常見,因為太平洋的熱帶氣旋登陸越南後,通常迅速淢弱和消散,今次電母連續幾天的延續和成功闖入印度洋區域是少有的例子。
大自然的變化包括天氣,以它自己的規律進行,不會受制於人類在地上劃的邊界。

天氣無邊界。


註1  2016年8月21日孟加拉報章報道  http://www.theindependentbd.com/post/56867

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北冰洋「老冰」消失的提示


下個月報章或者會有北冰洋海冰面積縮小的消息,大概不會破最低紀錄,但是一定顯著偏低。

大家更應該知道留意的是:現在的海冰大部份都是新冰,年資很短,只有一、兩年,所以很薄,八、九年的「老冰」二十年多年來大幅減少(註1),圖1以白色代表九年冰,深藍色代表一年冰,1900 2015的對比變化十分明顯。沒有了這些厚的老冰,整個北冰洋的海冰體積也同步縮減。


1  19002016之間老冰大幅減少 (來源:NOAA
具體地說:年資4年或以上的海冰由1980年代中期的20%,跌到近年的1-2%(註2),不及過去的十分之一,不可謂不驚人,現時的海冰,過半是當年凝結的新冰,經不起夏天24小時的太陽熱力,這是最近十年九月初夏季海冰的面積累創新低的原因之一。

2  19852015海冰歲數分佈圖 (來源:NOAA
北冰洋的海冰展示的多年趨勢,有一點像糧食不足的國家,長者陸續死去,年青人活不到過去的平均歲數,新生嬰兒又長不大,人口無可避免減少,最終趨向覆滅。

北冰洋的海冰正在走上這條道路,如果人類不迅速遏止溫室氣體排放,不把全球暖化控制住,海冰將會消失,沒有了海冰,太陽光直接射入海中和加熱海水,暖化的後果變成進一步暖化,到時暖化失控,人類生活將會很糟糕。

以上談的不是下世紀的事,而是未來三十至五十年的事,年輕的人們,吃苦的會是你們,必須注意啊﹗


1  Old Ice in Arctic Vanishingly Rare
2  Arctic Report Card for 2015: Sea Ice